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逗孩子還是害孩子?
近日,韓國一名女子被判了10個月有期徒刑。
原因是她在逗好友孩子的過程中,將年僅2歲的孩子拋到空中玩「飛高高」,不慎失手,導致孩子重傷,搶救無效死亡。
孩子的父母痛苦不已,要求嚴懲。
但法官念該女子主動認罪且無犯罪前科,做出了「判處10個月徒刑,緩刑2年」的處罰。
有網友評論這樣的懲罰實在太輕了,一條人命才10個月有期徒刑。
是啊,一條鮮活的生命,就因為逗娃不當,沒了。
不管當事人受到怎樣的處罰,可愛的孩子終究是回不來了。
圖片來源:《菊次郎的夏天》
有些大人真的太愛逗孩子了。
不久前,#沙雕父母坑娃行為#竟還上了微博熱搜。
很多人上傳了他們逗娃坑娃的視頻,遊樂場、雪地裡,敷面膜、做遊戲時……
任何場合任何情況,都可能成為他們坑娃逗娃的試驗場。
有人說,生孩子若不是為了玩,將毫無意義。
恕我不能認同。孩子是一個生命,生他養他若只是為了玩,那未免太不負責任了。
逗娃坑娃≠大人和孩子關係和諧。
不管是父母還是其他人,逗和坑都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廣西一兩歲男童在伯父的哄逗下喝了一兩米酒,酒精中毒致使他出現永久性腦損傷。
這個曾經聰明的孩子再也認不出他的媽媽。
武漢一七歲大的女孩,因被鄰居調侃了一句「媽媽不要你了」,便趁母親不注意,把只有兩個月大的弟弟從八樓扔了下去,弟弟當場身亡。
她不知道,媽媽愛弟弟,也同樣愛她。
武漢一父親模仿抖音視頻,跟孩子翻跟鬥。
結果一失手2歲的女兒被摔成重傷,脊髓嚴重受損,上半身無法行動。
一個孩子就這樣被當成玩具毀掉了。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大人的一個玩笑,卻成了孩子一生的坑,這個損失誰來買單?
與其說這是逗孩子,不如說這是在害孩子。
逗孩子毀掉的何止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有他們心理健康。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網友說,因為小時候被父親逗得太多,長大成年後她都很不願意跟父親有過多的交流。
在她眼裡,父親的「逗」其實就是對小孩子的一種欺負。
確實如此。
一個被「欺負」大的孩子會有怎樣的心理?
沒有安全感,喜歡討好人,遇事缺乏自信,做事唯唯諾諾、瞻前顧後……
武志紅曾說:
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跟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看,美其名曰的「逗孩子」,其實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
請不要這樣跟我的孩子玩
曾聽一位媽媽這樣說,我寧可你不喜歡孩子,也別來逗孩子。
我有個親戚,每次來我家都喜歡把兒子的玩具藏起來,惹得兒子哇哇大叫。
在我屢禁不止之後,我很明確地告訴他:不許欺負我的孩子。
他很不理解我的反應:我這是在跟你的孩子玩呢。
我謝謝你,但請不要跟我的孩子玩「偷吃」零食、「偷拿」玩具,這類故意侵犯他的「遊戲」。
在孩子物權意識、獨立意識發展的敏感期,玩這種遊戲,無疑是在告訴孩子:
看,你那麼弱小;看,我在挑戰你的權利。
孩子不僅感受不到一點遊戲的樂趣,反倒有種被欺負的感覺。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大媽坐在路邊逗孩子。
她手裡拿著一條玩具蛇甩出去,然後讓孫子四肢伏地,學著小狗的樣子,用嘴叼起玩具蛇。
男孩還吐著舌頭汪汪叫,在得到大人表揚時一臉得意……
乍一看上去,孩子跟奶奶玩得很開心。
但孩子長大後,在看到自己學狗叼東西的樣子時,會作何感想呢?
這會是自己童年的美好回憶嗎?
顯然不是。
這位奶奶逗孩子的方式,帶著明顯的不尊重,這種逗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
不管跟孩子玩什麼都應該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
自尊是一個人人格健全的基礎,先有自尊,才會有自愛。
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媽媽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站在熟食店的櫥窗前,指著裡面的滷味說:
「你看,這就是小豬佩奇的鼻子,這個是她媽媽的,這個是她爸爸的,這個是她弟弟的,他們一家四口都被做成豬頭肉啦。」
旁邊的孩子一副驚恐的表情,這真的是一個很不好笑的玩笑。
在孩子心裡,小豬佩奇是一個可愛友好的夥伴,是她童年美麗的一部分。
而媽媽的這種行為,無疑是在打破孩子心中的美好。
現在有一些視頻軟體,可以將人臉變成兇猛的怪獸,很多大人利用這樣的軟體去逗娃。
孩子看到人臉發生巨變,被嚇得一愣一愣甚至哇哇大哭時,很讓人心疼。
嚇唬是很多大人逗娃的慣用伎倆,它滿足了大人們的娛樂心態。
殊不知,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嚇唬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一個被父母邊玩邊嚇唬的孩子,長大以後哪有底氣談安全感。
大人的一聲笑,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面對逗娃,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被逗不可避免,父母有時候也是防不勝防。
我們只能選擇合適的對策,儘量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表妹的婆家是個大家族,每次聚餐都是一大桌子人。
娃被逗這件事情,真是阻止得了這次,又避免不了下次。
她的解決方案就是事前預演,並告訴孩子:
如果在場的大人們讓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完全可以不做,爸爸媽媽都會理解。
父母的理解和共情,就是孩子最好的保護屏障。
圖片來源:《小淘氣尼古拉》
作為在二胎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我聽慣了大人們跟我說:
「媽媽有了弟弟就不喜歡你了。」
而每次母親都會很直接地告訴我:;
「阿姨在跟你開玩笑呢,不僅媽媽會一直愛你,弟弟也會愛你」。
也正是母親的這種直接和堅定,讓我不會因為有了弟弟而心生焦慮,維護了我們姐弟的良好關係。
在小孩的心目中,「我媽說了」真的很有力量。
圖片來源:《請回答1988》
總有一些熊大人,在父母婉拒之後來一句:就是開個玩笑,至於嗎?
見人說人話,見鬼只能簡單粗暴地懟回去,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不好意思,這樣的玩笑一點都不好笑,你沒看到我的孩子都快哭了嗎?
遇到不識趣的大人,什麼情面,什麼親戚朋友關係,統統都可以扔掉。
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才是王道。
況且讓孩子學會拒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保護,很多時候比培養高情商更能讓他內心富足,更能讓他遇事從容淡定。
沒有什麼,比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有首《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孩子雖單純弱小,但大人卻不應該把他當玩具一般逗弄。
而是應該尊重他、理解他,讓他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和美好。
如此,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30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END-
| 發送「書單」 ,你喜歡的各類書都在這裡 |
| 發送「共讀」 ,千萬書友等你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