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前埋下隱患,美蘇博弈挑起韓戰,蘇聯卻當起縮頭烏龜

2020-12-23 忠肝義膽嶽老三

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二戰後利益分配的問題就顯得尤為明顯,畢竟美英蘇三國之間因為利益分配的矛盾已經暴露。為了儘快結束戰爭,並安排戰後國際事務,1945年2月4日,這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齊聚雅爾達,並在這裡舉行了影響深遠的「雅爾達會議」。

這次會議中,史達林對遠東利益格外重視,於是他與羅斯福在討論遠東利益分配時,順帶對朝鮮半島的命運做出重要的裁決。當時羅斯福就直接提出:

「朝鮮要由美、蘇、中三方進行國際託管,託管期在20-30年為宜。」

史達林本來對這個提議並不滿意,但是因為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史達林只能勉強同意羅斯福的提議。

隨著美國向廣島投射原子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關東軍也很快撤離,美國為了防止蘇聯軍隊在朝鮮半島南下,就決意擬定一個蘇聯人能夠接受的軍事分界線,最終美國就直接以北緯38度為半島分界線,美國和蘇聯都能夠接受。隨後,北緯38線就作為美蘇軍事佔領分界線被寫進了美國對日本的受降方案,而朝鮮半島也因為北緯38線的出現而被分裂成南北兩部分。由此可見,朝鮮分裂在本質上說,就是美蘇兩大強國在二戰結束時的一次博弈結果。

01~

朝鮮半島因為38線的被分裂成兩個互相仇視的敵國,只是南北的情況卻完全不同。

北朝鮮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佔40%;南朝鮮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3%,人口佔60%,這樣一比較,似乎雙方實力差距很小。但實際上,南北卻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在之前,日本將朝鮮半島北部建成工業區,而南部屬於農業區,現在南北一分開,北部的綜合國力很明顯是佔據很大優勢的。因為工業的優勢,也使得朝鮮北部在軍備上也更具有明顯優勢。

朝鮮半島被38線分成兩部分以後,蘇聯就掌控著北朝鮮,美國也就影響著南朝鮮,於是兩個大國就在自己勢力範圍扶持自己勢力,並打擊極端民族主義。到了1948年8月,朝鮮南部李承晚就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眼看南方都建國,在蘇聯的支持下,北邊的金日成也在同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韓就緊跟美國步伐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北朝鮮就屬於蘇聯陣營,走社會主義道路。

本來,李承晚就是被美國扶持起來的勢力,但是此人又不甘於只是被利用,他內心有更強的野心。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勢力,李承晚對反對勢力進行殘酷的鎮壓,這也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實現。而且,因為在蘇聯被史達林羞辱過,李承晚有著強烈的反蘇情結,李承晚就迫切希望美國軍隊留在南朝鮮。

但是,美國是計劃在1949年撤軍的,這就讓李承晚甚為擔心,一旦美國撤軍他就失去了依靠,國內反對勢力極有可能就會強勢反彈,李承晚也難以承受這種危機。只是美軍還是在1949年6月30日全部撤離,於是,為了儘可能拖住美軍留在朝鮮半島,也為了得到美國更多經濟上的援助,李承晚就刻意製造半島緊張,李承晚時不時放出「武力北進」的言論,並全力擴充韓軍,到1949年8月底,大韓民國國軍兵力達到10萬人。李承晚還指使軍隊不斷在38線上挑釁北朝鮮,刻意製造朝鮮半島的摩擦。

李承晚在1949年到1950年製造的摩擦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讓美軍能夠重返半島,但是他這種作法無異於激怒了北方的金日成。

02~

對於金日成來說,他也有迫切想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特別是在1949年,得知新中國成立以後,金日成宏大願望更為明顯。

只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畢竟朝鮮半島美蘇兩強博弈的場地,金日成作為北朝鮮的領袖,卻並不能主宰一切,他必須要徵得史達林的同意,才能展開行動。

在1950年1月17日晚的宴會上,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向斯蒂科夫等人表示:中國已經解放了,現在是解放韓國人民的時候了。

也藉此機會,他要求再次請求訪問蘇聯,以便與史達林會晤,尋求蘇聯的支持。當然,金日成早就在做準備,朝鮮人民軍總數已達11萬人,一批新的戰鬥師也正在組建中。

金日成認為自己具備實力平定南朝鮮,為了實現半島統一,他也藉助代表向史達林致電:

南朝鮮人民相信我,會跟著我,近來我睡不著覺,就是擔心統一問題。再推遲解放南朝鮮和實現祖國統一,我將要失去朝鮮人民的信任。我要再去見史達林同志,獲準進攻南部。史達林同志的命令對我來說,就同法律一樣,得到他的許諾是必須的。

當然,金日成也是做兩手準備,若是見不到史達林,他就會向北京尋求支持。這對於史達林而言,無異於威逼利誘,但是史達林也能夠看出金日成統一朝鮮的決心。經過多方面的考慮,也為了自己的利益,史達林同意了金日成的決定,並對金日成提供援助。

得到史達林的支持,金日成異常興奮,他終於能夠放手一搏,畢竟他認為憑藉自己的實力,掃平南朝鮮完全沒有問題,更何況還有蘇聯在背後撐腰,金日成可以說毫無顧慮!

得到蘇聯的支持對於金日成來說,就已經足夠了,金日成壓根沒有想過爭取一下北京的同意,甚至金日成還與蘇聯約定,武力統一朝鮮半島還要絕對保密。

2月2日,史達林致電斯蒂科夫:

叮囑金日成,對攻打韓國、用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要絕對保密。電文中稱:「無論是朝鮮的其他領導人,還是中國的領導人都不要知道,這是為了向敵人保密」

一切準備就緒,金日成就展開行動。

03~

1950年6月25日清晨,韓戰全面爆發。朝鮮聲稱:

「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隨後,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38線,對韓國發動了突然進攻。

戰爭開始以後,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卻完全沒有意料到,更是沒有進入戰備狀態,這種情況下,韓國國防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於是,朝鮮軍隊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僅僅在三天之後,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就攻破漢城。漢城的失守也讓韓高層驚慌失措,朝鮮的攻勢讓他們始料未及,也完全沒有應對之策,於是他們只能撤退。而在撤退過程中,他們直接炸毀了漢江大橋,把大批軍隊留給了朝鮮,這也加劇了韓軍抵禦能力的瓦解。最終,韓國只能退守釜山,直到9月15日美國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成功才得以扭轉局面。

在韓戰的前期,可以說金日成是掌握絕對優勢的,這與他的雷霆攻勢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金日成卻總認定有了蘇聯撐腰美國就不敢參與,殊不知美國絕不可能放棄自己口中的肉,金日成的舉動讓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受到極大威脅,於是美國不顧一切就選擇出兵。

只是,金日成在出兵之時卻未曾告知中國,其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都對中國是保密的,這也使得中國是在戰爭開始以後,才得以知曉。

金日成此舉可以說完全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畢竟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在金日成眼裡也是實力有限,不可能指望,於是金日成也就對中國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尊重。金日成只將蘇聯當作唯一的大哥,有蘇聯大哥在,中國就靠邊站吧!

回頭來看蘇聯,在戰爭開始前,史達林是支持金日成,並以此換來大量的錫,可是,隨著美國大舉增兵朝鮮局勢發生扭轉,蘇聯卻選擇了逃避,不敢正面與美軍對抗,甚至做起了縮頭烏龜,即便是派遣了一部分空軍,也只是保持隱秘狀態出徵。當然,蘇聯也給志願軍提供了一定的武器支援,這些武器也算是解了志願軍的燃眉之急,只是到了韓戰結束,這些武器還未能完全交付。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美國相當強勢,蘇聯卻不敢明面與之為敵,當然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雙方實力所導致,美國在二戰之中發戰爭財收益良多,而蘇聯卻是遭受重創,這種情況下蘇聯的確很難與美國正面較量。

到頭來只有我們,不顧一切奔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字也是最直觀的原因,雖然我們也犧牲極大,但是藉助這一戰揚我國威,讓美國真正感受到新中國的威力,從此,世界各國也開始重新認識我們國家。所以說,這一戰對我國的意義非常重要,沒有這一戰,世界各國也不會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也沒有後來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相關焦點

  • 蘇聯誤判、美國插手、朝韓血仇:韓戰爆發的五國博弈真相
    而在二戰之後爆發的韓戰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只是朝鮮南北兩國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卻代表了東西方兩大方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北大西洋公約與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絕對對立關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個世界;一場局部戰爭,也能牽扯十幾個國家。其中最主要捲入紛爭的五國,包括中國、蘇聯、美國、朝鮮和韓國。
  • 韓戰的背後,其實是兩個政體的交鋒,早在二戰結束時就開始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除了中國在進行內戰,其餘的大部分國家都進入了和平期,開始發展國內經濟,美國也是一樣,美國既結束了經濟大蕭條,又在二戰中撈足了油水,成為二戰中唯一沒有在本土發生過戰爭的國家,美國大多數人都在享受著戰亂之後的平靜生活。可是一場戰爭已經註定要爆發了,那就是韓戰。
  • 挑起1950年韓戰導火索的到底是南朝鮮(韓國)還是北朝鮮?
    1945年8月8日晚, 蘇聯政府根據雅爾達會議精神,為了忠實履行二戰同盟國義務,向世界正式宣布:從明天開始,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次日,也就是8月9日,上百萬蘇聯紅軍在他們鋼鐵洪流——坦克集群的帶領下,如潮水般地越過蘇聯與中國以及外蒙古的邊界線,向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陸軍精銳——關東軍發動了全線進攻。
  • 是誰打響了韓戰的第一槍?——美蘇
    與此同時,美軍進駐了朝鮮南部。1945年10月12號,李承晚飛到東京,先去見了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然後在16號,坐著麥克阿瑟的專機到達了漢城,回到了已闊別33年的故國。有意思的是,在將近一個月前的9月19號,一位33歲的軍官乘坐蘇聯軍艦來到了朝鮮,回到了已闊別25年的故國,他的名字,叫——金日成。
  • 看明白這四個原因,就知道韓戰的爆發是歷史必然
    二戰後,蘇聯和美國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1948年,朝鮮和韓國相繼建立政權,南北正式分裂。此時,朝鮮和韓國都想用武力統一對方,都想從名義上「解放祖國」,當時金日成的軍事實力比李承晚強大而已。
  • 蘇聯解體後披露出的韓戰真相
    以後讓朝鮮成為蘇聯衛星國,蘇聯還是可進入太平洋,只是沒有現成的優良港口而且還要另修鐵路,不太方便。而美國這種方式的緊逼使蘇聯沒有了退路,把蘇聯逼到了必須挑起戰爭的境地。史達林敢於破壞自己籤署的雅爾達協定,一反常態支持金日成出兵攻打駐有美軍的南部,單方面逾越雷池,卻在聯合國會場和朝鮮戰場均不出面或不直接出面,目的就是要暫時犧牲北朝鮮換自己重新進軍東北的理由或藉口。
  •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二戰僅僅結束幾年的時間,美軍在韓戰顯得兵力不足,主要有兩點原因:1、美軍在二戰後大量裁撤軍隊,人數規模遠不如二戰那麼大;2、當時美軍的重點在歐洲,作為戰後最強大的兩支軍事力量,蘇聯才是美軍防備的重點,因此有大量美軍駐紮歐洲
  • 韓戰打響,韓國面臨清洗疑雲:超10萬人遇難
    而要說起抗美援朝,就得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75年前的1945年,也就是二戰結束的那一年,朝鮮半島的分裂與二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就在二戰進入尾聲時,由英國、美國、蘇聯三國在蘇聯雅爾達召開的著名雅爾達會議,造成了朝鮮半島一份為二的局面,這也是奠定抗美援朝事件的重要背景之一。
  • 深度解析韓戰爆發的起因,蘇朝軍事準備期將中國完全排除在外
    事實上,從公元668年,新羅王朝藉助唐帝國的力量統一半島之後,至1910年李氏朝鮮被日本吞併為止,長達1252多年的時間裡,除了新羅王朝末期有過40餘年分裂的後三國期,整個朝鮮半島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在日據時期,朝鮮半島的抗日誌士雖然政治派別各有不同,但從未想過會將國家分而治之。事實上,三八線的劃分最初只是美蘇瓜分二戰勝利成果時,一次臨時性的勢力劃分。
  • 100艘航母萬架轟炸機,二戰結束時美國為何不在此時拿下蘇聯?
    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就憑藉著遼闊的領土迅速崛起,成為了足以和美國比肩的超級強國,並且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都在和美國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很多人都想不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畢竟美國對於蘇聯的崛起早就有了預期,那麼為什麼不儘早遏制蘇聯的發展呢?
  • 為什麼當年會有韓戰?
    韓戰已經停戰,但沒畫上句號。它引發的爭論為10年後撕裂了美國社會的問題埋下了種子。
  • 果因悟道No.6: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為什麼會分裂?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作為清朝的藩屬國(大清皇帝是他們的最高國家元首,就像現在的澳大利亞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一樣)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此時日本乘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 韓戰,美國試圖對中國投原子彈,為什麼英國首相非要攔住它?
    二戰結束後,按照雅爾達秘密協定,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美蘇兩國接管,這使得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種性質的國體,為後來的韓戰埋下了伏筆。為了捍衛國防安全,中國發起了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打得聯合國軍三易主帥。美國作為當時的軍事強國,在國際社會留下了戰無不勝的傳說,所以美軍失利的消息,讓逃往臺灣的國民黨、日本都驚愕不已。對此有人指出,美國在二戰結束前就已經研製出核武器,還對日本投下了兩顆,加速了日本反法西斯滅亡的步伐,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就沒想過對中國動用原子彈嗎?
  • 蘇聯到底是如何兩度反對我國入常的?
    從1945年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以來,除了美國和英國,法國、俄羅斯和我國都經歷了主體的更迭,而相比於法國幾個共和國的走馬輪換,俄羅斯對蘇聯的協議繼承,我國的更迭尤其艱難。 從1949年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到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我國聯合國合法席位,我們經過了長達23年的艱難鬥爭,終於找回了屬於我們的榮耀。
  • 美蘇爭霸45年,蘇聯為何最終會一敗塗地?
    二戰結束後,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長期作為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西歐徹底沒落,美國和蘇聯作為兩個超級大國逆勢而起,隨著1947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震驚世界的「鐵幕演說」,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分庭抗禮的對峙格局逐漸形成。
  • 寒竹:韓戰與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寒竹】韓戰是二戰後各國學界和政界關注的一個重點。經過近70年的研究,人們對這場戰爭的客觀進程和所有戰役都有了相當詳細的分析,對參加這場戰爭的四方(朝鮮、韓國、美國及中國)派出的軍隊數量和傷亡人數也有了相當準確的統計。
  • 韓戰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霸權與李承晚的狂妄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蘇英三國在蘇聯黑海北部的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皇宮內舉行了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這就是著名的雅爾達會議。 雖說二戰反法西斯戰線是正義的,但是這次會議的很多內容卻是充斥著強權主義的不光彩的,其中朝鮮就在他們討論遠東問題的範疇之內。
  • 蘇聯是二戰挑起國?歐洲議會通過一項荒謬決議,妄圖向蘇聯潑髒水
    眾所周知,蘇聯在二戰期間是抗擊納粹德國的主力軍,為戰勝德國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歷史教科書裡也是這麼描述的。然而,2019年年底,歐洲議會通過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議:認定蘇聯和德國同為二戰挑起國。這一決議很快就引起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怒斥。
  • 韓戰,美國人究竟輸在哪兒?
    但從本質上,是美國人對中國人缺乏了解,導致他們陷入了戰爭的泥潭。1/5 戰爭背後的大國博弈要理解中美雙方的這場較量,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韓戰爆發的背景。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結束了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早在二戰末期,各國就開始討論朝鮮戰後的接管問題。蘇聯支持北方的金日成政權,早年,金日成曾在中國東北和中國軍民一同抗擊日本人的侵略,並得到了蘇聯的援助,金日成也因此成為了一名紅軍指揮官。有了這層關係,蘇聯希望金日成回到朝鮮之後,能成為自己的代理人。
  • 二戰末期被蘇聯解放的奧地利為什麼沒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由於奧地利和德國關係源遠流長,同為德意志國家,希特勒也是一個地道的奧地利人,奧地利與德國合併後,全功率開啟國家機器為德國發動戰爭服務。所以二戰時期奧地利的角色定位很尷尬,一方面它既是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犧牲者,另一方面它又與德國沆瀣一氣,為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