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情節中如實供述的時間節點辨析

2020-12-22 中國法院網
 

  關於自首情節中如實供述時間節點的認定,司法實踐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只要被告人是自動投案,即使在偵查階段並未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在一審判決前能夠如實供述的,都可以認定為自首,另一種觀點認為被告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一般應當在投案時就作出,最遲不能超過偵查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時,在此時間節點之後的如實供述均不得認定為自首。我們同意後一種觀點。

  一、相關法律的規定

  自首是我國刑罰裁量中最重要的從寬處罰制度,也是司法實踐中最為常見的從寬處罰情節,對於教育改造罪犯、促使其悔過自新具有重要意義。1998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項規定:「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即要求被告人的如實供述行為在「自動投案後」作出,基本意思應該是投案後立即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時間節點最晚可以推遲到一審判決作出之前,若被告人在自動投案後並沒有如實供述的,即使庭審時如實供述,也不應當認定為自首。否則被告人歸案時萬般抵賴,在庭審證據出示後,知道否認沒有意義,迫不得已才承認犯罪,若如此情節都可以認定為自首,顯然太過寬泛。

  2010年印發的《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中對於1998年司法解釋中如實供述的時間節點問題進行了具體認定,《意見》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時雖然沒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但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主動交代的,應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該規定與1998年司法解釋的規定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其基本意思仍然是投案後立即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只是將歸案後沒有立即如實供述但仍可認定為自首的條件予以明確,對「自動投案後」的首次如實供述的時間節點明確為不得晚於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該規定根據司法實踐規律,容許被告人在歸案之初作出不實供述,對在接受司法機關的教育後再作出如實供述的也可認定為自首,但規定了一個期限,即必須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供述,在該期限之後的所有法律程序中再如實供述,均不得享受自首情節的從寬處罰。總體而言,該規定較1998年司法解釋的規定略有放寬,體現了最高司法機關刑罰輕緩化的傾向。

  二、設置如實供述時間節點的意義

  自首制度除了對實施犯罪的被告人有意義外,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節省司法資源,提高辦案效率,儘快恢復因犯罪所破壞的社會秩序,因此,法律鼓勵被告人及時投案,投案後及時供述自己的罪行。

  刑事案件的取證工作主要在偵查階段,如果被告人不主動投案,或者投案後並不交代自己的罪行,勢必會增加偵查機關工作的難度,影響證據收集的及時性和全面性,甚至久久難以破案,或者不得不擴大排查對象和範圍,增加工作量,引發公眾恐慌,浪費司法資源,使得有限的偵查力量無法投入到其他更重大疑難案件的偵破中。

  如果被告人投案的目的不是為了認罪悔罪,不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而是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解,或把責任推給他人,企圖脫罪,無疑會增加偵查的難度,甚至會誤導偵查的方向,因此,偵查機關的取證工作並沒有少做,甚至因為被告人的誤導而多做,被告人的主動投案行為既沒有表徵出其認罪悔罪的徹底性,也沒有達到節省司法資源的目的,故對此類主動投案的被告人依法不能夠認定為自首。

  還有一類被告人,在投案之初並不如實供述,在意識到偵查機關已經掌握了案件的主要證據後,再如實交代自己的罪行,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徑,或者是被迫無奈的舉動,意圖鑽法律的空子,並非被告人發自內心的悔罪。雖然自首的認定並不要求被告人真誠悔罪,但也絕不鼓勵投機取巧,否則將是與社會價值取向相悖的,不能發揮司法的教育、評價、指引、規範功能,司法應當讓遵守法律的行為受到鼓勵,讓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的行為受到懲戒。從自首制度設置的目的來看,被告人後來如實供述的行為對於偵查機關偵破案件沒有起到太多的作用,沒有節省司法資源,因此,對此類被告人也依法不能認定為自首。

  至於自動投案後即如實供述,後又翻供的,不管什麼原因讓其後續翻供,只要其在一審判決前能夠再次承認自己的罪行,也都可以從寬認定為自首,因為其歸案後的如實供述表徵了其在特定時段內的悔罪態度,偵查機關也能夠根據其如實供述收集證據,降低了辦案難度,對於提高辦案效率有一定的幫助,更為關鍵的是,被告人翻供後的再認罪對於增強法官內心確信,排除證據間的合理懷疑,避免法官過多地使用推理和主觀判斷,避免不同法官之間認識的偏差,提升案件質量有重要意義。因此,對此類被告人也依法應當認定為自首。

  綜上,被告人自首情節的認定,除了有自動投案以外,還必須要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典型自首要求被告人歸案後一直穩定如實供述。對於雖自動投案但拒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被告人,依法不能認定為自首;若前期未如實供述,但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又如實供述的,依然可以認定為自首,但相對於典型自首,在從寬量刑時應從嚴把握;若前期已有如實供述,後來翻供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承認控罪的,仍可以認定為自首;若在司法機關掌握主要犯罪事實後再如實供述,或直至庭審時才如實供述,均依法不能認定為自首,亦不能認定為坦白,可認定為庭審時自願認罪,作為酌情從輕處罰情節予以考慮。

  當然,如實供述並不要求事無巨細均予以交代,而是只要將基本的犯罪事實交代清楚即可。若被告人避重就輕,或者供述一部分保留一部分,企圖矇混過關,甚至出於「惡人先告狀」的動機,將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依法不能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進而不能認定為自首。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但在開庭時翻供的能否認定為自首?
    但在一審開庭時,否認其傷害他人事實,是否構成自首?正方觀點錢某構成自首。自首要求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其中如實供述的範圍限於對主要犯罪事實,本案中錢某隻是對傷害他人的事實予以翻供,但對於糾集他人策劃傷害他人的犯罪事實予以認可,因此其屬於對主要犯罪事實的如實供述應當視為自首。
  • 自動投案後直到開庭時才如實供述,能否認定為自首?
    李某沒有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如實供述,已經喪失了認定自首中如實供述的時機和條件。其在一審判決前如實供述是在已經完全了解案件的指控事實和相關證據後,才被迫承認犯罪事實,因此其喪失認定自說的自動性和主動性,所以不構成自首。律師觀點本案在一審判決時,法院不認定李某構成自首,但經李某上訴後,二審法院改判認定其構成自首。
  • ...秘密案件中以證人身份被詢問時如實交代犯罪事實的應認定自首...
    法院判決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本案刑事判決書的「本院認為」部分就上述爭議焦點進行如下論述:關於上訴人顏某、柳某、吳某、邢某某是否具有自首情節的問題。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四上訴人關於其具有自首情節的上訴、辯護意見,有事實依據,本院予以採納。根據法律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鑑於一審已根據四上訴人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對該四人適用緩刑,量刑適當,本院予以維持。本案相關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七條 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 人民司法|未供述近親屬同案犯的量刑情節考量
    在此種情況下,不應認定被告人系如實供述,不成立自首或坦白,亦不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沒有法定從寬處罰情節的情況下,可以將近親屬關係納入量刑考量,綜合被告人對本人犯罪事實的認罪悔罪態度、退賠情況等情節,酌情予以從輕處罰,兼顧天理國法人情。
  • 哪些情形可以視為自首,自首立功可以減刑多少年?
    自首是指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在我國,自首是可以適當減輕處罰的,那麼哪些情形可以視為自首?自首立功可以減刑多少年?哪些情形可以視為自首?自首一般有以下三種情形:一是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稱之為一般自首;二是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稱之為特別自首或準自首。
  • 酒駕逃逸後第二天自首怎麼處理,還會認定為自首嗎?
    從法律意義上來說,自首有兩個構成要件:「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投案是構成自首的基本條件,但如果投案後不如實供述,也不構成自首。從時間上來說,投案在前,自首在後。那麼,酒駕逃逸後第二天自首怎麼處理,還會認定為自首嗎?網友諮詢:酒駕肇事逃逸,第二天自首怎麼處罰?
  • 一般自首認定常見誤區之釋疑
    第六十七條分為3款,第1款規制的是一般自首,第2款規制的是特別自首(準自首),第3款則是對不成立自首但具有如實供述情節從輕處罰的規定。即自首成立的模型為: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看起來是短短的八個字,但在在實踐中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正如人們常說的「標題越短事情越大」。
  • 能否認定自首問題
    諮詢類別:法律政策諮詢內容:犯罪嫌疑人犯罪後主動投案,在取保候審期間又犯新罪,對前罪還能不能認定自首?(諮詢人:雲南省騰衝市檢察院李曉慶)解答專家李婭嬛:根據刑法第67條第1款的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 高州這個派出所成功規勸一盜竊嫌疑人投案自首
    最後再讓小編給大家普及一下盜竊罪的處罰及自首情節的量刑相關法律>普法時間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 關於司法實踐中對於自首的認定及裁判建議
    //摘要 /// 自首作為刑事裁判中十分重要的量刑情節,在考量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主觀惡性及社會危害性起到重要作用。》、《關於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的規定。
  • 法院披露「豫章書院」案細節,多名被告人具有自首情節
    法院披露「豫章書院」案細節,多名被告人具有自首情節 江西法院微信公號 2020-07-07 19:02
  • 【高法速遞】自首認定的82條裁判規則,你都知道嗎?
    因此,從客觀條件看,也不能認定周元軍的行為系自動投案,但如實供述後,可酌情從輕處罰。來源:《刑事審判參考·總第80期》第701號 ,周元軍故意殺人案裁判要旨9:犯罪嫌疑人被司法機關控制後,經允許脫離控制,又按指令自行到案並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的,不符合自首中「自動投案」的時間特徵,不屬於「自動投案」,不成立自首。
  • 2020上海事業單位公共基礎法律知識:自首與坦白你能分清嗎?
    b.在交代罪行上: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如小王和小李共同搶劫,小王自動投案後供述了他們共同犯罪的時間、地點、贓物處置等具體的罪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小王在供述過程中刻意隱瞞自己的主犯的身份,或者沒有如實交代所知道的同案犯小李的罪行,則不能視為如實供述。
  • 被騙至公安機關如實交代罪行能否認定為自首
    【分歧】  本案中,三名被告人被騙至公安機關如實供述罪行的行為,能否認定為自首?一種觀點認為,被告人主觀上不具有積極投案自首的意識,之所以到公安機關供述是誤以為前去接受調解,三人均不不認為自己構成犯罪,並非自動投案,因此不應認定為自首。
  • 關於自首的認定?
    一審宣判後,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抗訴理由如下:司某沒有自動投案的行為,一審判決認定被告人司某系自首,屬事實認定錯誤。二、法律規定《刑法》第六十七條 【自首】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 孫文斌自首為何仍被判死刑?答案來了
    作為一名多年的法學研究者,我希望對本案的量刑情節進行一些思考和解釋。據報導,孫文斌在案發後第一時間撥打了報警電話,在案發現場等待,到案後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依照我國刑法的規定,該行為屬於自首,而法院的裁判也認可了這一點。但是,最終的量刑即裁判結果對此卻並未體現,有一些人亦大惑不解,既然構成自首,孫文斌為何還是被判處死刑?
  • 以案說法:投案自首後,在取保候審期間潛逃,還能認定為自首麼?
    [案情]2007年4月,被告人陳紀海到懷遠縣檢察院舉報懷遠縣雙橋集鎮民政辦殯葬改革小組成員共同受賄的問題,在被詢問中也如實供述了他本人參與受賄的主要犯罪事實。同年6月28日,檢察機關決定對其取保候審。刑法第67條第1款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在該條第2款中,又明確界定了「以自首論」的情況。由此可將自首的概念歸納如下:自首是指犯罪人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或者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行為。
  • 為什麼這麼多人排隊自首?
    2月18日晚上9點,警方發布通告,督促314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在逃人員務必在2019年2月19日下午六點前向公安機關自首,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且積極退贓退款的,公安機關將給予從輕處罰或依法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
  • 特別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條件
    特別自首,亦稱準自首,是指被採取強制措施的返祖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如是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特別自首的成立條件:1、成立特別自首的主體必須是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強制措施,是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拘傳、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和逮捕。
  • 富二代酒駕撞死孕婦,父親想保兒子,聽到價格讓他滾去自首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本片中的第五個故事,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到故事情節當中。在一個天還沒完全亮的清晨,一輛汽車駛進了車庫,從汽車的外觀上可以看出:肯定是出了意外。在這段情節中,這位年輕人的行為,按照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可能會受到怎樣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