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舟記」的幕後故事——日本辭典編輯部&造紙公司大揭秘!

2021-02-18 九久讀書人
三浦紫苑描寫辭典編輯部日常工作的小說《編舟記》在日本突破50萬冊銷量之時,日本的《女性自我》雜誌製作了一期特輯,邀請當時日本製作辭典第一線的人們,從辭典編輯部到造紙公司,向因小說而對辭典世界感到好奇的人們,講述與展示真實的日本「編舟」人的世界

■ Part 1 主人公・馬締的原型如是說——「怎樣把孩子培養成辭典的編纂人?」

採訪巖波書店辭典編輯部 平木靖成


「內部成員的興趣愛好又多又雜,對辭典編輯部來說是件好事(笑)」


《編舟記》以辭典編輯部為舞臺。作者三浦紫苑在執筆之際,曾去編輯出版《廣辭苑》——日本的代表性國語辭典——的巖波書店辭典編輯部進行採訪。

現在,巖波書店辭典編輯部共有17人在編,其中男性9人,女性8人。


「從年齡上看,我正好處於中流。最年輕的2位在25歲到29歲之間。年長的則與《編舟記》一樣,是退休後返聘的。」


辭典編輯部・副編輯平木靖成(43歲)這樣告訴我們。他乃是從事編纂辭典已有19年之久的老手。他和主人公馬締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即是在車站月臺上定點觀測乘坐電動扶梯的人們。


「這個挺難解釋清楚。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下子整整齊齊地排成一隊,那光景令人十分愉快。」


讀過小說的讀者一定發現了,擁有這種個性的平木先生便是馬締的原型之一。事實上,他也是接受三浦小姐採訪的其中一人。


平木先生被調派到辭典編輯部,是在進入公司一年後的1994年。本來就對詞彙充滿興趣的平木先生,立刻就一頭扎進了辭典編纂的工作中。


三浦小姐花了好幾個小時,向平木先生請教了編纂辭典這項工作的流程體系,以及編輯部內部的實際情況。例如小說中出現了一位幾乎每天都致電問詢「へ」一詞用法的「へ先生」……


「編輯部總是全體動員來應對讀者的問詢。其中就有讀者提問『這裡的も(譯者註:日語的助詞之一)相當於《廣辭苑》裡的第幾種解釋呢』。還有人詢問『幾人』『幾次』的『幾』究竟是多少,是2、3呢還是5、6呢。」

▲ 在辭典裡用到的插圖。保管在倉庫中。

(圖中人物為平木靖成編輯)


「縱向」解說、「橫向」統合


編纂像《大渡海》這樣的新辭典,首先必須決定頁數。與此同時,還須大致決定收錄的詞彙數量。在小說中,辭典將近完成之時,發生了重要詞彙缺失的重大事故,現實中真的會有這種情況嗎?


「因為《大渡海》是新編的辭典,所以有可能發生。不過就《廣辭苑》而言,編輯的重心在於增加新詞,所以並沒有無論如何都必須新增不可的詞彙。」


提及新詞,便會想到小說中的《大渡海》主編松本老師。他總是隨身攜帶「詞例收集卡」,將自己不熟悉的詞彙一一記下。他也是三浦小姐投入感情最深的登場人物。


松本老師的原型,則是曾經參與了《三省堂國語辭典》編纂的日本語學者——見坊豪紀。據說直至辭世為止,他在卡片上記錄了多達140萬個詞彙。


當然平木先生也不斷地為《廣辭苑》尋覓著新詞,在日程手冊上做筆記已經成了習慣。這種時候,受到平木先生矚目的媒介之一,便是敝刊《女性自我》等雜誌的車內懸掛廣告。這著實令人受寵若驚。


「因為廣告上寫有許多我不知道的詞彙,所以一直都很關注。」


實際上編纂辭典的時候,非常需要「縱向」和「橫向」的思維。所謂「縱向」,是指各個用語的解釋。然後通過調整「橫向」——即與其他詞彙之間的整合性——來逐步統一整體。


「例如,看到『右』這個詞條,就會思考『左這個詞條是怎麼定義的呢』,『如果在這裡做了修改,會不會影響到另一邊呢』。像這樣毫不間斷地留意著詞彙。」


如此這般才能編纂出一本辭典。若是像《大渡海》一樣從零開始,則至少需要耗費7~8年的時間。就算只是修訂,也需要3~4年的時間進行作業。在如此漫長的期間保持工作積極性的秘訣是什麼呢?


「一邊放眼遙遠將來的全局,一邊姑且向著不遠的前方——比方說半年後——的目標前進……這兩者不斷重複交替。和登山一樣,在完全看不到目標的情況下工作,是非常難熬的。」



編纂辭典乃是為社會的「土壤」施肥


隨著這本小說的暢銷,今後,想要編輯、編纂辭典的人說不定會越來越多。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幹這項工作呢?


「《編舟記》的反響我有親身感受到,如果希望參與辭典工作的人能夠增加,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就小說裡來講,馬締也好,其他的員工也好,在編纂辭典的現場都是必要的。喜歡體育運動的人、熟知音樂的人。對辭典的工作而言,關鍵在於形形色色的人匯聚一堂。否則,將很難把握人世間詞彙的狀況。組建工作組的時候,內部成員的興趣愛好又多又雜,對辭典編輯部來說是件好事(笑)。」


如果自家的小孩讀了小說之後,立志「我也想成為辭典的編輯」,請問平木先生有什麼建議嗎?


「首先,請買一本辭典。然後以辭典裡的釋義為基礎,自由地使用詞彙。關鍵在於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


據說對於平木先生而言,編辭典就是為這個領域、為社會的「土壤」施肥。


「希望有許許多多事物能從這片土壤中萌芽,並從中吸取養分。因此,在甄選新詞時,我總是抱有這樣的意識——『這個詞能否成為腐葉為這片土壤增肥呢?』我認為作為辭典編輯的樂趣就在於尋覓詞彙的過程,尋覓將來能長成茁壯的莖幹支撐日語的詞彙。」


Part 2 以「究極的辭典用紙」為目標,「紙張專家」反覆失敗不斷摸索的日子!


採訪王子特殊紙品東海工廠 楠澤哲


「『滑潤感』這個詞,的的確確使用於製造現場」


「前去採訪辭典的編纂工作時,我第一次聽說了『滑潤感』這個術語。於是我想必須去造紙公司一探究竟。」


《編舟記》裡有一段講述了《大渡海》內頁使用的紙品。執筆之際,三浦小姐原打算去印刷廠採訪,但她對「滑潤感」這個用來形容紙張的獨特措辭產生了興趣。
於是,三浦小姐重新選擇了王子特殊紙股份公司作為採訪對象。這家公司為以《廣辭苑》為首的100多種辭典生產辭典專用紙。


「《大渡海》所使用的紙品正是用於《廣辭苑》的紙!」


為我們介紹情況的正是當初接受三浦小姐採訪的楠澤哲先生(38歲)。與小說中登場的造紙公司職員一樣,楠澤先生原本也任職於營業部,現在調到了位於靜岡縣富士市的工廠下屬的研究所技術部,作為技師活躍在第一線。楠澤先生講述了他對紙的滿腔熱情。


小說中用於《大渡海》的紙厚度為50微米,重量為1平方米大小45克。據楠澤先生說,這與《廣辭苑》使用的紙品完全一致。大多辭典都是採用現有的紙品,而《廣辭苑》卻對紙張有著特別的要求。


「我們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專門開發出了新產品。」


工廠自2006年起便一直提供《廣辭苑》的用紙。為了實現編輯部所要求的手感,工廠在開發上耗費了5年歲月,反覆進行了10次測試。那麼,這種紙張到底講究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比什麼都重要的是紙張的「輕薄度」 。如果是小學生用的辭典,那麼為了使它能經得起折騰,會選用比較厚的紙張。然而,這在大人用的辭典上就行不通了。


「拿《廣辭苑》來說,由於裝訂的關係,一本辭典厚度的上限是8釐米。但是,隨著不斷改版,收錄的詞彙也越來越多,於是與此配合,紙就越來越薄了。據說為了方便讀者查閱,要極力避免縮減行間距和縮小文字的狀況。」

「不透明度」展現技術人員的本領


不過,若是過於追求輕薄度,則會導致其他問題——印刷透墨使得兩面的文字重疊,以至於無法閱讀。


於是,「不透明度」便成為關鍵。需要在紙裡加入適量藥劑,以防止紙張透墨。「這正是技術人員發揮本領的地方。因為這個環節最看重經驗和技能。」


此外,「色調」也是需要講究的地方。近來,彩色印刷的辭典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面向中小學生的辭典,多使用純白的紙張。但是,隨著讀者層的年齡漸長,自然的奶油色紙張便佔據了主流地位。這是由於受過去的教科書的紙張顏色影響的緣故。「 《廣辭苑》也使用奶油色的紙張,不過,這種奶油色是由色調自然的黃色裡隱隱加入一絲紅色調合的。這是為了防止眼睛疲勞。」


家裡有《廣辭苑》第六版的讀者,可以親自確認一下。每一頁紙,乍一看似乎僅僅是普通的奶油色,但將辭典內頁的邊緣聚在一起,再微微捲起的話,就能看到紙張微微泛紅。這便是色調中摻有紅色的證據。


為了實現色調和輕薄度,所以也必須講究紙張的「原料」。公司在製造辭典用紙時,使用的是以木材為原料的100%的鮮紙漿。日本的辭典比歐洲用於聖經的紙張都更勝一籌,因而廣受好評。

在工廠首先學到的是「對待紙要像對待女人一樣」


最後的講究之處,則是「手感」。反覆出現在《編舟記》裡的「滑潤感」這個詞便在這裡登場了。與三浦小姐相同,想必許多讀者也是初次聽聞這個詞就被深深吸引了吧?

「『滑潤感』這個詞的確實際使用於製造現場,不過這是《廣辭苑》獨有的措辭。其他辭典的訂單從沒用過這個詞。據說《廣辭苑》自初版起就為了追求翻頁的順暢度,而非常講究『滑潤感』這種獨特的質感。」


援用小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翻頁的時候,紙面就像吸附在指腹上一般,但是卻不會一下子粘連起好幾頁,也不會因為產生靜電而黏在手指上。仿佛幹透的砂一樣,爽快地從手指脫落開來。」 這便是完美的「滑潤感」。主人公馬締在這點上也是講究得非同尋常。如果要滿足「控制在xx克之內」一類的數字條件,那麼只要有技術,毫無疑問都能實現。可是,諸如「滑潤感」一類,需要配合人的感性和感覺的訂單,才是最為困難的工作。


「我們現在就接到了一個訂單要求『手感要像女人那凝脂般的肌膚』。」


在工廠造紙的技術人員一開始都會從前輩那裡學到重要的一點——「對待紙要像對待女人一樣(溫柔)」。當如此寶貝的紙張成為辭典之時,楠澤先生定會親自前往書店一睹辭典的風採。他說,實際感受到這份喜悅,乃是最大的幸福。


「看到由我們親手造出的紙張打造而成的權威辭典,對我們而言這就是無上的榮耀。」


說起來在小說中,造紙公司的職員和辭典編輯部的女性墜入了愛河。楠澤先生呢?
「哎呀,這點可不是參照我寫的啊(笑)。」


辭典,滿載著名為「詞彙」的知識。在它的製作現場,人們的智慧和技術也全速運轉著。

(本文譯者:蔣葳 )

《編舟記》

[日]三浦紫苑 著

蔣 葳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99讀書人

長按二維碼可以識別關注

九久讀書人

專注外國文學與優秀中文作品的出版品牌

微信號:book_99read | 微博:@99讀書人

上一條 | 在浩瀚的詞彙海洋上,編纂最適於渡海的船

▼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查看

相關焦點

  • 《編舟記》要改編成TV動畫啦~人設完美!
    比起想像時尚雜誌編輯的超凡能力,更容易感受到辭典編輯部的人們。辭典編輯部有著工匠技術,完成需要大約十五年的漫長的歲月。松田:每天都會遇到新的詞彙或者例句,經過長年累月的積少成多變成一部辭典。的確也有浪漫的地方。其實去巖波書店和小學館辭典編輯部取材時也遇到了像是馬締那樣的人物呢。非常認真又耿直到過了頭的情況也有。
  • 《編舟記》:渡海,渡人,渡己 小編談書
    五年後,當電影《編舟記》成為「申奧」片時,「職人精神」一詞對大眾來說已不那麼陌生。  說實話,看小說《編舟記》前,並沒有太高的期望,倒是作者三浦紫苑令人好奇:這位出生於1976年的女作家,寫作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可以說是寫「職人」的高手。
  • 《編舟記》動畫版來了|他們用15年時間,只為編撰一部字典!
    《編舟記》動畫版在日本,人氣小說被改編為動畫、電視、電影已經是家常便飯。而最近,三浦紫苑於2012年獲得日本書店大賞的《編舟記》也終於被動畫化。「將聯繫人與人的言語編織起來」無法傳達的話語。不能傳達的思念。這是,如此笨拙的人們所展開的故事。
  • 《編舟記》:字裡行間的無窮魅力(圖)
    本周推介的電影是以《廣辭苑》和《大辭林》這兩本辭典為靈感,拍攝的世界上第一部講述如何編纂辭典的劇情長片──《編舟記》。該片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講述了辭典編輯部為編纂辭典《大渡海》堅守奮鬥的故事。  《編舟記》由同名小說改編。
  • 何以餘生寄江海——電影《編舟記》推薦
    驀然想起從前小同桌推的《編舟記》了——就如同人們在炎炎夏上日總是不免想起甜兮兮的冰鎮梨子似的,便挑了個無事的晚上完成了二刷。這是一部經典的日本電影了。影片裡以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和輕鬆寫意、帶有上世紀末色彩的鏡頭(導演為達到這一效果,特地使用35mm膠捲拍攝而非數碼鏡頭)造就了它那令人舒適的安靜,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也偏冷門:是一部字典由立項到編寫、校對以及最後出版的故事。
  • 《編舟記》辭典是漂浮在語言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葉扁舟。
    頓悟的那一秒鐘,是辭典條目釋義的高光時刻。《編舟記》講述了日本玄武書房於1995年擬出版一部面向當代人的中型國語辭典《大渡海》,在監修松本的指導下,由老編輯荒木輔佐,馬締、佐佐木、西岡、岸邊四人,近15年曆經種種困難與阻礙,終於在2009年《大渡海》出版問世的故事。
  • 編舟記 | 一場字裡人間
    一個關於編辭典的故事。距離現在不遠,但看過它的人提起它來總有一種古典沉定的感覺。大約是《編舟記》的故事、製作、影像等都呈現了一種「慢節奏」的「逆潮流而行」的質感。《編舟記》是石井裕也執導、三浦紫苑和渡邊謙作執筆的電影。
  • 豆瓣8.6《編舟記》:一生很短暫,怎樣規劃職業才最有意義
    2014年3月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編舟記》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共計12項大獎,代表日本角逐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34;。《編舟記》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了在一家出版社的辭典編輯部裡,編纂《大渡海》中發生的事情,一群堅持者的故事。
  • 愛崗敬業--電影《編舟記》觀後感
    愛崗敬業--電影《編舟記》觀後感 2020-12-10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豆瓣8.5分的《編舟記》,只看過電影就太可惜了
    表現方式不同,但是其實都是講故事。說到《編舟記》的故事,最出名的應該是這張電影版中的截圖:男主馬締光也躺在書堆中,既有構圖上的美感,又能凸顯編輯苦逼的生活狀態。 馬締光也,表達的迷茫《編舟記》講的是不善言辭的馬締光也克服困難,用了15年編輯出版了一本中型辭典《大渡海》的故事。
  • 《編舟記》傳song之物
    編舟記,在編也在傳。大渡海的封面是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嬰兒,有生活的情趣,更有代代相承生生不息的感動。這也是大渡海的獨特之處,時時緊扣時代脈搏,「活在當下」,不斷更新時下流行的詞語註解。詞語也是有生命的,與時俱進,不斷更迭,正如人類的繁衍生息。
  • 小田切讓領銜《編舟記》首映 希望變成偶像成龍
    電影網訊  4月13日,由松田龍平、宮崎葵等人氣演員領銜主演的新片《編舟記》在日本全國327塊大銀幕上映。小田切讓《編舟記》主創合影    該片根據榮獲2012年本屋大獎第1位的三浦紫苑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
  • 為什麼《編舟記》被豆瓣評為十大感人的日系電影之一 ?
    電影《編舟記》主要描述了日本九十年代一個僅有四人的編輯部花費了十五年心血共同編寫了一本辭典《大渡海》的故事,影片出奇的簡單卻獲得了日本電影的最高獎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整部電影中,處處體現出日本人的職人精神。什麼是職人?就是指一輩子致力於某一專業的人。一個真正的職人,不僅會為自己的職業和事業感到自豪,他人和社會也會因為他的專業而尊重他。
  • 電影推薦|《編舟記》:字裡人間,編舟渡海.
    ——《編舟記》日本人有一個很神奇的一點,他們總能把很邊緣的職業渲染的很偉大。像只有一個《鐵道員》的車站;終其一生都在恪守堅持的《壽司之神》;從死亡中感悟生命的《入殮師》。他們甘於寂寞,帶著信念,傾注一生。
  • 《編舟記》改編電影獲獎 動畫化也是頂配
    如今快節奏的市場,已經讓大家很難願意靜下心來看一部慢節奏的故事了。越來越多的輕小說改編,越來越多花花綠綠的定檔海報,仿佛已經奠定了市場的走向,明示暗示著行業從業者們更市場化的創作方向。但有一部與眾不同的慢節奏作品,又是改編電影又是改編動畫,還票房口碑評分一個不落,這次就來介紹這部《編舟記》。
  • 日本人對細節有多苛刻?!這片,2個小時,讓你大開眼界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提到宮崎駿,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工作室可以稱得上是日本動畫的代名詞。溫暖的畫風,感人的故事情節,融合日本特有的文化背景使得他的作品洋溢著溫情與治癒。皮哥今天推薦的也是一部有情懷、有溫度的勵志治癒電影,影片名稱為《編舟記》,改編自日本知名女作家三浦紫苑的同名小說。
  • 編舟記,致那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堅持
    編纂辭典是運用語言的工作吧,那你就去運用它吧,要努力再努力去說話。——石井裕也《編舟記》《編舟記》是石井裕也2013年導演的電影作品,在日本公映以後,於2014年3月,榮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等12項日本電影學院獎。故事不要太簡單,我看電影的時候兩度昏睡過去。《編舟記》,記錄了一個編纂辭典的過程。
  • 《編舟記》丨編詞典之舟,渡語言之海
    《編舟記》是部了不起的電影。但是,它並非蓋茨比的那種了不起,而是叫人心生佩服的那種。看完不免感慨,在這樣一個時代,無論在日本本土還是放眼國際,居然還有人拍攝如此老土的一部電影——拿生命在編字典。《編舟記》繼承了日本影視劇裡深深的職人情結。所謂職人,是掌握著頻臨失傳的技藝又秉承著瀕臨絕跡的精神,在個人領域奉獻終生的人。無論是一升庵的半田仙,滿月堂的梅吉,還是皆空窯、森時計、地下室壽司店的各路師傅們,他們以大眾不解的守舊甚至固執,完成一件遠觀始覺意義重大的事情。初初以怪咖形象出現,最終春風化雨,刷新周圍人的三觀。
  • 日本電影札記:《編舟記》/ 制心一處,無所不辦
    《編舟記》這部電影,就講幾個人,為了編一部辭典,數十年如一日地做,最後成功了。主線就是這樣,很簡單。有人說,這部電影「沒覺得特別好看,為什麼這個評分是8.5」。他說的沒錯。電影本身不好看,沒有噱頭(臺灣的名字叫《宅男的戀愛字典》就有誘惑欺騙人的意思。大陸叫《編舟記》,香港叫《字裡行間》)——沒有。就只是講一些人在編字典,認真到有點「痴」的勁頭。
  • 「壞姐姐編輯部」開播
    文|安小慶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裡說,遠行者必有故事。今天,每一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都成了講故事的人。從古典意義來說,傳統的「講故事的人」幾乎快要絕跡。但記者,或許是其中倖存的還在以講故事為生的職業人群之一。《人物》編輯部大概有近30位這樣的故事獵人。每一次出差,就是一次對故事的尋找和捕獵。而幾乎每一次外出都發生了許多或有趣或意外或曲折或驚險——總的來說,充滿各種「意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