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1 主人公・馬締的原型如是說——「怎樣把孩子培養成辭典的編纂人?」
採訪巖波書店辭典編輯部 平木靖成
「內部成員的興趣愛好又多又雜,對辭典編輯部來說是件好事(笑)」
《編舟記》以辭典編輯部為舞臺。作者三浦紫苑在執筆之際,曾去編輯出版《廣辭苑》——日本的代表性國語辭典——的巖波書店辭典編輯部進行採訪。
現在,巖波書店辭典編輯部共有17人在編,其中男性9人,女性8人。
「從年齡上看,我正好處於中流。最年輕的2位在25歲到29歲之間。年長的則與《編舟記》一樣,是退休後返聘的。」
辭典編輯部・副編輯平木靖成(43歲)這樣告訴我們。他乃是從事編纂辭典已有19年之久的老手。他和主人公馬締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即是在車站月臺上定點觀測乘坐電動扶梯的人們。
「這個挺難解釋清楚。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下子整整齊齊地排成一隊,那光景令人十分愉快。」
讀過小說的讀者一定發現了,擁有這種個性的平木先生便是馬締的原型之一。事實上,他也是接受三浦小姐採訪的其中一人。
平木先生被調派到辭典編輯部,是在進入公司一年後的1994年。本來就對詞彙充滿興趣的平木先生,立刻就一頭扎進了辭典編纂的工作中。
三浦小姐花了好幾個小時,向平木先生請教了編纂辭典這項工作的流程體系,以及編輯部內部的實際情況。例如小說中出現了一位幾乎每天都致電問詢「へ」一詞用法的「へ先生」……
「編輯部總是全體動員來應對讀者的問詢。其中就有讀者提問『這裡的も(譯者註:日語的助詞之一)相當於《廣辭苑》裡的第幾種解釋呢』。還有人詢問『幾人』『幾次』的『幾』究竟是多少,是2、3呢還是5、6呢。」
▲ 在辭典裡用到的插圖。保管在倉庫中。
(圖中人物為平木靖成編輯)
► 「縱向」解說、「橫向」統合
編纂像《大渡海》這樣的新辭典,首先必須決定頁數。與此同時,還須大致決定收錄的詞彙數量。在小說中,辭典將近完成之時,發生了重要詞彙缺失的重大事故,現實中真的會有這種情況嗎?
「因為《大渡海》是新編的辭典,所以有可能發生。不過就《廣辭苑》而言,編輯的重心在於增加新詞,所以並沒有無論如何都必須新增不可的詞彙。」
提及新詞,便會想到小說中的《大渡海》主編松本老師。他總是隨身攜帶「詞例收集卡」,將自己不熟悉的詞彙一一記下。他也是三浦小姐投入感情最深的登場人物。
松本老師的原型,則是曾經參與了《三省堂國語辭典》編纂的日本語學者——見坊豪紀。據說直至辭世為止,他在卡片上記錄了多達140萬個詞彙。
當然平木先生也不斷地為《廣辭苑》尋覓著新詞,在日程手冊上做筆記已經成了習慣。這種時候,受到平木先生矚目的媒介之一,便是敝刊《女性自我》等雜誌的車內懸掛廣告。這著實令人受寵若驚。
「因為廣告上寫有許多我不知道的詞彙,所以一直都很關注。」
實際上編纂辭典的時候,非常需要「縱向」和「橫向」的思維。所謂「縱向」,是指各個用語的解釋。然後通過調整「橫向」——即與其他詞彙之間的整合性——來逐步統一整體。
「例如,看到『右』這個詞條,就會思考『左這個詞條是怎麼定義的呢』,『如果在這裡做了修改,會不會影響到另一邊呢』。像這樣毫不間斷地留意著詞彙。」
如此這般才能編纂出一本辭典。若是像《大渡海》一樣從零開始,則至少需要耗費7~8年的時間。就算只是修訂,也需要3~4年的時間進行作業。在如此漫長的期間保持工作積極性的秘訣是什麼呢?
「一邊放眼遙遠將來的全局,一邊姑且向著不遠的前方——比方說半年後——的目標前進……這兩者不斷重複交替。和登山一樣,在完全看不到目標的情況下工作,是非常難熬的。」
► 編纂辭典乃是為社會的「土壤」施肥
隨著這本小說的暢銷,今後,想要編輯、編纂辭典的人說不定會越來越多。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幹這項工作呢?
「《編舟記》的反響我有親身感受到,如果希望參與辭典工作的人能夠增加,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就小說裡來講,馬締也好,其他的員工也好,在編纂辭典的現場都是必要的。喜歡體育運動的人、熟知音樂的人。對辭典的工作而言,關鍵在於形形色色的人匯聚一堂。否則,將很難把握人世間詞彙的狀況。組建工作組的時候,內部成員的興趣愛好又多又雜,對辭典編輯部來說是件好事(笑)。」
如果自家的小孩讀了小說之後,立志「我也想成為辭典的編輯」,請問平木先生有什麼建議嗎?
「首先,請買一本辭典。然後以辭典裡的釋義為基礎,自由地使用詞彙。關鍵在於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
據說對於平木先生而言,編辭典就是為這個領域、為社會的「土壤」施肥。
「希望有許許多多事物能從這片土壤中萌芽,並從中吸取養分。因此,在甄選新詞時,我總是抱有這樣的意識——『這個詞能否成為腐葉為這片土壤增肥呢?』我認為作為辭典編輯的樂趣就在於尋覓詞彙的過程,尋覓將來能長成茁壯的莖幹支撐日語的詞彙。」
■ Part 2 以「究極的辭典用紙」為目標,「紙張專家」反覆失敗不斷摸索的日子!
採訪王子特殊紙品東海工廠 楠澤哲
「『滑潤感』這個詞,的的確確使用於製造現場」
「前去採訪辭典的編纂工作時,我第一次聽說了『滑潤感』這個術語。於是我想必須去造紙公司一探究竟。」
《編舟記》裡有一段講述了《大渡海》內頁使用的紙品。執筆之際,三浦小姐原打算去印刷廠採訪,但她對「滑潤感」這個用來形容紙張的獨特措辭產生了興趣。
於是,三浦小姐重新選擇了王子特殊紙股份公司作為採訪對象。這家公司為以《廣辭苑》為首的100多種辭典生產辭典專用紙。
「《大渡海》所使用的紙品正是用於《廣辭苑》的紙!」
為我們介紹情況的正是當初接受三浦小姐採訪的楠澤哲先生(38歲)。與小說中登場的造紙公司職員一樣,楠澤先生原本也任職於營業部,現在調到了位於靜岡縣富士市的工廠下屬的研究所技術部,作為技師活躍在第一線。楠澤先生講述了他對紙的滿腔熱情。
小說中用於《大渡海》的紙厚度為50微米,重量為1平方米大小45克。據楠澤先生說,這與《廣辭苑》使用的紙品完全一致。大多辭典都是採用現有的紙品,而《廣辭苑》卻對紙張有著特別的要求。
「我們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專門開發出了新產品。」
工廠自2006年起便一直提供《廣辭苑》的用紙。為了實現編輯部所要求的手感,工廠在開發上耗費了5年歲月,反覆進行了10次測試。那麼,這種紙張到底講究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比什麼都重要的是紙張的「輕薄度」 。如果是小學生用的辭典,那麼為了使它能經得起折騰,會選用比較厚的紙張。然而,這在大人用的辭典上就行不通了。
「拿《廣辭苑》來說,由於裝訂的關係,一本辭典厚度的上限是8釐米。但是,隨著不斷改版,收錄的詞彙也越來越多,於是與此配合,紙就越來越薄了。據說為了方便讀者查閱,要極力避免縮減行間距和縮小文字的狀況。」
► 「不透明度」展現技術人員的本領
不過,若是過於追求輕薄度,則會導致其他問題——印刷透墨使得兩面的文字重疊,以至於無法閱讀。
於是,「不透明度」便成為關鍵。需要在紙裡加入適量藥劑,以防止紙張透墨。「這正是技術人員發揮本領的地方。因為這個環節最看重經驗和技能。」
此外,「色調」也是需要講究的地方。近來,彩色印刷的辭典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面向中小學生的辭典,多使用純白的紙張。但是,隨著讀者層的年齡漸長,自然的奶油色紙張便佔據了主流地位。這是由於受過去的教科書的紙張顏色影響的緣故。「 《廣辭苑》也使用奶油色的紙張,不過,這種奶油色是由色調自然的黃色裡隱隱加入一絲紅色調合的。這是為了防止眼睛疲勞。」
家裡有《廣辭苑》第六版的讀者,可以親自確認一下。每一頁紙,乍一看似乎僅僅是普通的奶油色,但將辭典內頁的邊緣聚在一起,再微微捲起的話,就能看到紙張微微泛紅。這便是色調中摻有紅色的證據。
為了實現色調和輕薄度,所以也必須講究紙張的「原料」。公司在製造辭典用紙時,使用的是以木材為原料的100%的鮮紙漿。日本的辭典比歐洲用於聖經的紙張都更勝一籌,因而廣受好評。
在工廠首先學到的是「對待紙要像對待女人一樣」
最後的講究之處,則是「手感」。反覆出現在《編舟記》裡的「滑潤感」這個詞便在這裡登場了。與三浦小姐相同,想必許多讀者也是初次聽聞這個詞就被深深吸引了吧?
「『滑潤感』這個詞的確實際使用於製造現場,不過這是《廣辭苑》獨有的措辭。其他辭典的訂單從沒用過這個詞。據說《廣辭苑》自初版起就為了追求翻頁的順暢度,而非常講究『滑潤感』這種獨特的質感。」
援用小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翻頁的時候,紙面就像吸附在指腹上一般,但是卻不會一下子粘連起好幾頁,也不會因為產生靜電而黏在手指上。仿佛幹透的砂一樣,爽快地從手指脫落開來。」 這便是完美的「滑潤感」。主人公馬締在這點上也是講究得非同尋常。如果要滿足「控制在xx克之內」一類的數字條件,那麼只要有技術,毫無疑問都能實現。可是,諸如「滑潤感」一類,需要配合人的感性和感覺的訂單,才是最為困難的工作。
「我們現在就接到了一個訂單要求『手感要像女人那凝脂般的肌膚』。」
在工廠造紙的技術人員一開始都會從前輩那裡學到重要的一點——「對待紙要像對待女人一樣(溫柔)」。當如此寶貝的紙張成為辭典之時,楠澤先生定會親自前往書店一睹辭典的風採。他說,實際感受到這份喜悅,乃是最大的幸福。
「看到由我們親手造出的紙張打造而成的權威辭典,對我們而言這就是無上的榮耀。」
說起來在小說中,造紙公司的職員和辭典編輯部的女性墜入了愛河。楠澤先生呢?
「哎呀,這點可不是參照我寫的啊(笑)。」
辭典,滿載著名為「詞彙」的知識。在它的製作現場,人們的智慧和技術也全速運轉著。
(本文譯者:蔣葳 )
《編舟記》
[日]三浦紫苑 著
蔣 葳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99讀書人
長按二維碼可以識別關注
—九久讀書人—
專注外國文學與優秀中文作品的出版品牌
微信號:book_99read | 微博:@99讀書人
上一條 | 在浩瀚的詞彙海洋上,編纂最適於渡海的船
▼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