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次進電影院,票房給八佰。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10月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上海淪陷在即,謝晉元奉命率領第88師524團一營420餘人堅守閘北四行倉庫。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他對外宣稱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四天四夜中,壯士抵擋住日軍的瘋狂進攻,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人抗戰到底的決心。蘇州河的北岸,今天是繁華的大都市,如果不是因為這場電影,我怎能想像到它曾經一邊是繁華歌舞昇平的天堂,一邊是血肉縱橫的地獄。然而這一切竟發生在幾十年前!
第一次和朋友看完電影八佰時,腦子裡全都是河兩岸的對比。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影評緬懷先烈。
特意看了梁靜關於【八佰】的採訪 ,有一段文字很觸動我。
她問導演管虎:「有那麼多歷史戰役,為什麼要選擇四行倉庫那麼小的一個戰役來拍,而且是敗仗。」
他說:「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場有觀眾的戰役,從藝術層面來講,這是一種視覺奇觀。」
「另外,拍出這場敗仗,也是為了和現代人進行對話。他想告訴大家,哪怕是敗仗,會讓人產生屈辱感也沒關係。」
「我們要學會銘記和直面歷史,就像電影裡小人物的成長可以帶動民族的進步一樣,相信我們的電影也會對現代人產生積極影響。」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真正的四行倉庫,四天之內被攻擊22次,河對岸就是英國租界緊挨著的還有法國租界,三萬多人民隔著一道生死橋。
而就在這頭,日本軍隊把中國打得家破人亡,在最後一道防線上苦苦相逼,卻不敢對租界區嘆一口大氣,這是赤裸裸的蔑視,欺壓。
所以後來我們的八佰壯士在樓頂集合,吹響號角,視死護旗,才顯得尤為壯烈。
就是由軍人農民學生和小孩組成的不到425人的「八佰壯士」在四行倉庫堅守了四天四夜.
這漫長的四天四夜!
在戰鬥剛剛打響的第一日,很多民眾抱的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隔岸觀火態度,舞在跳,歌在唱,馬在賭。
甚至在紅綠交錯霓虹燈萬丈紅塵的映襯下完全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民眾關心的只是炮火會不會落在自己所在的河對岸。
有兩處劇情讓我印象深刻,一幕是小男孩拿著報紙說:「日軍將在三小時內攻下四行倉庫!」國民們真的在打賭日軍會不會在三小時內攻下四行倉庫。
一幕是歐豪快遊到河對岸,民眾們說軍人不能來租界,會引起日軍的攻擊,把歐豪趕了回去。
而群眾對戰役的改觀發生於戰鬥的第二天,第一天的成功堅守已經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第二天一個個士兵抱著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場面,則無法不令每一個觀眾(既是河對岸的,也是銀幕前的)動容。
忘不了臨時組成的敢死隊報名字往下跳的那一幕是心都被撕碎的感覺。用這種犧牲喚醒國人的麻木,是挺悲哀的。今天有墓碑上的文字,牆上的彈孔,留下這些無疑是在警醒後人,只有民族團結,才能讓中國崛起。
之後,民眾開始自發地踴躍籌款捐資,開始為「八百壯士」搖旗吶喊,開始用大字提醒日軍偷襲的所在,甚至有青幫弟子像軍人一樣捨身赴死,為他們輸送物資。
到了旗幟新升起的第三天。
這個極具標誌性意義的動作,表明了一種戰鬥至死的態度,表明了一支軍隊的氣節和信念。到這時,所有觀戰的民眾也徹底成為了這場戰鬥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正像片中的臺詞所言,【要想真正打贏這場戰爭,靠四行倉庫裡的「八百壯士」是不行的,得靠他們背後的四萬同胞。】
這一轉變在方記者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這個此前為了一己私利可以向日軍出賣情報的人,最後卻切身加入了「八百壯士」的行列。他和那些雜兵一樣,代表的是無數對戰爭一無所知的普通人。
少年強則中國強。十三歲的小湖北,不會寫字沒有文化但有一腔熱血的羊拐,愛國奉獻無所畏懼的朱勝忠,英勇捐軀的陳樹生,冒死相助的流浪刀子,善良謙讓的小七月還有最後唱大戲的老鐵以及至死不渝的團附謝晉元.他們都在最後防線上守著中國的山河。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電影結束在衝橋,我一直想知道到底最後有多少人進入了租界。結果呢?我科普了很多資料,進入租界後,我們的英雄被繳械,關押和軟禁在監獄裡,那個在戰場上寧死不屈抗戰到底的謝晉元死在了被買通的同胞陰暗毒辣的偷襲下.
寫這篇文章,我一直在尋找關於這場戰役的更多信息,有人說歷史上的淞滬會戰會比電影中的更加慘烈,拋開民族仇恨這個詞,我們誰也沒有資格替先烈原諒當時的日本人。
「從來沒有一個殺人兇手,配在死人面前站著。」
「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為宜,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恥辱。」
我們永遠沒有資格替先輩原諒日本,
不知道他們在天上會不會看到現在的錦繡河山。
這讓我想起了2019年閱兵儀式的那句「這盛世,如你所願。」
時間不能掩蓋從前的哭聲,
我只希望自己永遠銘記國恥 。
感謝【八佰】能夠讓我們重溫這些英烈曾經的壯舉,帶我們真實性地在歷史的長河中迴轉,體驗一場未曾見識的民族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