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二戰後利益分配的問題就顯得尤為明顯,畢竟美英蘇三國之間因為利益分配的矛盾已經暴露。為了儘快結束戰爭,並安排戰後國際事務,1945年2月4日,這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齊聚雅爾達,並在這裡舉行了影響深遠的「雅爾達會議」。
這次會議中,史達林對遠東利益格外重視,於是他與羅斯福在討論遠東利益分配時,順帶對朝鮮半島的命運做出重要的裁決。當時羅斯福就直接提出:
「朝鮮要由美、蘇、中三方進行國際託管,託管期在20-30年為宜。」
史達林本來對這個提議並不滿意,但是因為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史達林只能勉強同意羅斯福的提議。
隨著美國向廣島投射原子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關東軍也很快撤離,美國為了防止蘇聯軍隊在朝鮮半島南下,就決意擬定一個蘇聯人能夠接受的軍事分界線,最終美國就直接以北緯38度為半島分界線,美國和蘇聯都能夠接受。隨後,北緯38線就作為美蘇軍事佔領分界線被寫進了美國對日本的受降方案,而朝鮮半島也因為北緯38線的出現而被分裂成南北兩部分。由此可見,朝鮮分裂在本質上說,就是美蘇兩大強國在二戰結束時的一次博弈結果。
01~
朝鮮半島因為38線的被分裂成兩個互相仇視的敵國,只是南北的情況卻完全不同。
北朝鮮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佔40%;南朝鮮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3%,人口佔60%,這樣一比較,似乎雙方實力差距很小。但實際上,南北卻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在之前,日本將朝鮮半島北部建成工業區,而南部屬於農業區,現在南北一分開,北部的綜合國力很明顯是佔據很大優勢的。因為工業的優勢,也使得朝鮮北部在軍備上也更具有明顯優勢。
朝鮮半島被38線分成兩部分以後,蘇聯就掌控著北朝鮮,美國也就影響著南朝鮮,於是兩個大國就在自己勢力範圍扶持自己勢力,並打擊極端民族主義。到了1948年8月,朝鮮南部李承晚就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眼看南方都建國,在蘇聯的支持下,北邊的金日成也在同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韓就緊跟美國步伐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北朝鮮就屬於蘇聯陣營,走社會主義道路。
本來,李承晚就是被美國扶持起來的勢力,但是此人又不甘於只是被利用,他內心有更強的野心。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勢力,李承晚對反對勢力進行殘酷的鎮壓,這也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實現。而且,因為在蘇聯被史達林羞辱過,李承晚有著強烈的反蘇情結,李承晚就迫切希望美國軍隊留在南朝鮮。
但是,美國是計劃在1949年撤軍的,這就讓李承晚甚為擔心,一旦美國撤軍他就失去了依靠,國內反對勢力極有可能就會強勢反彈,李承晚也難以承受這種危機。只是美軍還是在1949年6月30日全部撤離,於是,為了儘可能拖住美軍留在朝鮮半島,也為了得到美國更多經濟上的援助,李承晚就刻意製造半島緊張,李承晚時不時放出「武力北進」的言論,並全力擴充韓軍,到1949年8月底,大韓民國國軍兵力達到10萬人。李承晚還指使軍隊不斷在38線上挑釁北朝鮮,刻意製造朝鮮半島的摩擦。
李承晚在1949年到1950年製造的摩擦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讓美軍能夠重返半島,但是他這種作法無異於激怒了北方的金日成。
02~
對於金日成來說,他也有迫切想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特別是在1949年,得知新中國成立以後,金日成宏大願望更為明顯。
只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畢竟朝鮮半島美蘇兩強博弈的場地,金日成作為北朝鮮的領袖,卻並不能主宰一切,他必須要徵得史達林的同意,才能展開行動。
在1950年1月17日晚的宴會上,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向斯蒂科夫等人表示:中國已經解放了,現在是解放韓國人民的時候了。
也藉此機會,他要求再次請求訪問蘇聯,以便與史達林會晤,尋求蘇聯的支持。當然,金日成早就在做準備,朝鮮人民軍總數已達11萬人,一批新的戰鬥師也正在組建中。
金日成認為自己具備實力平定南朝鮮,為了實現半島統一,他也藉助代表向史達林致電:
南朝鮮人民相信我,會跟著我,近來我睡不著覺,就是擔心統一問題。再推遲解放南朝鮮和實現祖國統一,我將要失去朝鮮人民的信任。我要再去見史達林同志,獲準進攻南部。史達林同志的命令對我來說,就同法律一樣,得到他的許諾是必須的。
當然,金日成也是做兩手準備,若是見不到史達林,他就會向北京尋求支持。這對於史達林而言,無異於威逼利誘,但是史達林也能夠看出金日成統一朝鮮的決心。經過多方面的考慮,也為了自己的利益,史達林同意了金日成的決定,並對金日成提供援助。
得到史達林的支持,金日成異常興奮,他終於能夠放手一搏,畢竟他認為憑藉自己的實力,掃平南朝鮮完全沒有問題,更何況還有蘇聯在背後撐腰,金日成可以說毫無顧慮!
得到蘇聯的支持對於金日成來說,就已經足夠了,金日成壓根沒有想過爭取一下北京的同意,甚至金日成還與蘇聯約定,武力統一朝鮮半島還要絕對保密。
2月2日,史達林致電斯蒂科夫:
叮囑金日成,對攻打韓國、用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要絕對保密。電文中稱:「無論是朝鮮的其他領導人,還是中國的領導人都不要知道,這是為了向敵人保密」
一切準備就緒,金日成就展開行動。
03~
1950年6月25日清晨,韓戰全面爆發。朝鮮聲稱:
「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隨後,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38線,對韓國發動了突然進攻。
戰爭開始以後,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卻完全沒有意料到,更是沒有進入戰備狀態,這種情況下,韓國國防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於是,朝鮮軍隊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僅僅在三天之後,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就攻破漢城。漢城的失守也讓韓高層驚慌失措,朝鮮的攻勢讓他們始料未及,也完全沒有應對之策,於是他們只能撤退。而在撤退過程中,他們直接炸毀了漢江大橋,把大批軍隊留給了朝鮮,這也加劇了韓軍抵禦能力的瓦解。最終,韓國只能退守釜山,直到9月15日美國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成功才得以扭轉局面。
在韓戰的前期,可以說金日成是掌握絕對優勢的,這與他的雷霆攻勢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金日成卻總認定有了蘇聯撐腰美國就不敢參與,殊不知美國絕不可能放棄自己口中的肉,金日成的舉動讓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受到極大威脅,於是美國不顧一切就選擇出兵。
只是,金日成在出兵之時卻未曾告知中國,其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都對中國是保密的,這也使得中國是在戰爭開始以後,才得以知曉。
金日成此舉可以說完全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畢竟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在金日成眼裡也是實力有限,不可能指望,於是金日成也就對中國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尊重。金日成只將蘇聯當作唯一的大哥,有蘇聯大哥在,中國就靠邊站吧!
回頭來看蘇聯,在戰爭開始前,史達林是支持金日成,並以此換來大量的錫,可是,隨著美國大舉增兵朝鮮局勢發生扭轉,蘇聯卻選擇了逃避,不敢正面與美軍對抗,甚至做起了縮頭烏龜,即便是派遣了一部分空軍,也只是保持隱秘狀態出徵。當然,蘇聯也給志願軍提供了一定的武器支援,這些武器也算是解了志願軍的燃眉之急,只是到了韓戰結束,這些武器還未能完全交付。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美國相當強勢,蘇聯卻不敢明面與之為敵,當然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雙方實力所導致,美國在二戰之中發戰爭財收益良多,而蘇聯卻是遭受重創,這種情況下蘇聯的確很難與美國正面較量。
到頭來只有我們,不顧一切奔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字也是最直觀的原因,雖然我們也犧牲極大,但是藉助這一戰揚我國威,讓美國真正感受到新中國的威力,從此,世界各國也開始重新認識我們國家。所以說,這一戰對我國的意義非常重要,沒有這一戰,世界各國也不會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也沒有後來在國際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