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為什麼日本的星期一叫做「月曜日」嗎?日本不只星期的說法跟中文不同,傳統月份的十二月名稱也不同,而是「師走」,你知道來由嗎?這次小編要告訴你原因,還有解析日文日期讀音差異。學日文想過但搞不懂的3件事,就看這一篇!
▋日本的星期一叫做「月曜日」:其實跟英文的 Monday 有關係!
看過日本動畫、學過日文的人應該知道,日本的星期一叫做「月曜日」、星期二是「火曜日」,與中文的數字稱呼不同。
星期的說法,世界上主要分成兩大類:「星象制」與「數字制」。日文採用的星期屬於星象制,而中文裡的星期制則是數字制。以下表格是中文與日文、英文的星期稱呼對照表。
日本會採用星象制,始於日本明治初期的「格里曆」。以前日本與中國相同,採用舊曆法,直到明治初期才改成洋歷。所以日本的月曜日,與西洋星象有關,星期由日→月→火→水→木→金→土為順序更迭,七日之後重新輪一次。日文的日曜日、月曜日與英文的 Sunday、Monday 相同,源於太陽與月亮,但其他星期英語則使用神話人物。其實原本英語與日文相同,稱呼為火星日、水星日,但後來因為英語的演變,星期的稱呼就更改了。
為什麼星期會分成「數字制」與「星象制」?有一說是因為宗教。因為星象制的單字與神只有關,伊斯蘭教、猶太教相關國家想避開,所以用數字稱呼。葡萄牙語的星期日稱為「主日」(domingo),星期一至星期六則是以第二~第六(segunda-feira、tera-feira…)來表達。
▋日本十二月叫「師走」?竟與農曆有關!
日本的十二月,又有另一個稱呼,叫做「師走」(しわす),非常特別。其實原本日本的月份與現在不同,稱呼非常有詩意,像是一月叫做「睦月」(むつき)、六月叫做「水無月」(みなづき),每一個月份都有來由。以下是所有月份的名稱!
上面的月份,都是日本舊曆常使用的別名。日本的月份原本採用舊曆法,與農曆相似,屬於太陰曆。明治初期改成「格里曆」後,變成現在的一月至十二月,睦月、師走等舊稱漸漸不使用了。據說師走這個名稱,意思是到了舊曆十二月,和尚(日本又稱「師」)們為了到家家戶戶去誦經,忙碌地東奔西走,所以叫做「師走」。
一月說法超多種,不只「睦月」?其實日本舊曆的月份,不只上面提到的12個!像是一月叫做「」之外,也稱「霞初月」、「三微月」、「初春月」……。除了一月之外,其他月份也有其他的說法,稱呼非常多唷!
▋為什麼1日念做「ついたち」,14日念做「じゅうよっか」?
學過日文的人,一定都背過一日~十日的單字!日文裡,一日至十日的單字是「ついたち」、「ふつか」、「みっか」……,而不是像漢字一樣,由「數字」與「日」組成,不特地背誦的話,很難記起來。
其實日文的1日到10日,讀法源於古日語,二的日文是「ふたつ」、三的日文是「みっつ」,都與二日(ふつか)、三日(みっか)有關。十一日開始,日語讀做「じゅういちにち」,變成漢字音,有一說是因為古日語對數字的概念有限,十一日之後是中國傳入的概念,所以讀音就讀漢字音了。
一日讀做「ついたち」,源於「月立ち」(つきたち)的音變,意思是月亮出現之日。因為「一日」在日語裡以前也有24小時、某一天的意思,所以念法變成「ついたち」,為了做出區別。十四日讀做「じゅうよっか」的原因,是因為「四」讀做「し」會讓人聯想到「死」,為了避諱,所以四日都讀做「よっか」了。日語的數字念法複雜,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記起來呢!
學日文的時候,因為日期、星期的念法規則複雜,不只難記之外,也讓人摸不著頭緒。看完這篇文章,是不是更了解日語的奧妙啦!到日本旅遊時,多了解日本文化,可以玩得更有深度、更開心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