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二戰德軍的STG44突擊步槍開創了全自動步槍的新時代,各主要軍事強國都迅速發展自己的自動步槍。很幸運,這次中國沒有落後太多。借著中蘇合作的東風,我國從蘇聯引進了大名鼎鼎的AK-47突擊步槍,並於1956年仿製成功了我們自己的自動步槍,這就是56式自動步槍。
56式自動步槍,當時定型時稱為1956年式衝鋒鎗,簡稱「56衝「。作為AK-47的國內仿製型號,56式與原版AK-47自動步槍的性能基本一致,只是外形上略有區別。AK-47的準星為兩側護翼的半包式結構,而56式則為全包式的護環。56式自動步槍還裝有可摺疊式的三稜刺刀,方便白刃拼殺,充分發揚我軍"刺刀見紅"的精神。
56式自動步槍口徑7.62毫米,發射7.62X39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彈匣容量30發,有效射程400米。56式有單發和連發兩種射擊模式:單發時射速為每分鐘40發,連發狀態下每分鐘射速90~100發。56式採用和AK-47一樣的活塞長行程導氣、槍機迴轉式閉鎖,這種結構操作簡便,易於訓練和維修,確保56式在各種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擁有良好的射擊可靠性。
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56式自動步槍出現了諸多改進型號。56式自動步槍採用木製固定槍託,後來出現了改進型56-1式改為了向下摺疊的金屬摺疊槍託,主要供空降兵和特種部隊使用。56-2式把槍託改為向右摺疊,取消了槍上的摺疊刺刀,並把原本槍上木製的護木、握把等改為用玻璃鋼製造。最後還有一種56C式短步槍,縮短了槍管,尺寸更加小巧,方便攜帶。
關於56式,國內觀眾最奇怪的是:56式明明是發射步槍子彈的自動步槍,為什麼卻長期被稱作衝鋒鎗?
這就要追溯到我軍早期對衝鋒鎗的定位和運用思想了。紅軍時期我軍就裝備過德制的MP18衝鋒鎗,當時被稱作手提機槍。紅軍常常把手提機槍集中起來使用,在衝鋒時以猛烈的火力壓制住敵人。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繳獲的衝鋒鎗越來越多,我軍開始把衝鋒鎗下放到步兵班裡,作為步槍火力的補充,提供近距離的火力壓制。
就這樣一直到建國後換裝蘇械時,我軍依然採用衝鋒鎗作為班組火力補充的思路。在建國初期的步兵班武器配置中,正副班長使用仿製波波沙的54式衝鋒鎗,步兵則裝備仿製莫辛納甘的53式步騎槍。在我軍換裝第一代制式槍械56式槍族時,普通士兵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而正副班長裝備的56式自動步槍定位也被設定為班組火力支援用武器,主要用於提供近距離壓制火力。
作戰定位和衝鋒鎗一樣,再加上當時普遍的觀點是像56半和莫辛納甘那樣單發射擊的才被稱為步槍,因此56式自動步槍就被稱為衝鋒鎗了。後來雖然人們了解到自動步槍和衝鋒鎗的區別,但習慣成自然,叫的時間長了也就不改了。
56式自動步槍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自動步槍。除了裝備我軍,56式也曾廣泛地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被稱為中國AK,同時56式在美國的民間槍械市場上也以可靠的性能、低廉的價格而很受歡迎。雖然我軍在80年代全面裝備81式自動步槍,但直到今天,56式系列衝鋒鎗仍有部分在我軍中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