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王佳芝愛上漢奸,最後慘死,張愛玲為何非要這麼寫

2020-11-14 子晨情感

《色·戒》是由李安導演,梁朝偉、湯唯、王力宏等人主演,於2007年上映的電影,電影一公映,就引起了很大反響,而湯唯在戲中的大尺度表演,讓她一夜爆紅,也讓她被一度封殺。

至今,估計還有不少人在為片中的一些劇情津津樂道,但在我看來,這部改編自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的電影,不但記述的是張愛玲本人的真實感受,也是一些女性自己內心裡的真實感覺:

當你的人生毫無依靠,被步步相逼到無路可走,這時出現了一個「視你如寶」的男人,你是否會義無反顧地愛上他?

01‍

《色·戒》雖然取材於「丁默村」遇刺案,卻在張愛玲筆下變得香豔了許多,一個想要刺殺漢奸的美女,最後卻愛上了這個漢奸,更是為了這場愛情獻祭了自己的生命。

從國情家仇的角度來說,這位王佳芝是典型的「豬隊友」,因為自己所謂的「愛情」害死了自己還連累了身邊的人;但從個人感情的角度來說,易先生彌補了王佳芝的心理需求,他成為了她的信仰所在,她也願意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切。

而當時,苦於和大漢奸胡蘭成之間卑微愛情的張愛玲,正是藉由李佳芝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王佳芝被父親拋棄,她的原生家庭沒有給到她足夠的溫暖和愛,而張愛玲的家庭也一樣,雖然出身名門卻已是沒落貴族。

生母離婚生父再娶,繼母視張愛玲為敵人,挑撥張愛玲和生父的關係,導致張愛玲恨透了這個家庭,後選擇了毅然離開。

雖然離開了原生家庭,並不代表她內心的傷痛就會被撫平,她的情感需求就會被解決,一旦時機合宜,這些東西就會像一顆小小的種子,迅速生根發芽。

王佳芝因為沒有家庭的溫暖,所以她的願望就是找到一個喜歡的男生,和他過上幸福的生活,於是,她對鄺裕民產生了好感。

但鄺裕民卻想著國讎家恨,無心男女情愛,他發動同學成立了一個組織,就想著要刺殺當日著名的大漢奸——易先生,而王佳芝就成了該行動中「美人計」的人選。

02

對王佳芝來說,這代表著是和鄺裕民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可鄺裕民的拒絕卻打破了她所有的幻想,而周潤生和她的「親密接觸」,更是讓她心灰意冷,沒有愛的性,永遠是冰冰涼涼的。

此時易先生的出現,就成了拯救王佳芝靈魂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似乎懂她,也愛她,曾經無趣的「親密接觸」在易先生那裡也變成了一場場歡愉的遊戲 。

是的,女人是感性動物,總是因愛而性,因為對易先生產生了感情,王佳芝也從剛開始的生澀抗拒,變成了甘之若飴,而當易先生拿出那顆「鴿子蛋」時,王佳芝徹底說服了自己:易先生是真的愛自己,他就是自己的蓋世英雄!

到這裡,她早把自己「女刺客」的身份,忘到了九霄雲外。

她只是她自己,一個渴望愛情的小女人,甚至可以為了一段愛情,拋棄一切,哪怕是生命!

想必,張愛玲愛上胡蘭成,也有這樣的原因,因為從小就一直內心缺少關愛,才會對異性的一點噓寒問暖,就感動到以身相許。

縱然自己是才華橫溢的作家,在那個愛著的男人面前,也會卑微成那個童年的小女孩。

為什麼有人說,女孩要「富養」,其實有一個原因就在於此:如果這個女孩從小被父母給予了足夠的關愛,她的精神世界就是富足的,當她長大以後,就不會輕易愛上一個給自己送點溫暖的男人,更不會輕易地深陷在一段錯誤的愛情,或是一段不幸的婚姻裡。

03

而王佳芝,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是匱乏的,她最想要的和愛人相守的願望,都被鄺裕民打破了。

我想,如果當時和王佳芝「親密接觸」的是鄺裕民,或許王佳芝內心的哀怨也不會這麼濃了吧。

但可惜,鄺裕民沒有,等到三年後鄺裕民想重新追求王佳芝的時候,王佳芝的心卻已經死了。

是的,哀莫大於心死,曾經王佳芝想在鄺裕民身上找到想要的溫暖,卻被無情拒絕了,那麼她就只能放棄鄺裕民,去別的地方尋找,於是,錯過的,便永遠錯過了。

剛開始,王佳芝對易先生的目的很純粹,就是想引誘他,和小夥伴伺機幹掉他,她也是這麼幹的。

只可惜,第一次計劃就失敗了,易先生出於警覺性,不肯跟她回去,然後直接飛去了上海,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徹底斷了。

但王佳芝的身影,倒是印在了易先生的腦中,成了他忘不掉的女人(可能是之一)。

三年後,兩個人又見面了,但是易先生升級成了部長,而王佳芝也變成了更有女人味的金牌刺客。

於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易先生這次終於放飛自我,徹底擁有了王佳芝,但說起來,不過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發洩罷了。

易先生不敢愛上王佳芝,他怕自己會輸!

但是,王佳芝不甘心,繼續引誘易先生,也在這種引誘中,一步步淪陷了進去,直到看到那枚「鴿子蛋」,她終於確定,自己已經徹底愛上易先生了。

04‍

也許對王佳芝來說,要的倒未必是那枚「鴿子蛋」,而是你的心裡有我,你是我情感唯一的寄託!

自己的父母也好,鄺裕民也罷,他們沒有一個能夠值得依靠,可王桂芝卻在和易先生的擁抱中,體會到了被人愛著的感覺,從而淪陷其中,無法自拔。

而易先生,到底有沒有愛過王佳芝呢?可以說一開始他是沒有的,但是後面接觸的多了,他的心裡是有對方的,只不過,易先生畢竟是個經驗老到的特務,情感和理智面前,他果斷選擇了理智。

電影最後有一個細節,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王佳芝因為通知易先生敗露被捕,易先生為求自保籤下處決令,可之後他回到王佳芝住過的房子,卻坐在床上陷入了沉思。

從此,縱然王佳芝已死,卻永遠活在了易先生的心裡。

我想,張愛玲大概想用這種結局,來代表了自己內心對於愛情的看法,這是一種絕望而哀傷的痛苦,一種飛蛾撲火的決絕,也是一場註定悲壯的救贖。

當然,最後我要更正一下,雖然《色·戒》是以「丁默村」遇刺案為靈感創作,但是「丁默村」遇刺案中的女刺客鄭蘋如,可是對丁默村沒有半點感情的,更沒有文中香豔纏綿的劇情。

這只是張愛玲根據自己的思路做的一個藝術加工,別搞混了。

-END-

相關焦點

  • 重讀《色,戒》:我們是不是對王佳芝要求太高了?
    一個女特務被安排以美人計色誘漢奸,然後好安排殺手殺他,為抗日略盡綿力,但不料女特務和漢奸之間生出了感情,在最後關頭,女特務放走了漢奸,連累相關的抗日學生都遭受極刑。我說的比較傳統、比較通俗意義上的理解是從時代背景、意識形態來對人物做出價值判斷。譬如我跟朋友說我準備講《色,戒》,我朋友就順口評價了一下王佳芝:不堪大用的地下黨、為情買單的任性女、優柔寡斷的犧牲品。
  • 重讀《色·戒》王佳芝:她只是個弱女子
    譬如我跟朋友說我準備講《色,戒》,我朋友就順口評價了一下王佳芝:不堪大用的地下黨、為情買單的任性女、優柔寡斷的犧牲品。 這個朋友原先是公安系統的,當然有他的思維模式,但其實很多人初讀《色,戒》都是這麼個感受,女人太感性,耽誤了家國大事。可是,反過來看,是不是我們對王佳芝的要求太高了?
  • 張愛玲寫了三十年的《色·戒》,李安用「色」還原了真相?
    是的,張愛玲寫了三十年的《色·戒》,你要真正明了其中的由性而愛,由生存到絕望,由獵人獵物角色的混淆,等等,所有人性的複雜,或許只有通過那暴烈的性,你才可能有幸窺得一隅。 02不得不說,李安對性愛的拿捏,非常精準。
  • 重讀《色·戒》與張愛玲:我們是不是太苛刻了?
    《小說和電影的審美差異:談兩個<色,戒>》作者:錢佳楠對於《色,戒》,其實是有一個比較傳統、比較通俗意義上的理解的。一個女特務被安排以美人計色誘漢奸,然後好安排殺手殺他,為抗日略盡綿力,但不料女特務和漢奸之間生出了感情,在最後關頭,女特務放走了漢奸,連累相關的抗日學生都遭受極刑。
  • 張愛玲《色,戒》:易先生與王佳芝,究竟是誰在真愛著誰
    張愛玲《色,戒》:易先生與王佳芝,究竟是誰在真愛著誰。或許是大名鼎鼎的李安導演將《色,戒》搬上大屏幕,又或許這部電影是問鼎無數國際獎項,也許是影帝梁朝偉的精湛演技,或是湯唯的螢屏首秀如此讓人驚豔,又或者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市井傳聞,才使得這部張愛玲晚期寫成的短篇小說,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說小說名字中的色與戒要分開來看,色代表著感性,戒代表著理性。
  • 《色.戒》:王佳芝為什麼放走易先生?
    《色.戒》中王佳芝為什麼放走易先生? 很多人引用張愛玲原著的裡的那句「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 《色•戒》片名的英文譯錯了:我對《色•戒》的另一種深層解讀
    現代影視的影響力和煽乎力比傳統的文學作品似乎要大得多得多。就拿《色•戒》來說,原創者張愛玲寫於1950年,到1978年才定稿,可謂苦吟之作。
  • 重建張愛玲廢墟——專訪《色·戒》編劇王蕙玲(第238期)
    而且又能把張愛玲的作品與人生揉合在一起,我只能說人生因緣真的非常神奇。2004年我做完公共電視製作的電視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後,以為自己可以將張愛玲的種種都打包了,短期內不會再碰這批資料了,不料,就在李安籌拍《斷背山》前後,他卻告訴我下一部作品就是要改編張愛玲的〈色,戒〉,當時我直覺是:「完了!」
  • 《色.戒》:王佳芝的愛情,易先生的"倫理"
    但王佳芝偏偏就做了這麼一個逆天的選擇。王佳芝前後兩次同意刺殺易先生,都是受到鄺裕民的鼓動去完成任務。王佳芝最初喜歡的是鄺裕民,所以小說裡當她知道是梁潤生要跟自己過初夜時,張愛玲在「偏偏是梁潤生」後面用了個驚嘆號。在電影院裡看到這一幕場景的觀眾幫著王佳芝表驚嘆和遺憾:為什麼不是鄺裕民!這麼危險的行動,如果僅僅用對鄺裕民的情來解釋王佳芝是說不過去的。這背後更大的驅動,更多應該是年輕學生救國救民的那份激情與擔當。
  • 深度解讀《色·戒》:王佳芝欲望之外的兩性話語權探討
    在小說中,張愛玲採用第三人稱將王佳芝特殊的處境和心理展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在文中精心描寫了王佳芝的心理,將王佳芝複雜細膩的心理狀態生動地呈現給讀者。「鑽石」這個在文藝作品中常見的意象也貫穿了《色·戒》的始終。
  • 透析《色·戒》內涵:色難當頭,靈與肉的焦灼
    「色」和「戒」互為一種辯證關係,相扶相依。小說《色戒》的背景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主人公王佳芝和一群愛國大學生在時代洪流的衝擊下,策劃了一場鋤奸愛國行動,由王佳芝來出演亂世中的佳人形象,以此走進並且色誘漢奸易先生,將其剷除,完成革命任務。
  • 愛的奉獻: 張愛玲《色·戒》的政治哲學分析
    第一節    愛的辯護《色,戒》是張愛玲最為喜愛的一部小說,她雖約在1953年就已草就全文,但卻經過近30年的不斷修改,直到1977年才將之發表。1983年,《色,戒》收入《惘然記》,張愛玲在《序》中寫道: (《色,戒》等)這三個小故事都曾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
  • 白酒蛤蜊談《色、戒》
    李安的電影《色、戒》,在當年2007年放映的時候,中國大陸的社會,還不是像現在的這麼如此的海納百川,在典型社會主義的文化底下,確實引起了華人世界強烈的對抗性反應。叫好的說「《色、戒》這部片子藝術上不錯。
  • 湯唯梁朝偉之《色 · 戒》,一部最極端的黑色電影
    王佳芝第二次去接近、刺殺漢奸易先生的行動,是個冒死的英雄行為,更難之處在於,這個任務不是憑藉一時之勇衝過了心裡的「上場慌」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強烈的人物動機。這個動機,在張愛玲那裡是用「也就義不容辭」一筆帶過,這就不夠明晰。
  • 《色,戒》易先生愛過王佳芝麼?
    王佳芝當時應該萬萬沒有料到這是她今後唯一可以動用的身體武器。易先生和王佳芝的那點感情基礎,是建立於互相理解彼此的恐懼,這一點,王佳芝知道,易先生也知道。易先生的漢奸身份,隨時就萬劫不復,王佳芝也是,何況留在杯子上的口紅,老練如易先生,怎麼會看不出來她的修飾。沒有任何人,能在這方面比這兩個人更心貼心的互相理解,易太太不行,而鄺裕民也不行,那種隨時送命的恐懼感,只有他們彼此懂。
  • 十二:開春講保密的故事,看【色戒】[梁朝偉和湯唯的諜戰片],如果只看到色,請再看一遍,不說話
    《色,戒》不是一部情色片,而是一部偉大的愛情片。曾經幾個影評人聊過天,提及愛情片,大家討論了21世紀的三強,最後達成共識,三部電影分別是:《斷背山》、《色,戒》、《卡羅爾》。有意思的是,三部電影中除了《色,戒》外,講的都是同性之愛。更有意思的是,三部電影,有兩部都是李安的作品。李安的影像哲學,拍愛情片其實本就是天造地設。
  • 《色,戒》裡面,最大膽的並不是被刪減的大尺度床戲
    我自己也很驚訝,竟然從沒跟大家聊過《色,戒》。每每聊到《色,戒》,很多人比起電影本身,更想知道片中的大尺度是不是假戲真做、李安為什麼要在諜戰片中加入那麼多情色元素,還有人口誅筆伐影片有美化漢奸之嫌……持此想法的人,除了好奇心作祟,未免把本片看得太過複雜。
  • 《色,戒》裡面,最大膽的並不是被刪減的大尺度床戲
    巧的是,公認最好的「張愛玲作品改編電影」,正是上一部獲得金獅獎的中國電影——《色,戒》。、李安為什麼要在諜戰片中加入那麼多情色元素,還有人口誅筆伐影片有美化漢奸之嫌……持此想法的人,除了好奇心作祟,未免把本片看得太過複雜。
  • 《色·戒》——香港歷史首部三級劇情片票房冠軍
    《色·戒》是由導演李安執導,梁朝偉和湯唯演出的一部劇情片,改編自作家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影片以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為背景,講述女大學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漢奸易先生意圖行刺的故事;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並準備下手時,卻發現自己已動真情,於是通風報信讓易先生逃過一劫,易先生卻決定趕盡殺絕的故事。2007年《色·戒》獲得了第4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 《色戒》:張愛玲用3次「性陷阱」,說透了人性的現實
    文丨花欲燃吖張愛玲眾多的文學作品中,《色.戒》是其中最為特別的一篇,不是說多麼深刻和難得,也非遣詞造句耐人尋味,而是因為這部只有20頁的短篇小說,用了張愛玲近30年的時間才反覆錘鍊修改好。這部小說原本是個稀鬆平常的故事,在那個大環境下,諸如此類英勇獻身的熱血人士不止王佳芝一人,像她這樣臨陣倒戈為了愛情飛蛾撲火的女人也非特例,也不是只有張愛玲寫過這樣的題材。這部小說在當時風靡一時,更多的原因是因王佳芝和易先生,讓人聯想到張愛玲和胡蘭成的一段不堪情事,才讓故事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