「高雄」級重巡洋艦:20世紀20~30年代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

2021-01-10 娛樂愛上影視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3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新式重巡洋艦。本級艦是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

高雄級重巡洋艦共四艘,分別是「高雄」號、「愛宕」號、「摩耶」號和「鳥海」號。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繼妙高級重巡洋艦之後建造的一型萬噸級重巡洋艦。是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除主力艦、航空母艦外的作戰艦船標準排水量不能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8英寸)設計建造的巡洋艦(俗稱條約型重巡洋艦)。

高雄級安裝新式10門雙聯裝203mm口徑主炮,使用九一式穿甲彈,相比妙高級裝備的200mm口徑主炮威力增強,主炮最大仰角70度(實際最大仰角55度)並能對空射擊。炮塔布局形式與妙高級相同,第三號炮塔因低於二號炮塔而無法向前方射擊。

裝備8門雙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與妙高級有所不同,魚雷發射管由艦體內的中甲板固定式移到上甲板,改為4座雙聯裝迴轉式發射管。由於魚雷發射管佔用上甲板,增加了一層掩蔽甲板用於布置高射炮。

由於排水量受到條約限制,而艦橋等上部結構加重,導致復原性下降的問題,為節省重量又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高雄級的續航距離與穩定性等方面較妙高級差,而且超重情況較妙高級嚴重。

「友鶴事件」及「第四艦隊事件」事故之後,高雄級採取了壓載物降低重心的措施,在雙層船殼裡加入250噸壓艙水(後增至450噸),進行了艦體結構加強的改裝。

1938年高雄、愛宕在舞鶴工廠進行現代化改裝,艦體增加水下隔艙,加強穩定性和對魚雷的防護;大型化艦橋縮小工程,使艦體重心下降。用四聯裝魚雷發射管替代雙聯裝發射管。

後煙囪與第4炮塔之間的上層建築拆除,原位於後煙囪之後的桅杆向後移到第4炮塔前,上甲板增設遮蔽甲板作為航空甲板供水上飛機停放;改裝高射炮,提高防空能力,改進指揮設施。鳥海號、摩耶號因戰爭形勢未進行現代化改裝,僅進行了少量改進。

在太平洋戰爭中,高雄級各艦進行加裝高射炮以及雷達等的改進。摩耶號在修理過程中進行了大改裝,拆除了第三主炮塔(位於艦橋前),強化防空火力,艦體增設防魚雷隔艙,並加裝了雷達等電子設備。

由於當時並沒有雷達等先進技術,戰前偵察和戰鬥中有良好戰場環境是很重要的,所以日本在設計時的思路是對的。日本在戰前軍事演習中也發現這個問題,但日本沒有英美有很豐富的改裝經驗,日本只是加裝艦橋裝甲了事。另一方面,艦橋過大過重也影響了航速和航行。

相關焦點

  • 大洋上的巨無霸 深度解析: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20世紀30年代,海軍強國建造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越來越強大。日本海軍先後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重巡洋艦,這些重巡洋艦航速高達30-33節,雖然主炮口徑被限制在203毫米,但是10門主炮配合高射速和改良後的火控系統,具備在20千米距離上有效開火的能力。無論是在破交作戰還是主力艦隊的前衛戰中,重巡洋艦都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 「妙高」級重巡洋艦——一戰時舊日本海軍巡洋艦
    妙高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重巡洋艦。該級艦4艘,分別為妙高號、那智號、足柄號、羽黑號。妙高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針對所謂的1萬噸排水量門檻規範所發展的條約級重巡洋艦,該艦的造艦計畫在1922年7月3日首次提交給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主設計師同樣為設計古鷹級的平賀讓造船少將。
  • 兇狠勇敢的鬥士 二戰時期十大重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納粹德國二戰時期最強大的重巡。其中最著名的同級3號艦歐根親王號一生極為傳奇,她曾協同俾斯麥號戰列艦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並在戰敗後的1946年參與美國核試驗,經受兩次核爆以後在五個月後進水沉沒。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其中重巡洋艦單艦最高噸位為1萬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203毫米,三國重巡洋艦總噸位分別為18萬噸、14.68萬噸、10.84萬噸,數量分別為18艘、15艘、12艘。日本在建成高雄級後,已擁有古鷹、青葉、妙高、高雄四級共12艘重巡洋艦,重巡洋艦總噸位和數量已達到條約限額。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這艘輕巡洋艦噸位比驅逐艦還小,卻曾成功擊敗重巡洋艦
    20世紀20年代,包括日本海軍在內的各主要強國海上力量都受到條約的嚴格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這樣的主力艦艇的建造已經基本停止,各國海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建造排水量萬噸左右的重巡洋艦上,因為這是當時各國被允許建造的最大最強的戰艦。
  • 你們都想要的新軍需巡洋艦,就決定是它了!
    義大利在二戰時,事實上有著一支非常強大的海軍,不僅整體的規模高居世界前五。其「利託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更是在性能上足以壓倒赫赫有名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甚至進一步說,「維內託」堪稱二戰時期整個歐洲最優秀的戰列艦,連「之一」都不用加。
  • 條約重巡,扛著203毫米巨炮的戰艦,二戰美國海軍條約型重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美國海軍第一型條約型重巡洋艦當時的美國海軍極度推崇艦炮火力,因此在最開始的設計階段,「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將裝載12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但是因為條約的限制,在10000噸的標準排水量內,增加艦炮數量就只能夠減少裝甲防護能力。於是,最終「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的203毫米艦炮數量定在了10門。
  • 重巡殺手 305毫米巨炮巡洋:美海軍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是二戰末期美國海軍建造的大型巡洋艦,其設計介於新型戰列艦與條約型重巡洋艦之間。
  • 它是美國海軍承上啟下的一級輕巡洋艦,戰後在軍火市場上非常搶手
    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此時的美國對於什麼樣的輕巡洋艦更適應30年代後期的戰場環境其實並無概念,因為美國上一次設計建造輕巡洋艦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事情。近20年時間,無論是戰場環境還是技術條件都變化非常大。
  • 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然而日本卻不滿於這一條款,遂根據漏洞設計了萬噸級輕巡洋艦——最上級輕巡洋艦。這一有著重型巡洋艦級船體的輕巡洋艦給美國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美國海軍本身的重巡洋艦噸位也所剩無幾。 迫於無奈,美國也只能和日本一樣建造自己的萬噸級輕巡洋艦,其最後成果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 1分鐘投12噸彈藥,火力堪比戰列艦,最強艦炮巡洋艦「得梅因」級
    事後,美國海軍認為,美國海軍的巡洋艦之所以不能夠壓制日本的巡洋艦,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巡洋艦所裝備的203毫米艦炮射速實在是太低。因此,研製一款射速更高的巡洋艦成為了美國海軍當時需求。而MK16艦炮則採用了全新的定裝彈,並搭配上了新型的全自動裝彈機,因此射速得到了質的提升。按照原本的計劃,美國海軍打算給俄勒岡級重巡洋艦裝上這型劃時代的艦炮。但是MK16型艦炮的炮塔較大,重量也增幅明顯,因此,美國海軍決定設計一型全新的重巡洋艦來使用MK16型艦炮,這也就是「得梅因」級重巡洋艦。
  • 義大利的「七豪傑」,失意的重巡,二戰前後義大利條約型重巡洋艦
    二戰時義大利海軍艦隊但是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海軍的裝備,大部分人的著眼點還是在未完工的「天鷹」號航空母艦或者是世界上第一艘被制導炸彈炸沉的「羅馬」號戰列艦上。需要注意的是,其2號桅杆位於2號煙囪的前面,這也是義大利重巡洋艦在外觀上比較明顯的特徵之一。
  • 舊日本海軍高雄號重巡洋艦被英國袖珍潛艇擊沉記
    1945年7月,在新加坡北部的柔佛海峽日海軍基地內,躺著受傷後剛修復的日本重巡洋艦高雄號。曾經被稱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趕出新加坡的英國人,此時發現報仇時機已到… 為了襲擊高雄號,英海軍派出冥河號潛艇及袖珍潛艇Xe-3號。
  • 它是最後一艘高雄級重巡洋艦,曾在薩沃島海戰中立下奇功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名字並不是第一次被用在日本的軍艦上,早在二戰前,就有一艘條約型重巡洋艦被命名為鳥海號。,參加過二戰的日軍戰艦一共有18艘以這種方式命名,其中14艘是重巡洋艦,另外4艘則是改裝自戰列巡洋艦的金剛級戰列艦。
  • 巔峰戰艦強大戰列巡洋艦天城號 改建開放在即
    就是喜歡火力強大、航速也很快的戰艦。在對馬海戰中,因為戰列艦數量太少,日本人就曾經把裝甲巡洋艦編入主力艦隊。 結果日本人反而發現,好用! 因為航速夠快,在海戰中能夠更方便地搶佔優勢陣位,而足夠強大的火力,也能夠給對方戰列艦造成足夠傷害。從這時起,日本人對高速重火力戰艦,就變得極為痴迷了。而日本人從國外訂購的最後一種主力戰艦金剛級,也是當時整個世界最為強大的戰列巡洋艦。
  • 美海軍二戰後造了多少巡洋艦,核動力型號多數量少
    美海軍二戰後造了多少巡洋艦,核動力型號多數量少以廣義上來看,大型巡洋艦(也就是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飛彈巡洋艦等也都可以算作是巡洋艦的概念中,不過戰列巡洋艦在二戰中也只有美國和德國主要建造了幾艘,其他國家都沒有再建造新的。
  • 20世紀30年代是人類最黑暗,最血腥的時刻,你在關注嗎?
    20世紀30年代是喚起時期,人類文明進入了最黑暗,最血腥的篇章。不需要爭論任何案例,僅舉幾十年就足夠了。它是大規模貧困,暴力極端主義和世界大戰風暴的代名詞。「20世紀30年代」在一段時間內並不是一個標籤,而不是修辭速記 - 這是歷史上的雙字警告。
  • 紅色帝國的遺產——基洛夫級巡洋艦
    基洛夫級的大小已經接近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所以也被西方稱為戰列巡洋艦,排水量和武器火力類似戰列艦但是任務和角色跟巡洋艦相同,蘇聯方面統一稱之為 "重型核子飛彈巡洋艦"。在美國海軍曾操作過的艦隻中,唯一與之噸位及功能相近的,是長灘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不過早已退役多年的該艦滿載排水量只有一萬七千多噸,且設計和建造的年代要早得多。
  • 二戰日本著名重型妙高級巡洋艦爪哇海戰日本帝國海軍的最後完勝
    說到二戰時期日本不可一世的海軍力量,曾經最高綜合噸位達到120萬噸位列於世界第三,但日本海軍在二戰太平洋戰役的亮點確實不多,1941年日本帝國聯合艦隊的實力達到了巔峰時期,卻陰差陽錯的正面挑戰了,當時位於美洲的第一軍事強國美國太平洋艦隊,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進行在一次無差別擴大,世界上100多個國家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絞肉機之中,日本海軍在巔峰時期的唯一作為就是主動出擊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