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我愛你——《挪威的森林》的書與電影

2021-01-09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康斯坦丁1900

一 小說與小說改編電影

看到很多評論說,好的書一般不能夠被改編為好的電影。這個觀點我實在不敢苟同,且不論那些電影比書偉大,比如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集《四季奇譚》中三個小故事都改編為電影,且至少兩部都是偉大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和《伴我同行》。還有很多經典的電影和原著小說一樣偉大,從早年的《亂世佳人》,之後的《教父》,最近的《指環王》等等,事實上多數電影劇本之前都有書作為支撐,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就是因為這個捨得。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好的書不能被改成電影呢?其實問題應該被闡釋的更為清楚一些,書,或者直接說小說,分成很多種類型,風格,流派,但如果簡單粗暴的區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故事為小說的主要線索和內容,一類並不以故事見長,而是通過更多的複雜元素,作者對於世界,對於人,對於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以文字的方式儲存起來,成為一種時間的藝術。有的小說兩方面都有,有精彩的故事,也有豐富的內容。《悲慘世界》全書一百二十多萬字,故事並不是它的核心,但故事同樣精彩,因此它的改編長盛不衰。餘華的《活著》和李碧華的《霸王別姬》共同促成了張藝謀和陳凱歌電影事業的巔峰。但有的小說內容很豐富,但故事性不強,這種小說相對比較難讀,也比較難被影像化,《追憶似水年華》是鼎鼎有名的作品,它既不好讀,改編的電影也很難看進去,1999年算是不錯的銀幕之作。同樣,《在路上》作為垮掉一代的代表作,2012年的改編不可謂不用心,但仍不算是一流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不算是故事性特別強的小說,小說主要是由作者對於生命的感受組成,人物不多,且缺乏激烈的矛盾衝突,因而本身就不大適合改編成電影。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改編成好的電影,為什麼?

二 「戲劇電影」與「小說電影」

「戲劇電影」與「小說電影」這個提法在國外的電影著作中極為少見,是在孟犁野先生在《中國電影藝術史稿》中看到的,覺得雖然沒有嚴格的學術論證傳統,但這個簡單的分類是很有意思的。「戲劇電影」也就是以講故事為中心的電影,絕大多數商業片都是以講故事為主的。「小說電影」大概可以理解為一部分不以講故事為主的電影。前者靠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人,通過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無論是純靠故事取勝的《兩桿大煙槍》,還是諾蘭複雜的故事結構,這些電影成功的重要基礎就是一個好故事。後者並不以激烈的矛盾衝突推動故事的發展。而是靠電影語言來表達作者對世界的感受。很多藝術電影,包括早期很多實驗電影都屬於此類。國內五代導演很多作品故事性都不強,《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等,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甚至《一代宗師》都感受大於故事。而電影史上很多藝術片經典與作者都是直接用影響來表達感受,儘管這些人有時候很難被理解和接受,比如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之樹》,達倫阿羅夫斯基的《珍愛源泉》。這意味電影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故事性強的,一種故事性差的,兩者並非孰優孰劣,定位不同。商業片更多的需要用故事吸引觀眾。而靠電影語言成為表達感受的可能成為經典,但很可能不為多數人接受。

三 《挪威的森林》的電影與書

《挪威的森林》由越南導演陳英雄指導,這位堪稱越南電影名片的導演擅長長鏡頭,對畫面有極強的感受力,前者讓他經常被人評為越南的侯孝賢,而後者讓他和張藝謀一樣,對電影畫面的色彩與美,總是有出眾的把握。但可惜這次,陳英雄並沒有用他的特長,很好的改編這本他很喜歡的小說。

首先是定位問題,影片從項目開始就是一部瞄準市場的商業片。而商業片最好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這點本身原著小說比較缺乏,但並不意味著沒有,幾個主要人物互動確實少,但幾個關鍵的起轉承合,渡邊在直子和綠子之間的來回搖擺,也算是經典的三角戀,但綠子在電影中戲份過少,幾次出現都沒有交代前因後果,現代十分突兀。因此很難讓人看到渡邊的糾結。而電影的時間和鏡頭過多的給了渡邊和直子,甚至直接給了渡邊。

綠子這個角色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陳英雄對室內的戲把握的很不錯,幾場重要的室內戲,色彩布置都不重複。以此場景為例,燈光的布置是精心設計過的,三個人之間的位置也很花心思。

導演不惜筆墨,在渡邊與直子一起的時候,開啟了PPT 與MV模式,大量的長鏡頭拍攝美麗景色

渡邊最後流浪的部分也過於拖沓,沒有對故事產生影響。

實際上,原著小說還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得,玲子的戲中戲很有衝擊力,但是編導直接捨棄,以至於本來故事性不強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故事更弱了。過於孱弱的故事讓讀者觀眾沒有看到很多有趣的情節,更讓沒有讀過原著的人,很難理解故事到底發生了什麼。

其次,如果電影不想拍成故事性強的電影,想拍成「小說電影」,想拍成王家衛式的夢囈,那也可以,這需要有極為出彩的片段和人物。原著小說某種意義上也是這兩點做的極為出色。可是電影兩點都沒有做到。很多原著中精彩的,有感受力的場景,電影中沒有出現。比如渡邊第一次去療養院,直子在月光下裸露身體,比如在綠子家看火災,比如和初美打撞球,都沒有。而在我看來,書裡面最有意義的是渡邊和綠子幾段關於喜歡和愛的形容。導演用了一段,但更精彩的幾段都沒有用。

這是導演用的一段,而沒有用到的更多,比如這一段:

「說什麼?」

「什麼都行,只要我聽著心裡舒坦。」

「可愛極了!」

「綠子,」她說,「要加上名字。」

「可愛極了,綠子。」我補充道。

「極了是怎麼個程度?」

「山崩海枯那樣可愛。」

綠子揚臉看看我:「你用詞倒還不同凡響。」

「給你這麼一說,我心裡也暖融融的。」我笑道。

「來句更棒的。」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

「春天的熊?」綠子再次揚起臉,「什麼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這麼喜歡你。」

綠子緊緊貼住我的胸口,「好上天了!」

還有這一段:

「喜歡我的髮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裡的樹統統倒在地上。」

「真那樣想?」

「真那樣想。」

還有這一段:

「喜歡我喜歡到什麼程度?」綠子問。

「整個世界森林裡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

這幾段在我看來是書中最有意思的,可惜陳英雄只看到了渡邊和直子的情感,沒看到渡邊和綠子的愛情。

四 一點碎碎念

早些年喜歡川端康成,了解了一些日本文學,也喜歡日本文化所推崇的「物哀」美。其實有關日本文化研究有很多了,作為率先進入後現代社會的日本,文化上呈現出雙方面的極端,一方面極端強調工具理性,強調實用、效果、效率,這維持著整個日本物質社會。一方面極端強調精神的自由甚至虛無,強調生存的意義的感受性、人與人溝通與交流的困難、甚至人性的惡與複雜。這兩方面的張力體現在文化產品的各個方面。電影中也是,既有日式純愛,也有像園子溫這樣的作者。但說實話,越來越不喜歡這種兩個極端的張力,不喜歡《挪威的森林》中,作者單純的強調對生活的感受。可能我們會被其中不正常的人和敏感的自己打動,可是生活不光是這些呀。我們往往將馬克思主義理解成高中政治,但細想起來,渡邊在書的開始,對政治運動的冷漠,是不是典型的脫離社會的作法。正是公共領域的坍塌造成日本文化的超娛樂化,也正是對外部世界的不關心,過分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讓渡邊永遠是個孤獨的他者。他嘴上說著不喜歡孤獨,實際上他是享受的吧,這種有些悲情英雄主義的情節還是少些吧。如果想不孤獨,多去真正的關心外在的世界吧,如果你自己都不關心這個世界,何必總覺得世界不關心你呢?

相關焦點

  • 讀書、電影| 《挪威的森林》
    所以首次閱讀小說《挪威的森林》,一定早於1997年。根據林少華的「後記」,他的翻譯完成於1989年4月19日,所以我應該是在1990-1997年之間,讀過不下2遍。 那時候,更接近男女主人公生活的20歲,從人生閱歷上看,正是從文學作品裡瘋狂吸取營養的年紀;而從閱讀體驗而言,難免產生強烈的嵌入感。 所以我當時究竟讀到了什麼呢?
  • 《挪威的森林》:終究是一部詮釋如何給予愛和接受愛的青春小說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創作的一部長篇戀愛小說。小說的名字「挪威的森林」取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同名樂曲。歌詞表現了青春的「我」與一位女孩在挪威木屋裡約會的場景,這是一隻靜謐、憂傷、又讓人沉醉的曲子。
  • 《挪威的森林》:愛的傷痛,是最好的成長
    可以說,他的書幾乎滿足了人們對文藝的幻想。今天呢,梅也就要帶大家一起走進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一起來看。就像《挪威的森林》這首直子最喜歡的曲子,茂密的森林深處又冷又黑,青春的我們一個人在黑暗的森林深處,進退不得,渴望有人相救。年少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樣的愛是對,什麼樣的情是錯,不知道怎麼從逆流成河的悲傷中靠岸,更不知道如何從畫地為牢的囚籠中掙脫。
  • 重訪挪威的森林
    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那張1996年的專輯曾經讓《挪威的森林》成為一首街歌,但進入2010年代以後,似乎人們已經不再欣賞伍佰的那種嘶啞的嗓音。只有在KTV裡,幾個赤膊的中年男子,還總是要挺著肚腩唱上兩遍《突然的自我》。當然了,即使是KTV這種東西,也似乎不再出現在年輕一代的字典裡。
  • 看罷《挪威的森林》,合上書,把玩孤獨
    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無法到達的森林。我這人,無論對什麼,都務必形諸文字,否則就無法弄得水落石出。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信終歸不過是信,即使燒了,該留在心裡的自然留下,就算保存在那裡,留不下的照樣留不下。 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
  • 《挪威的森林》:選角全體失敗的電影,村上春樹也救不了的劇本
    《挪威的森林》原著是村上春樹,曾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知名作者。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挪威的森林》被改編成電影後,卻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連演員的選擇都有許多令人詬病的問題。尤其是渡邊直子,完全顛覆了大家心中的女神形象。
  • 【閱讀電影】唯有逝者永生——觀電影《挪威的森林》
    微信ID hazen17;EMAIL:hazen17@qq.com我想大多數人看這部片子都是衝著村上而不是這個法籍越南導演陳英雄去的。而在看此片前我承認我從來未看過此人的片子,相信在以後我也不會再看他拍的片子吧。我反反覆覆的看著前三分之一,在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按下暫停鍵,在電腦裡又反覆放著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
  • 書薦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後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之後,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總會一次次不知覺望向遠方,對遠方的道路充滿憧憬,儘管忽隱忽現,充滿迷茫。有時候身邊就像被濃霧緊緊包圍,那種迷茫和無助只有自己能懂。儘管有點孤獨,儘管帶著迷茫和無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對,因為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別人的,只屬於我的。
  • 《挪威的森林》: 詮釋愛與孤獨,青春與迷茫的最好答案
    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沒有辦法到達的森林。——村上春樹在抖音看到一個話題,關於「男朋友如何回答愛情是什麼」這個問題。就像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對於愛情的一個單純形容:「比方說吧,我跟你說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立刻丟下一切,跑去給我買,接著氣喘籲籲地把蛋糕遞給我,然後我說『我現在不想要了』,於是你二話不說就把蛋糕丟出窗外,這,就是我說的真愛。」我一直都很喜歡村上春樹的句子,就是因為他對事物的這種鮮活的比喻,用生動的例子具體告訴我們一些無法回答上來的問題的答案。
  • 《挪威的森林》——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
    用了兩天,重溫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渡邊、阿綠、直子、永澤等人物依依在目,感覺既清晰又混沌不清,清晰來自讀後尚存文字的溫度,模糊來自無法對人物內心的掌握。可能,這和渡邊所說的一樣:越是清晰,越是無法回憶無法記錄,等變得模糊,卻又有拿起筆的勇氣。記得彼時在書店,還有另外一本書也想買,因時間關係,兩本書,選一本空閒來讀比較合理。
  • 【電影推薦】挪威的森林
    綠子請渡邊來家裡吃飯,兩人自然而然地吻在了一起,那是一個溫柔平和卻不知何去何從的吻。 不久後,渡邊收到了來自直子的信。他前往療養院探望直子。直子的同屋人玲子正在用吉他彈奏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這是直子最愛的歌。 "聽到這首歌,感覺自己仿佛在密林裡迷了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只覺我孤單一人、又冷又暗,沒人來救我……但是這確確實實是我最喜歡的歌。"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挪威森林》中的愛情
    《挪威森林》日本作者村上春樹的作品,書中描寫渡邊君19歲到21歲的感情經歷。書中內容這裡不詳細講自已可以百度查。這裡要說的是作者繼承了日本作家細膩 平實的寫作風格,讀完此書讓人感覺真有一個叫渡邊君的青年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樣的生活過。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如果你掉進了黑暗裡
    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太棒了。」「我就這麼喜歡你。」——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5、如果你掉進了黑暗裡,你能做的,不過是靜心等待,直到你的雙眼適應黑暗。
  • 豆瓣評分5.9,電影《挪威的森林》最讓人失望的三個原因
    《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日本作家春上村樹的同名小說,於2010年12月上映,但是至上映以來一直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即使過了十幾年,偶然在網上重新溫習了下劇情,依然覺得電影帶給我一種陌生的感覺。空洞而又蒼白,這是電影帶給我最真實的感覺。只有看過原著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感覺,而且,當你只看了翻拍的電影,你會更加覺得,電影很無趣,甚至難懂,劇情也是斷斷續續。
  • 專訪陳英雄 | 挪威或許沒有森林,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影
    《挪威的森林》劇照他說只拍觸動自己的東西。採訪結束,我心中明了,《挪威的森林》青年人的「自我意識」、詭僪清新的敘事、潮溼的故事氛圍註定打動他。在拍《挪威的森林》之前,他曾憑藉《青木瓜之味》《三輪車夫》《夏天的滋味》越南「三部曲」,在各大電影節斬獲獎項,也在亞洲電影的舞臺上擁有了一席之地。近日,陳英雄來到北京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系列活動之一「亞洲電影周」。
  • 如何看待《挪威的森林》中的性描寫?
    前言有介紹《挪威的森林》被人質疑色情時,村上春樹反駁的論點:「我是想把它寫得純淨些的。生殖器也好性行為也好,越是如實地寫就越是沒有腥味。」《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19,20歲的年齡本身就精力旺盛,是有原始的衝動和欲望的,這種寫實的手法還是能夠接受。第一遍看的話或許會覺得有點色情,但多看幾遍就能夠感受到青春的迷茫,成長的痛苦。
  • 伍佰《挪威的森林》經典之作!
    或許我 不該問讓你平靜的心再起漣漪只是愛你的心超出了界限我想擁有你所有一切應該是 我不該問不該讓你再將往事重提只是心中枷鎖該如何才能解脫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 電影《挪威的森林》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對於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看過原著的觀眾會失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會迷惑。與其看這種「原著的皮毛」,倒不如去看看原著好了。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實在有太多的詬病了。而直子和綠子的選角,我想到了三個也許有些過分的字——毀原著。不是說菊地凜子與水原希子演技不到位,而是這兩位真的不符合直子與綠子的形象。誠然,哪怕一部電影選角不是太到位,但可以將原著小說的意境影像化,那也算一部佳片,可是《挪威的森林》更讓我失望的正是這裡。不知道是不是村上春樹的這部作品太強大了,還是導演陳英雄火候不到位,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仿佛就像在花兩個小時在翻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