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江蘇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上線政風熱線全媒體直播節目,就市民關心的小微企業貸款、新型「校園貸」等問題回應群眾關切。
南京市溧水區的張女士反映,今年8月,她接到一位自稱是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表示,她在大學的時候,曾經有過校園貸的不良記錄。於是,張女士按照對方的要求進行操作,試圖消除不良記錄,沒想到卻讓自己陷入了「校園套路貸」的陷阱。
按照對方要求,張女士在「美團生活費」「借唄」等多家網絡融資平臺上進行貸款,合計49000多元,隨後,她將這些錢轉給對方,對方表示會在後臺清空個人額度後提高個人徵信度。轉帳之後,對方立即中斷了聯繫,這時,張女士才意識到遭到了套路貸,並立即報警。
張女士遇到的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她怎麼做才可以防止上當受騙?江蘇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地方金融穩定處處長史先誠表示,張女士接觸的是校園貸,前幾年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在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過程中,對校園貸進行了清理,並做了大量的宣傳,引導學生理性消費,儘量不要用校園貸或者超前消費。
「有一些是屬於正常的網貸,個人借了錢就要還錢,有一些屬於公安機關打擊的非法網貸,或者是公安機關打擊的套路貸,涉及到詐騙而不涉及到個人的信用修復問題的,正常借的本金是需要還的。」
同時,史先誠強調,張女士在校園裡借了校園貸,畢業後找到的修復個人信用的渠道是不正規的。個人應該到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去查詢自己的徵信報告,而不是看對方提供的可能是虛假的徵信報告。
據了解,目前存在的三種新型校園貸詐騙套路:第一種是冒充校園貸平臺的客服人員進行詐騙;第二種是以消除校園貸上面的不良信用記錄為幌子進行詐騙;第三種是通過刷銀行流水達到一定數額後才能辦理校園貸為由進行詐騙。
近幾年,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對非法網貸、非法放貸都進行了聯合清理,在治理過程中,對套路貸涉及犯罪的公安機關都進行了打擊,對於尚未構成犯罪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貸款利率進行了規範。一方面對套路貸、校園貸等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已經開展常態化宣傳教育,在高校定期組織防範非法校園貸活動;另一方面,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也在對貸款類的APP進行排查清理,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