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燉曾在《百年孤獨》中曾讀到過一句話: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關於孤獨,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寫過,今日熊燉想與大家分這首《小重山》,其中「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可謂是寫出了絕世的孤獨:
[宋] 嶽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嶽飛是抗金名將,是民族英雄,金軍中流傳著一句關於嶽飛的著名評語:「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文天祥曾說道:「嶽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至於筆法,若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幹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這首《小重山》作於南宋紹興七年,正當抗金前線捷報頻傳,凱歌高奏,士氣民心大振,收復中原失地勝利在望的時刻。宋高宗趙構不顧朝野上下的反對,重用秦檜。從此秦檜獨攬大權,極力推行投降賣國政策。
當時嶽飛反對妥協投降,他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但是以奸臣秦檜為首的妥協派堅決制止嶽飛再與金國作戰,同時廣大軍民抗金救國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摧殘,主戰派相繼被排斥出朝廷,遭到貶謫、流放和編管。嶽飛和許多愛國志士一樣,受到投降派的壓制和阻撓,深感自己殺敵報國的理想難以實現,內心的極度苦悶,但卻無可奈何!
上闋是即景抒情,寓情於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回故鄉,千裡燃戰火,被驚醒,已三更。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結拍「人悄悄,簾外月朧明」以景收束上闋,映襯詞人不能成眠,更見孤獨之感。上闋用簡潔的語言和平淡的敘述質樸地展現出作者所面臨的困境,其簡沽有力、樸素真切的文風,確實展現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對的歷史情景的複雜性。
下闋寫他收復失地受阻,要抗金卻是「知音少」,內心鬱悶焦急,用了比興手法。
詞人一生追求為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家山松竹蒼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絃彈斷,又有誰來聽?當時作者主張抗金,收復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議和聲,使作者陷入孤掌難鳴的處境,不禁擔憂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心情沉重。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寄託了嶽飛的一腔憤懣和無處言說的沉痛,每每讀來心中都心中泛起一陣酸楚,千金易得,知音難求。
這首詞第一次讀大概是高二的時候。當時怎麼也想不到會是嶽飛這種大氣概的人寫出來的!記憶中的嶽飛好像一直都是錚錚鐵骨,所寫的詩詞也應該如《滿江紅》一樣的金戈之聲,所以每當熊燉讀到「簾外月朧明」,「欲將心事付瑤琴」時,總覺得不像嶽飛這般猛將所寫,所以當熊燉發現這首詞確確實實是嶽飛所寫時,和滿江紅對照看了看,打心裡佩服嶽武穆的剛柔並濟。
嶽飛,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來,一直在感染和鼓舞著後來人。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嶽飛已成了一面愛國統一的旗幟,廉潔奉公的楷模,蔑視權貴、伸張正義的正人,以身殉志、寧死不屈的英雄。
一腔壯志難蘊藉,請君細讀小重山。
本文轉載於精忠傳媒公眾號 特此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