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裡的王彩玲:當夢想破滅後,平凡是我們唯一的答案
電影《立春》是2007年上映,並斬獲得了很多國內外多項大獎, 這部片子講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小城幾位藝術青年坎坷追夢的故事。
黃四寶,一年又一年奮鬥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考場上,與家人抗爭,與周圍環境抗爭,夢想能成為梵谷一樣的偉大畫家,但他最終還是放棄了畫家夢,下海經商;
周瑜,一位職場員工,業餘愛朗誦和唱歌,他在平淡的生活和遠大的理想中焦慮著,最後像世俗妥協,歸於平庸;
高貝貝,堅守5年,編造罹患癌症的謊言,利用王彩玲的同情心,帶她到北京參加比賽獲得二等獎,實現理想;
胡金泉,群眾藝術館的舞蹈老師,專業功底紮實,卻因「二尾子」的言行舉止被眾人視為異類。為了證明自己是「正常「男人,採用假強姦的極端方法,向世俗屈服。
王彩玲,她是本片的女主角,容貌醜陋,臉上還有黑斑,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如同天籟之聲,酷愛唱美聲,理想是能夠唱到北京、唱到巴黎歌劇院。她在師範學校任教,心繫北京,花重金託人買北京戶口,往返於北京的文體單位試唱,甚至願意當清潔工,受盡嘲笑輕慢,多年孤身一人奮鬥在去往京城的路上,那個時代要要有北京戶口才好找到像樣的工作。
王彩玲的夢想是美好又偉大的,她與世俗是有距離感,小城的人們欣賞不了她的美妙歌喉,她覺得自己是不屬於這裡的,她一腔孤勇地追求夢想的心態既高貴又讓人心疼。
看完這部電影,我在想,夢想就是夢想,不是人人想都能實現,在追求夢想的同時,更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承擔好在世俗層面該承擔的一切,否則對身邊的親人就是負擔。所幸,王彩玲最後接受了平庸的生活。
真正能實現夢想的人,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不是每個學鋼琴就能成為朗朗;不是每個畫畫者就能成為畢卡索;不是每個寫作者都能成為韓寒;不是每個跳舞者就能成為楊麗萍;任何行業都是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成功,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墊底,但不輕易放棄夢想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吧!
導演顧長衛說,他很敬佩王彩玲。相信很多觀眾都會佩服王彩玲追求夢想的勇氣,追求與自身不匹配的一切,夢想,美好的愛情。這種勇敢的精神是很多人不具備的,太多人失敗一次就放棄了,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執著於內心的夢想,這樣的精神無疑是可貴的,影片中有五位追求夢想的藝術青年,王彩玲是最後一個放棄的人。
電影中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王彩玲跪在中央歌劇院的臺階上眼淚淋漓,大聲唱著歌劇《慕春》中的段落,追問「上帝啊,生活為何對我如此殘酷?」上帝賜予她的才華成了她平庸生活的障礙,她不甘,她真的不甘平庸一生。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她卻始終無法跨越,她堅持著,掙扎著,支撐著。
王彩玲有勇氣去追求和她並非是「郎才女貌」的黃四寶,她喜歡他的赤子之心,他們是同一類人,一個夢想去巴黎歌劇院,一個夢想成為梵谷,她願意當黃四寶的裸體模特,可是黃四寶只把她哥們,他對是沒有任何欲望的,是因為王彩玲長想醜陋吧!從古到今,有幾個男人不是以貌取人?在黃四寶醉酒後,她把自己獻給了他。
黃四寶醒來後憤怒地跑到王彩玲的學校,當眾辱罵她「你讓我覺得噁心,感覺是你強姦了我」,王彩玲從地上爬起來,換上穿著華麗的表演服從塔頂一躍而下,她不是因為絕望而自殺,而是因為憤怒和對命運嘲弄的反抗而選擇的方式。幸好只是胳膊受傷。
她一次次的對人說:"人民歌劇院已經在辦理調動手續 ,我很快就能去北京了。"王彩玲用謊言編織的美夢,來強調自己的不同與眾。其實也是在自欺欺人,可悲可嘆。
王彩玲還有勇氣去用「寧吃仙桃一口也不要爛杏一筐」的話來拒絕周瑜,她可不會輕易退而求其次。
同樣追求夢想的胡金泉被眾人恥笑而停止舞蹈,王彩玲卻有勇氣面對一個個離去的觀眾繼續演唱《乘著歌聲的翅膀》。這個鏡頭直直白白地表述了王彩玲的人生一直都是逆風而行,一直在與命運作鬥爭,但她卻用非凡的勇氣前行。
偽裝成絕症患者的歌唱愛好者高貝貝,帶著她的假母親來求王彩玲帶她去北京參加歌唱比賽。被背叛、被傷害卻依然保有著柔軟內心的王彩玲放棄了快要辦好的北京戶口,把剩餘的錢全給了高貝貝讓她去疏通關係。高貝貝在比賽獲得成功後受不了良心的譴責,把她欺騙的真相告訴了王彩玲。
這樣的情況就發生在王彩玲又一次付出卻又一次被現實傷害後,看到那段真是讓人無比心痛,更讓我們感受到王彩玲靈魂的高尚純潔。
影片中的這幾個鏡頭勾刻畫出一個立體鮮活的王彩玲:純真、執著、柔軟、堅韌、勇敢,戰鬥到遍體鱗傷,卻戰勝不了求之而不得的宿命。人真的是八字強不過命嗎?
在她身上,有無數個我們曾經的影子,只是我們做不到她那般執著和韌勁。
終於有一天,王彩玲撐不下去了,她不再堅持了,不再與命運抗爭了,她悄悄地走進了婚介所,領養了一個兔唇的孤兒。從此,她接受了世俗裡的平凡生活,帶著女兒看病,陪著女兒讀書講故事,陪伴老父母,平凡而溫暖的生活成了她的全部。
王彩玲用彈鋼琴的手,嫻熟地操起大刀,剁起羊肉,當夢想徹底破滅後,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如同我,你,她,他們。
只是在影片的結尾,她和女兒來到了天安門廣場,笑容凝結在她的臉上,她似乎想起了曾經那個追求夢想的自己。
導演顧長衛影片末尾給出了這樣的境頭:王彩玲身穿華麗的演出服,站在金色的音樂廳內,演唱著義大利詠嘆調,歌聲久久迴蕩。暗色的銀幕上印著一行白色的字: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 。
曾經的激情和夢想,都隨時間而逝了。但這些小人物至少在有夢的年紀做過美好的夢,用力追求過,努力過;回憶起青春往事時,王彩玲應該是沒有遺憾。有這些夢,人就年輕過,真真實實地活過。可以驕傲地對自己說,這世間,我來過。
喜歡電影中王彩玲的那幾句獨白:每年春天來的時候,我總是蠢蠢欲動,以為會發生什麼,但每次春天過去了,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就感覺很失望……
生活中有太多的王彩玲,因為有夢,才會有痛苦;因為有夢,人生更豐富。
生活中又有太多人不如王彩玲,儘管曾經有夢,但卻不會像她堅持那麼久,早早就向生活投降。
真正的強者就是在夢想徹底破滅,看清了人世的冷酷蒼涼,人性的自私複雜後,依然能過好平淡的俗世生活,接受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如此,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
這世上的成功從來不只是一種固定的方式。向「王彩玲」們致敬!
作者:齊凡齊(齊帆齊),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慶市作協會員,已出版《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