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打了個勝仗,孫權用一成語為其慶功,其實卻是為自己遮醜

2021-01-08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朱然傳》,時間是在東吳赤烏九年(公元246年),主人公為孫權和朱然。原文如下:

九年,復徵柤中,魏將李興等聞然深入,率步騎六千斷然後道,然夜出逆之,軍以勝反。先是,歸義馬茂懷奸,覺誅,權深忿之。然臨行上疏曰:「馬茂小子,敢負恩養。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獲,震耀遠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觀,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識臣先言,責臣後效。」權時抑表不出。然既獻捷,群臣上賀,權乃舉酒作樂,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為難必,今果如其言,可謂明於見事也。」遣使拜然為左大司馬、右軍師。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東吳赤烏九年(公元246年),朱然又出徵柤中,曹魏將領李興聽說朱然孤軍深入,便率領步、騎兵六千人切斷了朱然的後路。朱然利用黑夜出兵迎戰,得勝而回。在此之前,從曹魏投降東吳的馬茂圖謀不軌,企圖謀害孫權。但事情洩露,被孫權處死。孫權對此事極為憤怒。

朱然出徵前上奏說:「馬茂這小子,膽敢辜負陛下的恩惠和教導。微臣現在仰仗天威,戰事必能取得勝利,到時候再用繳獲的戰利品向天下人炫耀。我要將戰船擺滿長江,氣勢必將蔚為壯觀,以此一解我軍將士的心頭之氣,揚我吳國之威。請陛下先記下我的話,再看我的行動吧!」

於是,孫權便將朱然的這道奏章壓了下來,沒有對外公布。等到朱然勝利的捷報傳來,群臣分分向孫權慶賀,孫權下令舉辦酒宴,奏起樂曲,並拿出朱然的表章說:「朱將軍戰前就上奏了這道表章,但孤認為他難以取勝,但沒想到他真的兌現了之前的諾言,稱得上有先見之明啊!」於是他派使者去晉封朱然為左大司馬、右軍師。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孫權得知朱然獲勝的舉動,叫做「舉酒作樂」,意為舉辦酒宴、奏起樂曲。這也是首創於《三國志》的一句成語。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中所牽涉到的幾個人物。朱然是孫權的髮小,深受器重,後來也成了東吳軍隊的高級將領,戰績顯赫,保證了東吳帝國的安全。文中提到的這場戰爭雖然是東吳與曹魏交戰史上一次規模不大的戰事,但對剛剛經歷內亂的東吳帝國來說卻是一場及時雨。因為就在一年前由於孫權的失誤,差點導致了自己死於曹魏臥底的手中。這個人便是朱然在奏章中所提到的馬茂。

馬茂這個人,在曹魏帝國並不是什麼出名的人物,他原本只是曹魏淮南地區的一名縣長,後來據說是與曹魏揚州刺史王凌不和而叛逃到東吳。而孫權對馬茂這個人卻非常器重,不但將其封侯,還先後三次晉升了他的官職,最終官至外部督,掌握了東吳精銳的中央禁軍。

不過,令孫權沒有想到的是,馬茂叛逃到東吳是經過曹魏精心設計和安排的,名曰叛逃,但他實際上卻是曹魏派到東吳的臥底。經過數年潛伏,馬茂居然成功策反了東吳的符節令朱貞、牙門將朱志及部分東吳最為精銳的無難軍將領。到了東吳赤烏八年(公元245年),馬茂密謀叛亂,企圖將孫權及其他東吳大臣誅殺。雖然此事被孫權察覺,馬茂等人被殺,但東吳不少文武都受到株連,無論是軍心、民心都遭受沉重打擊,孫權也因此顏面全無。

幸好朱然一年後打了個勝仗,因此孫權才會「舉酒作樂」,看似為朱然慶功,實則是感謝朱然為自己挽回了面子,因為孫權被曹魏派來詐降的臥底騙過多次,損失巨大,這一次總算有朱然為自己遮醜。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孫權為殺此人,不惜斷子絕孫|文史宴
    早在孫權稱帝之前,他已經發現,曹魏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分走了好大一部分政治權力,讓皇帝難以為所欲為,這是孫權不能容忍的。所以從那個時候起,他就設置了特務性質的校事官,對江東士族進行打擊。 等到稱帝以後,他發現自己的太子孫登對江東士族十分服膺,就更加害怕。他一怕士族們利用太子來制衡自己的權力,二怕自己死後,太子成為江東士族的傀儡,於是有換太子的意思。
  • 平講平說:知道嗎「小巫見大巫」這個成語其實說的是孫權身邊一個被大家忽視的高人
    孫策來了好幾次,一開始張紘的態度比較冷淡,他只是很謙虛地說:「我也沒有什麼才華,不能為您出什麼好的主意。」不過孫策很執著,表現得也很誠懇。後來張紘終於被打動了,他跟孫策有一段很長的對話,這段對話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在這段對話裡面,張紘為孫策做了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其核心內容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支點、兩個方向、一個基本戰略模式。
  • 劉備誓要殺掉此人,諸葛亮求情也沒用,因此還留下一句成語
    ''小人物'',此人在歷史上的雖微不足道,卻一度讓梟雄劉備相當痛恨他,後來連諸葛亮求情沒用,劉備誓要殺掉此人,還因此留下了一句成語。劉備在公元194年起兵於涿郡,自此蹉跎了幾十年,打過很多勝仗,但是敗仗則要更多,他在那種亂世下竟然每次都能倖存,並且迅速恢復生機,不得不讓人欽佩。尤其是他在得到諸葛亮以後便開始觸底反彈,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劉備終成一方霸主。但是自打入主成都,有一個小人物就一直在給劉備製造不愉快,最終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此人就是張裕。
  • 11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家居遮醜小妙招
    其實想要遮醜也並不難,這篇我們就來說說家裡的遮醜妙招吧~ 1、紙巾架遮熱水器下管道 廚房的熱水器下各種管道線路,覺得很醜,但又不好密封,想要遮醜,再結合廚房的使用習慣,可以用廚房紙巾架。
  • 此人很有才華,卻總想著害人,「孤注一擲」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
    王欽若,字定國,諡"文穆",臨江軍新喻(今江西省新餘市東門王家)人,此人很有才,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主導編纂過《冊府元龜》而青史留名。真宗一聽宰相的話,也不想打,無奈身邊有一個人,架著他非打不可,那人就是寇準。真宗只能御駕親徵。寇準也沒忘了王欽若,特派他去鎮守敵軍後方的天雄軍。他是個文官,日日聽到戰鼓喧天、殺聲震耳,嚇得魂飛魄散,「屯塞四門,終日危坐」,從那以後,他恨寇準恨到了骨頭裡。
  • 【偉偉道來話燕趙之邯鄲成語故事---背水為陣、智者千慮】
    成語「背水為陣」說的是韓信帶兵攻打趙國,他命令士兵沿著河岸擺下陣勢,漢軍前臨大敵,後無退路,都拼死作戰,結果大敗趙軍。後來,人們用「背水為陣」形容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決一死戰的決心。成語「智者千慮」出自趙國謀士李左車之口,原文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意思是:再聰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再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
  • 諸葛亮首創一成語,本為指責大臣,卻暴露出自己的巨大缺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來敏傳》注引《諸葛亮集》,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涉及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來敏。原文如下:昔成都初定,議者以為來敏亂群,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
  • 周瑜死前囑咐孫權,此人不除東吳將陷入危機,孫權不聽,結果應驗!
    周瑜死前囑咐孫權,此人不除東吳將陷入危機,孫權不聽,結果應驗! 忠言雖逆耳,但它利於行,若是不聽別人給的建議,不去了解那人為何要這麼說;那麼自己遲早有一天要為自己如此行事而付出代價。
  • 手下打了勝仗,皇帝說:朕的女人任你挑選,然後成帝王中最大贏家
    鐵木真是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紹興三十二年生於漠北草原,宋開禧二年建立蒙古國,之後發起了數次對外戰爭,最遠打到東歐和中亞地區,讓歐洲人都為之顫抖,一生徵戰的鐵木真死在了徵途之中,在他去世之後被秘密安葬,至今沒有發現他的陵寢,想必在未來也不會有人發現。這位草原霸主在正式封神之前,經歷了許多殘酷的戰爭洗禮,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草原漢子誓死追隨他,甘願為他開疆拓土呢?
  • 羊陸之交:沒打過一場勝仗的羊祜,是如何戰勝三國名將陸抗的?
    曾有人問我,歷史上有沒有隻打過一場勝仗的名將?我告訴他,不僅有一戰成名的,還有沒打過一場勝仗的。是的,有一位名將,列於武廟六十四將和七十二將的名單之內,卻連一場像樣的戰役都沒有打贏過。此人名叫羊祜,字叔子,晉徵南大將軍。雖然一場像樣的勝仗都沒打過,但羊祜並不是關係戶,而是公認的、名副其實的名將+戰略家。
  • 周瑜死前告誡孫權:此人是東吳大患!孫權沒信,12年後險被滅國
    孫策把江東交給孫權時曾經說:內政的事不明白就問張昭,軍事上不明白就問周瑜,由此可見周瑜在東吳的地位。後來孫權上位,曹操南徵,周瑜更是作為主戰派聯合劉備一起在赤壁打敗曹操,破滅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但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鬥不過他的情況下吐血身亡,臨死前曾和孫權說此人不除東吳必危!當時孫權不聽。但周瑜死後12年,東吳差點被滅國。那麼周瑜說的這個人是誰呢?
  • 孫權也是盜墓狂,用偷來的木頭給自己的爹修廟,卻從未拜祭過
    孫權也盜墓,聽起來很新奇對吧?其實他不僅盜墓,還是一位盜墓狂人,從公元229年當上皇帝以後,孫權就開始了盜墓的營生,幾乎把境內知名的墓穴盜了個遍。 作為一國之君,孫權肯定不會親自拿著洛陽鏟去探穴挖洞,而是在幕後當老闆,指揮別人幹。
  • 孫權勸學
    【學習過程】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取得很大進步時,經常會聽到別人這麼誇讚你。「你進步的這麼大,真是讓人刮目相待啊。」【屏顯:刮目相待:比喻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我們今天要講的小故事就是跟這個成語有關。
  • 在生活中最容易理解錯的三個成語,尤其是第三個,幾乎沒有人用對
    生活中,我們總是要用到很多各色的成語,但是有的時候對於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可能它所本身具有的好意與我們自己所用到的境地有很多的不同,甚至很多的出入,所以特別是今天要跟大家說的三個成語,就是在平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用到,但是在成語的意思上我們容易理解錯的三個成語。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但同樣在《三國志》中,裴松之註解時,也引用了一段《襄陽記》的記載,卻出現了一個蹊蹺的地方。在劉備特意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時,司馬徽不但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在介紹諸葛亮時,還用了一個成語。
  • 曹丕借用一成語,炫耀自己的政績,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文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七月,故事的主角是曹丕。原文如下:日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新城太守。近復有扶老攜幼首向王化者。
  • 作為孫權的女兒,周瑜的兒媳婦,此人把吳國搞得天翻地覆
    此外,孫權的後代們也都不是省油的燈,為了繼承吳國的大權,他們明爭暗鬥,進一步加重了孫權的負擔。最終,吳國的政壇在孫權疏於管教、諸子鬥爭不斷的情況下亂成了一鍋粥。不過,其實吳國變成這副模樣,和一個女子脫不開關係,這個女子便是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孫魯班是孫權與寵妃步氏的長女,從小就非常受寵愛。成年後,孫權為了讓愛女開心,便將她許配給了江東重臣周瑜的兒子周循。
  • 號稱比周瑜還強的謀士,與孫權師傅齊名,以一人之力力保江東
    孫權能夠稱帝,正是因為手下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中周瑜被認為是孫權手下貢獻最大的功臣,周瑜的智謀和諸葛亮不相上下。但是今天咱們說的這位,他是孫策被刺殺時留給東吳集團的文臣,他一句話就避免了曹操滅吳的想法,只因為他去世的較早,沒能與三國眾位謀士一較高低。
  • 孫權對哥哥是否太小氣?為何只追封個長沙桓王?誰讓孫紹還在呢
    三國之中,東吳的孫權,是最後一個稱帝的。在他稱帝以後,將自己的老爸孫堅追封為武烈皇帝,可是在追封他哥哥孫策是,孫權只給了一個長沙桓王。要知道江東的基業,並不是孫堅打下來的,更不是孫權打下來的,而是孫策靠著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