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我吃喝玩樂小分隊的朋友一起去看了《姜子牙》,怎麼說呢,看完之後的心情並不如看之前設想的那樣激動,好像也就這樣、一般吧……這種情緒總在心間縈繞,如果用準確的詞語來描繪的話,也許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餃子歷經三年打磨的《哪吒》引爆了去年一整個夏天,所有人都為這個長著尖尖牙齒化著煙燻妝的雀斑小屁孩哭的不能自已,對樣貌俊秀,性格溫柔內斂的謙謙君子敖丙一見傾心。一時間,國漫風頭大熱,我們總說國漫崛起,國漫崛起,但好像自從《哪吒》開始,國漫才真正能夠站上頂峰,有票房為證,《哪吒》總票房接近50億,遠超《流浪地球》和《復聯》四。
人們從一開始不接受哪吒的鬼樣子到最後也樂得看他每天「小爺小爺」的囂張著,並對之後的封神宇宙充滿期待,第2年,摩拳擦掌,等待著姜子牙上映。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完全打破了賀年檔的節奏,沒關係,大家可以等,在十一的時候跟約好了似的,紛紛湧入電影院,只為和姜子牙來一場約會。
對哪吒的讚賞投射到姜子牙上,第1天的票房上就火速見證了。很快,《姜子牙》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隨之浮現,卻並不是大家心裡期望的那個數字。
最開始也有人質疑說《姜子牙》很好,如果你說不行那是你不會看,跟影片本身沒有關係,但當越來越多的人在豆瓣上評分,其評分固定在7左右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姜子牙》其實並沒有預想的成功,起碼並沒有達到觀眾期待了一整年心裡的及格線。
那麼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導致《姜子牙》並沒有延續上一部的輝煌呢?
遙望《哪吒》,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舊瓶裝新酒,把一個俗套的故事講出了不一樣的效果,沒有所謂的一刀切,沒有所謂的非黑即白,正義必將戰勝光明是司空見慣的套路,大家已經無論是視覺還是心理上都產生了疲倦的情緒,但《哪吒》給了我們另外一個選擇,原來反派並不是必須得死,我們更多的看到了反派身上所背負的整個因果,我們也理解了敖丙被打著所謂反派的標籤,但他有太多的無奈和不得不,剖開反派的外衣,他其實是一個善良正直的好青年,會扶老奶奶過馬路的那種。
在這部電影裡,反派不再只是一個面具化臉譜化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敖丙身後代表的是龍族整整幾千年幾萬年的絕望與血淚,是對天界神權的不公。
所以當我看到哪吒和敖丙為了對方爭相赴死犧牲自己的時候,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神背後的人性。
這是哪吒的成功之處,但很可惜,姜子牙並沒有把這一點講好,並沒有延續下這個傳統。
110分鐘的影片並沒有將事情的前後因果講清楚,其他更多的支線和線索需要觀眾自己去猜,自己去揣摩,這也是大家說,為什麼姜子牙是小孩子看不懂的原因之一。
比如師尊他對姜子牙態度以及他對狐族的所作所為都讓人非常的迷惑,既然他隨意拈一朵花就能破了整個狐族怨魂的力量,那他當初為什麼沒有把九尾趕盡殺絕?這對他來說是輕輕鬆鬆的事,難道就是為了給姜子牙的正義舉動鋪路嗎?
所以整個影片看下來給我的唯一感覺就是快,劇情推的非常的快,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只是一昧往前走著,走著。
各種煽情的BGM已經響起來的時候,我的淚水顯然還沒有準備好。比起之前看哪吒時,後半場哭到不能自已,現在顯然理性而克制的多了,或者說,《姜子牙》並沒有打動我。
也許有人會說,姜子牙本身就是至善的化身,他雖然是從人開始修煉,但他身上已經具有了就連師尊也不曾有過的神性,是真正的大愛蒼生,救一人與救蒼生並無區別。
突發奇想,倘若白子畫也有這樣的精神,花千骨也不至於墮落成魔。(笑)
但不管怎麼樣,對於這樣的絕對光明的主角,人們似乎很難產生共情的心理,因為人本身就是有各種缺陷和性格上的弱點,他們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做好事,對每一個人都始終如一。
大多數情況下,人是對自己表達善意的人也會報以微笑,而對自己橫眉冷對的人也不會上趕著舔。
也許說了這麼多,我只是嫉妒姜子牙吧。
也許影片本身其實把完整的故事脈絡都拍得非常好,但因為審批不通過,所以無奈之下壓縮了許多劇情,導致我們看到的時候是被閹割過的姜子牙。
只是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