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關於犧牲這個話題

2020-09-03 松梅影評

《攀登者》成為此次國慶三大獻禮片中口碑最差的一部。同時上映,《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已達11.09億,《中國機長》8.38億,《攀登者》4.61億。看過《我和我的祖國》的觀眾都說電影好看,所以他又會影響周圍的一波人去看。原先因為吳京和前面的大宣傳大造勢去看《攀登者》的觀眾,回來後都說不好看,這又會影響周圍的一波人不去看。所以,這樣一來,《我和我的祖國》的票房會越來越高,這也是很多好電影在中國上映一個月依然票房堅挺的原因。《攀登者》的票房則會持續走低。

很遺憾,這次《攀登者》成為此輪票房角逐的犧牲者。



現在的網民真不得了,不看面子是最大的問題!

《戰狼》1,票房5.45億。《戰狼2》,票房56.82億。也就是說,起初,吳京並沒有那麼強的票房號召力,可是電影好看,網上好評如潮一波接一波湧過來,票房就在網友的口碑下蹭蹭蹭地上漲。《流浪地球》,票房46.40億,吳京再次成為票房最大贏家。

《攀登者》這次用吳京也不大好使了,不怕強對手,只怕豬隊友,吳京再強也拉不回整部電影的大車。這一次,吳京被導演的「曲松林式指揮」給犧牲了。吳京在此片中延續了《戰狼》中的狠角色,智勇雙全有膽識有判斷有謀略有行動,可惜被感情戲拖了後腿。



《攀登者》的口碑為何如此低迷?讓人分秒出戲的章子怡是最大的敗筆。章子怡經過太多角色了,估計她拍戲時可以一次過,因為她太有經驗太精緻太老到了。這個精緻老到與影片中的徐纓不符。四十歲的章子怡也不再適合羊角辮扮純真。那張被觀眾熟知的臉,實在演不出新感情了。就算是出國回來的徐纓也不適合章子怡飾演,多年未嫁一心只有方五洲的女人,不管是內心還是表面,應該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孤冷清絕之氣,章子怡沒有。

還有,感情戲放在影片中不倫不類,生生將冒險片整成了文藝片。攀登珠穆朗瑪峰那麼重大的事件,而且是在1960年,1975年,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攀登,導演居然放棄眾多感人的細節不拍,愣是把感情戲整成了重點,這選擇題材的功夫,實在是讓觀眾大倒胃口。



張譯的表演一直不錯,在這部片子裡對曲松林這個人物也進行了用心的詮釋。軸,是對曲松林個性最好的形容。為方五洲當初救了他丟了攝影機這件事,他恨了十三年,所以在他任副總指揮的過程中,開始一直是往前衝往上爬,為了祖國不留任何退路,但是在李國梁被他錯誤的決定犧牲之後,他瞬間理解了方五洲當初的決定,沒了就是沒了,沒了才知道失去的滋味。然後,他又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做任何決定都開始變得保守。曲松林完成了此片中「轉變」的任務,張譯也演得很用力,但是由於劇本對這個角色的過度設置,導致整個角色的變形失自然。



井柏然之前在其他片中的表演也不錯,但是在此片中,他的形象與他的角色不太相符,不夠粗糙不夠男人,這使得最後他當隊長那個環節有點跳。再加上導演又生生給他配了一段感情戲,完全拉低了這個角色的境界,兩人還夾心餅乾一樣地剛好落在冰縫中,跌下來還正好尷尬位。這樣的橋段不知多少電影使用過,但是在這部嚴肅的片子裡真不合適。



胡歌在《琅琊榜》中的角色實在驚豔,在這部片中實在差強人意,主要還是對這個角色的劇本上的設置不太好。更不用說片尾成龍的硬插一腳了。

更多細節上的設置就不用說了。方五洲為了救徐纓,恰好被大石頭壓住,真是看得觀眾都背疼,居然無大損礙地成功脫困,愛情的力量還是安全繩的力量?化石居然是定情信物,十五年後再見面時徐纓居然把化石又還給方五洲。這可是化石啊,不是你自家棗樹底下的石頭。同樣是化石,在同學手傳相看的過程中,居然摔在地上成了兩半,也沒有哪個同學站起來驚慌失措。是那個年代對化石的認知度沒有現在高嗎?

攀登者,丈量珠穆朗瑪峰中國高度,本應氣勢如宏愛國情操燃爆,吳京張譯井柏然胡歌實力加盟強力演繹,全是硬貨大料,無奈導演李仁港硬是給出了一盤小炒獅子頭一樣的菜品。

相關焦點

  • 為電影《攀登者》喝彩!
    網上關於《攀登者》的評論很多,有好的有不好的。到底怎麼樣呢?不看過還真不好亂講,真的如有的評論說的那麼不堪嗎?錯了,這是一部真正優秀的電影,從各方面來講,都堪稱優秀,劇情,表演,臺詞,背景音樂都十分出彩,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總感覺餘味悠長,一下子有點體會不盡。
  • 攀登者夏伯渝
    而在北京香山公園晨練攀登者的隊伍裡,他卻是那麼不同:經常登山的人都和他打招呼,「老夏,又來了。」、「今兒早啊」,而當路人的眼神轉移到他的鋼鐵義肢時,又是另外一個表情:由衷的敬佩,伸出大拇指。一部是拍攝於1975年的紀錄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另一部是電影《攀登者》,儘管在其中他並非主角兒,但其中的細節成就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幕,也成為他藝術清單中重要的作品。
  • 影評:《攀登者》一份關於珠峰的唯美
    《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珠峰,臨時擔任隊長的方五洲為救助同伴曲松林導致攝像機掉落,缺少環繞山頂拍攝的360度影像資料,中國登頂珠峰也不為國際所認可,於是,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度集結,並最終登頂珠峰、拍攝資料,為中國登山史寫了濃重一筆的故事。
  • 《攀登者》:攀登精神,中國精神
    《攀登者》為國登頂,寸土不讓。國慶大片《攀登者》終於上映了,國慶節10月1號當天我去看了,感覺特別的燃,特別的勵志。看完過後,你一定會為勇於攀登的中國精神,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深受感動。下面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中國攀登隊成功登頂,因照相機丟失無法拍下360度的峰頂照片而招質疑。
  • 我想為《攀登者》說兩句話
    「我們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心中無山」——《攀登者》9月28日,國慶檔的獻禮三強《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展開了全國範圍內的點映活動,可以說提前開始了國慶口碑和排片的爭奪戰。其中相比較另外兩部點映城市限制,比如《我和我的祖國》本人所處的城市就沒有安排場次。
  • 攀登者:從故事背景到愛國情懷,我們看的是什麼?
    這個人物就是《攀登者》中胡歌飾演的楊光的原型。若不是《攀登者》,我們普通中國人關於當年這段觸動全世界的歷史又知道多少?沒有那些年為領土而戰的中國戰士們,又怎麼得來如今這個世界動蕩局勢下,依舊和平安靜的中國。所以愛國情懷是這部影片必須的主題。那麼家又從何處體現?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和章子怡飾演的徐纓是一對相愛的苦命鴛鴦。方五洲第一次從珠峰迴來便準備向她求婚,但他們卻又不得不因為國家的號召,而放棄小家,成全大家。
  • 「攀登者」敗於李仁港?
    而再看《攀登者》,雖然日排片佔比和票房都能維持在第四位左右,但票房剛剛達到10億元,已與前兩者拉開差距。 不僅票房落差大,相較於前兩者的全面高口碑,《攀登者》則出現嚴重的負面口碑。《攀登者》豆瓣評分已從開局的7.0分,跌落至6.5分。
  • 《攀登者》:中國電影登「峰」 需要衝頂精神
    氣象學家徐纓提出未來幾天還有好天氣,主張留下衝頂,為此她承擔更多的壓力,最後付出犧牲代價,確保了登山隊員的成功。從完片的效果來看,這些戲劇衝突是引人入勝的。犧牲,是登山題材中經常呈現的主題或命運選擇。電影《攀登者》充分表現了犧牲,它既有為國犧牲的精神,也有為感情犧牲的細節,充滿了一種催人淚下的家國情懷。
  • 電影《攀登者》|楊尚雯 @小作家
    今天放假在家,媽媽在網上找了一部電影《攀登者》讓我看,我很高興。終於可以欣賞這部仰慕已久的電影了。自從之前看過吳京飾演的《戰狼》,我和同學們都很喜歡吳京,覺得他是真正的男子漢。我很喜歡《攀登者》這部電影。看完以後,也很感動,對方五洲、曲松林、傑布這些人,非常佩服。他們為了祖國的利益,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毅然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 看過《攀登者》之後,更懂了《我和我的祖國》
    最讓人感動的是,境遇越困難,大家的使命感越強烈,這是《攀登者》的魂,是《我和我的祖國》的魂,更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之魂!為了國家的使命,多少人顧不上考慮自己的安危,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個人早已變得可以忽略不記,而他們認為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 攀登者:從中國人為什麼登珠峰說起
    在途中,他得知印度陸軍登山隊也準備在同年攀登珠峰,雙方在一家登山裝備店不期而遇。一旦印度人捷足先登,勢必以此在邊界問題上宣傳造勢。史佔春趕緊將這一消息報告國內,攀登珠峰的任務迫在眉睫。中國人攀登珠峰,本就是難以實現的目標,如今又成為一次「被迫」執行的任務,可謂難於登天。電影《攀登者》所要還原的,正是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 觀看電影—攀登者
    10月4日,從老家下山,回到城市,又回到看電影的話題,這次孩子倒是很樂意,但她首選是《中國機長》,但是力推《攀登者》,我看了三個片子的預告片,我選擇的順序是《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因為假期,事情比較多,一天一部片子,還比較趕。孩子得到第二天看《中國機長》的保證,答應先看《攀登者》。
  • 《攀登者》被低估 動作視效題材都值得一看
    實話實說,經過比較,《攀登者》真的是三部中最適合去電影院看的視效大片。《攀登者》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完整的故事線,也都交代清楚了背景,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了他們的行為動機。而關於李國梁為什麼會做出犧牲自己來保住隊友和攝像機的舉動,楊光又為什麼在若干年後裝上了假肢也還要完成登頂的夢想……
  • 電影 |《攀登者》:珠峰在下,信仰在上
    《攀登者當國家積貧積弱,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那一條條不平等條約,那一個個外國租界…當是時,我們的國,我們的家,卻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如果你明白這種滋味,就能明白1960年我國登山隊員冒死攀登珠峰的意義。
  • 《攀登者》曝國際版預告 攀登聯盟合體戰天險
    9月23日,電影《攀登者》發布國際版預告,持續推高影片熱度。預告中由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等所飾演的兩代中國攀登者,分別於1960年、1975年向珠峰發起衝刺卻頻頻遭遇暴風、冰裂縫、雪崩等致命危機,如何完成登頂使命成為他們需要面對的重大關卡。電影《攀登者》由徐克、李仁港兩大導演共同傾力打造,帶來一場驚心動魄的東方雪域冒險之旅。作為國慶檔的熱門影片,電影《攀登者》各大平臺的想看數據也保持高漲趨勢,持續領跑國慶檔。
  • 電影《攀登者》編劇阿來:「攀登」給中國人的 文化基因注入探險元素 | 訪談
    作家阿來前不久,阿來的新書《攀登者》面世,這是電影《攀登者》的文學母本,阿來也成為同名電影的編劇之一。在網上查找資料時,大家非常偶然地發現,著名作家阿來曾經做過關於1960年中國登山隊的攀登資料採集工作,在2014年採訪了當時還健在的三位1960年登珠穆朗瑪峰的登山隊員,並極其巧合地與1975年中國第一位登頂的女性登山家潘多有過一次長談。那次談話後不久,潘多就離世了。
  • 《攀登者》:勇攀藝術創作高峰
    《攀登者》是一部融愛國主義精神與個人情感為一體的新主流大片,成功塑造了為國登頂、永不放棄的方五洲,為完成國家任務、英勇犧牲的氣象學家徐纓,為堅守重託、不辱使命的曲松林等一系列英雄形象,傳播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是一部能與觀眾共情共鳴共振的中國式大片,也為今後國產影片高質量發展提供諸多啟示。本版摘登與會專家學者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 電影《攀登者》從劇情到導演該不該被吐槽?
    《攀登者》首映後,滿屏都是鋪天蓋地的差評,有吐槽感情戲的,有吐槽導演的,有吐槽劇情的,所有非議的理由都歸因於1960年首次攀登珠峰過於悲壯的人物經歷和歷史背景。包括登頂者在頂峰留下紀念品,任後人來認可、登頂者在頂峰拍攝360度的環境照片、和登頂隊員在頂峰的照片。)所以影片中將這次經歷改成了在首次攀登途中遇險,張譯在跌落時將攝影機交給吳京,但是吳京選擇了施救張譯,將攝影機遺失了。也就有了第二次攀登珠峰時,井柏然在危難時刻將攝像機移交隊友,割斷了維繫自己生命繩索的情節。攝像機成為電影的主線,這個更改也合情合理,完全符合中國式人性的偉大。
  • 《攀登者》算不算一手好牌打爛?
    作為向祖國70年慶獻禮的三大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閃亮登場。《攀登者》作為上映前「想看」人數最多的,上映後口碑卻急速下滑,目前是三部中唯一豆瓣評分低於7分的。口碑崩在哪兒《攀登者》便取材自這段歷史,立意是讓我們了解並銘記這段歷史。登山隊員那「無畏葬身於攀登路上,只想讓世界對祖國刮目相看」的氣魄,給我很多震撼。按理說在如此撼動人心的真人真事背景下,該影片可謂是持有一手好牌,為何卻被說打爛了?
  • 動作場面震撼人心,《攀登者》值回票價
    《攀登者》成為了我首選觀影的電影,畢竟是國內少有涉及攀登題材的電影,觀影結束之後,可以說是充滿了驚喜以及些許惋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不可否認,《攀登者》是很多人在國慶節最期待的一部電影。拿井柏然所飾演李國梁來說,前面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花了很多心思進行刻畫,他的任務就是確保攝影機能夠拍到登山隊登頂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用鏡頭語言突顯人物的重要性,促使後面他為保護攝像機犧牲時的情節能夠很好的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