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老昆明,被味道糾纏的懵懂成年人

2021-01-18 正經八百小姐姐

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說過一句話:「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這些年城市在飛速發展,那些記憶中童年的味道是不是已經消失了。作為昆明土生土長的我來說,有些味道真的消失以後就再也沒有辦法找回來了。

【1】大西門(鳳翥街)的豆花米線

小時候我的世界就是家門口到大西門,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已經是很遠的距離了,直到長大以後我才知道,原來也就15分鐘的路而已。

小時候和大人到這裡來買菜,這是附近唯一的菜市場,路邊菜市場,價格便宜,基本都是農民自己帶來賣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裡買菜要過搶,所以一般起得都比較早,去晚了就買不到好的菜了。

大人們怕我們餓,就會在鳳翥街街尾一家叫做「鳳翥小吃」的豆花米線一個現炸的土豆餅給我。我記得那個時候米線一碗1.5元(加肉冒),土豆餅0.5元一個。

豆花米線老昆明老小吃之一,軟軟的酸漿米線上面蓋上厚厚的豆花(不是水豆腐,而是一種介於豆腐和豆皮混合的碎豆腐),在豆花的上面有一層黑黑的乾菜,昆明人稱它為冬菜,好的冬菜決定了一份豆花米線的最終味道。

現在的豆花米線有的已經不用冬菜了,有的店家使用的冬菜少了那一份酸楚和黴味,對於我而言這的一點都不好吃呢。記憶中的那碗豆花米線早在20多年前拆除鳳翥街的違章建築時,就消失了,消失的無影無蹤。

【2】西站汽車總站門前的腸旺米線

小時候我是住在汽修工間宿舍區的小土基房裡,那個時候每天都要路過一家無名的米線店,上學的路上總要用小口缸打一份,一面走一面吃,到學校剛好吃完。

他們的家的腸旺米線遠近聞名,甚至是現在和一些原來不住在老家附近的人說起來,他們都能口口稱讚,腸旺冒子弄的非常好,沒有任何異味,搭配他們家的蒜水、生韭菜加上兩勺他們家秘制的幹辣椒麵,一口下去麻香四溢,吃一次就忘不了。

幾次城市改建,它都沒有消失,而是毅然而然的堅挺了下來,其實說實話一直不覺得它會消失,現在的版築翠園林蔭大道的入口處,就是我最後一次吃它的地方,從此以後,它就消失了,它那種飄香十裡的味道也只在我記憶中存在了。

【3】原五城路(五一路)口的國營涼粉店

我小時候的小西門那叫一個熱鬧,每天人來人往,不比現在的網紅打卡點步行街人少啊!那個時候的五一路整條路都是老建築,老房子,老國營店......小時候有什麼火爆的東西,第一個販賣的地方一定是五城路,比如我小時候買過的健身車,我爸下班就去給我搶了,3個小時搶到一個,也是這個家店的最後一個。

爸媽最喜歡周末帶我去逛五一路,吃得多,玩得多,還販賣很多潮流服飾,電子產品。回家前都會帶我去一家國營店吃涼粉,傳統的滇味涼拌,酸辣甜一個味兒不差

鋥亮的黃色豌豆粉,像果凍一樣的q彈,入口綿軟冰涼,搭配上他們特別調製的醬汁,最後淋上一勺辣死人不償命的辣椒油,用來終結一天的休閒最為合適不過。

他們家從來沒有人少過,隨便你哪一個點鐘過去都是滿滿的人,店裡坐不下站在店外面吃的都有,為了搶個座位吵架的每天都有。

那一年五一路口路改建拆了以後它就消失了,現在的豌豆粉多少都有點缺點,正宗的滇味涼拌不在了,豌豆粉要麼過軟,要麼沒有豌豆味,始終是不如記憶中的那家店了。

【4】鐵鍋糖炒慄子

你們吃糖炒慄子的時候還能看到那種黑黑的大鐵鍋,裡面放滿小石子的炒鋪麼?我這邊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基本都是炒慄子機代替了。說實話,現在的炒慄子我已經很不買了,因為不好吃,不夠沙軟。

慄子能吃出烤紅薯的口感,也就是那個年代的事了。中秋節前後,看到大大的鐵鍋大大的鏟子炒黑石頭,小時侯總會走不動路,非要買上一袋才肯回家。

回家以後乘著熱一口咬開,表面已經微涼,可還是會被裡面噴出的熱氣不小心燙到嘴。慄肉沙軟綿密,入口即化,慄香濃鬱帶有一絲甘甜,真是多少都能吃下的最佳解饞小零食,要說它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吃完以後滿手黢黑。

【5】油條豆漿稀豆粉

這個在我小的時候真的是大街小巷,任何一家早點鋪子都會販賣的早點項目,近年來因為各種原因,豆漿已經不再是店家自己熬煮的,稀豆粉也很少見了,最關鍵的是老式的炸油條。

小時候的豆漿可比現在的濃鬱多了,稍微冷卻的豆漿會凝固起一層豆皮,相比現在的泛白的豆漿,我真的只能呵呵。

以前吃稀豆粉,調料那叫一個豐盛,始終調料不重樣,想要啥味道不能自己diy出來,想想現在的,醬油酸醋蒜油,再來一個辣椒油沒了,就是吃了個寂寞。

當然在我這個城市消失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那些曾經60、70年代的網紅街道,那些曾經也是著名建築的風景,城市在飛速的發展,我們也在一天天變老,新出生的生命會獲取新的童年記憶,然後也會經歷逐漸消失,和我們一樣在一天天變老的時候追憶童年。

相關焦點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汪曾祺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 這家雞煲,銀川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小宇/主編/攝影老味道給人的念想。總是因為時間沉澱愈發濃鬱。多年前,我們還沒吃過太多珍饈美味,第一次吃到新廣州黎師傅雞煲,在那個永康巷熟悉的位子,和同樣青澀的夥伴們,一起聚餐,一口入喉,當時心中只有一個感嘆:真的太好吃了!聽起來多簡單質樸的一句話。
  • 大美彝鄉——記憶中的小箐「石林老味道」
    石林「小箐味道」彝鄉老味道,這裡有原汁原味的彝家風味,還有兒時大部分人都見過的包穀脫粒器、狩獵弓箭以及小時候爬過的果樹、摘過的松毛果、老牛拉過的犁靶、還有兒時曾打過的蜂窩……這裡充滿了兒時的樣子,也帶領著我們尋找兒時的記憶。
  • 記憶中的老味道——傳統豆花的製作
    自己家種的黃豆,味道就是不一樣,打出的豆漿味道濃鬱。我就突發奇想,要做豆花。  二十多年前,我開小飯館的時候,每天早上都做豆花。很多年沒做,已經手生了。  但姐姐是做豆花的高手,請她來製作,我在旁邊學習。熬豆漿的時候,我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鏟著鍋底,害得豆漿裡面有一股淡淡的焦味。  因為突發奇想,沒有準備過濾豆漿的紗布,手忙腳亂。
  • 堅守15年「昆明味道」 ,且看老餘與金福樓的那些年
    假如,你也有值得推薦的美食、電影、讀書、時尚、旅遊……咱們就交個朋友吧公眾號:we-recommend金福樓昆明味道菜館品牌所在地    昆明白雲路555號           15年前老餘提出「昆明味道」餐飲理念把滇菜斑駁的菜系分類濃縮取「昆明」這處區域美食具象化呈現就這樣
  • 老鼎豐油茶麵——帶你尋找記憶中的「老味道」
    ——日劇《Unnatural》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總是愛回想起小時候的事情,還記得記憶中第一次吃油茶麵是上幼兒園之前
  • 酥脆焦香的小魚小蝦,是劉晟記憶中老長沙的味道丨味視臺
    我有招牌菜之 壹屋飯湘·豆漿煮魚:娭毑魚和蝦 建議在WiFi下觀看 橫屏效果更佳 關於菜品的故事 這道菜的靈感來自於劉晟兒時的記憶
  • 匆匆那些年——記憶中的味道
    現代人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時間也跟著加快了旋轉的速度,讓那個我們這一群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吃著現代工業時代講究效率和各類快餐的同時,我們也漸漸失去了一種記憶中那熟悉而又遙遠的味道!
  • 80、90年代記憶中的味道
    關注我,每個夜晚陪伴你後臺回復【晚安】,有話只想對你說 80、90年代記憶中的味道文|Awan音樂| 毛不易 - 南一道街隨著成長在80年代到90年代的的朋友們也都到了要為懷舊情懷掏錢的年紀,成為當今的消費主力軍,近年來關於青春回憶懷舊電影非常多
  • 記憶中的味道:一碗蔥花面
    一晃從一個懵懂的少年長成了油膩大叔,從一個不知「愁」為何物的孩子,變成了為生活不停奔波的「房奴」。吃過好吃的,看過好看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最好吃?什麼又好看?我是一個廚子,但是我卻失去了最初的味道,最真的味道。我在炒菜的時候會加好多的調料,以此來滿足多種人群挑剔的味蕾。不是我願意加,是調料加的少了怕客人說我炒的菜沒有別人炒的好,說我們餐廳沒有別的餐廳的味道正。
  • 記憶中的濮陽味道——吊爐燒餅
    三十年的老味道 兩代人的記憶說到記憶中的濮陽味道,有一家燒餅老攤兒絕對讓大家印象深刻,因為這家燒餅攤不僅見證了三十年紅旗路巨變,更是不少90後的童年記憶。三十年過去,燒餅的價格從當初的兩毛錢一個漲到了兩塊錢一個,但變的是價格,不變的是手藝和味道。話不多說,看看老爺爺老奶奶三十年的老手藝吧揉面燒餅好不好吃,口感勁不勁道,醒面少不了,但揉搓更是關鍵。
  • 隱藏在昆明鬧市的「駝峰記憶」
    圖為市民在參觀大觀駝峰紀念館劉冉陽攝中新網昆明5月18日電 題:隱藏在昆明鬧市的「駝峰記憶」作者 杜瀟瀟位於昆明市中心的大觀商業城內,細心的人能從一堵不高的圍牆外看到一截「探」出的機翼。這段機翼,承載的是有關「駝峰航線」的記憶。
  • 豆漿米幹、雞蛋糕、西門巖子,老普洱(寧洱)留給了我們很多記憶
    老家思茅是雲南南部的一個小城,從昆明開車前往西雙版納必經思茅。在很久以前,景洪還沒有機場、沒有飛機通航時,思茅就有一個軍民兩用機場,每天有一趟與昆明往返的航班,48人的載客量、遇到氣流就顛簸不已的飛行體驗,至今想來都是心有餘悸。
  • 記憶裡的老味道
    周末暖陽的午後,最宜捧一本汪老的書殺時間。每次讀《老味道》,就像掉入一張張充滿煙火氣的老照片裡,一蔬一菜,一簞一食,皆有靈性。汪老用滿含包容的禪意氤氳浸潤著一切,不徐不疾的帶我們隨性而走。就像是隔壁最有閱歷的長者,對坐笑談時光荏苒。就算是最普通的一碗白飯,在汪老的世界也別有滋味。
  • 槐花麥飯——記憶中「媽媽的味道」
    洋槐花麥飯——記憶中的「媽媽的味道」文  | 辛  克超市門前總有三三兩兩來自縣城近郊鄉村的老太太們挎著籃子,盛滿自家門前的各類應季蔬菜,清洗的乾乾淨淨,譬如葉綠根白的小蔥紮成一小把,長得彎彎曲曲,但可以清清楚楚可得見身上還長著圓渾的毛刺的黃瓜,長相不好看,可要是咬著一口,黃瓜特有的清香便會從舌齒間傳遍全身——
  • 那記憶中的彌渡味道
    彌渡的早點很多,餌絲、米線、麵條、饅頭、包子、餌塊、油條、豆漿……專門的鋪面和路邊的小攤都在早間的霧氣中變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之所以一定要捨近求遠到后街那段吃早點的原因在於那裡有最地道的味道。餌絲、米線用的湯是純正的骨頭湯加草果、生薑、桂皮等佐料熬成的,湯的顏色是純白純白的,喜歡吃蔥的人們再在裡面加上一點切得細細的小蔥,那個味道香得才叫一個美。后街有一家「一鍋湯」,是我們常常要去的地方。
  • 【讀你】記憶中的味道
    記憶中的味道文章│鬱煜淑婷        誦讀│海泉美好生活,1063。大家好,我是FM106.3主播海泉,非常高興和你一起分享快樂,分享生活。今天我們要分享到的沙地作家鬱煜淑婷的作品《記憶中的味道》。夏日中,連續的高溫總是讓人毫無食慾。
  • #媽媽的味道# 你記憶中媽媽的味道,是什麼?
    #媽媽的味道#記憶中媽媽的味道,是晾曬過的被子上 陽光的味道記憶中媽媽的味道,是乾淨衣服上的
  • 一張櫻花照片兌換老昆明味道!來這裡9元就能吃過橋米線
    等候多時的食客走進店中,在塗鴉板上寫下祝福話語,並曬出自己健康、陽光的生活態度……這是昆明尚順號傳統金銀過橋米線同德店在「520」當天舉辦的一次快閃活動。同時,憑一張櫻花老照片,就能9元兌換過橋米線的活動也同時開啟。
  • 魔都不得不吃的25籠湯包,記憶中的味道不服來戰!
    就像這小小的一籠湯包,雖然登不上豪華晚宴的正席,但卻是在小怪日常生活中,兢兢業業的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記憶點:八色小籠包是王牌,算得上是湯包中的LV,買到68元的價格,味道自然是高出一籌的,拍出的照片也是有逼格的~萬壽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