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不是你栽培的就不能叫植物/不是你熄滅的就不能叫火焰」 ;「是該寒冷了/是該給風以衣服的待遇了」;「我喜歡過深夜的腳步聲,像雨水鑲嵌在水泥地面」。 ……這些詩句是來自70後代表性詩人曾蒙最新出版的詩集《無盡藏》,2020年秋天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這是曾蒙公開出版的第三本詩集。詩集中收入《意想不到》《火焰》《擋不住的星光》《圍城》等作品,是曾蒙在2016年至2018年三年內創作的作品精選,也是他一部讓他比較自信的一部詩集。
這部詩集也得到詩歌圈內的認可。比如資深詩評家陳亞平評論說,在詩集《無盡藏》裡,詩人曾蒙用這幾年自己歸納出來的小敘述主義手法,讓人們過去沿用的基本敘述手法有了新的變化,重建了他個人跨界的書寫譜系。《無盡藏》展現的那種綜合暢寫的表現形式,體現了詩人2016年—2018年對詩歌創作做出的全新越界,包括新世紀這一段創作時期體現的創作前景。
曾蒙是蘇東坡的粉絲,他原本做了些準備,想在2018年左右寫一首長詩獻給偉大的蘇東坡,到現在也沒寫成。這次出新詩集,他借用了蘇東坡《赤壁賦》中的「無盡藏」作為新詩集名字,以表致敬之情。「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曾蒙
重慶、成都是中國詩歌界的兩座重鎮,近一二十年來滋養出了眾多優秀的詩人。曾蒙就是其中一位,他也是中國70後詩人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西南大學的曾蒙,大學畢業後在攀枝花工作、生活,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一直在衛生部門就職,目前在醫院工作的曾蒙,遠離熱鬧的光環地帶,在業餘時間勤懇寫詩,成就斐然。迄今已在《詩刊》、《星星詩刊》、《詩選刊》、《揚子江詩刊》、《山花》、《青年文學》、《北京文學》、《草原》、《紅巖》、《西藏文學》、《湖南文學》等海內外文學刊物發表詩歌、小說、隨筆、評論近900篇(件)。
曾蒙說,攀枝花比較偏遠,不僅僅是指地理位置,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是如此。「因此,要想在文學藝術上有更大的突破,需要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定力和努力。更需要的是相對於成都和重慶的詩人們,更多的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是的,寂寞和孤獨。」
不同的人,開始寫詩的理由都不盡相同。 曾蒙生性敏感、細膩,可能這是藝術的天賦。初中遇到一位很好的語文老師,從此與文學相遇。16歲的某一天,他在家鄉的小閣樓上寫了首散文詩,不過癮,又寫了首短詩。投搞後都發表了。他也寫過小說、隨筆什麼的,但最喜歡的還是寫詩,詩歌鍛鍊的是語言,而語言無窮無盡。
詩從何而起?在很多人看來,這都是比較神秘的。但是曾蒙說,寫詩在他看來是生理需求。觸發他寫詩的場景,「有可能是一個場景,一片落葉,一個詞語的觸發,而引起寫的衝動。把它引成一首完整的詩,也是自然而然的,並沒多少神秘性。」相比其他題材,詩歌的受眾理解門檻要高一些。寫了不錯的詩歌,如果得不到應有的共鳴,會是一個令人孤獨的事情。但曾蒙覺得不必為此糾結,「寫好自己的作品,其他都是次要的。不要小瞧讀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