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都有悲歡離合,也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但是如果你的情緒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那你可能需要注意了,或許你患上了「躁鬱症」。「躁鬱症」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難診斷呢?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甘照宇演講實錄:
我的臨床工作主要是處理病人或者各種來訪者情緒方面的問題。我們都有悲歡離合,也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
一個多月前我剛從武漢抗疫回來,上班第一天,來了一位30多歲的女孩,她告訴我近兩年她掉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經歷了很多事情,包括媽媽做手術,四位長輩住院,還有一位師長去世。
她的情緒非常沮喪,說她兩年來不想動、不想說話、不想理人,看世界都是灰色的,沒有精神,注意力沒法集中,經常有輕生的想法,於是她求助過好幾位醫生,醫生開過很多抗鬱藥給她,但是她並沒有從抗抑鬱藥中獲益,情緒一直沒有好轉。
後來她看了我的一本書,於是畫了這個圖,從這個圖可以看到她人生情緒的經歷。
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但是父母的離異似乎沒有給她的情緒帶來太多的影響;小學階段,她的心情一直都很好,她形容她的小學階段總體是開心的,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僅是偶有不快。
在初中時有過一段情緒低落的經歷,那時她首次有了自殺的念頭,她形容那時候的情緒低落並沒有任何原因,後來經歷了一次友情的叛變,她的情緒一下子又掉到低谷裡去了。
但是到了高中,她的情緒又上了快車道,她形容高中階段是人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候很愉悅,覺得無比幸福,看什麼事情都是美好的,覺得連呼出的空氣都是甜的,看事物的顏色,好像都亮了一個色調,所以她高中階段情緒非常好,高考成績也不錯,考上了大學。
但是進了大學之後,她的情緒就像過山車一樣的,冬春季她基本都處在很抑鬱的狀態,但是不是很嚴重,勉強能堅持學業。到了夏秋季情緒比較高漲,很活躍,買東西、購物、逛街、聚會,一樣都不落下。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工作,最近兩年她一下子掉到低谷裡去了。她問我:「醫生,我這是什麼病?」
她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病人,這個病人也畫了一張圖,他在2015年年頭的時候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抑鬱,醫生開了抗抑鬱藥,他吃了抗抑鬱藥後情緒馬上有了起色,可以進入一種非常愉悅的狀態。
在這種愉悅的狀態下,他認識了一個女孩,他們在酒吧邂逅,雙方一見鍾情,但是這種熱戀狀態只持續了三四個月,後來因為三觀不合互相吵架,他的情緒又像過山車一樣來回擺浮了。
吵來吵去最後分手了,他又掉入了抑鬱狀態裡,但是這個抑鬱狀態持續沒多久,在很開心的狀態下,他又覺得很美好,於是又跟女朋友複合了,分分合合,半年的時間裡,他跟女朋友分手了十多次,他說身心疲憊,他的抗抑鬱藥一直在吃,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狀態。
他問我:「這是什麼病?」我告訴他這個病就是「躁鬱症」。
「躁鬱症」的現狀及診斷困難
「躁鬱症」就是又有輕躁狂發作的狀態,又有抑鬱發作的狀態,就像這個圖裡畫的那樣。
有人形容「躁鬱症」的情緒就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有人形容它像坐翹翹板,情緒在悲喜之間反覆發作。
我們都知道「抑鬱症」,但是「躁鬱症」同樣非常常見。
2019年,北京安定醫院的黃悅勤教授,做了一個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全國「躁鬱症」患病率大概是0.5%,也就是說按14億人口計算,中國有700多萬人有「躁鬱症」。
2011年中國深圳參與了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在深圳的人口裡,「躁鬱症」患病率高達1.5%,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
我們認為雙相「躁鬱症」青少年發病較多見,15-19歲是發病高峰期,25到29歲是發病致殘的高峰期,也就是說這個病往往摧殘個體於豆蔻年華。
回過頭看,為什麼深圳比全國發病率更高?
因為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這個城市人口普遍比其他城市更年輕一點,所以它發病率更高一些。
雙相障礙「躁鬱症」的臨床診治情況不容樂觀,我們在2007年做了一個流調,發現雙相障礙首次就診,誤診率高達九成以上。
在接受治療的患者裡,超過一半沒有經過醫生同意在半年內擅自停藥的比例超過50%,也就是說很多病人並沒有好好地依從治療。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首先,雙相障礙是怎麼診斷的?根據定義,雙相障礙是既有躁狂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所以臨床的診斷主要依據醫生的問診,通過跟病人和家屬的交談,追溯他在既往經歷中有沒有同時具有躁狂或者輕躁狂發作,或有抑鬱發作的情況。
抑鬱發作也好,躁狂發作也好,都有診斷標準,包括症狀標準,病程標準。
比如抑鬱發作,九大症狀裡至少要具備四條,病程兩周,而躁狂發作,八大症狀裡至少要具備四條,病程至少四天。如果病人在既往經歷中,有過兩段經歷的話,就診斷為雙相。
講起來似乎很簡單,診斷起來其實非常困難,為什麼?
首先,輕躁狂就像喝醉酒一樣,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沒有哪一個病人喝酒後主動找醫生說我喝醉了,給我一點解酒藥,躁狂和輕躁狂的病人也一樣,尤其是輕躁狂的病人,不會尋求醫生的幫助,他覺得那種狀態非常美好。
除非躁狂到了失控的程度,可能會被人押著、綁著送來住院,所以輕躁狂在臨床很少看到。
那麼,在抑鬱發作的時候,又是怎樣的狀況呢?
抑鬱的情緒,往往會令病人的認知蒙上一層陰影,就好像戴著墨鏡看世界,病人不僅看世界是灰色的,回顧的經歷也是灰色的,所以很多病人說這輩子我都沒有開心過,這樣的病人我們很難問出他既往是否有輕躁狂或者躁狂的病史。
有人對已經確診為雙相障礙的病人進行調查,問他以往有沒有過輕躁狂、躁狂發作,結果躁狂和輕躁狂病史的陽性率只有23%,1/4的比例都不到,所以雙相為什麼會誤診,因為輕躁狂病史非常難問。
還有一類病人,他不是不躁,而且時候未到。躁狂也好、抑鬱也好,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展現出來。
有些病人第一次發病就以抑鬱發作為首發表現,這類病人在雙相裡佔的比例大概是1/4或者1/3多一點。
如果這類病人首次發作來看醫生,他的躁狂還沒到來,這時候只能按照診斷標準把他診斷為抑鬱症,不能診斷為雙相。
還有一類病人的臨床情況非常複雜。很多病人不是按照標準、按教科書生病的。
前兩天有一個初中生來找我看病,他說這兩年他的每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是抑鬱的,但是課間十分鐘是他最快樂的時光,在這十分鐘裡,他會拼命回想、想像各種開心的事,他一個人到學校小花園跑、跳、唱,有時候自言自語。
但是一旦上課鈴響起,他的情緒會一下子掉到低谷,所以一天情緒會有好幾個起伏。
但是輕躁狂至少持續四天,他達不到輕躁狂的診斷標準,所以不能診斷為雙相,但其實他的情緒就是這兩個極端的重複搖擺,就是一個雙相。
「躁鬱症」是「天才病」嗎?
我們舉了很多情況告訴病人他就是雙相,很多家屬、病人都不能接受。因為一講到「躁鬱症」,就講到躁狂,就覺得躁狂是精神病,精神病就是歇斯底裡、喪心病狂,失去理智,是一件很羞恥的事。
實際上,雙相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病,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這個病,所以得了雙相併不孤獨,可以跟梵谷、普希金、歌德這些人為伍,並不羞恥。「自古躁鬱多才俊」,講的是聰明的人容易得雙相。
我不是在恭維他們,來看兩個研究,先看這個U字型的,這是瑞典的研究,以15-16歲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考察他們的成績,看成績高的學生和成績低的學生在17-31歲時患雙相障礙的概率。
研究發現成績優良的學生在17-31歲之間,患雙相的風險是成績平平學生的4倍,當然成績太差可能也會讓風險增高一點,但是沒有像成績好的學生增加那麼明顯。
另一個圖是丹麥的研究,研究對象是軍人,軍人入伍時要做一個數學測驗,這個測驗有1-9分,9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研究發現得8-9分的軍人,後十年得雙相的風險是成績平平軍人的12倍。
所以「自古躁鬱多才俊」是有醫學證據的,得了雙相併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躁鬱症」需及時治療
雖說「躁鬱症」是一個天才病,但這個病會致命,會讓天才變得平庸,如果不經治療,病情反反覆覆發作,病人的社會功能會像圖裡展示的那樣,慢慢走下坡。
芬蘭有一個全國性的研究,是研究25歲之前發病的雙相病人,看他們在25-60歲之間的失業率、失學率、收入情況。
發現得了雙相之後如果不治療,首先,很難完成初中以上學業,另外,就業率很低,不到20%幾的病人能保有一份工作,收入也明顯下降,紅色部分就是雙相患者的情況。
更要命的是,雙相如果不治療,是致命的,因雙相而自殺死亡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每年大概每10萬人中就有200-400人死於雙相自殺,所以我們要重視這個病的治療。
雙相抑鬱的病人會感覺情緒低落,喪失興趣,覺得很累。很多時候人們可能會進行道德綁架,甚至有的人會說:「想開點,你老想著死,你想過家人沒有,想過父母沒有」。
其實抑鬱的發作是因為病人大腦的相關區域出現了功能性的、生理性的問題,導致他沒法開心起來,喪失了讓自己開心的能力。
但是雙相的抑鬱,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慢慢好起來,所以家屬認為這個病不治療,也會慢慢變好,熬一熬就過去了,所以這個病從發病到接受治療往往要經歷很長時間,原因就在這裡。
「躁狂」就像超速駕駛,一些病人一下子上了快車道,一些人慢慢加速,過程是不知不覺的。
一旦上了快車道,病人會感覺很爽,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很有自信,很有激情,有的人可以連續幾天,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累,而且做事非常有衝勁,會定很宏偉的目標,談轟轟烈烈的戀愛。
我的一個病人說他只看了一眼一個女孩子的照片,就決定要追求她。一個女孩說,她只聽了一個男孩子的網絡聲音直播,沒有見真人,就說這個男孩我追定了,但是這些戀情來得快,去得也快。
這種躁狂不具有可持續性,它提前透支病人的精力、財富,他們的未來、感情甚至生命。
在躁狂情況下,病人會冒險,會做很刺激的事,比如登山、做極限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讓自己喪失生命。
所以躁狂看似很美,尤其在現在這個渴望成功的年代,大家都希望自己一直保持輕躁的狀態,那種非常有激情的狀態,但其實這是不具有科學性的,這種躁狂之後,往往緊接著就是抑鬱發作。
這個抑鬱發作跟一般的抑鬱症不太一樣,它很難從抗抑鬱藥治療中獲益,甚至抗抑鬱藥治療對它來講是有害的。
即使有一些病人吃了抗抑鬱藥能很快見效,但那其實不是真的有作用,有一些病人吃了抗抑鬱藥後,覺得情感不是真實的,覺得笑不是發自內心的開心。有一些病人吃了三四種這個藥,足量足療程,都沒有從中取得任何效果。
還有一些病人吃了抗抑鬱藥之後,需要不斷增加劑量,才能感到一丁點開心。還有的病人吃了藥後,變得更加煩燥、易怒,甚至自殺的想法更強烈。還有一些病人吃了抗抑鬱藥後,情緒就像加速版過山車一樣,一天當中有幾個來回。
所以為什麼要區分抑鬱症和雙相抑鬱?因為它的治療方法不一樣。
抗抑鬱藥治療無效,往往令病人對治療失去信心,其實並不是它無效,而是因為診斷錯誤,給錯了方,所以沒有效果。
如何治療「躁鬱症」?
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治療雙相呢?
對於一個首發的病人,如果他的病情比較重,我一般建議他住院治療,經過大概兩周時間,然後再堅持門診隨訪。
通過五年的追蹤發現:18%的病人可以完全痊癒,超過一半的病人部分痊癒,症狀基本得到控制,雖然有一點殘留症狀,還有大概25%的病人處於反覆發作狀態,或者慢性狀態。
所以,這個病是可以治癒的,但確實具有反覆發作、慢性化的趨勢,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它的治療。
這個病雖然反覆發作,但是也可以結婚生子。
這是我跟了十幾年的病人,從她大學開始發病,到最後工作,一直跟著我,中間也斷過幾次藥,反覆過幾次,最後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她結婚的那天發了一個微信給我,告訴我說:「甘教授,我結婚了,謝謝你多年的支持和幫助」。我回復她:「一定要堅持吃藥,尤其在新婚階段,藥物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婚姻最大的護航。」
為什麼要吃藥?因為雙相障礙治療,最主要的手段是藥物治療,因為雙相其實是一個生理性的疾病。
從功能核磁共振的結果可以看出,大腦的藍色區域是有功能下降和體積縮小的,這些區域是管我們的情緒、認知、注意力、執行功能的,而紅色部分跟功能調節、執行、操作有關。
從這些圖可以看出,雙相是由大腦病理生理改變導致的,而藥物有逆轉病理改變的功能,藥物不僅會使神經細胞修復,而且能使神經的各個區域,尤其像額葉皮質海馬這些區域的體積增大,起到修復神經的作用。
所以我跟很多病人講,這個藥就是一個補腦藥,只要堅持治療就可以防止病情反反覆覆發作,所以一定要堅持下來。
吃多長時間?因人而異。
每一次發作就像一次骨折,第一次的治療很關鍵,充分持續的治療讓病情神經修復完整,防止以後復發。
就像骨折一樣,有些病人可能只需要短暫的包紮、調整、靜養就可以了,有的人可能要拄著拐杖,打著石膏幾個月才能恢復過來,而有的人需要終身打著鋼釘才能生活,這是因人而異的。
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去決定治療的療程,讓治療持續處於一種很穩定的狀態。
記得幾年前,有一個耶魯大學的教授,曾經也被「躁鬱症」困擾,剛開始的時候治療很不規範,總是斷藥,結果反反覆覆,最後幾十年他恢復了吃藥。
後來有一個記者問他:「你雖然斷藥了容易復發,但是不是應該再努力一次?」他說:「人生苦短,而你現在卻要我再浪費一年的時間去經歷復健的過程,代價太大了,每個人人生不過如此,to work and to love,去工作、去愛人。」
為什麼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因為弗洛伊德曾經講過一句話:「保持身心健康,不外乎兩個途徑,一個是努力工作,一個是好好愛人」。
為什麼努力工作,好好愛人是維持身心健康的很好途徑呢?
因為保持工作不僅能讓你獲得經濟、財務上的自由,而且會讓你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成就感、滿足感。
好好愛人會讓你減少人際衝突,減少各種人際壓力,讓你享受愛的感覺,會令你有很好的家庭和社會氛圍,從而保持身心健康狀態。
雙相障礙病人或者「躁鬱症」病人,往往個性比較要強,渴望成功,追求完美,追求上進,他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轟轟烈烈的人生。
但是正如楊絳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對於雙相障礙的患者而言,我同樣把這句話也送給他們,不要去追求躁狂和輕躁狂那種激情的狀態,因為那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平平淡淡才是我們應該有的人生。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