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丹最後的結局如何?

2020-12-27 無名說歷史

戰國末期,秦國已經具備了吞併六國的實力,而太子丹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

戰國七雄每一個國家都已經歷經了幾百年,人們對於故國有著無以倫比的情感,更何況燕丹還是燕國的太子,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

質子太子丹

燕丹一生非常坎坷,年少時曾經在趙國邯鄲當質子,這在戰國時期非常常見,秦王嬴政的父親也曾經在邯鄲當質子,嬴政就出生在了邯鄲。

同樣是質子,同樣在趙國受盡欺凌,加上燕丹與嬴政年紀相仿,因此在趙國的時候,兩人的關係還不錯。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嬴政繼承了秦國的王位,兩人的關係也就逐漸變冷。

在秦國開啟滅國大戰之前,燕丹曾經到秦國當質子,那時候他已經貴為太子,這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件。

那時候嬴政已經是秦王了,他所考慮的每一件事都是從秦國的利益出發,因此,對於這個年少時的玩伴,也就顯得不那麼友好了。

荊軻刺秦王

後來,燕丹逃回到了燕國,知道秦王遲早會滅掉燕國,因此費盡心思想要尋找一條挽救燕國的路。

然而,那時候的燕國非常弱小,根本沒有力量去對抗秦國。

為了對抗秦國,同時也為了報復秦王嬴政,燕丹決心做最後一博,那就是找人行刺嬴政。

他所找到的人就是荊軻,為了讓荊軻刺秦王更加順利,他將燕國的輿圖以及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一併交給了荊軻,還配了個助手秦舞陽。

只不過可惜的是,荊軻刺秦王最終還是失敗了,荊軻與秦舞陽當場被殺。

這樣一來,秦王的怒火頓時燃爆,派王翦、辛勝率軍攻打燕國。

燕丹被殺

對於秦軍的來犯,燕國自然是非常害怕,許多人都認為是因為燕丹刺殺秦王,故而才遭來了滅國的禍端,於是燕王喜就殺掉了自己的兒子燕丹,希望秦國能夠就此退兵。

然而事與願違,即便殺掉了燕丹,秦軍絲毫沒有退兵的打算,一舉滅掉了燕國。

許多人認為,燕丹派人刺殺嬴政是一個極為不明智地選擇,因為一旦刺殺失敗,秦國必定會揮師滅燕。即便刺殺成功了,秦國當時滅六國已經時機成熟,換一個秦王,仍然會滅掉燕國,此舉最多能夠讓秦國亂上一陣子。

然而,很多人沒去想過的是,燕國當時實在太弱小了,先是被趙國欺負,趙國被秦滅亡以後,遲早會滅掉燕國。

那時候的燕國想要重新崛起已經是不可能了,燕丹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希望通過刺殺秦王為燕國贏得幾年的時間,或許能夠通過勵精圖治,讓燕國存貨下來也不一定。

只不過燕丹沒有想到的是,秦滅六國乃是大勢所趨,以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夠阻擋?生在王族家的燕丹,似乎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他的命運。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戰國著名「導演」,匹夫之勇註定不能救國
    距今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後商朝滅亡,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大封功臣,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姬奭被封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約600多年後,燕昭王任用樂毅、秦開等為將,燕國合縱攻齊,盛極一時。然而,戰國末年,秦國傲視群雄,燕國不能自保,最終被秦國所滅,國祚822年。作為燕國最後一位太子,燕太子丹堪稱一代悲劇。
  • 燕太子丹的做法是否是錯誤的?
    秦王嬴政和燕太子小時候都在趙國為質,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成年後的嬴政和太子丹,卻是不同的境遇,14歲的嬴政成為秦王,而太子丹還是那個太子丹,這就是一個不可比的身份,一個是王,一個只是臣而已,也正是因為身份的不對等,讓太子丹不得不鋌而走險,選擇阻撓秦國東出,不惜和昔日的對頭趙國為伍
  • 《大秦賦》荊軻出場,燕太子丹最後的倔強,卻終被父所殺身死國滅
    這恐怕也是日後嬴政為何對質於秦的太子丹並不友好的原因所在吧,童年時的羨慕嫉妒在長大後便成了行動上的報復。據《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記載: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在秦國並不受歡迎的太子丹,幾經磨難逃回了燕國,心中卻滿是憤懣。
  • ​荊軻刺秦王之「燕太子丹的動機」
    這起案件發生後,又衍生了多起案件,秦王的報復也是驚人的,直接指導此次謀殺大案的燕太子丹,最終的結果也是被他的父親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斬殺贖罪,以求得到秦王的寬恕。燕太子丹明知道秦王會報復,那麼他為什麼還要派荊軻刺殺秦王呢?一、燕太子丹的動機燕太子丹為什麼要刺殺秦王嬴政?人們已經從多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 為什麼要說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在瞎折騰
    這就是燕太子丹送荊軻西行入秦的原因。說起來,這種把國家的存亡押寶似的押在一個刺客身上的做法實在是有點兒幼稚可笑,他反映的實際上是一個人的無知、無奈和不成熟,也就是說,這是燕太子丹在瞎折騰。(田光與燕丹 圖片來源於網絡)燕太子丹的這一做法,燕國幾乎沒有人支持為了實現這一願望,這個燕太子丹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夢裡不知身是客,匹夫之勇怎救國?
    作為燕國最後一位太子,燕太子丹堪稱一代悲劇。燕太子丹,姬姓燕氏,因此稱燕丹,因導演了一場家喻戶曉的「荊軻刺秦王」而聞名於後世。最近播出的《大秦賦》中,燕太子丹也有出場,雖然大體上符合事實,但也有杜撰的部分。例如,燕太子丹和嬴政反目,並非因為「甘羅」,歷史上,太子丹到秦國的時候,嬴政早已親政。
  •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太子丹於是安排荊軻住進上等客舍,並天天親往舍中探望,凡能夠進送、供給荊軻的東西,沒有不送到的。後來秦國大將王翦率領大軍滅亡了趙國,燕太子姬丹聽說後,又害怕又著急,幾次來找荊軻,催促他趕緊去鹹陽行刺,生怕秦軍進攻燕國。荊軻卻說:我現在可以前往秦國,只是沒有讓秦人信任我的理由,未必能接近秦王。
  • 燕太子丹——秦漢歷史人物評析之十六
    他不願正視燕國與秦國的差距,也無力改變燕國走向滅亡的現實,心中反覆念想的只是個人被秦王「小視侮辱」,心裡只想著要「殺嬴政」報仇,於是把自己和國家的未來,都寄希望於「刺殺」這樣一個極小成功概率的事件,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恐怖主義。我們可以向前一步思考,假如這次「刺殺」成功了,那太子丹就能夠找回威信尊嚴嗎?燕國就能夠長治久安嗎?
  • 荊軻刺秦的背後: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恩怨情仇
    對太子丹的評價,歷來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他是為國著想、孤注一擲,還是為洩私憤、鋌而走險?他是深謀遠慮、大智大勇,還是才能平庸、貪生怕死?他執意刺秦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前後判若兩人的表現,又是如何迷惑著人們尋找真相的雙眼?
  • 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政,力圖保全燕國,為何卻未能阻止燕國的滅亡
    燕太子丹是戰國末年的燕國儲君,為了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可惜他未能挽救燕國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那燕太子丹是如何挽救燕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為質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對當時的天下大事了解的十分透徹。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強大,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趙人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燕太子丹沒有遭到打擊,反而邀請荊軻來刺殺秦王嬴政。雖然當時秦國大軍還沒有正式進攻燕國,但是,在燕太子丹看來,等到其他諸侯國全部被消滅的時候,燕國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因此,在《大秦賦》接下來的劇集中,荊軻刺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在荊軻刺秦失敗後,燕太子丹也丟掉了性命,而燕國同樣沒能躲過秦國大軍的鐵騎。
  • 《大秦賦》燕太子丹的悲哀:明知友誼難續,卻需以此為賣點
    太子丹最後是逃回燕國的。接著,就是我們中學課本上讀過的「圖窮匕首見」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背後主謀,正是太子丹。02在最近播出的《大秦賦》中,大致展現了歷史上太子丹的人生軌跡,不同的是,劇本描寫的嬴政,沒有史記中寫的那麼沒有人情味,那麼絕情。
  • 《大秦賦》:代王嘉和燕太子丹,縱然不能阻擋秦國,也要奮力一搏
    特別是對於本文所要說的代王嘉和燕太子丹,縱然不能阻擋秦國,也要奮力一搏。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公子嘉在趙國滅亡後建立代國,繼續抵擋秦國大軍。而燕太子丹則派遣荊軻刺殺秦始皇,以此避免燕國的滅亡。當然,對於這兩個人來說,都以失敗而收場。
  • 太子丹的夢
    也許是同為質子的緣故吧,太子丹聽說後心中不忍,偷偷地將手裡的饅頭,掰成兩半,送給了他一半,沒想到他非要拉著太子丹拜把子,並起誓:等我成為秦王,定當善待燕國,並與燕國永結盟友,互不侵犯。燕太子丹者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掀翻秦王與太子丹最後一艘「友誼的小船」
    沒想到,有的主張主動出擊,攻打秦國;有的建議加強軍備,以防不測;有的還怪太子丹與秦王作對,才導致燕國受敵。看來,燕國確實沒有可用之才了。不亡才怪。最後,燕王總結:按兵不動。01.生不逢時的太子丹電視劇《大秦賦》播放至今,從展示燕太子丹的劇情看,太子丹的所作所為,借用網友們的一句話說:沒毛病。太子丹從小赴趙國為質,與自幼同在趙國苟活的嬴政交好。長大後的太子丹,又受命於燕王,赴秦國為質。
  • 《大秦賦》:代王嘉和太子丹,縱無法改變歷史進程,亦要奮力搏擊
    後來世事無常,在統一天下與保全家國的利益衝突面前,二人開始決裂,甚至太子丹千金買刺客刺殺嬴政。《史記.刺客列傳》也有云: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歡。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 第2619期 文本解讀 | 董豔榮:假情誼難掩真自私 小格局制約大發展——淺析燕太子丹形象
    燕太子丹是自私的。燕太子丹意欲使荊軻行刺秦王到底是為洗國恥、救國難,還是為雪己恥、報私怨?探究清楚這一問題對分析其自私本性至關重要。依據文本,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的背景是秦「盡收其(趙)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暮渡易水」。太子丹此時恐懼於大軍壓境,找荊軻商量對策,很像是為救國難而發生的行為。但如若細品一些字詞,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 司馬光評燕太子丹有大罪 他真的有罪嗎 荊軻刺秦王是對是錯
    戰國末期,燕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王,結果大家都知道,荊軻和秦舞陽被斬殺,燕太子丹也被燕王喜殺了,燕國被秦國滅了。一個反抗虎狼之秦的英雄出現了,因此後世史學家都評價燕太子丹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不過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不同的看法,他不認為燕太子丹是一個英雄,反而認為他是燕國滅亡的大罪人,試問他真的有罪嗎?
  •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公元前227年,也即戰國末期,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節拍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嬴政在鹹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 太子丹:戰國最悲情太子,被自己父親所殺
    秦軍志在天下,燕國岌岌可危,燕國君臣即使是傻子也能想到,秦軍的鐵騎很快就會踏向燕國。 燕國廟堂一時慌作一團,從秦國逃回燕國的太子丹更是舉杯消愁,不知計將安出。 曾幾何時,他和秦王嬴政一同在趙國做人質,那時,他們是最好的玩伴,那時他們之間只是純粹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