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看過原著的觀眾會失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會迷惑。與其看這種「原著的皮毛」,倒不如去看看原著好了。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實在有太多的詬病了。在選角上,渡邊、直子與綠子這三位主人公,只有渡邊一人的選角松山健一還算可以,然而松山健一的演技還停留在《死亡筆記》的「L」上,看得到他的用心,但也似乎太過用力。而直子和綠子的選角,我想到了三個也許有些過分的字——毀原著。不是說菊地凜子與水原希子演技不到位,而是這兩位真的不符合直子與綠子的形象。誠然,哪怕一部電影選角不是太到位,但可以將原著小說的意境影像化,那也算一部佳片,可是《挪威的森林》更讓我失望的正是這裡。不知道是不是村上春樹的這部作品太強大了,還是導演陳英雄火候不到位,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仿佛就像在花兩個小時在翻一本書。然而電影在「翻書」的過程中,忽略了太多小說裡的細節,導致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會感覺劇情的過度十分突兀,線索的詮釋也十分不自然。也就是說,電影版的《挪威的森林》沒有講完一個完整的故事,讓那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稀裡糊塗的就看完了電影。正如文章開頭所言,看過原著的觀眾會十分失望。關於對小說的還原,電影版本的《挪威的森林》還原的也還算勉強及格,但一切都是按照小說的故事去進展。木月同樣是自殺死在了車裡,綠子同樣是「戴著墨鏡,茫然又不自信」的出現在渡邊面前......但是這樣的還原雖然還原了小說的劇情,但還原不了小說的意境。村上春樹的小說讀起來是一種「能夠帶來溫暖」的情愫,而電影看到最後,卻有些莫名其妙。這部電影唯一值得稱讚的地方,在於對小說結尾的詮釋吧。說到原著,主人公們到底走出了「挪威的森林」嗎?也許渡邊走了出來,可結尾的那一通電話,渡邊到底在哪裡呢?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1歲;隨著四季的更替,我們與死者的距離的步子被拉開得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