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第五代」,才是中國電影的體面

2021-01-18 澎湃新聞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Sir到今天還沒習慣,已經到2021年了。

每次寫日期,不是寫成2020,就是2012。

在剛剛過去的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中國電影的格局發生了什麼改變?

這個話題要說開去,簡直千頭萬緒。

但在復盤去年的電影時。

Sir發現最明顯的是——

「大導演」退場。

陳凱歌在《白晝流星》之後,沒有大銀幕作品與我們見面。

我們看到這一年的他。

要麼在演技綜藝上當導師。

要麼在B站上和後浪們置氣。

馮小剛不僅沒有新作品。

曾經是小鋼炮的他,去年只發了一條微博——

在2020的尾巴,宣布自己的第一部網劇殺青。

大導演們靠邊站了。

舞臺屬於誰?

而與此同時,《沐浴之王》4.04億,《如果聲音不記得》3.34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5.05億,《溫暖的抱抱》6.94億。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導演非科班出身。

於是今年你能經常聽到一種聲音:

「第五代」過時了,後浪已經把他們拍在沙灘上。

無疑。

他們掌握絕對話語權,在票房上呼風喚雨的時代已經結束。

但比起以數據宣判他們「輸了」。

Sir更想問的是——

他們究竟輸給了誰?

一句話來說:

贏了「第五代」沒有多光彩,放過「第五代」,才是中國電影的體面。

01

「第五代」,是指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

今天提到這個詞,代表人物,是陳凱歌和張藝謀。

他們的登場沒有多少過渡。

一出現,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1988年,電影局臨時選送張藝謀的《紅高粱》到柏林電影節參賽。

電影放映結束後,來自全世界的觀眾和評委都在這一抹野性的高粱紅前驚呆了——

一個從沒有見過的、張揚的中國。

張藝謀在臺上領獎時,也留下了一抹年輕氣盛張揚明亮的笑容。

《紅高粱》獲得柏林電影節11名評委的全票支持,拿下金熊獎。

也是中國首次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最高獎。

《紅高粱》回國後,捲起一陣觀影狂潮。

《紅高粱》賣出了兩百多個拷貝,而其他熱門電影不過六七個。

兩毛五的票價在一些大城市被炒到10塊錢。

總票房4000萬,相當於現在的4億觀影人次。

這是什麼概念呢?

目前票房第一的《戰狼2》1.6億人觀影,只有《紅高粱》觀影人數的三分之一。

1988年,即便被時代蹉跎10年的張藝謀,也不過才38歲。

正是那一年,陳凱歌拍完《孩子王》,參賽坎城電影節。

遺憾的是,陳凱歌沒有在坎城上獲得任何提名,還被電影記者評為「金鬧鐘獎」,諷刺該片令人昏昏欲睡。

然而幸運的是,徐楓看到了這部電影,並一眼識中陳凱歌的才華。

當時身為製片人的徐楓,希望他執導一部小說,也就是《霸王別姬》。

這部電影的投資在當時屬於頂級的大手筆,從全球範圍內選角。

這一切,都為了給她認為的,中國最優秀的導演。

「我看了陳凱歌導演以前的作品,如《黃土地》《孩子王》有一種蓬勃的生命力。但都是國內的電影廠花很少的錢拍攝的,也沒有明星。

那我就在想,如果我可以給他一個很好的故事、提供很多的錢,然後給他一流的演員,我相信他能拍出非常非常好的電影。」

結果,陳凱歌沒有辜負她的期望。

1993年,全世界的人見證了中國電影史上爆發的一聲平地驚雷,《霸王別姬》在坎城電影節上斬獲坎城金棕櫚。

這是唯一一部斬獲坎城金棕櫚獎的華語片。

《霸王別姬》拿獎拿到手軟,摘獲38項國際大獎。

世界發行版權賣出了80%,曾在美國79家藝術影院同時放映,在1994年初創下522萬美元的高票房。

這個記錄,直到2000年才被《臥虎藏龍》打破。

坎城獲獎後,《霸王別姬》被特批可以在內地上映,讓那個年代的觀眾有幸在電影院裡觀賞。

在中國電影院低迷年間,仍然收穫4800萬的票房。

創造中國影史巔峰的陳凱歌,那一年,41歲。

那幾年,張藝謀以《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不斷刷新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上的成績。

時勢造英雄。

在那個剛剛開放的年代,世界需要電影來認識中國,中國觀眾也全神注視著外界的目光。

這讓第五代迅速在電影節上嶄露頭角。

也讓電影回國後,成為觀眾爭相目擊的大事件。

在那個時候,他們不需要考慮市場,考慮觀眾口味。

他們站在哪裡。

目光就聚焦到哪裡。

然而這個好奇的窗口期很快過去,就像80年代的詩歌,一度成為風尚,人人都學著寫幾首詩,大家是真的愛上了詩歌嗎?

那是在精神匱乏,以及無所適從時,大眾誤把目之所及的東西,當做了自己的愛好。

一旦更成熟的市場,更精細的口味劃分建立起來。

第五代最豐盈飽滿的創作環境,也將過去。

02

馮小剛不會被當做「第五代」。

他是靠把準了大眾的脈,從「第五代」那裡搶下一塊地盤的。

90年代初到千禧年初,中國老百姓越來越不愛進電影院花錢看電影。

當時的電影院賣的票又貴椅子又硬,老百姓到歌舞廳跳跳舞,錄像廳看看香港電影、美國大片不香嗎?

馮小剛、張藝謀在這時都走了一條殊途同歸的路。

張藝謀,從一個紮根現實的文藝片導演,開啟製作中國電影市場前無古人的華語商業大片時代。

大投資,大明星,大場面,最接近於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模式。

用「中國式大片」直接拯救中國電影市場——

《英雄》製作成本3.6億,最終收穫國內票房2.5億,全球票房14億人民幣。

直接划走當時的國產片票房的1/4(總票房9.5億)。

這是真正的「半壁江山」。

2017年的《戰狼2》票房56.92億,佔全年總票房的1/10,遠遠達不到《英雄》的份額。

2000年的某一天,當時還不是老炮兒的小市民馮小剛,也會在鏡頭前感懷自己和其他世家子弟的不一樣:

比如像我

像張藝謀這樣的人

我覺得 這都屬於

生是自個兒砍殺出來的

△ 紀錄片《馮小剛2000年的某一天》

此前接連幾部片子都被封印的馮小剛,破釜沉舟般走上了一條「絕路」——

拍的影片不拿報酬,只拿電影分成;

開啟中國內地賀歲檔影片的概念。

這怎麼說是絕路呢?

如果拍的片子不賺錢,他顆粒無收;春節期間大家都回家了,誰會大過年的出來看電影呢?

1997年,賀歲片《甲方乙方》上映,以340萬的成本斬獲3600萬的票房,票房排行第九。

△ 《甲方乙方》

賀歲電影的概念,從此誕生。

馮小剛「八冠王」名頭打響——

1998年,《不見不散》4300萬票房,斬獲年度冠軍;

1999年,《沒完沒了》3500萬票房,斬獲年度票房亞軍。

此後,《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非誠勿擾》《非誠勿擾2》的票房基本都在年度票房前三。

△ 《不見不散》《沒完沒了》

千禧年到來。

張藝謀50歲,馮小剛42歲。

他們重新把觀眾「請」回了電影院。

在21世紀的頭十年。

非科班出身的馮小剛仍屬於「異類」,與科班出身的張藝謀平分秋色。

兩人幾乎是輪流坐鎮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而再往後的十年。

中國電影票房的前5——

《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

其中3部,都出自「半路導演」。

一個由專業、藝術、獎項決定的電影市場,徹底改變了,導演江湖也被打亂了座次,每個人都重新回到起跑線上。

2019年,《只有芸知道》上映。

從不知道直播帶貨是什麼的馮小剛,到了薇婭直播室吆喝賣票。

15萬張兌換券在直播間一搶而空,但最後的總票房僅是1.58億。

03

第五代過時了嗎?

某種角度說,是的。

在中國電影市場中,決定話語權的,不是電影的藝術質量。

而是是否能響應觀眾的期待。

張藝謀時,觀眾的期待叫做「揚眉吐氣,走向世界」。

馮小剛時,觀眾的期待叫做「說學逗唱,走向群眾」。

而現在。

觀眾最大的期待是什麼?

是華語電影的階段性突破。

2017年,《我不是潘金蓮》儘管有「不要整容臉」「範冰冰的大膽表演」「和王思聰撕排片」這樣的熱搜話題。

但幾乎是創下馮小剛導演生涯以來的最差成績,票房4.8億,當年票房排名第30名。

陳凱歌,第五代導演中的代表。

2017年,《妖貓傳》總票房5.2億,聽著還行?

但這部片本身投資巨大,網傳斥資9.7億,包括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影視基地「唐城」。

虧不虧本不清楚,投資人曾接受採訪時說:「票房尚未達到預期。」

總票房來說,不及2017年票房冠軍《戰狼2》56.83億的一個零頭,票房總排行位列33位。

張藝謀,第五代導演中的中流砥柱。

2018年的《影》票房6.2億,總票房排行在27位。

更慘烈的對比在於——

後浪導演在近年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2019年,票房冠亞軍《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票房均超40億。

它們分別代表的是,中國動畫和中國科幻的最高工業水準。

這樣的水準,或許好萊塢早已經達到過。

中國觀眾,也早就在DVD,在網上,在引進片裡看到過。

但看到這樣的國產電影,是頭一回。

所以。

與其說第五代過時了。

不如說是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階段性的歷史使命。

而中國電影新的進程,要交給更年輕的人。

當你在嫌棄第五代「不懂年輕人」「被時代拋棄」的時候。

是否知道,今年張藝謀70歲,陳凱歌68,馮小剛62,和我們隔著一輩或者兩輩。

他們的藝術生涯還在延續。

但學會一套新的體系,掀起新的浪潮,已經不太可能。

你能想像張藝謀這個年紀轉行拍動畫,馮小剛鼓搗起科幻,然後迅速成為行業標杆嗎?

2019年,馮小剛在微博感嘆:英雄老矣。

這是曾經說過「我什麼都能拍,拍什麼都有票房,這一點上誰能比過我?我特別獨孤求敗」的馮小剛。

你可以說他是輸了。

但你很難說他輸給了誰。

或許,是輸給了時間吧。

一邊是新銳導演的冒頭;

一邊是面臨商業電影市場主要消費群體,年輕人口味的主宰。

他們會的,依然是老一套。

Sir想起今年疫情爆發期間的一個段子:

「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三十年。」

「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

也就是說。

三十多年前,三十多歲的他們,從未被任何人超越。

只是時代繞過了他們,私自更換了賽道。

而在屬於他們的賽道上。

他們就是遙遙領先的。

《歸來》以接近3億的票房刷新多項文藝片票房紀錄;

《芳華》以14億的票房成為唯一一部跨入票房前十的文藝片。

2020年,張藝謀70歲,依然創作力爆棚——

《一秒鐘》之後,還有《懸崖之上》《堅如磐石》《最冷的槍》四部題材完全不同的電影;

馮小剛從馮氏喜劇,轉向「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

《一九四二》上映前,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

我為此賭上之前12部影片積累的人氣,我相信我對觀眾的判斷。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即使輸得精光也無憾。

△ 《一九四二》

2017年,馮小剛拍了獻給自己青春歲月的《芳華》。

他說這部電影讓他摘掉了面具。

《我不是潘金蓮》後,馮小剛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話:

「我在思考當我能夠掌握一些資源,一些話語權之後,是不是還應該拍一些在我心裡可能認為更有價值的東西。」

而陳凱歌。

乃至是被群嘲的《無極》。

故事固然一言難盡,但論審美、畫面和震撼效果,至今又有哪部國產奇幻電影能超越?

哦。

有,是陳凱歌自己的《妖貓傳》。

在問到第五代有沒有被淘汰時。

張藝謀說:

「在當今的商業化大潮下,這樣電影的存在感已經很低了。我這樣的導演還能拍幾部,一般導演都沒人投資了。這部電影算是了了自己一個心願。」

「一般導演都沒人投資」,也恰恰說明張藝謀這些大導的地位。

張藝謀曾經回憶起第五代的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他還是只是在裡面擔任攝影師。

但《一個和八個》放映那一晚,是他內心最激動最興奮的時刻。

因為,只用考慮拍電影的時代,一去不回了。

當我們在想要「中國電影倒退30年」時,懷念的不正是那個——

所有的創造都能自由迸發的時代,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擰巴的年代。

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唯票房馬首是瞻。

所有的電影都必須符合年輕人所沾沾自喜的「品味」呢?

自信的中國電影市場。

請不要只是贏在「英雄老矣」。

在徹底丟掉「第N代」導演的標籤後,去創造屬於新的中國電影的時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

還不過癮?試試它們

原標題:《這也被嘲過氣,是不是不講武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四十年初心不變 中國電影第五代獲導協特別表彰
    網易娛樂4月22日報導 4月21日,第九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7年度盛典在京舉行,協會會長李少紅,副會長馮小剛,執委尹力、王紅衛、李玉、張一白、徐崢、趙薇,終評評委張藝謀、張建亞、楊鳳良、章明、陸川、程耳等業內頂尖影人盛裝出席,共同見證不斷壯大的中國電影導演力量和始終堅守的電影品質。
  • 《大宅門》拍攝現場引發轟動:中國電影第五代名導全部到場客串
    當年,這部戲匯集了中國影視界一大批精英,強大的演員陣容,在播出時掀起了陣陣波瀾。姜文客串府臺大人原來,早在80年代初,郭寶昌已經是廣西電影製片廠的一名導演兼藝術總監,在中國電影界已經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了。而那個時候,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還只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 中國著名電影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你知道是誰嗎?
    記得小時候電視上就說,中國大陸三大導演是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說法依然沒有改變。在影視圈中裡依然沒有人可以撼動這三位大碗的地位。各種獎項拿到手軟,在中國票房總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那麼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定是: 陳凱歌
  • 這部中國第五代重要作品,終於出修復版了(更新)
    盜 馬 賊1986The Horse Thief導演: 田壯壯編劇: 張銳主演: 才項仁增 / 旦枝姬 / 這是公認「第五代」導演發軔之作之一,田壯壯曾說本片是拍給下世紀的觀眾,他在西影廠的大力支持下以獨特的視角和超越時代的電影語言探索了人與宗教以及大自然之間的哲學命題。
  • 奧斯卡電影《寄生蟲》:接納真實的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體面
    他們以為有錢就是善良、單純和體面,但他們不明白,其實,接納真實的自己,腳踏實地地去努力,才是人生最大的體面。03 接納真實的現狀,才是人生最大的體面體面,不是財富堆砌而成的,虛榮,也從來不是體面的真正內核。窮人不代表不體面,窮而不腳踏實地努力,不思進取,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 臺灣電影導師焦雄屏:第五代導演不了解類型片
    焦雄平曾為蔡明亮等人擔任監製    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焦雄屏選擇中國電影為研究對象,此後二三十年間,她擔任國際電影節評審、嘉賓,以及影展策展人,不斷推動臺灣乃至華語電影與國際的對話陳凱歌從《無極》到《搜索》一直在自我調節談「第五代」尷尬現狀 張藝謀、陳凱歌他們對類型電影的傳統不了解
  • 他是被人遺忘的第五代導演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之一,68歲的張藝謀為影迷獻上了一份滿意答卷。第五代導演,崛起於80年代,用獨樹一幟的風格,將中國電影推向了全世界,名聲顯赫。像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田壯壯。他決定拍攝一部以農村為題材的影片,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農村,了解社會變革中普通人的生活。這才有了如此生動、如此鮮活的[二嫫]。
  • 北京電影學院78級校友再聚首,重溫第五代40載光輝歲月
    >重溫「第五代」40載光輝歲月中國藝術報記者  李博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北京電影學院迎來了「第五代」電影人、78級校友「40年再聚首」的大盛會。活動最後,還舉行了「何群電影藝術教育獎學金基金」捐贈儀式,已故著名「第五代」導演何群的母親孫碧霞向北京電影學院捐贈人民幣400萬元,資助在校師生電影創作和學校教育事業發展。1978年9月16日,在改革開放元年,北京電影學院全面恢復本科招生。在這一天跨入校門的學子們,對日後的中國電影、世界電影產生了非同凡響的影響。
  • 第五代導演「鴛夢重溫」
    《藍風箏》之後,田壯壯已經9 年沒拍電影,他選中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小城之春》作為重新出山的開始,多少有些讓人費解。《小城之春》是著名導演費穆1948年的作品,這部抒情性的詩化電影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田壯壯表示,他從小就喜愛這部優美的電影,他將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這個故事,作為向電影大師致敬的方式,並由衷地表達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喜愛。
  • 《前任3》的插曲《體面》告訴我們分手應該體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體面》是於文文作曲演唱的歌曲,於文文在美國留學時,主修表演系,副修了音樂創作以及音樂製作,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創作型女演員,女歌手。《體面》是在告訴每一對還在一起的戀人,如果真的愛,就珍惜彼此,分手了就沒那麼容易重來了。《體面》是在告訴每一對決定不在一起的戀人,分手應該體面,往前看,不留戀。如果真的愛一個人,那就忽略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專注於愛他或她,互相體諒,彼此理解,相互扶持,共同經營愛情,家庭。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在一起了,那就放手,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 張藝謀這些「第五代導演」們,似乎已經江郎才盡了
    2001年中國籤署了WTO,正式進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同時中國經濟迅速的發展。而中國電影自2002年張藝謀拍攝的《英雄》,宣告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陳凱歌拍了《無極》,《趙氏孤兒》,馮小剛拍了《夜宴》《集結號》等電影。張藝謀更是拍了《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電影。中國第五代大導演除了姜文,其它都在拍商業大片。
  • 謝謝你系列-萬悟聲 | 對話中日電影大師,《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中國第五代導演田壯壯
    從《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身上,我們看到熱愛電影不必在意拍什麼類型電影起家;中國第五代導演田壯壯也告訴你,熱愛電影卻不一定要做導演,只要有心就不曾離開過電影。 探尋日本人的「向死而生」 《入殮師》導演 瀧田洋二郎「死可能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又開始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
  •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誰是你心目中狀元
    姜文一般被稱為第五代或第六代導演均可,沒有明確的界限,再一個就是他自己曾經說,」我自己的主業是演員副業才是導演「,所以不在這個分類中,而且他也沒有上過北京電影學院,同樣,馮小剛因為也沒上過北京電影學院,所以也不在此次比較中,但是他也應該算作第五代導演當中。
  • 於文文《體面》完整版歌詞介紹 於文文靠《體面》火了
    《體面》完整歌詞別堆砌懷念讓劇情變得狗血深愛了多年又何必毀了經典都已成年不拖不欠浪費時間是我情願像謝幕的演員眼看著燈光熄滅來不及再轟轟烈烈就保留告別的尊嚴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結尾分手應該體面誰都不要說抱歉何來虧欠我敢給就敢心碎鏡頭前面是從前的我們在喝彩流著淚聲嘶力竭離開也很體面才沒辜負這些年愛得熱烈
  • 《體面》離開,才不辜負這些年的愛戀
    2018年初,一部《前任3:再見前任》刷新了新年票房,而片中的配樂也成為網友的一大熱議話題,歌曲《體面》成為影片高潮片段的強力催淚劑,音源一上線便得到超高播放量。《體面》是電影的插曲,唐恬作詞,鄭楠編曲,由片中林佳的扮演者於文文作曲並演唱。
  • 張藝謀獲金馬獎:我其實是在「第五代」中被誤會的一個人
    1978年之前,北京電影學院還叫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電影學校,1978年才恢復成北京電影學院。那時,我的文化課只有初中二年級水平,只能通過文體特長想辦法。在朋友田鈞的建議下,我決定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後來,我成了我們那一屆學生中年紀最大的,「老謀子」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
  •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
    張藝謀這些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和前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表現性、象徵性、主觀性。簡單來說,以前的導演就是踏踏實實講故事,而他則會想辦法怎麼把故事給講得漂亮。如果仔細給他的《紅高粱》做拉片,會發現他對色彩、構圖、剪輯的運用都是很講究的。
  • 陳凱歌的白晝與流星,第五代導演的高光與錯位
    兩者雖是不同的維度和剖面,但圍繞在陳凱歌左右的肯定與質疑,似乎也映現了第五代導演與當代觀眾間的錯位和斷層。電影哲人。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學的思辨性、深入內涵的發掘、藝術的極致,以及對過往歷史的信手拈來,令陳凱歌的電影一向偏於對藝術性的考究和現實性的深思。
  • 優格自製MV || 分手應該《體面》誰都別說抱歉
    如果要總結對這部電影的感悟,或許影片中這首插曲《體面》足夠可以說明。優格自製---體面mv (演唱者韓富星) 「分手應該體面  誰都不要說抱歉」「離開也很體面  才沒辜負這些年 愛得熱烈認真付出的畫面」「再見  不負相見」                              ----《體面》       一切抵不過時間,就好像曾經的山盟海誓,而今成為最大的謊言。
  • 這是一個被忽略的第五代導演
    二嫫 (1994),導演:周曉文第五代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的標杆兒。這群崛起於80年代的學院派,用獨樹一幟的風格,成功將中國電影推向了世界。聲名赫赫。像張藝謀,像陳凱歌,像田壯壯。然而,不是所有的五代導演都人比片有名,他們中的大部分,長期身居幕後,默默拍攝著一部部風格各異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