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紈是紅樓夢中賈政的長子賈珠的妻子,二十歲的時候就喪偶寡居,扶養兒子賈蘭,如槁木死灰一般,等兒子功成名就,他的青春年華已逝,也算是一個悲劇人物。
每個人的言談舉止,都不自覺地烙著家庭環境的印記。李紈,年紀輕輕就帶著年幼的兒子守寡,既使在封建社會,也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在封建社會對寡婦的限制很多,守寡要耐得住寂寞,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所以要為守節的寡婦立貞節牌坊。
李紈心如止水,只知道侍奉長輩,扶養孩子,與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李紈的父親李守中,曾經做過國子監祭酒,也算是金陵比較顯赫的官宦之家。國子監祭酒是主管教育和考試的行政長官,所以李氏家族的文化氛圍很濃厚,書中說族中無論男女都誦讀詩書。
但偏偏到了李紈的父親李守中這裡,信奉女子無才便有德。李守中可能只希望女兒遵從封建道德規範,三從四德,做一個賢妻良母。所以李守中不注重李紈的讀書,只讓他多少認得些字就行,而把紡織和操持家務當作最主要的事。所以他給女兒起名李紈,字宮裁。他希望女兒象精美的絲織品一樣富麗、華貴。
李守中讓李紈讀的只有《女四書》、《烈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在這樣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薰陶下,李紈年紀輕輕就守寡,活得如枯木死灰一般,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紈的做法深受封建社會推崇,在榮國府他的月錢,和賈母王夫人一樣,都是二十兩。又有園子地收租子,年終分年例也是頭等。一年有四五百兩銀子。人人對他另眼相待,就是王熙鳳,也對他禮讓三分。
李紈的寡居生活也曾有一段青春煥發的時光。在大觀園眾姐妹結海棠社的時候,李紈雖然不會做詩,但卻自薦做社長,並且去找鳳姐要經費,因為他是長嫂,比別人出面合適。他對詩作的評判也十分精準,使詩社的活動舉辦的有聲有色,眾姐妹興致都很高。
鳳姐養病的時候,李紈和探春暫時代理家事。他雖然不象探春有魄力,敢作為,但作事卻考慮周全,才能雖不如探春,但品格穩妥卻勝一籌,在大觀園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的執行中,李是把握大局的,所以功不可沒。李紈的人生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的死氣沉沉的生活也有了一絲生機和活力。
但寡居的李紈幸福嗎?那份孤獨寂寞恐怕無法言說。雖然在榮國府被抄家的時侯,李紈倖免於難,錢財也未受損失,但他對府中其他人能伸手相幫時,卻視而不見只知自保,做法讓人側目。他的兒子高中,他的人生卻也走到了盡頭。儘管他受誥封,鳳冠霞帔,卻只是短暫的風光,不值得世人豔羨,枉為別人做笑談。
而他的父親李守中,用封建禮教的繩緊緊地捆綁著他的女兒,斷送了一生的幸福,不知作何感想。引以為傲?悔恨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