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28日訊(記者 張佳偉)在濟南市濟陽區的西南部,有一處被古人稱為「水廻河轉,鳳鳴朝陽」的美麗之地,這裡就是省城濟南「北起」的要衝所在——回河街道辦事處。去年7月,省派濟陽鄉村振興服務隊到來後,回河街道的重點幫扶村在鄉村振興上有了明顯的提升。
在回河街道乃至濟陽,分布著大大小小近二十家「老白家包子鋪」,作為當地名頭最響的包子品牌,省派濟陽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到來也為小安村清真食品的聲名鵲起做了助力。27日,記者慕名來到回河街道的小安村,見識這小小包子鋪裡的「大乾坤」。
途徑位於220國道旁的回河街道,道路兩旁就時不時地出現懸掛「老白家」門頭的包子鋪,在當地,這是美味的代名詞之一。近日,記者走進其中的一家包子鋪,店老闆就熱情地引著記者先行來到操作間,觀看了包子從拌餡、和面開始的製作全過程。
在大眾印象裡,麵粉裡加入酵母直接發酵似乎是製作包子皮最常規的辦法,但老白家包子鋪卻依舊採用「老面發酵」的傳統工藝。面案師傅告訴記者,老面做種用來發酵時,多種微生物將協同作用,發酵出的麵團帶著獨特的香氣。一邊說著,面案師傅就麻利地把和好的面送進了擀皮機。
如果說老面能帶給食客特殊的口感,那麼與其相匹配的以新鮮牛肉精心調製的餡料便是味道的精華:「擀好皮之後包進牛肉、南瓜、大蔥等等製作的餡料,幾分鐘我們就能包出一大屜來。」記者了解到,老白家包子鋪採用的食材都是根據季節應時挑選的,「現在主要用南瓜,過段時間會採購白菜來做包子餡。」整屜包子就被包好端上了蒸爐蒸製。
美味的誕生往往蘊含著製作者的傾心投入,店老闆改造過蒸爐可以精準地控制火候和蒸氣量:「像我這裡的蒸爐3分鐘就能煮開25升的涼水,大火猛催就能儘快蒸熟,這樣除了能夠保留肉餡裡的鮮味和營養,食客也不會久等。」店老闆打開話匣子,介紹起了自家的「獨門秘笈」。
包子蒸製時,記者四處轉了轉,發現店裡還有剛剛滷好的熟食和牛羊肉湯。見到我們的駐足,店老闆接著展示起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食材。通過閒談記者了解到,老白家包子鋪的歷史,大概在這一代代人對於食材的精挑細選中傳承下來的。
「像我家用的牛羊肉都是當天現宰,選用的羊是兩年半至四年的老羊,保證肉質口感勁道、風味獨特。熬製原湯的時候,除了羊油和牛油,別的東西一律都不加。羊骨和羊肉味羶,熬製一晚上再換成牛骨和牛油接著熬。清香和濃鬱一結合,就是大家都能適口的原湯了。」店老闆拿起湯勺撥開表面金黃色的油脂,盛出奶白色的原湯澆進早已滷好的羊雜裡,一碗熱騰騰的美味羊雜湯就這樣誕生了。
等了解完滷味和羊湯,老白家包子也熱騰騰地出了鍋,瀰漫在蒸籠四周空氣中的鮮美肉香竄進了記者的鼻腔。不等店老闆招呼,記者就坐在了餐桌旁。一口包子一勺羊湯,鹹鮮的肉汁包裹著勁道的肉餡,再配上口味醇厚的肉湯,一場味覺的盛宴讓記者大飽口福。
《回河鎮志》曾記載:「回河鎮小安村白成安家,自解放前就開包子鋪,以賣包子為生。白家包子選料精到,加工細緻。麵皮用精選麵粉發酵而成,白軟筋道。肉餡用精選羊肉,提前浸泡去羶,調料餵味。調製的餡丸味香而不膩、味濃不羶,頗具清真食品特色。白家的羊肉包子口味好,有特色,在當地非常出名。」數十年來,因老白家包子鋪選材優質,精工細作,保持了皮薄、鬆軟、筋道、餡多的傳統口味。入口清香,油而不膩。雖然店鋪面積不大,但銷量卻節節攀升,於是就成為了享譽方圓百裡的「百年名吃」。
在村裡走訪時,記者見到了回河街道小安村的村支書白寶玉。他告訴記者,自鄉村振興服務隊到來後,就藉助爭取到的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更換了1000多米的大口徑排水管,同時為全村166戶村民免費安裝了自來水,村裡年久失修的水泥路翻修一新,並整體綠化。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後,鄉村振興服務隊又開始考慮如何念好「致富經」。小安村的「老白家包子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當地頗有名氣,服務隊計劃嘗試著採用「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藉助電商、直播等打造「舌尖上的小安」。作為村支書,白寶玉十分感謝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的支持:「他們的到來,讓我們覺著生活更有奔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