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資源!42集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壯士》

2021-02-13 神鴨新劇匯

很長時間,蔣緯國都能聽到蔣介石在浴室中的長嘯。那聲音把蔣緯國嚇了一跳,因為實在不像是正常人的聲音。

1995年,蔣緯國接受臺灣著名電視製片人陳君天的訪問。他坐在椅子上模仿蔣介石長嘯的聲音。那時候蔣緯國剛剛從美國陸軍航空兵戰術學校受訓歸回,服役於陸軍第一師步兵第三團,他去看望父親,蔣介石的叫聲把他嚇了一跳。

2005年6月25日,正在做《一寸山河一寸血》第四次改版的陳君天向採訪他的記者模仿蔣緯國當時發出的聲音,「他喊的比我跟你喊的恐怖多了。」陳君天說。

對此,陳君天的解讀是:「一個人在那樣高的位置,是很寂寞的。雖然老蔣跟宋美齡相知很深,夫妻間固然會互相幫助,但他還是有不能紓解的壓力。這個人脾氣非常倔。那是在重慶,時間大概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以後。老蔣在浴室洗澡,夫人不在的時候,他就大聲狂叫,聲音悽厲。有時叫媽,有時叫爹,這樣的情景讓人實在沒有辦法想像。他的壓力實在太大,正是抗戰的危急時刻,身邊可信的人又少。他也沒有辦法相信別人。」這個細節後來出現在陳君天製作的電視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中。

這套包括戰時延安紅色根據地的生活,毛澤東領導的抗日遊擊戰牽制了日軍事實的影片,它的原則是,以中國人的立場,全景紀錄中國軍隊的抗戰歷史,把歷史還給歷史,使真相歸於真相。


導演陳君天

800位見證人

陳君天為《一寸山河一寸血》工作了10年,採訪的見證人由最初的400人增加到後來的800人。紀錄片由最初的30集擴展到後來的45集。即便如此,採用的內容也是素材的「九牛一毛」。陳君天接受蔣緯國邀請擔任《一寸山河一寸血》總編的時候有約在先。

「我說我不是歌功頌德的歌德派。我說你必須同意這一點,是事實就照事實講。包括蔣介石,他做了什麼事情,也要照實講。你一定不能規定我怎麼做怎麼做,我不能失去創作的自主性。蔣緯國同意,但是要求播出的時候看一下。他說只看有沒有錯誤,並不是整個想法的錯誤,而是時間、數據的錯誤。」蔣緯國放手讓陳君天照自己的想法做:「誰做得不好,你都可以批評,包括我家老頭子(蔣介石)。」

蔣緯國擔任《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監製人。他還聯絡了一些高級將領組成委員會。蔣緯國給了陳君天很大的幫助。除了在工作上的支持,還為陳君天介紹了很多重要人物。陳君天去訪問一些老將軍時可以直接打蔣緯國的招牌。那些將軍,有的超過100歲,要是不願意接受訪問,誰也沒辦法,但有了蔣緯國的人情,採訪就很順利。

陳君天在臺南宜蘭的鄉下訪問淞滬會戰時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薛嶽。抗戰時,薛嶽是九戰區司令,也是長沙三次大捷的指揮者。薛嶽個子很小,但脾氣很倔。


薛嶽將軍

當時,按照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戰略部署,就是守著陣地打,守不住就走,避免決戰,保存實力。薛嶽接到命令,在長沙死守兩個星期,一旦壓力太大守不住就往衡山退。薛嶽不服氣:「什麼挺不住?我老薛一定挺得住。」陳誠和白崇禧急了,坐飛機從重慶到長沙來做他的工作:「拜託你不要打了,留著青山在,以後還可以打。」薛嶽拒絕接受調停,罵那兩個人是懦夫。他說:「我今天在這裡打定了!」陳誠和白崇禧沒辦法,只好回去。他們還沒有回到重慶,薛嶽就把電話打到了重慶,找蔣介石。蔣介石已經睡覺,宋美齡接的電話。薛嶽跟宋美齡說:「讓我守半個月就撤離長沙,我不準備這樣做,我就要在長沙打,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宋美齡說:「不要這樣講。我跟委員長講。」第二天宋美齡就給薛嶽打電話:「伯齡兄啊,委員長講過了,你要有這個信心你就在這裡打,這個時候我們難得有這樣的信心,有這個信心我們為什麼不要呢?你這不是抗命,現在委員會重新再下個命令,配合你。」

陳君天訪問薛嶽的時候,薛嶽已經101歲了,說話已不是很清楚,但記憶力很好。他在攝像機前講淞滬會戰,講他的天爐戰法,就是讓士兵後撤,讓敵人進來,士兵往兩邊退,等敵人進來包圍了再打。攝製組要走時,老先生到他的書房,提筆為攝製組寫了四個字:精忠報國。「100歲的退役將軍,還在念著精忠報國,看了讓人動心。」陳君天說。



孫元良將軍

除了將軍,很多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也是陳君天訪問的對象。當年參加抗戰的年輕軍人到臺灣,慢慢地年華老去。這些人一生戎馬,沒有文化學識,沒有別的技藝。

陳君天說:「在蔣經國時代還很照顧他們,給他們工做,替這些士兵找些修公路之類的事情幹,賺一點錢。也有聰明的士兵,可以賣饅頭,開牛肉麵攤。在臺灣有『榮民之家』,『榮民』就是那些當年曾經為國家流汗流血的人,現在老了,沒有結婚,沒有後代,都是光杆一個人,任何能力都沒有。這些人就被安頓在『榮民之家』裡。」那些「榮民之家」分散在各個城市的邊緣,地方很大,每人一間房子,有遊樂的地方,老兵住到這裡,供吃供住,還會給零用錢。

陳君天二十年前在「榮民之家」見到這些老兵,他們年紀都很大了,小則70多歲,老的都過百歲了。陳君天找到這些老兵,讓他們在攝像機的鏡頭前接受訪問。訪問工作有個程序,就是對那些老人進行誘導式的追問,首先要問他們當年部隊的番號,問他們的排長、連長、營長的名字。由此就可以確定他經歷過哪一個戰場,參加過什麼樣的戰役。

榮民之家裡的抗戰老兵

 

「那些老兵比較好玩,這些人做過很多事情,他們會講自己的故事,很單純,也沒必要吹牛,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小兵。他們對戰場的記憶很清楚,你要問他今天早上吃什麼東西,他可能不記得了,但是你要問他打仗時候的事可清楚了。他們能活到現在很不容易。因為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一個連隊的人上去,不到兩個小時下來就剩下三五個人。那個時候部隊裡很多當兵的就是同一個村或者同一個鄉的,不是叔叔就是伯伯,要是死掉的話就是一個家族的死掉。所以他們對很多事情記得非常清楚,這些殘酷的戰爭對他們來說永生難忘。」陳君天說

22場會戰、1117場戰役、9800場戰鬥

葛先才是當年參加衡陽會戰的第十師師長,陳君天找到葛先才的時候,他渾身插滿管子躺在醫院裡不能說話。

葛先才是第十軍的師長。他指揮衡陽保衛戰,這是抗戰末期一場重要戰役。戰役結束,為避免屍橫遍野的情況,葛先才讓士兵把陣亡的人的屍骨撿到一起。士兵們撿了3100多具屍骨,已經分不清哪個是中國兵,哪個是日本兵。葛先才命令士兵們把屍骨洗得乾乾淨淨地排起來,頭歸頭、腳歸腳、肋骨歸肋骨,排列整齊,然後埋葬。當年埋葬那些屍骨的地方現在叫張家山。在那裡有一個大操場,大操場底下就埋著那些陣亡者的遺骨。

攝製組知道了葛先才的故事就去找他。最後找到了臺北「榮民總醫院」。陳君天找到了他的床號,看見他的時候,他的身上吊的全是管子,已經不能講話了。其他將士替葛先才講述了衡陽保衛戰的慘烈:第十師幾乎全軍覆沒,漫山遍野都是陣亡的軍人,後續部隊趕來,向山頂絕壁的陣地衝鋒的時候都不需要搭梯子,因為屍體都已經壘成一座又一座的山。


1937年8月的淞滬會戰是中國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場殊死戰役。

 「大戰的血幕拉開,蔣介石決定全軍主力向華東集中。13日晚接到最高指揮部命令『火速開赴上海參戰!』同時命令沿途一切車輛,通通為我師讓路。」時為36師師長的宋希濂回憶淞滬之戰。其時宋希濂正駐防西安,接令後立即命部隊準備好乾糧、飲水等,然後風馳電掣地沿隴海鐵路東行。

 「我們吃飯都晚上吃,夜晚才能送飯,白天根本送不上來。」36師的方振東回憶。另一位參戰的老兵謝世明說:「日本人兇得很。抗戰初,他們吃得好穿得好,精神好,武器也比我們好。那時,我們一個連只有輕機關槍三挺,子彈開一發打一發,機關槍打著還會卡彈。」


參加第一輪進攻的88師士兵蔣堂華回憶道:「戰爭一開始就極為殘酷。88師旅長黃梅興在持志大學指揮作戰時中炮陣亡,一天中,僅527團就有7名連長陣亡。我們是8月15日到的,把上海所有被日本人佔領的地方,統統拿回來了,就一個大紗廠沒拿回來。我們523團攻進去一個營,中斷他的電網,一個營整個死在那個大紗廠裡頭。」

 「空軍、海軍是打光,全軍覆沒。我們只有100架飛機,全打光了。我們打的是他們的轟炸機,轟炸機的戰鬥力不強,飛起來的時候要有護航機,他們根本瞧不起你中國人,護航機都沒有的時候就起飛。那個時候我們是跟蘇聯買的飛機,蘇聯也有飛行員來,我們跟他合作。中蘇合作的一個機隊在武漢打,照理我們是應該贏的,但是人家掉10架不算掉,我們掉兩架就沒了。那之後就再沒有空軍了。在這個過程中,有空軍中隊長、有大隊長,陣亡人平均年齡23歲半。

 「我們一天要消耗一個師!」參加過淞滬會戰的勞聲寰說,「我們裝備不如他們,我們的空軍有250架飛機,對方是3000多架。我們250架飛機對3000多架飛機,怎麼打啊?」

 「頭一仗我們的旅長就陣亡了,除了師長以外就剩下旅長,一個旅管兩個團,師長都要到前面督戰,後來他們都犧牲了。」當年淞滬會戰的軍官易謹與勞聲寰一樣,都已是耄耋老人,回憶往事,兩位老人泣不成聲。

88師師長、後升任72軍軍長的孫元良回憶,他們一個師1.5萬人左右,到最後,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這是曾任第三戰區司令官馮玉祥的一段話。


以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第98師為例,在僅僅18天的作戰中,傷亡達4960人,幾乎佔全師兵力的62%,其中僅陣亡的營級以下軍官就達約200人。陶峙嶽為師長的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為19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第8師參戰近三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餘人減員至700人。在戰爭最為激烈的蘊藻浜戰場,第78師467團迎擊渡河日軍,1個連在10分鐘內就全部陣亡!

戰爭中先後有數十位將軍陣亡,甚至有中國高級將領因為失去陣地而毅然自殺成仁。戰後何應欽在回憶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餘人」。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中記錄了多少場戰役?陳君天做了一個統計。上百萬人的大會戰是22次,像淞滬、衡陽、長沙、武漢、徐州都是百萬人的大會戰。

十萬人以下、一萬人以上的戰役是1117次。上千人的戰鬥是9800次。陣亡的中國軍人是200多萬。在戰爭中最無辜的是平民。每座城市,只要有日軍到過的地方就等於是剃了頭,多少人都沒了。

當年日本軍人實行的是「三光」政策。8年抗戰中,中國的死難者超過了3500萬人,這個數字是整個二戰死難者的40%。但在西方主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中國部分卻被忽略簡化。

 「3500萬人,慘絕人寰!臺灣現在人口才2500萬人。」陳君天很長時間就陷於這些殘酷的死亡的訊息中。  


老兵採訪

十一年前,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陳君天製作了這套節目的第4個版本,取名為《大決戰》。這個版本增加了3集,其中包括取名《戰時延安》的一集。

《戰時延安》主要記錄了當年延安的生產建設情況,包括毛澤東與軍民一起在田裡勞動、抗大和魯藝的抗日宣傳活動等影像資料。「我們還記錄了抗戰時期的文化,報紙是怎麼辦的,話劇是怎麼演的,電影是怎麼拍的,還有一些街頭劇。這些素材和大陸通常見到的沒有什麼不一樣。因為戰時的文化宣傳工作,中共做得很好,片子裡表現的歷史是大家所共知的歷史。」陳君天說。


毛澤東

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等內容,陳君天在1995年播出的第一個版本中就已經有所表現。「在1937年,中國人能夠贏得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對軍民的影響是很巨大的,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我們可以打得過日本人。這對當時的中國很重要。」

 「片子裡有國民黨的抗戰,也有共產黨的抗戰。那時候都中國人,都是中國人的勝利。」陳君天說。

相關焦點

  • 再論《八佰》,一寸山河一寸血!壯哉!壯哉!壯哉
    最近一部令人熱血沸騰的抗戰大片《八佰》,在全國各大影院火爆上映,這部影片真實還原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那段悲壯歷史,影片中中華好兒郎們熱血奮戰的場景,感動了許多觀眾,極大激發了人們內心的愛國熱情,讓許多人明白了當年抗戰期間,傳頌大江南北的那句話:「一寸山河一寸血!
  • 電影《八佰》沒講到的故事:一寸山河一寸血
    最近,電影《八佰》上映,引發觀眾熱議,但卻褒貶不一。批《八佰》的被罵漢奸,誇《八佰》的被罵成走狗。更多的人,是為那段國破山河碎,壯士孤軍浴血的過往落淚。但重溫歷史,不應只為一時的感動。了解《八佰》背後的故事,也許能更清醒地認識現在。
  •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觀後感
    據說《八佰》的創作過程耗時十年,不知道主創人員是否聽過這期節目,但在我看來,整部耗資逾十億的影片,不過是在詮釋這一句話而已。 在抗日戰爭之前幾十年發生的甲午戰爭,日軍進入中國東北之時,還有地方上的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 一寸山河一寸血,這才是八百壯士背後的寫照
    時隔一年之後,《八佰》這部電影終於和觀眾朋友見面了,這部電影剛剛誕生之際就引來了很多爭議,甚至一度被要求停止上映。原本定在8月21日上映的電影也被提前,提前的日子很有意思,是8月14日。上映的明天剛好是8月15日,這是一個什麼日子呢?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
  • 我輩當有報國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關於《八佰如果你抱著看「紀錄片」的想法走進影院,真的就別去看了,免得看了生氣。但如果你是抱著看一部電影的態度走進影院的話,《八佰》還是值得一看,因為它的確是一部優秀的國產戰爭片。很震撼!當然,如果你抱著中國人的身份去看這部電影,《八佰》就很值得一看,因為你會從中明白,我們這個民族為何會綿亙五千年,從來就沒有被真正打敗過。
  • 一寸河山一寸血山河歲月喋血會戰[40集全+後記](臺灣視角的抗戰紀錄片)
    第十一集 南京保衛戰第十二集 南京屠城第十三集 徐州會戰(上)第十四集 徐州會戰(下)第十五集 大遷徙第十六集 武漢會戰第十七集 戰時文化第十八集 烽火桃李劫第十九集 中期抗戰第二十集 風雲詭計第二十一集 烽煙再起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今年第一次進電影院,票房給八佰。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10月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上海淪陷在即,謝晉元奉命率領第88師524團一營420餘人堅守閘北四行倉庫。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他對外宣稱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四天四夜中,壯士抵擋住日軍的瘋狂進攻,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人抗戰到底的決心。
  • 《八佰》:一寸山河一寸血,這是一部還原歷史的電影
    《八佰》的上映消息,感覺有點突如其來,好像一夜之間就鋪天蓋地了,《八佰》電影終於上映了!《八佰》這是第一部以歌頌國民黨浴血戰場,殺敵報國的偉大歷史電影。影片用位於蘇州河南端的租界的歌舞昇平和北面的滿目瘡痍來描述國軍的全面潰退讓日寇的進攻越發猖狂,而堅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四行倉庫的任務交給了第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
  • 一寸山河一寸血
    電影《八佰》終於上映了。這場發生在淞滬戰役後期的上海閘北四行倉庫守衛戰,其英勇悲壯的戰況得以在銀幕上再現。看後激人怒更激人奮,可敬可佩可愛的英雄壯士們,願其在天之靈心慰當今時代的太平盛世,後人不會忘記這些都是您們用鮮血鋪就的今天。
  • 一寸山河一寸血,國恥勿忘!
    一寸山河一寸血,國恥勿忘!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紀錄片
  • 八佰功名塵與土,一寸河山一寸血——電影《八佰》觀後感
    《八佰》的故事就是講述發生在這裡,一個號稱800人,其實只有400多人組成的一個加強營,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偉大奇蹟。而後來被稱為「八百壯士」的這幫英雄,在這場保衛戰中,其實是「棄子」一般的存在《八佰》講述的這場戰爭,最荒誕又諷刺的在於「隔岸觀火」四個字。當800壯士誓死固守四行倉庫,與敵軍拼命的時候,跟他們只隔著蘇州河的對面南岸,卻是歌舞昇平的公共租界。
  • 從《八佰》的八百壯士到《捍衛者》的姚子青營,一寸山河一寸血
    最近上映的《八佰》在網上被炒的熱火朝天,被眾多網友評為「史上最精彩的戰爭片」。這是一部根據淞滬會戰時四行倉庫保衛戰為背景而改編的電影,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有詳細介紹。一其實,歷史上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並沒有像電影裡演的那樣激烈。
  • 史上最真實的《八佰》,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抗戰電影《八佰》正在熱映江蘇有線重磅推薦紀錄片《1937淞滬抗戰實錄》第3集第35分鐘完整展現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真實場景點擊播放 GIF 0.2M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頑強死守四天四夜以少敵多阻擊日軍的故事
  • 傳奇 陳君天:《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瀝血史
    9歲赴臺,一別母親39載;他是第一代最成功的綜藝節目製作人,李宗盛、童安格、費玉清第一次上電視都是他的節目;他的40集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經推出
  •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的真實歷史是這樣的
    閒來無事看手機,刷到這個叫《八佰》的電影預告片。第20秒看到硝煙瀰漫的上海時心頭一顫,似曾相識。等到第40秒字幕出來,豁然開朗——這個故事終於被拍出來了。記不清是哪一年的暑假了,跟同學上網吧擼紅警。那個作者寫的很燃,文中有一句是引用魯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當時覺得這句話酷斃了,哈哈。最後看完了也看得我一腦袋問號——蔣介石的兵也這麼有血性嗎?胡謅的吧?咋有點狼牙山五壯士的味道?電視裡的國民黨不都是壞的,一打就跑嗎?後來慢慢長大了,看的書多了,一切也就醍醐灌頂,釋然了。
  • 《八佰》:一寸山河一寸血
    《八佰》的票房已6破億對復工後的影院來說確實如同一劑強心針但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夠銘記歷史記住曾經付出的血淚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愛國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每一個為這片土地流過淚水、汗水與血的人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激蕩人心,背後卻滿是血淚
    2020-03-25 14:59:16 來源: 百年滄桑 舉報   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一寸山河一寸血,80年前的淞滬會戰如何改變中國?
    中國軍隊面對強悍的侵略者拼死作戰,沒有絲毫的妥協與屈服,幾十萬官兵在註定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作戰中頑強勇敢,其錚錚鐵骨令人對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歷史肅然起敬。就在「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網絡流傳出4名男子身穿二戰日軍制服在當年戰場——上海四行倉庫前拍照一事,令人髮指,引發網民極大憤慨。這只是極端個案,幾個醜類無底線的表演而已。
  • 電影《八佰》:生難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但是,他們活過!
    《八佰》而不是八百, 因為八佰不是數字,是人。 那麼,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八佰》的歷史背景 沒有天生無畏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
  • 《八佰》點映燃爆,想和你電影院見
    有朋友在朋友圈曬了一波《八佰》的電影票,才知道《八佰》開始了首輪的點映。「八百壯士」頑強抵抗,不退一步,很好印證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網上搜索《八佰》,直入眼眸的是、、,可想而知,有多受歡迎,有多少人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