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安十二時辰》大火。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或者小說,小編都不好意思出門和人聊天了。不過,今天小編要和您聊的,既不是四字弟弟易烊千璽飾演的李泌,也不是雷佳音的張小敬。蓮花冠、叉手禮和細犬說得也太多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劇中的一位歌女——許和子。
小說中是這樣形容許和子(電視劇中改名為「許鶴子」)的出場的。
這時一聲高亢清脆的女聲從遠處傳來,有如響鞭臨空,霎時竟蓋過了一切聲響。
……
車尾把千餘根五色禽鳥羽毛沾成扇形,擺成鳳凰尾翼之勢,望之如百鳥朝鳳。中間豎起一根高杆,杆纏彩綢,上有窄臺。一位女歌者身著霓裳,立在上頭,絕世獨立。剛才那直振雲霄的曼妙歌聲,即出自她之口。
周圍無數民眾齊聲高喊:「許合子!許合子!」
——《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許和子如驚鴻一瞥,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許和子的名氣更響。關於許和子的故事,主要見於唐代段安節所撰《樂府雜錄》。在憑藉《長安十二時辰》翻紅之前,她的另外一個雅號「歌者永新」更為出名。《樂府雜錄》是這樣記載的:
開元中,內人有許和子者,本吉州永新縣樂家女也,開元末選入宮,即以永新名之,籍於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變新聲。韓娥、李延年歿後千餘載,曠其無人,至永新始繼其能。遇高秋朗月,臺殿清虛,喉囀一聲,響傳九陌。明皇嘗獨召李謨吹笛逐其歌,曲終管裂,其妙如此。
也就是說,許和子(永新)是唐明皇時代的內廷供奉,善於唱歌,和歷史上那個「歌聲繞梁三日」的韓娥、以及唱出「北方有佳人」的李延年齊名。許和子的歌聲很有穿透力,「響傳九陌」,也就是小說中形容的「如響鞭臨空」。
關於她歌聲的震撼力,《樂府雜錄》中記錄了一個更近乎傳奇的故事:
有一天,唐明皇在勤政樓(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搭大仙燈的地方)大宴各國來朝的使節。在樓下圍觀的長安市民數以萬計。大家嘰嘰喳喳議論不停,聲音幾乎蓋過了樓上的歌舞之聲。唐明皇很生氣,但是法不責眾。天子幾乎要絕望放棄,宣布終止宴會了。這時候,高力士想出了一個辦法。他上前對唐明皇說:「不如把永新(也就是許和子)叫出來唱一曲,就可以止住樓下的喧譁。」唐明皇將信將疑,但還是同意讓許和子試一試。
永新乃撩鬢舉袂,直奏曼聲,至是廣場寂寂,若無一人;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
然而,在歌舞昇平的開元盛世,許和子是一輪人人仰望的明月。但等到安史之亂,國家陷入危難,歌喉臻於化境的永新,也沒能逃脫顛沛流離的命運。這,似乎是玄宗朝眾多梨園供奉的共同命運。我們都熟悉詩聖杜甫的那首《江南逢李龜年》,說的是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後的境遇。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安史之亂後,安祿山攻佔長安,大肆搜捕藝人。許和子一路逃到揚州,被一個士子買去,流落江湖。有一晚上,金吾將軍韋青在河邊憑欄,聽到河上小船裡有人在唱《水調》,他一下辨認出這是永新、也就是許和子在唱歌。於是韋青上船,故人相見,回憶往事,相對而泣。幾十年後,杜牧賦詩形容當時的情景:「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
這裡,許和子唱的《水調歌》來自於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創造《水調歌》唱豐功偉績。《水調》全曲很長,後來的詞牌名《水調歌頭》就是的前奏而成。所以才有了蘇東坡那首著名的「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如果讓歌聲響遏行雲的許和子來唱,一定令人神醉吧。
可惜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中,許和子不久就病死了。只留下一段和大唐盛世一同灰飛煙滅的神話。
文|聞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