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社映像」BBC紀錄片《杜甫》:詩史深處,少陵野老

2021-02-13 松社



下筆寫「杜甫」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兒時學堂,除教書先生外皆為孩童,童言自然無忌;加之應試框架中無非背詩答題,普通小朋友對杜甫的邊界,大牴觸不到「談論」的層面。

縱使小兒長大,也斷不敢對「詩聖」加以「談論」。而古往今來,世上也只得一位金聖歎罷了。梁啓超評金聖歎可謂道出文人心聲:

餘於聖嘆有三恨矣。

一恨聖嘆不生於今日,俾得讀西哲諸書,得見近時世界之現狀,則不知聖嘆又作何等感想;

二嘆聖嘆未曾自著一小說,倘有之,必能與《水滸》《西廂》相埒;

三恨《紅樓夢》《茶花女》二書出現太遲,未能得聖嘆先生之批評。

梁先生恐怕也是再三精煉至「三恨」。便是《杜詩》,金聖歎的批評也只完成大半而已。

《金聖歎選批杜詩》

作者:杜甫

出版年:2016-4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0259218

文化的瑰寶太過嬌麗,引得無數今人嘆服折腰,不問國度。最近BBC就拍了一部杜先生的紀錄片,大家奔走相轉發的熱情也很高漲。這次BBC可是「明目張胆」地好一通讚美,標題即可見一斑:《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自古李杜孰更偉大之爭就沒斷過,BBC這樣取名若不是想要「引戰」,就是搞事情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無稽,題名或取自英語國家第一本研究杜甫的同名專著,作者是現代著名的史學家洪業。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作者:「美」洪業

譯者:曾祥波

出版年:2011-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59206

影片評論區對此有研究的觀眾專程做了查對,不僅題名相同,紀錄片中的詩作也全部採用了洪業該書的譯文版本。儘管也有其他評論遺憾英語無法體現原詩的韻美,但是聽著Ian McKellen(甘道夫扮演者)老先生的念詩潺潺如水般吟唱,也是莫大的享受了。

片子內容同樣流淌著製作的用心和敬意,一步步追索杜甫的人生。由唐詩的時代風貌地——西安開題,一路循著杜甫的人生軌跡:出生之地鞏義,求官趕考赴長安,再輾轉於成都、長沙多少流離之處,無一不是在探索杜甫的生命本真。

要在有限的時長裡講述一位文化大國的「聖人」,主題也許過於宏大。所以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BBC從杜甫不同的人生地點來切入倒是很棒的選擇,進可深入淺出,退也相對完整地呈現。

無獨有偶,美國作家比爾·波特熱愛漢文化,同時也是一位翻譯家和漢學家。自2012年起,他就開始了尋訪36位所欽慕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之路,旅程結束後並作書《尋人不遇》

《尋人不遇》

作者:「美」比爾·波特

譯者:曾少立/ 趙曉芳

出版年:2016-9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41143892

其中,比爾向杜甫的時空致敬便選在成都。那裡住著的,是一位修築草堂、關心糧食、在自然和日常行為中尋找美感的中年農民詩人:杜甫。

單單這樣形容作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愛國詩人杜甫,華夏子孫怕是不同意。但若一味謳歌杜甫之「聖」,想來杜先生自己也不願「居功」。事實上,後人送給他的帽子太多了,儘管他足以戴得起。

在繁盛昌耀的唐朝,人們是沒有「國」之概念的,但是他們有「天下」:正所謂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而「國家」是一個屬於現代社會的詞彙,所以與其說杜甫愛國,倒不如把他的情懷解讀為「愛天下」。

飽讀聖賢書、一腔熱血奔朝堂的杜甫,自少時起就胸懷天下。他入仕為官的夢想並非為權為利為攀王貴,他是為實現儒家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夢想,雖然結局可謂失敗了。但他的情懷都寄予詩,讀了詩的人,都能看到杜甫的夢,看到他的烏託邦,正如孔夫子的理想國那樣,國泰民安、博正厚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的精神世界又是複雜的,一部紀錄片講不完的事情,又如何能一言以蔽之呢?但是生活在流淌著李杜孟白之詩的文化裡,總要多學習一番,才好承得起老祖宗留下的榮耀遺產。

《杜甫全集校注》全十二冊,不求讀完,且來書店品味一二,想必也是極美好的吧!

《杜甫全集校注》(全十二冊)

作者:杜甫

出版年:2014-4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 9787020095193

735年,杜甫23歲,赴東都舉進士,未果。

744年,李白在東都與杜甫相遇,訂交。

746年,杜甫34歲,作《今夕行》等詩。

747年,杜甫詩《春日憶李白》約作於此年。

750年,杜甫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751年,杜甫作《前出塞》《曲江三章》等詩。

753年,杜甫41歲,作《麗人行》等詩。

754年,杜甫42歲,作《秋雨嘆三首》等詩。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後出塞五首》等詩。

756年,杜甫44歲,作《悲陳陶》《悲青阪》《哀王孫》《月夜》等詩。

757年,作《春望》《哀江頭》《北徵》等詩。

758年,杜甫作《洗兵馬》《曲江二首》等詩。

759年,杜甫作「三吏」、「三別」《夢李白二首》《秋笛》《同谷七歌》等詩。

760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築草堂。

761年,杜甫49歲,為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有《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

762年,「詩仙」李白卒,與杜甫世稱「李杜」。

763年,杜甫51歲,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764年,在成都有詩《憶昔》《丹青引》等詩。

765年,杜甫53歲,作《旅夜書懷》等詩。

766年,杜甫自雲安移居夔州,有《壯遊》《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等詩。

767年,作《又呈吳郎》《解悶十二首》等詩。

768年,杜甫赴嶽陽,有《登嶽陽樓》詩。

769年,作《南徵》《過南嶽入洞庭湖》等詩。

770年,杜甫卒,享年58歲。其詩被後人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

  以上書籍松社有售  

  查詢 \ 預定請撥 : 0371-87097890  

今日責編 | 魚小

· THE END ·

歡迎分享轉發至微信朋友圈

相關焦點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受到廣泛關注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沿著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回溯詩人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的一生。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松社遊記」在夏天去北海道讀冬天裡的書
    作者:「日」小泉八雲譯者:王新禧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1ISBN:9787224087116作者:「日」京極夏彥譯者:王華懋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6ISBN:9787208085558
  • 【林丫頭講詩史】第十輯:中晚唐詩人之杜甫
    杜甫漂泊愁苦的一生,波瀾驚心。他的作品也是在這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他第一時期安史之亂以前的作品,此間作品約一百三十多首,此時杜甫在二十幾歲到四十幾歲間,正值盛年,作品中展現抱負,胸襟的作品比較多。
  • BBC推出這部杜甫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的足跡,輾轉西安到成都、從長沙到平江,通過他的詩歌串聯起這位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首次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被介紹給西方世界,而中國觀眾跟隨攝影師的鏡頭,感受杜甫在當代所留下的文化影響和精神蹤跡。這部紀錄片中,學者們給予杜甫極高評價。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句
    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紹興市墨趣會名譽會長,紹興書畫社顧問,浙江省紹興市課外書法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朱非先生生於書香門弟,受家庭薰陶,幼時即隨祖、父研習書法,楷書學歐、趙等名家諸體。作品端莊舒朗,涵蘊豐富,功底深厚,技藝超群。行書以二王為宗。其小字清秀飄逸,大字剛勁有力。先生可謂是一個人書俱老,楷、行、草皆善的實力派老年書法家。
  • 詩聖杜甫為何能先於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最偉大的詩人?
    詩聖杜甫為何能夠先於詩仙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成功圈粉全世界?有人喜歡李白豪邁肆意,有人看重杜甫憂國憂民,「李杜詩篇萬口傳」在後人眼中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二人的創作風格迥異,各領風騷,而外國人之所以推崇杜甫,@晴空莽莽 推測幾點原因如下:首先杜甫的詩號稱「詩史」,沉鬱頓挫,多描繪社會動蕩人間疾苦,王朝興衰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的悲天憫懷。人說「世上蒼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現實主義的經典。
  • 「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
    「和觀雲影院」第六周排片表(3.9-3.15)和觀雲影院 x CNEX「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前幾天看電視劇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段落,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女孩去拔牙,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出一張專輯的她,對人生選擇充滿懷疑,想著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夢想。
  • 杜甫:悲慨、博大、深厚,真實展現唐的盛衰的「詩史」
    唐朝詩人雖多,但能跟「詩仙」李白齊名的,只有被世人尊稱為「詩聖」的杜甫。他的作品集《杜工部集》,真實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這部書因杜甫曾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名,其中收錄了杜甫生平創作的一千四百餘首詩歌。杜甫的人生經歷異常坎坷,雖然滿腹才華,卻兩度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但他依然一心想要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杜甫》一片時長59分鐘,上月初在BBC播出。
  • 小議BBC紀錄片《杜甫》
    作者:王鼎鈞  英國資深媒體人麥可·伍德(Michael Wood),為中國詩人杜甫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今年在BBC放映,把一個冷門題材炒熱了。他是怎麼辦到的?  今天製作電視節目,即使是在BBC,也要考慮怎樣迎合大眾的趣味。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紀錄片不只為西方觀眾提供了了解杜甫詩歌的機會,還引發了對以杜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討論。紀錄片還請來莎劇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英文版杜詩。近日,我們專訪了這部紀錄片的撰稿人和主持人、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聽他談談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故事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麥可·伍德
    紀錄片不只為西方觀眾提供了了解杜甫詩歌的機會,還引發了對以杜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討論。紀錄片還請來莎劇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英文版杜詩。 近日,我們專訪了這部紀錄片的撰稿人和主持人、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聽他談談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故事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BBC推出了一部談論遙遠東方詩人的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臺裔紀錄片導演 江松長說「華人故事」 打破偏見
    (江松長提供)美國公共電視臺(PBS)的「視點」(POV)欄目是全美最知名的獨立紀錄片播放平臺,9月,由華裔紀錄片導演江松長(S.雖然最終選擇了熱愛的紀錄片,但起初劇情片也是他的興趣之一,然而劇情片通常都要自己寫劇本、過程很辛苦,他又對自己寫的東西很嚴苛、總覺得不夠好;且劇情片需要集齊資金、知名演員和合作夥伴才能推進,「我對這種製作方式比較沒耐心」,而紀錄片可以跑出去自己拍,他正好喜歡旅遊,「在不熟悉的環境、和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很有趣」,所以朝紀錄片轉向。
  •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在東方,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背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 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松社映像」日日是好日
    誰能想到一年後的2021年,這部紀錄片竟然有了「續集」。而時間,被定格在了2020年的7月25日。這部紀錄片,顯然做出了回答。
  • 這部BBC紀錄片,為何對杜甫情有獨鍾?
    「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的偉大基於一千多年來讀者的一致公認,以及中國和西方文學標準的罕見巧合。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因為正像莎士比亞在我們自己的傳統中,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杜甫的偉大特質在於超出了文學史的有限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