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銷售,一直是保險行業被消費者詬病的痛點。
明明是想去銀行存個錢,銀行銷售人員卻「熱心」地介紹某款分紅型保險產品,並承諾「這是一款收益保證型產品,年化綜合收益率可達3.2%-3.4%」,但實際上,該產品的分紅是不確定的。
這種行為最近被銀保監會「抓個正著」。
9月2日,銀保監會在官網上發布了關於三家銀行、保險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情況的通報,其中涉及1家財險公司、1家壽險公司、1家商業銀行。
監管方面表示,上述三家機構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等基本權利,損害了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
1
承諾收益欺騙消費者
根據通報,監管方面隨機抽取某壽險公司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間的電話銷售保單發現,部分保單存在欺騙投保人及隱瞞合同重要內容的問題。同時,部分坐席在電話銷售過程中以銀行存款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未向投保人告知免除承保機構責任條款或告知不全等。
這邊是保險公司假借銀行存款名義欺騙消費者,那邊是銀行銷售人員代銷保險產品時不合規。
部分可回溯視頻資料顯示,該銀行某支行銷售人員介紹某款分紅型保險產品時承諾「這是一款收益保證型產品,年化綜合收益率可達3.2%-3.4%」,但實際該產品的分紅是不確定的。
此外,據視頻資料,該銀行代理銷售保險產品存在違反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制度的問題。錄音錄像過程中,銷售人員未出示投保提示書、產品說明書、投保單、保險合同條款等材料,無消費者籤字過程等。
2
虛假宣傳
無理拒賠
此次被監管部門批評的還有一家財險公司,除了網銷業務欺騙投保人之外,還無理拒賠或拖延理賠。
根據通報,2017年6月21日至2018年12月10日期間,該公司在其官網和APP銷售的「尊享e生醫療險2017」、「尊享e生旗艦版」、「女性尊享百萬意外險」等5種產品的銷售宣傳用語與合同條款或事實不符。
其中,該公司在官網銷售的「尊享e生醫療險2017」產品銷售宣傳頁面稱「只要確診癌症,從此無免賠額」、「100%賠付比例」,與合同條款不符。
同時,通報顯示,該公司以提供資料不齊全為由將部分理賠案件作拒賠處理,超出《保險法》規定期限作出核定、支付賠款和發出拒賠通知。
3
網銷平臺「中槍」
監管方面沒有點出具體的保險公司名稱,但兩家網際網路銷售巨頭的名字卻赫然在目。
被批評的壽險公司在支付寶平臺上存在虛假宣傳。
該壽險公司通過支付寶平臺銷售「100萬自駕車兩全險」和「媽媽樂少兒疾病住院險」,其中「100萬自駕車兩全險」的「非意外身故/全殘」保險責任描述的部分內容在合同條款中並無規定,「意外住院津貼補助」的保險責任與合同條款不一致。
而前述財險公司則是在「滴滴出行」平臺上突破了備案的保險費率上下限。2017年8月18日至2018年12月22日期間,該財險公司在「滴滴出行」APP司機端銷售「拉活寶」車主保障計劃和乘客端銷售重疾保障計劃時,突破了向原保監會備案的保險費率表上下限收取保費。
網銷平臺出現上述違規現象,保險公司和網銷平臺誰該負責?
《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這取決於誰是銷售主體。
保險專業律師李濱表示,如果網銷平臺是實際的銷售主體,其在銷售時進行了誇大和誤導性銷售,那網銷平臺所負的責任應該更大。而保險公司的責任,在於對第三方宣傳頁面的放任,沒有糾正。
對此,支付寶方面相關人士回應記者稱,支付寶只是保險公司的一個代售渠道,保險公司入駐來銷售自己的保險產品,「粗略地理解,相當於在支付寶上開了一個店」。
銀保監會方面指出,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結合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整治工作,圍繞違規收費、銷售誤導、惜賠拖賠等侵害金融消費者八項基本權利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開展自查自糾,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切實保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
記者 唐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