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戲和潮劇原都稱白字戲。白字戲稱"海陸豐白字",又稱"南下白字";潮劇稱"潮州白字",又稱"頂頭白字"。海、陸豐和潮汕,同屬閩南方言語系的兩個方言區。海、陸豐的白字戲,用海、陸豐方言規範;潮汕的白字戲,用潮州方言規範。它們是同一語系的孿生姐妹。兩個劇種的劇目體系、音樂聲腔體系、表演體系、舞臺美術體系,也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於後來的發展和規範的方言不同。白字戲的藝人,尊奉田元帥為戲神,與福建南部的梨園戲、老白字戲,以及"正音戲"、"潮音戲"等相同,它們是同源異流的劇種。白字戲淵源於南戲的泉調、潮調。現在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泉調、潮調劇本,有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重刊本《荔鏡記》,以及稍後的《摘錦潮調金花女》、《蘇六娘》等。可從中看到:
一、所謂"泉調"、"潮調",是用閩南語系方言演唱的腔調。所用方言、詞彙,同白字戲也都一樣。
二、在體制上,稱劇目為"戲文",稱折子戲為"錦出",以主角人名命戲名。故事多取材於愛情生活、婚姻家庭問題,與傳奇南戲的路子相同。
三、在行當上,基本上同是南戲七角的規模。泉調、潮調是:生、旦、醜、淨、婆、佔、末。白字戲是:旦、生、佔、醜、婆、公、淨,實際也全相同。
四、在音樂曲調方面,同是"聯曲體",明刊本《荔鏡記》用了[望吾鄉]、[風入松]、[駐雲飛]、[紅衲襖]、[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七十五個。這些曲牌,白字戲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數、字數、節奏、文採也多相同,還有唱"平調"和唱"賺"的習慣,也大同小異。
白字戲在粵東地區演出歷史久遠,而且經常與正字戲同臺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陸豐地方俗例迎神賽會,如有幾班戲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戲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還有一種"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謂"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戲諺。白字戲的開臺戲《淨棚》、《八仙拜壽》、《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無關係。白字戲有"哩"調,有"哩"拉腔,與《金釵記》、《荔鏡記》相同。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兩個劇種,有些劇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記》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詞曲俱同。從歷史資料和現在面貌來看,均說明白字戲是在南戲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調、潮調的基礎上,吸收了正字戲的很多東西,並進一步與海陸豐地方方言、民情風俗、民間藝術相結合而形成。也有人認為,白字戲源自漳州、潮州流行的竹馬戲。元、明之際,閩南大量移民到海陸豐,他們帶來宋代陳淳《上傅寺丞論淫戲》所說淫戲。宋慶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戲頭""逐家裒斂錢物,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不顧忌。"這種戲隨移民傳到海陸豐,就有現存的俗稱老白字的竹馬戲。竹馬戲用孩童演《搭渡弄》、《士久弄》等戲,載歌載舞,以《踏錢鼓》收場;現存的竹馬戲、錢鼓舞尚可見早期白字戲的影跡。它表現陳三五娘等民間故事,伴奏曲牌、鑼鼓點與白字戲是相同的。白字戲雖從正字戲中吸收了很多劇目,但由於它沒有大袍大甲戲,因之藝術上趨於向柔美方面發展,形成輕歌曼舞的風格。鴉片戰爭後,因受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農村小農經濟迅速破產,白字戲也走著一條由興盛到衰落的道路。這時白字戲出現一些開始是從正字戲中學習搬演過來的"科白戲",這類戲的"場口"、"科介",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有些戲做工也相當精彩。打擊樂主要是大鑼大鼓,吹管樂主要是大嗩吶,有較豐富的吹奏牌子。由於"科白戲"的上演、流行,使原來的曲戲丟失不少,唱工藝術也就因之倒退。但從另一方面看,為了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提綱戲也給演員在表演藝術創造上開闢了廣闊的道路。所以,"科白戲"的出現,對於白字戲來說,有功也有過。鴉片戰爭後,海豐西路的粵劇,以及東路的潮劇,都有很大發展。他們不時來往於海陸豐等地演出,白字戲為了穩住陣腳,也著力發展"文戲",因此就從潮劇中吸收了一些新劇目,以招徠觀眾。這主要以新編的地方故事劇目為主,如《剪月容》、《審馮旭》、《李唔直》、《鐵剪刀》、《滴水記》等,是通過延請潮劇教師來教授。這時潮劇的音樂聲腔,已有很大的發展,和白字戲已有很大的差異,故此這類劇目另成一格,被稱為"潮音反線戲"。同時,白字戲的本地教師,也根據當地的民間故事編演了一些劇目,如《稔山案》、《一板打死江西王》等,稱為"白字反線戲"。大革命時期,海陸豐戲曲藝人,在彭湃同志的領導下,於1925年10月成立了梨園工會,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和宣傳工作。彭湃同志以白字戲的形式寫過宣傳材料,其中"咚咚咚,田仔罵田公"一曲,影響極廣,老幼能唱。1927年11月,海陸豐蘇維埃大會成立時,藝人們熱情地參加了慶祝活動。接著,在第一次蘇維埃大會上,通過了"關於改良戲劇"的決議案。並且,在彭湃同志的親自領導下,以當時當地的真人真事為題材,編演了一出反封建壓迫的大型白字戲《彭素娥》,又曾經整理上演了歌頌明代農民起義的劇目《李闖王》。蘇維埃政權失敗後,不少藝人繼續堅持革命鬥爭,有的後來犧牲了,有的一直堅持到革命勝利。由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日甚,隨著日寇的入侵,國民黨的強徵暴斂,使農村經濟破產。1943年大饑荒,戲曲無法演出,藝人流離失所,很多成為餓殍。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白字戲陷入了"廣陵曲散"的絕境。新中國成立後,及時搶救了海陸豐三個地方劇種,白字戲成立了第一個合作性質的班子,即現在海豐白字戲劇團的前身。"文革"前十七年,對白字戲做了大量的整理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少的經驗和教訓。1962、1963年,白字戲進入了新生時期。整理上演了《白鶴寺》、《白蛇傳》、《訪友記》、《書琴緣》、《天門陣》、《白羅衣》等優秀傳統劇目以及改編上演了《金菊花》、《紅珊瑚》等現代劇,受到觀眾歡迎,《白鶴寺》和《訪友記》中的"訪友"一折,收入《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四人幫"篡權時期,白字戲被誣為封資修黑貨,劇團被強迫解散。打倒"四人幫"後,1979年3月重建海豐白字劇團,演出《金葉菊》、《刺呂后》、《白羅衣》、《放走曾榮》等劇目,很受群眾歡迎。白字戲重新恢復後,業餘劇團、曲班有如雨後春筍,又遍及城鎮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