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在廣告中的影響

2021-02-11 平面設計

文/魏奕沁 圖/Google

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同時,它還是社會的都市化產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眾為主要受眾,認同大眾審美的感性愉悅,是一種日常的大眾審美文化。它包括娛樂性的書報雜誌、影視文化、流行歌曲、飲食、服飾、網絡、街頭藝術、廣告等,其形式之多、往往是範圍之廣是任何文化類型所無法比擬的,而且隨著社會的化,大眾文化的形式還會不斷延伸和擴展。

 

就現代廣告而言,它是「其本身所具備的創意使得賣主能為其品牌傳遞出某種形象或個性,充滿象徵性的意義和利益」。廣告的傳播過程是一個大眾共享社會文化的過程,更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念不斷被傳送、強化和公眾接受社會文化教化的過程。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廣告同樣融入了當代社會的各種文化形態,擁有各種文化特性。

商業性

廣告(公益廣告除外)都是以傳播商業信息促成購買,從而使產品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廣告大師奧格威的座右銘是:「做廣告是為了銷售產品,否則就不是做廣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廣告的最終功用,說明了廣告的核心 -- 銷售。因此,廣告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商業性的特徵。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告傳播還呈現出一種加強情感訴求、文化因子、觀態誘導的趨向,然而這種「加強」也只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廣告商品信息傳播的有效性的一種手段罷了。

通俗性

由於商業的原因,其本身必須兼顧廣大受眾不同的文化層次,使其儘可能接近廣大群體。因此,在廣告中經常出現各種傳統文化的經典被切割、雜糅;各種成語被偷梁換柱,從而成為廣告語使傳統的經典文化世俗化。從廣告傳播的角度看,那些追求藝術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陽春白雪」不一定會產生預想的廣告傳播效果;而追求新奇、刺激和短期效應的大眾廣告反而更適應市場,更能受到大眾的歡迎更能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儘管有些「下裡巴人」,卻通俗有效。廣告的主題、廣告傳輸的知識、觀念都有較強的適眾性,是普通大眾都能夠接受適應的。

消費性

由於廣告的商業性,在廣告製作過程中,廣告從業人員要使商品為最大多數的受眾所認識和接受,總是非常注意淺顯易懂,注重感官刺激、煽情和娛樂性,迎合當代最大多數受眾的消費心理。因而廣告又具有消費文化的特徵。廣告不僅有助於提高消費者對商品的關注程度,更有助於刺激消費者的需求,激發購買慾望。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一種潛在需求,這種潛在需要與現實購買行動,有時是矛盾的。而廣告造成的視覺、感覺印象以及誘導往往會勾起消費者的現實購買慾望。

另外,廣告的反覆渲染、反覆刺激會慢慢滲透到消費者的內心,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恆久的深刻印象。這種印象雖不是時時浮現在消費者心裡表層,卻能有效地擴大產品的知名度,當消費者面對該產品時,甚至還會引起一定的信任感。這時,廣告就可以幫助消費者更快地獲取產品資訊,更方便地進行消費決策,免除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的產品品牌不知所措、猶豫、尷尬的現象,節省了時間與精力,也增加了產品的購買量。

 

廣告引導著大眾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廣告廣泛傳播的必然結果就是營造出一種富有滲透力的文化情境,激發和誘導受眾的消費欲求,從而影響他們的整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現代廣告經常邀請名人明星代言,其實就是讓受眾從現實情境進入到一種超越現實的境遇中,營造一種文化情境。使大眾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僅僅購買產品的使用價值,還購買了產品的附加價值,即能滿足消費者情感需求的附加功能。 推薦閱讀:廣告創意中的文化性!

 這種附加功能是由產品本身延伸出的一種觀念,是大眾購買產品時的一種感受、一種希望、一種夢想,是一種從「硬」推銷到「軟」推銷的廣告策略。通過這種情感附加功能,廣告不僅介紹了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還突出了它的文化價值。廣告的這種對大眾文化心理的訴求,可以以情動人,體現深厚的人文精神與人情關懷。好的廣告滲透著對該產品的人文關懷,因而不僅是富於人情與人性的,而且也是有感染力、震撼力和說服力的。

 

廣告引導著大眾文化消費的潮流。「流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於社會生活和人們內部的一種非常規的行為模式,並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後,有相當數量的人,對這種行為模式產生了共同的崇尚和追求,最後成為一種隨處可見的普遍現象。廣告與大眾流行時尚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這主要是因為:一是流行時尚在人數上的眾多性;二是流行時尚的隨從性和盲目性。所以廣告要想獲得最大銷量,就必須迎合大眾的口味,跟得上時尚的腳步,才能取得成功。

廣告會誤導大眾對社會價值的認同。由於廣告不遺餘力的鼓吹受眾大膽消費、超前消費,使廣告助長了大眾消費主義的盛行。在廣告的刺激下,大眾的消費行為日益擴張,為消費主義的膨脹提供了前提條件;而消費主義的壯大反過來又促進和刺激了大眾消費。這使得廣告擁有了巨大的話語權,引導著社會大眾對整個社會價值的認同。 

與廣告真實性要求相悖的是虛假廣告的大量存在。這是由於一些不良廣告經營者和發布者為了產生好的廣告效果、獲得更高的利益,往往會誇大其產品的內容、信息,甚至以虛假信息混淆、幹擾受眾對社會價值的接受和判斷。當這種廣告在社會中泛濫時,必然會影響甚至幹擾到正常的社會價值體系。推薦閱讀:雜談!廣告的文化內涵

廣告,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物,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融入了由歷史地域衝擊所形成的文化環境中。廣告商千方百計地把各種各樣的觀念、情感滲透在廣告中。可以說,廣告的文化,即是蘊含在廣告運動過程中的,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同的價值觀念、俗習慣等生活方式的總和是以廣告為載體、以推銷為動力,是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而且一種文化對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現代的廣告不可避免的就會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大眾文化影響究竟有多大?是否深受其害?值得收藏!
    當今我們受大眾文化的影響有多深?這些信息大眾文化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呢?1.主流媒體的影響每天只要打開電視,五花八門的節目、看不完的連續劇,頻繁輪播的娛樂頻道,網絡直播等等,林林總總。為了慰勞觀眾的感官需求,以維持觀眾的興趣,想方設法的讓人依賴。
  • 大眾文化與娛樂文化關係論
    大眾文化雖多 了『大眾』的限定,其含義依然多得驚人。」在金 元浦所作的文章《定義大眾文化>中,經過一番從 古到今的「海選」,列出了十二個不同的定義,按 照文章的說法,這只是「滄海一粟」而已。如金元浦在文章中 就對「大眾文化」作如下定義:「我們今天所說的 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範疇,它主要是指興起於當代 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 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 代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 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採取時尚化動 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
  • 前衛藝術的背後——談談《大眾文化中的現代藝術》這本書 吳毅強
    華陰老腔搖滾樂然後,我就不自覺地想到了最近翻譯完的這本書:《大眾文化中的現代藝術》。 搖滾樂吸收民間傳統音樂元素,轉而成就了最為前衛和先鋒的當代搖滾。這一現象似乎回應了《大眾文化中的現代藝術》提出來的問題:前衛藝術和大眾文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嚴格的界限分明的等級制?還是彼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 從社會性別視角看電視廣告中「賢妻良母」型女性形象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電視廣告作為市場經濟時代大眾傳媒商業性的代表,在最大程度運用消費者定位進行商業宣傳的同時,其展現的廣告內容也受到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社會性別建構的作用。
  • 國畫是屬於精英文化,還是屬於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泛指的是當代城市中的現代工業需要以及傳媒和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商品文化。其最大的特點是比較容易讓群眾接受,他們偏向於通俗易懂的文化內容,比較有不確定性的時效期限,以及發展途徑。如當今最流行的文化物種——行畫。它與傳統中的文人畫是完全對立的,其性質也完全在不同出發點與最終目的。
  • 藝術觀點 被消費的大眾文化
    首先是重新思考繪畫的本質,追求「純粹」的繪畫。因為傳統繪畫追求再現現實,強調對物體的模仿和把握,講究焦點透視,塑造真實幻覺和真實空間。而現代主義繪畫把三維的世界轉變為兩維的平面,不再追求兩維上的三維效果。繪畫平面性,就是堅持繪畫自身的特性,突出繪畫的媒介和形式,進而體現出繪畫非雕塑性的「純粹性」,即回到繪畫本身。由於科技的不斷發展,繪畫的客觀模仿功能顯然不具有原有價值。
  • 大眾汽車窮瘋了,居然直接用ppt拍廣告?
    時下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如何用小成本做大創意,簡直是大多數甲方爸爸的真實感受。這不前一段時間,大眾就為旗下途鎧品牌,推出一支奇葩的廣告——《真實大眾》,這個廣告還拿下今年的紐約廣告節金獎。
  • 中介化的新聞想像:大眾文化中新聞業表徵的意義新探
    新聞業和新聞記者歷來是影視、小說等大眾文化作品中的重要角色,新聞業的文化意義不僅取決於職業社群的自我話語闡釋,更取決於不同社會行動者圍繞新聞業的公共闡釋。在大眾文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公眾對於新聞業的想像不僅依賴於直接的新聞接觸經驗,同時還依靠小說、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大眾文化形式的中介。
  • 《秋蟬》:迎合了大眾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例如,京劇,起初它就是大眾文化創立的,但隨著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這種京劇的文化在大眾的視野中淡化了,逐漸地就升華到了精英文化。這兩種文化是「小眾」與「大眾」的二元對立結構,兩者此消彼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轉的。
  • 我們的大眾流行文化為何如此平庸?
    正是因為大眾文化商品市場屬性的缺失,我們一直沒有真正明白大眾文化究竟是什麼。真正的大眾文化是在解決生存問題的前提下,為了滿足精神需求才出現的,它的目的是豐富生活內容,它的方式是精神消費。當消費關係形成,大眾文化才能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人精神世界的實質—這才是大眾文化的核心所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眾文化的出現也僅僅幾十年,進入市場經濟之後,文化才和大眾、商業聯繫在一起,才有了當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
  • 電影文化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分析
    本文將探究電影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以及對這些影響應當採取的對策。 關鍵詞:電影文化;未成年人;影響 電影作為重要的當代大眾傳播媒介,不僅具有傳遞信息、提供娛樂的功能,而且還能引導輿論、教化大眾。如今電影文化產業不斷繁榮,電影的題材種類和數量也不斷增加,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有廣大受眾的支撐和追捧,其中很大一部分受眾是未成年人。
  • 以切身經歷簡述體育的流行文化與精英文化對個體的影響
    首先是體育的流行文化與精英文化對個體的影響:、1營造氛圍,2養成習慣3、 人群單一4.傳播廣泛 5、文化碰撞那麼在這五個點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營造氛圍方面在我作為體育訓練員時那麼在我們的體育中,最終都指向大眾體育的氛圍營造,當這種氛圍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個人的「理想境界」才擁有源頭活水。其次就是養成習慣,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的學校裡面都會有一些校訓那,其中的校訓就有包括體育方面的,例如更快更高更強~等等。當我們看到這些,就會潛意識地給我們腦海起到心理作用。就像在我們日常的學校比賽活動之中,學校裡都主張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這些內容,實質上都使得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與大眾文化理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我們生活在工業化社會中,所以我們的大眾文化當然是一種工業文化,我們所有的文化資源也是如此,而所謂資源一詞,既指符號學資源或文化資源,也指物質資源,它們是金融經濟與文化經濟二者共同的產品」[3]。
  • 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
    在過去,是貴族,是精英階層,而如今,文學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張華先生,對「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進行了分析。在古代中國,「文學」一詞自首見於《論語》之後,其義經歷過多種變遷;英文的「literature」 一詞也不例外。
  • 從民謠和嘻哈,看「小眾文化」與「大眾文化」
    最近爆發的針對《新說唱》中的人氣選手那吾克熱的節奏,更是狠狠地吸了一波眼球。可我對嘻哈文化知之甚少,不敢對此高談闊論。我只是看到很多視頻中的彈幕:「滾回聽你的民謠去,別玷汙了嘻哈這個圈子!」感到很奇怪,什麼時候嘻哈和民謠如此水火不容了?其實這個現象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言論。
  • 《少林寺傳奇》導演: 電視劇眾籌就是讓大眾文化回歸大眾
  • 古樂如何走進大眾中?
    那麼,古樂走進大眾音樂生活中有沒有可能?實踐證明,這也是可能的,是近來舞臺演繹的新方向之一。近日,在上海市徐匯區漕河涇開發區一個大眾文化展演廳中,「古樂新聲」的古譜解譯編配音樂會就吸引了大眾的興趣。古樂能走進大眾音樂生活中的原因,據我分析有如下幾種:一是這些或傳世於傳統民間或留存於敦煌莫高窟、日本正倉院中的古譜多是當時雅俗共賞的音樂,有的甚至還是當時大眾追逐的「流行音樂」,其普適性是潛在於其內的、受今人喜愛的因素和機緣;二是古風雅韻也是近來市民音樂取向中的重要興趣之一,尤其在當下多元文化紛雜的語境中,清雅之風自然在其中有其特殊韻味,這些經過歲月洗鍊的古樂比之那些新創的古風曲調,自然有其特殊優勢
  • 「大眾文化」是打開流行音樂之門的一把鑰匙
    「大眾文化」的基本概念流行音樂是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流行音樂形態的審視必須放在這個平臺之上,否則難免給人以隔靴搔癢之嫌。首先我們應該對「大眾」的概念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因為它或許並不是我們想當然認為的那樣。「『大眾』是人類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的存在狀態。
  • 饒廣祥 段彥會 |泛廣告: 人工智慧時代的廣告變革
    泛廣告突破了傳統廣告所確認的付費、依賴大眾媒體傳播等符碼,改變了廣告與其他被寄生 文本的 「寄生」關係,讓尾題進入文本之中,依託文本獲得意動性,成為全新的廣告形態,宣告了廣告的 發展新動向。泛廣告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工智慧進一步應用到廣告中的前提,為廣告研究 提供了全新的起點,也為廣告實踐和創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 翻譯與大眾文化:翻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翻譯與大眾文化:翻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除了傳導觀點與知識,翻譯也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間承載著趣味與格調,在本土和異域之間傳遞著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在娛樂和媒體日益多元,翻譯行業的工作日趨商業化的今天,翻譯在大眾文化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在內容日趨碎片化、媒介日趨中心化的時代,翻譯工作的內容與作用是否也將迎來改變?從歷史與社會的角度看,我們又該如何評價翻譯對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