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日語的人,在學到「年月日的說法」時,一定會被日期的複雜說法而搞得頭痛。為什麼1-10日是用和語讀法,11日以後是漢語讀法?為什麼14日要讀作「じゅうよっか」而不是「じゅうよんにち」?20日的讀音「はつか」又是怎麼來的?今天小編就來詳細講一下日語中日期說法的來源。
一日~十日的說法
要想知道日本古代日期的說法,平安時代的日記文學作品《土佐日記》是極好的參考資料,裡面詳細記載了古代日期的說法。先來一起看一下一號到十號的說法吧:
古代表示天數的「日」讀作「か」,日本固有的數字說法(ひふみよ、いつ、む、なな、や、この、とお)+「か」就構成了日期的說法。其中只有一個是特殊的,那就是「ついたち」,它是來自於「月立ち」(つきたち),即月初之意。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古文與現代語中1~10日的說法基本一致,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某些讀音發生了改變。如出現了促音、ぬ變為の,を變為お等。
這些讀音除了日期之外,還保存在一切其他的單詞裡,比如「新月」說成「三日月」(みかづき),也就是每個月初三的如鉤的彎月。
十日以後的說法
那麼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現代日語中只保留了1~10日的說法,日本古代十日以後的日期又該怎麼說呢?告訴大家,它們是用加法來表示的。比如十一日,古代說成「とをかあまりひとひ」也就是「十日餘一日」,那麼以此類推,十二日、十三日就要分別說成「とをかあまりふつか」「とをかあまりみか」……
而二十日說成「はつか」,那麼二十一日自然就說成「はつかあまりひとひ」(二十日餘一日)了!
怎麼樣,這樣說起來是不是很囉嗦,很不方便呢?所以在漢語數字傳入日本之後,人們就放棄了原有的計數方式,十日以後的說法就改用漢語的「じゅういちにち」「じゅうににち」了。
二十日、三十日
古代的二十日和三十日分別讀作「はつか」和「みそか」。
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數字裡,二十讀作「はた」,比如二十歲,讀作「はたち」,而「はつか」是「はた+か」的變音。而在古代數字中,「そ」是「十」的意思,比如三十、四十、五十,古文中分別讀作「みそ」「よそ」「いそ」,那麼「みそ+か」,就是三十日的讀音了。
現代日語中還保留了二十日(はつか)的說法。雖然三十日(みそか)的說法已經基本不用了,但除夕夜叫做「おおみそか」(大晦日)也是古文的殘餘。
十四日、二十四日
還有兩個特殊的日期讀法,就是十四日和二十四日,分別讀作「じゅうよっか」「にじゅうよっか」。「よっか」的說法顯然是來自於傳統的日期說法。那麼既然十日以後都採用漢語讀法,為什麼十四日不說成「じゅうよんにち」呢?
通常的解釋如下:按照漢語讀音,十四日應該讀作「じゅうしにち」,但由於「四」的漢語讀音「し」諧音「死」,被日本人所忌諱,所以他們更常用傳統的讀音「よ」,那麼後面的「日」自然也要用傳統的讀音「か」,這樣就讀成了「よっか」。而「よんにち」是「漢語+和語」的讀法,又彆扭又不好念,所以人們便習慣了「よっか」的說法啦!
沒想到日語的日期讀法中有這麼多玄機吧?怎麼樣,是不是學到了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