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次全球抗擊疫情,比拼的不僅是國家的管理水平,還有國家的製造能力。」 全國兩會召開之前,市人大代表、光啟高等研究院院長劉若鵬正積極準備自己的建議,他說,要突圍「卡脖子」困境,就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在尖端製造、複雜製造上發力。
以前瞻眼光反映科創趨勢
「源頭創新的夢想家」「深圳新生代科技專家」「80後海歸博士」……身上這些標籤讓劉若鵬備受媒體關注。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進入第三年,劉若鵬覺得,作為來自科創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自己的職責就是以靈敏的嗅覺和前瞻性的眼光去發現產業前沿的新問題、新機遇,帶到全國兩會上去。
兩年多來,劉若鵬提的建議涉及人工智慧、5G、科技金融、軍民融合等方方面面。其中不少引發國家部委的重視,在各方的合力推動之下,變成了現實。
「去年,我提出了加速5G網絡的建議,要拿出修高鐵的決心建設5G網絡。時隔不久,我國5G再提速,國家提前發放5G商用牌照,深圳也將在下半年實現5G網絡的全覆蓋。」
「科技創新需要金融的支撐,我們幾個在深全國人大代表聯合呼籲,推動創業板註冊資改革。前不久改革方案也已正式出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劉若鵬細數這些「落地」的建議,高興地為辦理建議的部門點讚:「效率高,很給力!」
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從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積極響應;從企業主動投資,到資本市場熱捧,今年以來,新基建正式站上風口。劉若鵬覺得,5G、大數據等新基建項目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將引發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如何在智能終端等產業發展和產業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推動新基建應用場景落地,這是我們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結合新基建的加快布局和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劉若鵬說,今年自己兩會的建議之一就是呼籲利用信息化技術的支撐,在校園、寫字樓等公共場所建設流行病防控的基礎設施,通過雲、大數據、AI等信息技術,對流行病進行監測和預警。
科技創新離不開尖端製造
劉若鵬另一項建議是呼籲國家在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尖端製造、複雜製造業的發展。他說,離開了製造業,科技創新是不健全的。
以矽谷為例,除了有蘋果、臉書這些大家熟悉的高科技企業,還有全世界最大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製造基地、全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生產製造基地,為創新提供支撐。
「在疫情之下,全球產業鏈變得脆弱和不穩定,一些電子元器件不再是單靠進口和國際合作就能獲得。」劉若鵬說,這要求我們必須掌握核心技術,突破在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高精尖」製造或新興技術領域製造方面的「卡脖子」問題,進一步完善產業鏈。
資料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李舒瑜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發布廳推薦
發布廳邀請您關注「i深圳」
「i深圳」app二維碼
原標題:《迎接全國兩會 | 市人大代表、光啟高等研究院院長劉若鵬: 發力尖端製造業 突圍「卡脖子」困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