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東西
現在想來總是那麼美好,
當時光飛逝,
如今的你是否還會想起,
那些年諸暨超級流行的美味美食....
問題來了,
這麼多好吃的,
你還記得哪幾樣嗎?
往下看!
這是一座打面的城市,朱元璋都百吃不厭的面,什麼沙縣小吃,蘭州拉麵,都在他面前敗下陣來。到了次塢必須來一碗地道的次塢打面,聞面香、吃麵條、嘗麵湯……。中午吃了「涵文打面」的三鮮面,第一打面的名頭果然名不虛傳,晚上在老街找到了「先友打面」,這家次塢打面界的鼻祖,它的前身是「清夫麵館」,店裡的肉絲麵7元一碗,據說是次塢最正宗最便宜的,嚼勁十足,回味無窮。
應店街有一位老友,盛情款待,熟而不爛,油而不膩,香味撲鼻,讓人垂涎三尺。晚上吃了一碗狗湯麵,確實十分美味,果真名不虛傳。
在諸暨馬劍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會做馬劍饅頭。饅頭色澤亮麗,但不是像劣質的饅頭暗淡無光,或色澤過於亮麗。其形豐滿,入口有濃烈的酒香味。將鹹菜燜肉夾在饅頭中間,大口咬著吃,更能感覺出其中美味。西施團圓餅在酒席上常有,現在也成了諸暨諸多農莊必備的山野風味。以純正精細的麵粉或蕎麥粉作皮子,用山地土產香脆蘿蔔,青蔥,香椒與鮮豬肉拌和為餡,手工包製而成的一種扁圓餅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爽而不膩,辣而不重,又香又鮮。
到了草塔,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羊骨頭店,在老街上一大早就能聞到羊騷味。不過早飯還是跑到南街63號吃了「年糕粥」,據說是草塔最正宗的一家。手握一團軟軟的年糕粥,一邊走一邊大口咬,美味而痛快。中午的時候走進一家羊骨頭店「羊骨頭」又稱一絕,啃骨頭呷老酒既實惠又浪漫;羊骨頭也能作為招牌菜,這是諸暨草塔獨有的現象。羊骨頭,順便把羊肉、羊血、羊肝等等嘗個遍!早上來一碗紅燒同山大餛飩,鮮香美味,讚不絕口。中午自然要嘗嘗羊羹了,同山林茂而草盛,所產羊肉皮薄、肉精、少油、白淨、羶重,原汁湯攪早米粉,羊雜碎加紅辣椒,味道純真,辣口生津,清肺潤喉,還有羊湯、羊湯麵、羊雜煲。雖然都點的都是小份,但是真的是十分飽肚,看來第二天要吃點素的了。
於是今天到了牌頭一位老同學家裡,嘗嘗小時候在他們家吃過的松花餅。松花餅烤制的時候就是滿屋的香味,滿滿的小時候的味道。松花餅裡夾紅糖,過著白粥,香香甜甜的味道很好,真是的一道記憶中美食。安華名菜,餐桌上所有原料都來自牛,不僅牛肉做得遠近聞名,牛湯也熬得爐火純青。前天同山的羊肉吃多了,還是得收斂一下,在新菜場的一家店點了碗牛湯。從鍋裡舀出一碗牛湯,放上牛雜、牛血等配料,辣椒在湯上飄香。吃一碗牛湯,頓時感覺牛氣十足,安華牛湯,果然是名不虛傳。藤羹是諸暨獨有的美食,其他地方還真吃不到!食用方法類似粉絲或米線,燒煮時加入雪菜、筍乾、蛋皮等配料,絕對美味!很少有人能夠抵擋得住鹽焗雞的誘惑,這些嶺北農莊的鹽焗雞在周邊縣市已經小有名氣了,在杭州的餐館也能點到,不過當然比不上原產地的土雞了。在山頂的一家農莊,點上一隻鹽焗雞,看著鍋裡滿滿的鹽,柴火灶慢慢把雞肉燜熟,一道原汁原味的美食即將呈現在面前,心裡不免有些小激動。呼吸幾口嶺北清新的空氣,眺望遠方的城市,好像一直呆在諸暨,不曾遠離。帶了幾袋的玉米餅給杭州的好友,現在城市裡的人都喜歡這種五穀雜糧。白糖紅糖和米粉蒸的,蒸好之後用荷葉包起來,吃的時候有荷葉的香氣,這是小時候的味道。現在的糖央已經沒有了荷葉的包裹,所以會少了那股清新,不過還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把胖頭魚的魚頭和豆腐同煮,入味鮮美,諸暨人很少有不愛吃的。胖頭魚鮮在頭上,活殺胖頭燉豆腐,佐以生薑、老酒、陳醋,嘬骨頭鮮美無比,喝湯汁腥羶全無。粉絲本身沒有多少鮮味,但它的吸附能力很強,和其他各類肉菜搭配,都能做出很好的味道。當中數紅薯粉絲質量、口感最為上乘。諸暨麻花,土話叫「麻鳥」,經過油炸後金黃璀璨,口感酥脆,掰著吃特別有趣。在街亭的街上買了一些嘗嘗,蛋香味很濃,似乎跟小時候的味道沒有多大的差別。來到涼風洞,不可不嘗最負有盛名的天然凍豬肉,一隻土雞白斬,一盤豬肉凍,兩樣小蔬,很快被飢腸轆轆的我一掃而光。去西施故裡走了一趟,在裡面吃了西施豆腐,燒法有點小變化,但還是很喜歡。西施豆腐,又稱煎豆腐,也有稱大豆腐的,十足的媽媽的味道,豆腐雪白細嫩,加上配料,清湯而燴,湯寬汁厚、滑潤鮮嫩、色澤豔麗。大唐是一座年輕的鎮,很多美食都跟草塔相近,不過看到了很多燒烤店烤肉店,生意異常的紅火。白天吃了大排面,參觀了襪業市場跟襪藝小鎮的基地,感覺大唐未來的發展確實不可限量。晚上的大唐也是熱鬧異常,大唐的燒烤店烤肉店也開始人山人海。
中午在建德回味了一下次塢打面,晚上突然想吃黴莧菜梗,想想也很好笑。不過這種把莧菜梗「黴」成臭臭的味道,有幾個諸暨人沒吃過?現在很多人都會用來蒸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應該是最高境界了!
諸暨人有「搡麻餈」一說,那甜甜糥糥的麻餈也著實好吃,來諸暨的時候與朋友約好去他們家搡麻餈去,舉起木錘,開始一番敲打,自己做的麻餈就是好吃。白魚紋理細膩,肉質鮮美,為魚中上品,雖然燒法多多,但「清蒸白魚」在店口堪稱一絕,白塔湖裡捕的本地活魚,烹製而成,色彩豔麗,魚肉潔白,細嫩鮮美,湯汁清淡。當地魚莊眾多,白條、螺絲青、魚乾都是招牌菜,有一種煮透的魚湯,忘了問是什麼名字,味道也是格外鮮美。山下湖的「紅燒蹄髈」遠近聞名,在我看來比東坡肉好吃數倍,猛火蒸製,紋火走油,色澤紅潤,皮肉入口即化油而不膩,精肉細嚼酥而不爛。小時候吃過,前幾年又開始紅了,被稱為中國的薯片。烤的焦點的,脆脆的,香香的,薄薄的,光想想口水就下來,要切的薄薄的才好吃,太厚了就硬了咬不動。在江藻採購了不少水果,當然也必須把這種小時候的味道帶上。專門去找的一道美食,走了很多鄉鎮都沒有看到,在這裡的學校門口找著了,感覺沒小時候的好吃,不過能夠吃到還是很滿意了。一個小小的油燈盞裡面有蘿蔔絲,藕,豆腐,醃菜,熱油裡炸成金黃色,十分誘人。「馬蘭頭」、「薺菜」、「紫雲英(草子)」、「蒴菜」……無不來自田(山)間地頭,絕無半點農藥殘留,一頓野菜的盛宴,把我肚子裡的濁氣一掃而光。趙家當地的十二樣土菜,包括蒸三鮮、紅燒肉、肉丸、胖子(蹄膀)、老千張炒鹹菜、皮卷等,葷素搭配,十二之數寓意月月安好,年年富足。吃不了這麼多,就吃了個三鮮,嘗嘗鮮,聽老人講講以前的故事,算了下要走的日子,十分不舍。「楓橋醬爆肉」既有豆瓣醬的固有清香,又有土豬肉的特有鮮嫩;因為要回城了,淡淡的傷感總是揮之不去,又走了一遍楓橋的角角落落。「草塔蔥油餅」;「安華楊梅餜」,「紗帽餛飩」,「糯米烀藕」,「諸暨榨粉」,「蕎麥菱」,「米篩爬」,「水磨湯糰」,「茶葉蛋」,「酒釀雞子」,「素燒鵝」,「團圓餜」,「南瓜餅」,「豆腐包」,「澱粉水餃」……個個都有風味,個個都是精品,無法一一嘗遍。
在諸暨,
你記憶中媽媽的味道究竟是什麼呢,
歡迎後臺回復與小編互動。
圖文分享自網絡
長按二維碼,關注「諸暨在線吃喝玩樂」
一起組團吃遍諸暨,玩遍諸暨,樂享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