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中秋節時令美食。其中京式、廣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買過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
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有一種說法,說月餅原叫胡餅,是從西域傳進中原的,是漢朝張騫出塞時帶回來的,當地人們用胡桃仁做餡,做出一種圓形餅,就叫胡餅。另外一種說法是,唐高祖年間,李靖率軍徵討突厥,凱旋歸來,於是唐高祖在八月十五這天設宴慶功。有一個吐魯番商人向皇帝獻上了他們家鄉的特產—:一種圓形的,中間有餡兒的餅。唐高祖覺得跟天上的明月有點相似,就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又把餅賞賜給群臣分食,都說這餅好吃。從此以後,胡餅就流傳開了,每到八月十五,就邊吃胡餅邊賞月。
後來,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不過這些都是傳說。北宋之時,月餅在宮廷內流行,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那時候的月餅,不只是在中秋節吃。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趕走蒙古「韃子」。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和供月果。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民間傳說慈禧非常喜歡吃月餅的。不過,因為「月餅」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認為不雅,於是改名為「月菜糕」。中秋節,在慈禧垂簾聽政時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五「拜月」,八月十六是「送月」,這三天都是中秋節。那時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還產生了拜月、賞月等等地方民俗。
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製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