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年,孫堅在作戰當中意外身亡。十七歲的孫策在處理完父親的喪事之後來見一個高人,這個人名字叫張紘。這次見面很有意思,頗有點三顧茅廬的味道。孫策來了好幾次,一開始張紘的態度比較冷淡,他只是很謙虛地說:「我也沒有什麼才華,不能為您出什麼好的主意。」
不過孫策很執著,表現得也很誠懇。後來張紘終於被打動了,他跟孫策有一段很長的對話,這段對話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在這段對話裡面,張紘為孫策做了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其核心內容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支點、兩個方向、一個基本戰略模式。
具體來說就是以丹陽為根據地,建議孫策投奔丹陽的吳景。這個吳景是孫策的舅舅,跟舅舅聯合。以丹陽為根據地,招兵買馬,積草屯糧,發展實力,逐步向外擴張。這擴張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荊州方向,一個是揚州方向。
基本的戰略模式就是避實就虛,填補空白模式。應該避開中原諸侯,然後越過長江,到江南去尋找發展空間。同時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等在江南壯大實力以後,再跨越長江,向北發展。
當時聽完張紘的建議,孫策非常地高興。他跟張紘說:「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復回顧之憂。」這次見面之後,孫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就是把母親和弟弟孫權託付給張紘照顧,自己跨越長江,到江南去發展去打拼。由此可見,孫策對張紘的能力和態度都是非常信任的。
我們這位張紘先生作為孫策的大謀士,他屢次提醒孫策,主將不應該帶隊伍衝鋒冒險。作為全軍的統帥,主要的責任是指揮調度,戰略決策。正是由於張紘的約束,孫策的這種冒險性格才沒有帶來大的問題。後來張紘出使許都,被朝廷留下來擔任侍御史的官職。可以說孫策之死跟張紘走了以後,沒有人能約束他的冒險行為是有很大關係的。
在赤壁大戰前夕,曹操派張紘去擔任會稽東部都尉,這等於安排張紘回江東去擔任官職。這個安排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跟孫權結盟,一個是讓張紘監視孫權。不過張紘並沒有為曹操所用,一回到江東他就成為孫權的骨幹。
孫權手下有兩位張先生,一個是張昭,一個是張紘,合稱「二張」。孫權對這兩個張先生都是非常尊重的。當時孫權見所有的下屬都是直接稱字的,比如管周瑜叫「公謹」,稱呼魯肅就叫「子敬」,但唯獨對張昭和張紘,從來都是不稱呼字。張昭直接稱「張公」,張紘因為官職是東部都尉,就尊稱「東部」,以此顯示對兩位老先生的尊重。
張紘在孫權身邊出謀劃策,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他力主孫權應該遷都南京,並最終促成此事,這個對於孫吳政權意義非常重大。我們日常所說的成語當中有一個就跟這位張紘先生有關。
張紘有個同鄉叫陳琳,就是給袁紹寫檄文罵曹操,罵得曹操一身冷汗、頭都不疼的人。陳琳跟張紘互相欣賞,陳琳寫了《武庫賦》和《應機論》。張紘非常讚賞,就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陳琳就給張紘回了一封信,信中就提到了承蒙您的讚賞,我的才華也沒有您說的那麼好。
在陳琳這封信當中,結尾處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我身邊有王朗,您那邊您和張昭先生都是很有才華的人。跟你們這些人比起來,我的差距還很大,就像小巫師見到大巫師,什麼神通法術都不管用了。
於是後人由此就總結出一個成語,「小巫見大巫」,用來形容那種實力相差很大,根本沒法相比的情況。
這位張紘先生確實是我們讀三國的時候容易忽略的一個高人。這幾天過節休假,有朋友過來跟我聊三國,然後人家還很謙虛說,趙老師你研究很深,我就稍稍懂一點,我這點墨水跟您比就是小巫見大巫。我就問他,我說你知道這個成語就是從三國裡來的嗎?他說還真不知道。
所以我就決定今天把這個故事講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我的水平也很有限,跟那些真正研究歷史的大家比起來,我也是小巫見大巫。我們大家都應該持續努力,不斷學習。
好了,今天內容我們就講到這兒。平講平說,咱們明天接著說~
本微信公眾帳號發布的內容均為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媒體及公眾號轉載,請回復「轉載」獲得「轉載需知」
#這些年,趙老師寫的那些書#
趙玉平博士
北京郵電大學教師,北京九思書院創始人
CCTV百家講壇主講人
微信ID:pingjiangpingshuo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