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學堂,除教書先生外皆為孩童,童言自然無忌;加之應試框架中無非背詩答題,普通小朋友對杜甫的邊界,大牴觸不到「談論」的層面。
縱使小兒長大,也斷不敢對「詩聖」加以「談論」。而古往今來,世上也只得一位金聖歎罷了。梁啓超評金聖歎可謂道出文人心聲:
餘於聖嘆有三恨矣。
一恨聖嘆不生於今日,俾得讀西哲諸書,得見近時世界之現狀,則不知聖嘆又作何等感想;
二嘆聖嘆未曾自著一小說,倘有之,必能與《水滸》《西廂》相埒;
三恨《紅樓夢》《茶花女》二書出現太遲,未能得聖嘆先生之批評。
梁先生恐怕也是再三精煉至「三恨」。便是《杜詩》,金聖歎的批評也只完成大半而已。
《金聖歎選批杜詩》
作者:杜甫
出版年:2016-4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0259218
文化的瑰寶太過嬌麗,引得無數今人嘆服折腰,不問國度。最近BBC就拍了一部杜先生的紀錄片,大家奔走相轉發的熱情也很高漲。這次BBC可是「明目張胆」地好一通讚美,標題即可見一斑:《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自古李杜孰更偉大之爭就沒斷過,BBC這樣取名若不是想要「引戰」,就是搞事情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無稽,題名或取自英語國家第一本研究杜甫的同名專著,作者是現代著名的史學家洪業。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作者:「美」洪業
譯者:曾祥波
出版年:2011-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59206
影片評論區對此有研究的觀眾專程做了查對,不僅題名相同,紀錄片中的詩作也全部採用了洪業該書的譯文版本。儘管也有其他評論遺憾英語無法體現原詩的韻美,但是聽著Ian McKellen(甘道夫扮演者)老先生的念詩潺潺如水般吟唱,也是莫大的享受了。
片子內容同樣流淌著製作的用心和敬意,一步步追索杜甫的人生。由唐詩的時代風貌地——西安開題,一路循著杜甫的人生軌跡:出生之地鞏義,求官趕考赴長安,再輾轉於成都、長沙多少流離之處,無一不是在探索杜甫的生命本真。
要在有限的時長裡講述一位文化大國的「聖人」,主題也許過於宏大。所以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BBC從杜甫不同的人生地點來切入倒是很棒的選擇,進可深入淺出,退也相對完整地呈現。
無獨有偶,美國作家比爾·波特熱愛漢文化,同時也是一位翻譯家和漢學家。自2012年起,他就開始了尋訪36位所欽慕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之路,旅程結束後並作書《尋人不遇》。
《尋人不遇》
作者:「美」比爾·波特
譯者:曾少立/ 趙曉芳
出版年:2016-9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41143892
其中,比爾向杜甫的時空致敬便選在成都。那裡住著的,是一位修築草堂、關心糧食、在自然和日常行為中尋找美感的中年農民詩人:杜甫。
單單這樣形容作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愛國詩人杜甫,華夏子孫怕是不同意。但若一味謳歌杜甫之「聖」,想來杜先生自己也不願「居功」。事實上,後人送給他的帽子太多了,儘管他足以戴得起。
在繁盛昌耀的唐朝,人們是沒有「國」之概念的,但是他們有「天下」:正所謂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而「國家」是一個屬於現代社會的詞彙,所以與其說杜甫愛國,倒不如把他的情懷解讀為「愛天下」。
飽讀聖賢書、一腔熱血奔朝堂的杜甫,自少時起就胸懷天下。他入仕為官的夢想並非為權為利為攀王貴,他是為實現儒家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夢想,雖然結局可謂失敗了。但他的情懷都寄予詩,讀了詩的人,都能看到杜甫的夢,看到他的烏託邦,正如孔夫子的理想國那樣,國泰民安、博正厚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的精神世界又是複雜的,一部紀錄片講不完的事情,又如何能一言以蔽之呢?但是生活在流淌著李杜孟白之詩的文化裡,總要多學習一番,才好承得起老祖宗留下的榮耀遺產。
《杜甫全集校注》全十二冊,不求讀完,且來書店品味一二,想必也是極美好的吧!
《杜甫全集校注》(全十二冊)
作者:杜甫
出版年:2014-4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 9787020095193
735年,杜甫23歲,赴東都舉進士,未果。
744年,李白在東都與杜甫相遇,訂交。
746年,杜甫34歲,作《今夕行》等詩。
747年,杜甫詩《春日憶李白》約作於此年。
750年,杜甫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751年,杜甫作《前出塞》《曲江三章》等詩。
753年,杜甫41歲,作《麗人行》等詩。
754年,杜甫42歲,作《秋雨嘆三首》等詩。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後出塞五首》等詩。
756年,杜甫44歲,作《悲陳陶》《悲青阪》《哀王孫》《月夜》等詩。
757年,作《春望》《哀江頭》《北徵》等詩。
758年,杜甫作《洗兵馬》《曲江二首》等詩。
759年,杜甫作「三吏」、「三別」《夢李白二首》《秋笛》《同谷七歌》等詩。
760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築草堂。
761年,杜甫49歲,為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有《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
762年,「詩仙」李白卒,與杜甫世稱「李杜」。
763年,杜甫51歲,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764年,在成都有詩《憶昔》《丹青引》等詩。
765年,杜甫53歲,作《旅夜書懷》等詩。
766年,杜甫自雲安移居夔州,有《壯遊》《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等詩。
767年,作《又呈吳郎》《解悶十二首》等詩。
768年,杜甫赴嶽陽,有《登嶽陽樓》詩。
769年,作《南徵》《過南嶽入洞庭湖》等詩。
770年,杜甫卒,享年58歲。其詩被後人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
以上書籍松社有售
查詢 \ 預定請撥 : 0371-87097890
今日責編 | 魚小
· THE END ·
歡迎分享轉發至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