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自首認定常見誤區之釋疑

2020-12-22 丹柱律所

文/顏毅豪律師

廣東丹柱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專職律師

《刑法》第六十七條第1款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第六十七條分為3款,第1款規制的是一般自首,第2款規制的是特別自首(準自首),第3款則是對不成立自首但具有如實供述情節從輕處罰的規定。即自首成立的模型為:自動投案+如實供述。

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看起來是短短的八個字,但在在實踐中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正如人們常說的「標題越短事情越大」。經歸納,筆者發現自首認定問題主要集中在「怎麼認定自動投案,如何判斷如實供述」的兩大焦點上。接下來,筆者將圍繞這兩大方面的問題,對自首制度(本文主要指一般自首)展開論述。一、自動投案的認定1、自動投案,向誰投?嫌疑人犯罪之後,向任何其他人、其他機關投案的,都能成立自動投案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向法律規定的特定對象投案的,才能認定自動投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自動投案,是指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或者雖被發覺,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訊問、未被採取強制措施時,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員投案的......」。因此,嫌疑人自動投案的對象,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以及其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員。當然,監察委、紀委也是自動投案的對象。2、自動投案,怎麼投?自動投案,是指犯罪事實或者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或者雖被發覺,但嫌疑人尚未受到訊問、未被採取強制措施時,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的規定,認定自動投案的方式有以下幾種:(1)嫌疑人向其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員投案的;(2)嫌疑人因病、傷或者為了減輕犯罪後果,委託他人先代為投案,或者先以信電投案的;(3)罪行未被有關部門、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者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的,但有關部門、司法機關在其身上、隨身攜帶的物品、駕乘的交通工具等處發現與犯罪有關的物品的除外;(4)犯罪後逃跑,在被通緝、追捕過程中,主動投案的;(5)經查實確已準備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機關捕獲的;(6)並非出於嫌疑人主動,而是經親友規勸、陪同投案的;(7)公安機關通知犯罪嫌疑人的親友,或者親友主動報案後,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8)犯罪後主動報案,雖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沒有逃離現場,在司法機關詢問時交代自己罪行的;(9)明知他人報案而在現場等待,抓捕時無拒捕行為,供認犯罪事實的;(10)在司法機關未確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詢問時主動交代自己罪行的;(11)因特定違法行為被採取勞動教養、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強制隔離戒毒等行政、司法強制措施期間,主動向執行機關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為的;(12)交通肇事後保護現場、搶救傷者,並向公安機關報告的,應認定為自動投案;(13)接到公安機關電話通知、口頭傳喚後,自動到公安機關接受詢問或調查的(詳見《刑事審判參考》第45期,王春明盜竊案)。嫌疑人因司法機關捎帶口信或接到電話通知後,自動到司法機關接受詢問或調查,並如實供述罪行,應當認定為自首。因為公安機關的口頭通知不屬於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措施,因此其行為符合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的特徵。此外,在搜集到的1000多個成立自首情節的案件中,有將近200個案件是電話通知到案,約佔全部案件的20%。電話通知沒有人身強制力,即便能夠對嫌疑人產生一定的威懾力,也不足以影響其自動投案的主動性,因而一般被認定為主動到案。電話通知的情形主要有2種,均可以被認定有投案的主動性:一是公安機關直接電話傳喚,嫌疑人在接到公安機關電話後,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二是公安機關通過同案犯或者其他人電話通知,嫌疑人接到他人電話,已知公安機關正在調查並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的; (14)其他符合立法本意,應當視為自動投案的情形。

3、接到紀委電話通知配合調查從而到案的,能否認定自動投案?

司法實踐中,嫌疑人接到紀委電話通知配合調查到案的,能否認定「自動投案」,這存有爭議。筆者認為,這種情形下,應認定自動投案。

首先,現有法律規定對於自動投案,採取了例舉+開放的立法模式,在規定了常見的幾種自動投案方式的情況下,還有「其他符合立法本意,應當視為自動投案的情形」的兜底條款。這說明了現有立法對自動投案方式並未封閉,而是開放的,賦予裁判者自由裁量的空間。

其次,從自首制度設置的背後法理思考(詳見陳興良教授所著《本體刑法學》第791頁):「法律設置自首制度的立法初衷是給犯罪人一條悔過的道路,通過自首而獲得寬大處理,這不僅對犯罪人有利,而且使刑事案件得以及時破獲,因而對司法機關同樣有利。」這說明,對於犯罪人自動到案後如實供述成立自首,法律對其寬大處理,一方面是法律對於犯罪人的寬恕,另一方面也是對於其自動投案行為減輕司法機關工作量的法律「獎勵」。

而且,雖然公安機關的電話通知並不是傳喚等具有法律強制力的強制措施,並沒有人身強制力,但依然能對嫌疑人產生一定的威懾力。一般情況下,相比較而言,紀委電話通知的強制力弱於公安機關。既然接到公安機關電話通知到案的被認定為自動投案,那麼,接到法律強制力和威懾力均較弱的紀委電話通知,在「能逃而不逃」的情況下選擇自動到案的,充分反映了嫌疑人自願置身於相關部門的控制、願意接受調查的主觀意願,更應認定成立自動投案。筆者2019年辯護的廣東省某地村幹部遊某某職務犯罪一案中,針對被告人接到紀委電話通知配合調查到案能否認定自首的問題,筆者即結合自首的法律規定和背後的法理進行論述,最終法院判決認定成立自首並判處緩刑。

二、如實供述的認定

1、不認罪即排斥如實供述?

司法實踐中,有個別觀點認為,嫌疑人、被告人不認罪的,不能成立如實供述。真的是這樣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首先,如實供述,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及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則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的共同犯罪事實;供述其姓名、年齡、職業、住址、前科等情況;多次實施同種罪行的,綜合考慮已交代的犯罪事實與未交代的犯罪事實的危害程度,決定是否認定為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投案後沒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實,但如實交代的犯罪情節重於未交代的犯罪情節,或者如實交代的犯罪數額多於未交代的犯罪數額的。

因此,如實供述是對事實的供述,而不是對行為定性、認罪態度的供述。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致函提出的《關於被告人對事實性質的辯解是否影響投案自首的成立的請示》中,作出《被告人對行為性質的辯解是否影響自首成立問題的批覆》,批覆指出:「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告人對行為性質的辯解不影響自首的成立。」故,嫌疑人對行為性質進行辯解、不認罪的,不影響如實供述的成立。

2、如實供述,何時供?

關於如實供述的時間問題,司法實踐中亦存有很大爭議。有觀點認為,嫌疑人到案後,頭幾次訊問未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的,不能認定如實供述。真是如此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依據《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第二條第3款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時雖然沒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但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主動交代的,應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也就是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在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N次訊問時沒有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但只要搶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主動交代的,即應認定為如實供述,並不是籠統的以第幾次訊問時是否如實供述為認定依據。

3、翻供的,就一定不能認定如實供述嗎?

司法實踐中,常有嫌疑人在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後,又翻供否認的。這種情況下,還能認定如實供述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又翻供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應當認定為自首。」因此,嫌疑人如實供述後翻供,但在一審判決前又如實供述的,依法應認定其成立如實供述。

後話:鑑於當前偏低的無罪宣判率,司法實踐中,定性之辯往往為量刑之辯服務。而自首,作為法定量刑情節中最普遍、影響最大的情節,一直以來都是控辯雙方在量刑辯論階段的「兵家必爭之地」。一名刑辯律師,必須正確把握自首的認定條件,在不符合現有例舉方式或者沒有指導案例的情況下,從自首制度設置的法律原理出發,努力說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認定被告人的行為屬於「其他符合立法本意,應當視為自首的情形」,為當事人爭取最短的刑期。

作者介紹

作者:顏毅豪律師

廣東丹柱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專職律師

華中科技大學法律碩士,廣東警官學院法學學士。具有多年的從警經歷,善於從司法機關的角度切入分析案件,準確把握司法工作人員的辦案心理,抓住重點進行有效辯護。執業以來,以「依法辯曲直,仗義論是非」的執業理念,秉承當事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以及奉行「精準化有效辯護」的辦案宗旨,辦理了多起經得住歷史檢驗的案件。其中諸多案件為當事人爭取到撤銷案件、取保候審、不予起訴、宣告緩刑、改變定性等良好結果,最大限度地維護了當事人的權益,深得當事人及家屬的信任與好評。

相關焦點

  • 關於自首的認定?
    經日照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確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第三款第(二)項之規定,被告人司某生產、銷售的藥品系假藥。另外:本案系群眾報案,2014年10月29日,辦案民警對被告人司某的住所進行查處,現場發現大量不明自製藥物和研磨藥物粉碎機一臺,偵查機關對其詢問時,其對上述事實供認不諱。
  • 譚松韻母親被撞身亡案幾點釋疑:尿檢呈陽性,為何未認定毒駕?
    一審法院四川省瀘州敘永縣人民法院又在官方微博發布馬明弘交通肇事案幾點釋疑。 一、被告人馬明弘尿檢呈陽性,為何未認定毒駕? 根據公安部《車輛駕駛人員體內毒品含量閾值與檢驗》,尿檢結果只能是初步篩查,不能作為認定毒駕的依據。初步檢測為陽性的,應採集血液或唾液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
  • 能否認定自首問題
    諮詢類別:法律政策諮詢內容:犯罪嫌疑人犯罪後主動投案,在取保候審期間又犯新罪,對前罪還能不能認定自首?(諮詢人:雲南省騰衝市檢察院李曉慶)解答專家李婭嬛:根據刑法第67條第1款的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 關於司法實踐中對於自首的認定及裁判建議
    正確認定自首既是公正司法的要求,亦有利於更好地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 然而司法實踐中對於自首的認定容易產生分歧,常常存在著難以把握、無法準確適用等方面的問題。對自首情節進行正確認定,才能保證量刑結果準確得當。
  • 以案說法:投案自首後,在取保候審期間潛逃,還能認定為自首麼?
    [分歧]對於本案被告人陳紀海是否構成投案自首,存在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法院沒有對陳紀海採取取保候審措施,傳喚時他不能及時到案,不影響認定為自首。第二種觀點則認為,陳紀海的行為不符合刑法上所規定的自首的條件,不構成自首。
  • 申請工傷認定,請走出常見的十個誤區
    【工傷認定的概念】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依據法律的授權對職工因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是否屬於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給予定性的行政確認行為。【申請工傷常見的十個誤區】一、上下班路上自己摔了一跤,造成傷害,能申請認定工傷嗎?不能。原因:上下班路上自己摔了一跤,造成傷害,的確符合「上下班途中」的認定範圍內。但是,不可忘記「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這句話。
  • 「法律知識」電話傳喚到案算不算自首,如何準確認定自首
    有人認為對電話傳喚應從嚴把握限制使用,否則會存在「送自首」的問題,因此《認定自首通知》將傳喚到案不認定為自動投案。本文認為,這與治理水患很相似。採取疏的方式要遠比採取堵的方式好。想通過否定電話傳喚的方式堵住「送自首」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此只會將「送自首」的時間提前到電話傳喚之前,進而認定自動投案及自首。
  • 酒駕逃逸後第二天自首怎麼處理,還會認定為自首嗎?
    從法律意義上來說,自首有兩個構成要件:「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投案是構成自首的基本條件,但如果投案後不如實供述,也不構成自首。從時間上來說,投案在前,自首在後。那麼,酒駕逃逸後第二天自首怎麼處理,還會認定為自首嗎?網友諮詢:酒駕肇事逃逸,第二天自首怎麼處罰?
  • 【高法速遞】自首認定的82條裁判規則,你都知道嗎?
    目錄:一、自動投案型自首認定的13條裁判規則二、準備投案型自首認定的5條裁判規則三、傳喚型自首認定的3條裁判規則四、形跡可疑型自首認定的8條裁判規則五、翻供辯解型自首認定的
  • 上海配眼鏡:配眼鏡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不要戴眼鏡,戴了就取不下來了,戴了度數只會越來越深。他們看待眼鏡好像是看待洪水猛獸一般。這句話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近視的原因有兩個個因素造成。一、遺傳:大量調查表明,近視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二、環境:常用的近距離用眼,再加上環境照明不佳,閱讀字跡過小或模糊不清、持續閱讀時間過長,缺乏戶外活動等因素,造成我國青少年近視高發。
  • 被騙至公安機關如實交代罪行能否認定為自首
    庭審過程中,三被告人的辯護人提出,紀某、馬某、齊某在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以前自動投案並如實交代自己的犯罪行為,應當認定為自首。公訴機關答辯稱,在紀某等人到案以前,公安機關已通過其他途徑掌握了三人毆打他人的犯罪事實,遂以調解為名電話告知案外人也是三人的朋友小青(化名),由其通知紀某、馬某、齊某到公安機關,隨後將三人抓捕歸案,三名被告人並非自動投案,不應認定為自首。
  • 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但在開庭時翻供的能否認定為自首?
    律師觀點錢某不構成自首。一、準確認定主要犯罪事實。本案中錢某對於最終傷害他人的事實予以否認,等於直接將本案推向無罪或者是免於刑事處罰的結果中,也就是對於案件的處罰結果以及量刑存在了明顯的影響,顯然其對於傷害他人的行為予以否認,不能認定為承認如實供述了主要的犯罪事實,因此不應當構成自首。二、在共同犯罪中,主犯除供述自己的行為外,還應當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實才可以認定為自首。
  • 自動投案後直到開庭時才如實供述,能否認定為自首?
    《自首立功司法解釋》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又翻供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應當認定為自首。」所以李某雖然沒有如實供述後翻供,但是其在一審時的認罪和如實供述符合該條文中對於判決前能如實供述的情況,應當認定為自首。反方觀點李某不構成自首。
  • 醉酒型危險駕駛罪的幾個常見誤區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實踐中比較常見的幾個認識誤區,希望能夠給大家提個醒,一定牢記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以下前提為駕車時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80毫克/100毫升)
  • 吉他保養常見的幾點誤區
    吉他保養常見的幾點誤區很多琴友,對于吉他保養認識,完全處於一個非常非常初級的階段,甚至是有非常多的誤區的。接下來就說一下幾點常見的誤區。先說一個大前提,木吉他,這裡指民謠吉他和古典吉他,一般來講,環境溼度需要長期保持50%-70%之間的區間,是一個比較安全的範圍。也有其他文章指出,木吉他在45-65%這個溼度比較合適,這也是沒問題的。
  • 犯罪後脫逃經親友規勸投案途中被抓獲,能否認定為自首?
    2018年5月,王某經其親友的勸說,最終決定投案自首,因王某潛逃於外省,在駕車歸案的途中,經高速路收費站時被查獲,後公安機關王某採取強制措施。爭議焦點王某犯罪後潛逃,經親友會勸投案途中被抓獲是否屬於自首?
  • 自首情節中如實供述的時間節點辨析
    關於自首情節中如實供述時間節點的認定,司法實踐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只要被告人是自動投案,即使在偵查階段並未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在一審判決前能夠如實供述的,都可以認定為自首,另一種觀點認為被告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一般應當在投案時就作出,最遲不能超過偵查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時,在此時間節點之後的如實供述均不得認定為自首。
  • 湖北一公安局長主動投案,為何受賄罪未被認定為自首?法院:只交代...
    對於一審判決結果,範榮及辯護人提出其貪汙罪、受賄罪是否可構成自首,爭取寬大處理。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只予以採納貪汙罪,為何受賄罪未被認定為自首? 範榮案件裡,主要犯罪事實是貪汙。
  • 民警列舉酒駕7大常見誤區 提醒市民注意
    近日,民警在查酒駕時發現,不少駕駛員對酒駕的認識存在誤區。為此,民警列舉了7大常見誤區,提醒市民注意。誤區1酒量大,喝點沒關係有的市民認為,只要自己沒有喝醉,就算不上酒駕。民警提醒,飲酒後血液內的酒精含量會不斷上升,酒量好的市民或許自己並不覺得醉,但只要達到相關標準仍然會被認定為酒駕。而酒量小的市民,喝一點酒或許就已神智不清,這時開車非常危險,因此一定要嚴格遵守喝酒不開車的規定,不要以自己酒量來判斷。
  • ...秘密案件中以證人身份被詢問時如實交代犯罪事實的應認定自首...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裁判要旨刑事偵查立案之前,犯罪嫌疑人以證人身份接受公安機關詢問的過程中,如實交代犯罪事實的,應當認定為自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對於如何具體認定「自動投案」列舉了「在司法機關未確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詢問時主動交代自己罪行的」等情形。根據查明的事實,當本案尚未立案偵查,在公安機關對上訴人顏某、柳某、吳某、邢某某以證人身份進行詢問的過程中,四上訴人已經向公安機關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對該四人應認定為自動投案,依法具有自首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