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大豆、辣條,三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被歷史的大手牽連在一起。
正解局出品
7月23日,水利部預計,長江上遊將有一次明顯洪水過程,中下遊幹流及兩湖維持高水位,淮河幹流部分河段水位復漲並維持超警。
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武漢市江夏區為了抗洪防汛,準備了360噸防汛物資——大豆。
江夏區準備的防汛物資-大豆
大豆也能用來抗洪?
今天,說一說洪水、大豆、辣條三者之間的奇特關係。
01
大壩的「身體仿佛被掏空了」
防汛,到底在防什麼?
當然是防洪水漫過堤壩。
不過,這是極端現象。更為普遍的,其實是防止管湧現象。
正所謂,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管湧,不是大壩自身出了問題,而是地基出了問題。
大壩多為混凝土結構,但大壩的基礎頗為複雜。大致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為粘性土或壤土,不透水;第二層為粉沙或砂礫卵石,透水,並與河水。
這兩層,平時沒什麼毛病。遭遇汛期,危險就出現了。
汛期,洪峰襲來,水位高漲,水壓增大。透水層雖然與河水相通,但透水性好,反而壓力不大。最終,壓力都集中到粘性土層。
管湧示意圖
一旦壓力超過了黏土層的承受力,河水便會順勢衝出,形成管湧。
管湧最大的危害,不是流水,而是在流水的同時,將透水層的粉沙、細沙帶出來。
所以,湖北一般稱管湧為翻砂鼓水,江西叫泡泉。
河水的水位越高,水壓越大,管湧的流量就越大,帶出來的泥沙也就越多。時間一久,就將透水層掏空了。
透水層一空,大壩的「身體仿佛被掏空了」,隨時有潰壩、決口的危險。
管湧的危害有多大呢?
1998年汛期,長江幹堤近2/3的重大險情是管湧險情。
今年的巡視,發生管湧險情的新聞,也不少。
7月11日晚,江西南昌,贛江大堤發生管湧!東部戰區空軍某部救援分隊15名黨員組成的突擊隊,連續奮戰8個多小時,才將險情控制。
新聞報導
7月6日,懷寧縣洪鋪鎮東圩堤段發生管湧險情。200多人搶險隊伍,18個小時的日夜奮戰,控制住了險情。
7月12日,安慶長江幹堤安慶發電廠附近出現一處管湧險情。安慶市組織了400多名搶險人員,調度40餘輛挖掘機、裝載機等重型機械參與搶險,奮鬥數小時才抑制險情。
新聞報導
防患於未然。防汛期間,防汛工作者都會24小時不間斷巡堤。巡堤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看有沒有管湧。
防汛工作人員徹夜巡堤
管湧之危害,不容小覷。
02
大豆的妙處
管湧出現了,應該如何堵住?
遺憾的是,管湧,堵是堵不住的。
道理也很簡單,既然出現了管湧,那麼意味著管湧的下面是一股強大的水壓。
你可以堵住管湧口,但堵不住水的壓力,只會導致水壓尋找另外的出口,有可能形成新的管湧。
所以說,搶護管湧,宜疏不宜堵。
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導水抑沙。通俗的說,就是讓水流出來,但不要帶著泥沙流出來。
根據管湧的大小,有不同的處置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無濾反壓,也稱養水盆。就是圍繞管湧口,圍成一圈,形成一個盆狀的圍擋。
示意圖
這樣做的目的是,圍擋蓄水,形成了壓力,與來管湧內部的壓力對抗,從而延緩管湧流水的速度。
比無濾反壓更有效的是,反濾圍井。
反濾圍井示意圖
所謂的反濾,有過濾之意,即將泥沙過濾後留下來,讓水流走。
要讓泥沙留下來,圍擋裡就必須要添加過濾材料。從上到下,常用的材料一般是大石子、小石子、粗沙。
這些材料,顆粒大、有縫隙,能夠讓水流走的同時不帶走泥沙。
如果管湧多、面積大,還有反濾鋪蓋、透水壓滲臺等處理辦法。
反濾鋪蓋示意圖
原理基本一致,都是導水抑沙。
你應該也能看出來,要想搶護管湧,反濾材料比較關鍵。
武漢市江夏區準備了360噸大豆,就是用來搶護管湧的反濾材料。
常識告訴我們,大豆泡在水裡,會變大膨脹。堆積在一起,既能夠增加水壓,中間的縫隙也能流水,所以能用來做反濾材料。
大豆用來抗洪,不是什麼新鮮事。大米、玉米粒等易泡發的糧食,都可以用來抗洪。
2003年的國產影片《驚濤駭浪》,以98年抗洪搶險為主題。其中的一個情節是,黃海波飾演的士兵抱著一袋玉米粒跳到水裡堵管湧。
《驚濤駭浪》情節
說白了,砂石不夠,只好拿糧食來湊。
03
被逼出的辣條
大豆與洪水之間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1998年,受洪水影響,中國的大豆價格飆漲。當然,漲價的原因,不是大豆都用來抗洪,導致供不應求,而是減產所致。
大豆價格上漲,直接影響了湖南平江全縣的生計。
平江區位示意圖
原來,平江縣有著悠久的做醬豆乾(香乾)製品的傳統。據《平江縣誌》記載:
食品工業是平江的傳統產業,清朝康熙年間,平江的長壽醬幹就被列為宮廷貢品。
在平江,家家戶戶都會做醬豆乾。醬豆乾是平江的一大特產,也是平江人賴以生存的生計。
平江醬豆乾
大豆價格從0.7元一斤漲到1.6元,原材料價格飆漲,醬豆乾的生意一落千丈。
平江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想,大豆價格上漲,有沒有其他食材可以替代?
平江人發現,麵粉供應量大、穩定,而且價格很便宜,可能是個選擇。
善於鑽研的平江人,發揮了醬幹的製作工藝,在麵筋製品上增添了鹹味與辣味,創造出了麻辣麵筋。
這就是現在的辣條。
辣條做出來後,大受歡迎,迅速佔領了原本屬於醬幹的市場。
平江縣食品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有辣條廠家1000餘戶,產值至少達到500億-600億元,湖南與河南各佔半壁江山。
平江獲評「中國麵筋食品之鄉」
其中,平江一縣的辣條行業年總產值近200億。
平江之於辣條的影響力不止於此,中國99%的辣條經營者為平江籍。
辣條行業老大、位於河南省漯河市的衛龍食品,老闆劉衛平也是平江人。
04
被逼出來的生存智慧
22年前,史無前例的洪水襲來,大豆登上了抗洪的舞臺。
今天,中國對洪水早已是未雨綢繆、嚴陣以待,基本上不需要使用大豆、玉米之類的糧食了。
22年前,洪水導致大豆價格上漲,倒逼平江人發明出辣條。
今天,辣條產業逐漸壯大,給平江人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曙光。
洪水、大豆、辣條,三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被歷史的大手牽連在一起。
在它們背後,我看到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我們這個民族,遇到任何困難,不屈不撓,總都會想到一些解決辦法。
這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這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