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釀造企業表面上與醬油、醋等發酵食品工廠相似,但實際上其經營成本佔了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下面對酒廠的經營成本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耗糧成本:按傳統濃香型白酒工藝,發酵時間為60天,窖池容積為10立方,每輪發酵期耗糧約為4000 KG,再按3斤白酒產量計算,耗糧約可生產1300 KG的原料酒。
這是一種時間成本,白酒,必須在貯酒容器內,至少貯存半年,才能除去蒸餾過程中的乙醛等有害成分,這一過程稱為「去新」。為保證質量,一些釀酒廠甚至會儲存數年。
像釀酒工具這樣的成本投資:在白酒的生產和貯藏過程中,蒸餾用的甑桶、貯藏用的不鏽鋼酒罐,甚至是發酵用的窖池,都是酒廠的固定投資,按目前的市場價格,最大的投資是不鏽鋼酒罐的投資,每1000噸酒罐的建造成本約為100萬元,為保證儲存時間和白酒質量,一家小酒廠至少需要100噸的不鏽鋼酒罐,日常使用中,這些不鏽鋼酒罐還需要一定的維修費用。
人力成本:白酒釀造行業不只是傳統的發酵業,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目前主要還是依靠人力來生產,一般酒廠都是按班組來生產,每個班組大約5~7人。這個還只是生產一線的人員,同時酒廠還需要倉庫的管理人員,酒體的品評人員等等各類人員,所以人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除上述費用外,酒廠的日常開支還包括釀酒的能源消耗、國家有關質量檢驗的檢驗費等各種費用,這對於一個釀酒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因此,目前很多釀造企業為了節省日常開支,都採用外購原酒的方式來生產,簡單來說,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從四川、貴州等地購進原酒,自己負責包裝,最後賣出。另外一個極端的方法是直接用酒精加香料勾兌,然後作為固態法發酵後的酒出售。而且通過這兩種方式生產出來的酒,你肯定也不會在周圍聞到酒糟味。
為何茅臺鎮酒廠看不到成堆的酒糟?沒聞到酒味嗎?
茅臺鎮的所有酒廠都在按照傳統工藝釀造醬香酒,但是我不敢保證,但我知道很多酒廠和酒坊都在按照傳統工藝釀造醬香酒(至少我們酒坊也是如此)!廠子裡堆積如山的酒糟,的確沒有,車間裡的晾衣架堆成小山還是時有發生的,沒聞到酒糟味,就要看站在哪個廠子外,或者自己鼻子有問題!
也有可能,在重陽節前後,你來到茅臺鎮,上個七輪酒已好,酒糟已清,還有一批還沒有開始下沙的原料,或是剛發酵不久,酒糟的味道就不大了!
熟識調味酒的酒友都知道:正宗的傳統調味坤沙酒製作工藝,採用整粒紅纓子高粱,每年重陽節前後以酒麴1:1比例攪拌(俗稱下沙),九蒸八曬七出:蒸九次,不與原料混合蒸餾,曬乾,釀造時,二次投料,八次高溫堆積發酵(每一周),八次下窖(每一個月),七次蒸餾取酒。取原窖三年,調味三年,再窖藏一年,最後檢驗出廠。這裡所說的「沙」,指的是紅粱即高粱,以本地產的「紅纓子」高粱而聞名。(由磨碎的高粱發酵而成的酒稱為碎沙酒;用坤沙工藝最後9次蒸煮後扔掉的酒糟,在加入一些新的高粱和新的曲藥後,再發酵而成的酒稱為翻沙酒;用廢棄的酒器裝入託盤後,將酒精放入底鍋,經蒸汽加熱蒸餾而成的酒稱為串香酒),這就是為什麼酒廠反而不會那麼大酒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