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神劇橫行的時代,也有一些優秀的影片動人心弦。由陸柱國先生督拍的《太行山上》便是這樣一部好片子。
《太行山上》用一個超長的鏡頭,展示了山西忻口會戰中郝夢齡將軍以「我死國存」的精神血拼1300高地,戰死陣前的經過。這位將軍在得知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真在攻擊高地時陣亡的消息後,果斷地戴上了鋼盔,親自率隊衝鋒。影片用一個震撼的鏡頭拉開了這次衝鋒的序幕 – 在部下的苦苦勸阻中,郝夢齡軍戴上德式鋼盔,伸出手對衛士喝道:「湯姆槍!」接過一支烏黑的衝鋒鎗,率先撲向了敵陣。將軍身後,中國軍隊如洪流衝向山頂。
郝夢齡軍長使用的這種湯姆森衝鋒鎗,其兇狠的火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令人印象深刻,更是美國黑社會的寵兒。
手持湯姆森衝鋒鎗的美軍戰士,注意其使用的彈鼓
美國戰爭募捐海報上的傘兵手持的便是湯姆森衝鋒鎗
抗戰打響之後,湯姆森衝鋒鎗卻一度在正面戰場上銷聲匿跡了。而且,如果查中國兵工廠的記錄,會發現衝鋒鎗的生產被放置於極不重要的位置。有意思的是日軍也不怎麼喜歡這種武器,即便繳獲也往往配給偽軍使用。
對日軍來說不喜歡湯姆森衝鋒鎗道理很簡單,因為它的作戰特點本身就是排斥衝鋒鎗的。日本資源匱乏,一直反對裝備衝鋒鎗這樣的燒子彈大戶,倒是積極研究如何在機槍上裝刺刀。
最原始的湯姆森衝鋒鎗,沒有槍託的版本
使用湯姆森衝鋒鎗的敵後根據地遊擊隊
湯姆森衝鋒鎗在中國此前的戰鬥中並不是作為「衝鋒鎗」使用,它通常被稱作「手提機槍」,也就是在機槍不足的時候作為一種替代武器使用的。二三十年代中國國內的戰爭中,兵員素質和訓練水平普遍較差,往往要縮短交戰距離後才能發揮武器性能,射程較短的湯姆森充當機槍幾乎沒有問題。而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和三八式步槍都以在遠距離射擊準確著稱,加上其前期兵員訓練水平較高,雙方的戰鬥常常在六百米或更遠的距離上進行,連漢陽造步槍在這個交戰距離上都感到吃力,湯姆森衝鋒鎗更是只能坐視對方逞威風。中國軍隊還有一款非常好的機槍 –重量輕,火力強,可靠性好的捷克造ZB-26輕機槍。湯姆森衝鋒鎗由於射程的原因很難與它競爭。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張晶,林小靜,金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