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可控股電影院,將對國內電影市場有何影響?

2021-02-06 影視產業觀察

長久以來,外資進入中國院線都受到各方面的嚴格限制,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才放寬了外資進入電影領域的限制,準許外資以合資形式參股中國電影院,更一度於2003年在七大城市將外資對影院的控股比例放寬至75%,在此政策吸引下,一些外國電影公司加大了對中國影院的投資力度,其中華納兄弟影業最為積極,例如其與上海永樂股份公司達成合作,成立了永華電影城,總投資達到2850萬元,其中華納持股49%,成為了第一家與中國內地合資建設影院的外國公司。2004年1月,當時已在全國18個城市建設商場的萬達,也與華納一拍即合,籤署協議,計劃幾年間在全國各大城市建設30家多廳影院。

但是好景不長,2005年8月內地出臺了一份新的文件,取消了試點城市外資佔股75%的政策,恢復至2003年以前的49%政策。不允許外資控股的政策無疑大大打擊了華納對華投資的熱情,2005年12月底,萬達將旗下部分影院的「WB(華納)」標誌換成了「WD(萬達)」,宣告與華納兄弟合作的終結,在2006年,華納兄弟正式宣布撤出所有對華影院的投資項目。

在此之後,外資對中國影院投資的熱情降低,不過還是有一些外資在中國投資影院,例如韓國CJ集團旗下的CGV影院就於2006年進駐中國,與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上映星匯影城有限公司,之後CGV又在香港註冊了日活企業有限公司,藉助港資身份,CGV相當於以控股形式在內地成立了40家CGV影城,進軍中國12年來,CGV在華開設了超過100家影院,在上海、北京、廣州等48座城市設有超過800個銀幕,市場份額達到了3%。

其實早在2003年華納投資內地院線之後,包括哥倫比亞、派拉蒙等在內的美國八大影業都曾表示希望在中國建設自己的影院,由此擴大放映自己電影的比例,但受2005年政策的出臺以及華納撤出中國的影響,讓好萊塢巨頭們的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如今政策再次放寬,它們會捲土重來嗎? 

放寬外資進入國內院線的政策背後,是內地電影市場的冷清和影院收入的下降,自去年以來,隨著票房總量和觀影人次的雙雙下降,內地一大批影院都面臨經營窘境,據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底內地確認倒閉或停業整改的影院就接近300家,其中不乏此前的院線巨頭公司,比如,去年12月以來星美控股旗下的近100家影院就接連關閉,原因很簡單:經營狀況不佳、債臺高築。星美的關門潮,也是內地整個院線市場將經歷轉型期的一個縮影。

2019年上半年,全國銀幕數達到63000塊,同比增長速度呈現放緩趨勢,而隨著上半年高品質的電影內容供應不多,再加上平均票價提高10%,票房、觀影人次均出現了負增長,根據藝恩諮詢發布的《2019上半年電影市場景氣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單銀幕票房下滑至48.60萬元,同比下滑達15.5%。「在全國銀幕繼續增加的大環境下,如果市場上依然沒能出現『強片』,那麼在接下來一年時間裡,市場上會有更多影院面臨著關門的命運。」有業內人士稱。 

在這個時間節點放寬對外商投資內地影院的限制,某種程度上帶有官方希望通過引入更多外資提高中國影院市場活力的訴求。但客觀地來看,這一政策可能對外資的吸引力有限,一方面,對中國影院市場有強烈投資意願的外資,在這次政策出臺之前,也可以通過借道港資的方式間接實現控股。另一方面,經過近些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電影銀幕數量離天花板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外資再入局建設大量新電影院的可能性不大。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中國院線數量在未來5年內將有所下降,2022年電影院線經營家數將會在25家左右,而票房收入將會更加集中於前10名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弱勢的院線可能會被兼併整合,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外資可能會更多地參與到中國已有院線的整合與重組的過程中。

如果未來真的有更多的外資影院出現在中國,對於市場應該會產生重要的價值。這是因為有實力來中國投資的發達國家的影院運營商,他們往往都已經在本土市場經歷過票房和觀眾人次下滑的窘境,積累了如何用更加精細化的經營和營銷方式重振市場的經驗,這會對亟需擺脫粗放化經營方式的中國影院產業產生積極的影響。

事實上,萬達院線後來之所以能成長為全國第一大院線,與當年它在與華納合資開辦影院過程中學習到的管理經驗大有關係。華納對影院的設計及建設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持,並負責影院落成後的管理與運營。曾有媒體報導,早在雙方還未達到協議前,華納方面就把自己亞洲負責技術的副總裁和負責設計的副總裁派到了萬達工作。

而目前,中國影院市場正在面臨經營升級的挑戰。在中國影院「閉店潮」的背後,實際上是院線盲目擴張和經驗管理不善導致的自食惡果。而在如何提高經營效益方面,外國院線可謂是「過來人」,例如在北美,影院運營商多年來通過技術、服務、經營模式等多維度的升級來挽留觀眾。

首先是對影院設施的改造,包括推出更加舒適的斜躺式座椅、巨幕銀幕、更好的音響效果等。傳統的影院為了多布置座位容納更多人,座椅往往很狹窄,但隨著影院總體上座率下降,運營商發現與其不切實際地追求售出更多的影票,不如拆掉部分座位,增大座椅的空間,提高觀眾的舒適度。2014年,AMC公布了對影院座椅進行升級的計劃,決定花費6億美元在5年時間內對AMC旗下近5000家影廳中的1800家進行改造,將座椅的寬度從原來的44英寸變成60英寸,並增大前後間隔,讓觀眾可以慵懶地躺著,經過這種改造,每家影廳的座椅數量可能會減少50%-70%。但據AMC的數據,儘管座椅減少,改造後的影廳,觀眾的人次卻增長了80%。

其次是增加餐飲服務,以提高消費的客單價。北美越來越多的影院已不再只是在簡易櫃檯提供飲料和簡單的食物,而開始配備餐廳,有精緻的裝修,主廚打理的精緻菜單,現磨的咖啡,還有過去兩年逐漸在影院解禁的酒類飲品,並提供堂食和打包服務。有一些影院開始提供觀影期間的餐飲服務,例如通過AMC的App和網站,觀眾可以預定自己的飲料和食品,服務員會在指定的時間送到座位上來,部分影院還能通過按下座椅上的按鈕進行點餐。此外,為了增強觀眾的個性化體驗,影院甚至還會根據放映的電影更改菜單。餐飲服務方面的升級,使得AMC從食品飲料取得的利潤在2015年首次超過了電影票的利潤,佔到了總利潤的52%。

再者,院線運營商也嘗試在影院開展多種經營,如開闢VR空間、親子區、放映電影之外的其它內容等,從而吸引觀眾們走出家門,前往影院消費。例如美國三大院線 AMC, Regal, and Cinemark創辦的機構NCM(National CineMedia)推出了名為Fathom的平臺,致力於通過舉辦在影院直播的文化和商業活動,從直播戲劇表演(如實況歌劇系列),到與TCM經典公司合作的經典電影重映,再到體育賽事轉播和周年紀念活動等(如《辣身舞》電影上映30周年紀念)乃至明星見面會或是各大品牌的新產品發布會等,以填補影院在周一到周四上座率的空白。

這些舉措被證明是有效的,通過深度挖掘觀眾的需求,為觀眾提供更好的體驗,從而提高了單個觀眾的消費價值,填補觀眾總體人次和平均觀影次數下降的損失。隨著銀幕數量「大躍進」式的增長,再加上中國電影優質內容的供給尚趕不上影院增長的速度,中國的影院行業正在進入整合與調整的階段,盈利可能會越來越艱難。如果在新政策的帶動下,具有先進經驗的外國院線投資者能夠進駐中國,其所帶來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高品質的服務或許會幫助中國院線市場的升級轉型,並激發出更多的市場活力。

相關焦點

  • 高盛高華董事長範翔:外資投行將加速搶灘中國市場
    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加快推進市場、產品和機構全方位開放,國際化水平穩步提高。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等多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獲批,近期外商獨資券商亦呼之欲出。
  • 羅森便利店中國搶跑 國內市場缺口被外資填補?
    撰文/藍科技2020年疫情期間,便利店重要度急劇攀升,國內的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也開始紛紛布局線下,布局市民家門口的新零售產業。近日,有外媒報導,日本便利店巨頭羅森將計劃到2025年把在中國的店鋪數量由目前的3000多家增至10000家。
  • 外資券商接連落地 鯰魚效應幾何?
    早在2013年7月,渣打就已啟動國內基金代銷業務;2018年10月,證監會核准渣打銀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券商中國)   在十一假期的餘韻中,又有外資力量意圖殺入國內證券業「大部隊」。
  • 「鯰魚」真的來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浮出水面,高盛集團收購高盛...
    今年3月,高盛集團宣布已獲證監會核准,將在高盛高華證券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高盛高華也從合資券商變為外資控股券商。2018年中國宣布將合資證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三年後不再設限,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逐步提高。同時,旺盛的市場需求和外資擁抱中國市場的渴求也讓外資搶灘中國市場的步伐更加積極。
  • 商顯市場 | 國內影院重啟,LED電影屏市場未來可期
    7月20日當天,包括廣州、上海、深圳、成都、武漢、重慶、杭州等全國31個城市的電影院啟動復工。而截至當日上午11時,全國票房已突破100萬元,可以說迎來了開門紅。另有最新消息指出,北京地區的影院也將自24日起開始陸續復工。疫情過後,暫停的影視行業尚且需要有一段恢復期,然而選擇了LED電影屏市場的顯示屏企業卻從未停止過發展的腳步。
  • 穩外資可圈可點 服務業強勢吸金
    中國商務新聞網 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下,中國穩外資成績單依然表現亮眼、可圈可點。商務部12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同比增長6.3%(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延續了下半年以來穩中向好的態勢。
  • 穩外資可圈可點服務業強勢吸金
    來源:國際商報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下,中國穩外資成績單依然表現亮眼、可圈可點。商務部12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同比增長6.3%(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延續了下半年以來穩中向好的態勢。
  • 麥德龍加入外資零售商撤退大軍,敗給了市場還是自己
    一時間,進入中國市場23年的歐洲老牌零售商是否要退出中國的各種猜測此起彼伏。麥德龍加入撤退大軍今年8月30日,有外媒引述消息人士的消息稱復星國際目前在洽談向CeconomyAG收購麥德龍9%的股權,總值4.26億歐元(約39億港元)。隨後,彭博社、路透社先後先後證實了麥德龍將處置中國業務的消息。
  • 報告:5月份國內電影市場將逐漸恢復 消費者觀影頻率將有提升
    報告:5月份國內電影市場將逐漸恢復 消費者觀影頻率將有提升 來源:中金網 • 2020-04-01 14:41:41 國家電影局日前下發通知
  • 外資獨資券商躍躍欲試 高盛已啟動全資控股高盛高華收購程序
    2018年,監管層作出將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寬至51%。此後,自2020年12月1日起,全國範圍內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也被取消。早在2019年8月19日,高盛集團就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申請,擬將合資證券公司高盛高華持股比例提高至51%。
  • 外資酒店密集在國內落子 是逆勢擴張還是另有所圖?
    雖然今年上半年酒店市場遭遇疫情危機,不過外資酒店巨頭並沒有停下在中國市場布局的腳步。7月8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一段時間以來,包括萬豪、洲際等酒店集團紛紛在國內開業新酒店,此外,洲際和希爾頓酒店集團還將新品牌引入國內市場,一系列密集的布局也讓業界格外關注。
  • 大摩王瀅:看好外資流入勢頭 中國市場估值溢價持續
    摩根史坦利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對資金流入總體勢頭比較看好,A股目前外資持有比重較低,外資在中國市場仍有不錯的投資機會。對於A股市場,她表示,堅持此前對中國股市(離岸+在岸)跑贏全球新興股票市場的預判,且中國市場估值溢價有望持續。
  • 滙豐、渣打等銀行獲準重新派息:股價應聲上漲 對A股有何影響?
    英國央行允許銀行恢復部分派息英國央行日前發布聲明稱,由於當地銀行業的資本充足情況可以進一步應對疫情的衝擊,將允許英國銀行恢復部分派息及派發獎金。這也就意味著,從今年3月底被暫停派息的滙豐控股和渣打集團將能重新派息。
  • 又有中資小股東欲退出,史帶財險距離外資全資控股僅差2.42%股權
    若轉讓完成,崑崙信託將徹底退出史帶財險股東行列。自2011年史帶世界有限公司通過旗下兩家子公司入股史帶財險之後,通過不斷增持,持股比由2011年時的20%增長至97.58%,「史帶系」成為控股股東。近兩年,史帶財險不斷有中資小股東退出,且接盤方均為「史帶系」。
  • 券商概念股有哪些?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
    根據證監會安排,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  平安證券指出,2018年以來,頂層設計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不斷加速放開,QFII/RQFII額度限制取消、MSCI指數A股納入因子提升等系列動作體現出監管層對于堅定不移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信心,我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與雙向開放將會持續快速推進。  3月27日證監會批覆了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兩家由參股轉向控股(均為51%)的券商。
  • 招財大師姐: 熔斷重現,外資巨資抄底,對市場的熱愛不會變!
    客觀說,核心區個股都可以繼續持有,不過師姐有一些倉位管理的調整,萬孚也短期漲幅很大,疫情在假期把我搞的有點累,下一個目標價還未研究出來,就先做了落袋。真的不是炫耀啥的,恰好它今天到了目標價,師姐每做完一個中線,都會說,因為還有一些沒在核心區的粉絲們有關注。歌爾走的時候,師姐專門寫了一篇長文來說為什麼。算是對大家負責的一個做法吧。完全不是說什麼讓大家來核心區的意思哈!
  • 國產牙膏終有出頭之日,擊敗兩大「藏華」外資,重新奪回牙膏市場
    說到牙膏,相信肯定沒有人感到陌生,畢竟這是一個基本要伴隨我們一生的日常用品,不過現實中,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牙膏品牌,認為是國貨的代表,其實卻是外資控股的品牌,反之部分我們認為是外資品牌的,反而恰恰是國內的品牌。
  • 安信策略陳果:明年外資有多少?哪些個股最受關注?
    可以看到以北上資金為代表的外資在I期中出現3個特定時點大規模流出,分別是:1下旬(春節前避險)、2月下旬(國內疫情影響)、3月上中旬(海外疫情和美股暴跌影響);外資在II期中因為國內疫情控制和經濟復甦而持續穩定加大對A股的配置;外資在III期中出現4個特定時點大規模流出,分別是:7中下旬至8月上旬(外資配置調整)、9月上旬(全球股市下跌)、9月下旬(海外疫情二次爆發)、10月下旬(美國大選不確定性
  • 外資持有國內債券超3萬億元 已連續3年淨買入國內股債
    另外,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資持有A股流通市值近3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約4.8%。  市場人士認為,外資不斷流入A股和國內債市,一方面是因為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外資投資國內市場更為便利,另一方面在於外資對於國內開放政策和人民幣資產的認可。未來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需要交易、結算等制度安排和法務、評級等金融服務方面進一步與國際接軌,豐富資本市場風險管理工具等。
  • 外資行爭搶對公市場「入口」
    來源:中國經營報本報記者張漫遊北京報導日益增長的跨境貿易結算金額,正吸引著外資銀行以此為「入口」,搶奪中國對公市場。談及外資銀行積極布局對公市場的原因,業內人士將其總結為兩方面,一是由於網點建設不足、數位化轉型還需加碼,外資銀行在華零售業務突圍壓力未減;二是在對公市場,基於在跨境業務領域的優勢,外資銀行有實力與中資銀行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