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最傳奇的父子,兒子雜文堪比魯迅,老子作品金庸折服

2020-12-24 朗讀者

傑出的人物中,總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他們同宗同源,或為父子、或為兄弟……

英傑輩出的中國文壇就誕生了不勝枚舉的父子、兄弟組合。遠的有東漢的班彪、班固父子,父著《史傳後記》,子著《漢書》;三國時的"建安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還有父子三人佔據「唐宋八大家」三個席位的蘇洵、蘇軾和蘇轍。近的有魯迅、周作人兄弟,葉聖陶、葉至善、葉兆言,祖孫三代等文壇名家。

唐宋八大家

今天,朗讀君要向各位介紹的這一對文壇傳奇父子,不僅在文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的傳奇故事更為人津津樂道。

1940年, 當時著名的刊物《救亡日報 》連續數期登出了一則尋找「秦似」的作者尋人啟事。原來在這之前,《救亡日報》頻頻收到署名「秦似」的文章,而文章的筆法則與魯迅的雜人驚人一致,幾乎達到可以亂真的地步。

秦似的雜文自然引起了當時《救亡日報》總編輯夏衍的注意,於是夏衍便刊登尋人啟事,尋找這位顯露出過人才華和鋒芒的「秦似」。就這樣,23歲的「秦似」見到了文學大師夏衍。也開啟了他以筆為械,逐漸成長為中國文壇中重要雜文作家的一生。

讓秦似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是堪比魯迅的雜文筆法,而真正讓秦似成長為中國文壇重要作家的則是一本與魯迅著名雜文集《野草》同名的刊物。

雜文月刊《野草》在秦似的提議下於1940年8月創刊,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地位。郭沫若、茅盾、柳亞子等一大批現代文學泰鬥都是《野草》的熱心支持者和撰稿人。

主席和總理也都十分關注它,特地交待把每期的《野草》都寄給他2份,總理對辦好《野草》的編輯方針還做過2次具體指示。

作為該刊的主要編輯、臺柱,秦似開始了他「文字機器」般的高頻創作。更多的高質量雜文、隨筆都在這時候產出。最大限度運用雜文的力量宣傳抗戰救國,同時促進了中國雜文的發展,而秦似也成為中國現代雜文史上的重要作家。

中國著名作家、語言學家——秦似

除了作家的光環,秦似還有一層鮮為人知的身份。秦似是他的筆名,他的原名叫王輯和,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的兒子。

秦似在文學上的成就雖說已足夠耀眼,但相對於父親王力身上的光環則遜色不少。王力在中國的語言學界可以說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中國語言學奠基人——王力

一個人扛起中國語言學大旗,一己之力建立一門學科——現代漢語

他所編寫的《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及普及版《中國語法綱要》三本沉甸甸的書。 讓漢語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語法。

首個設立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漢語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漢語學人才。 整個中國古代、現代的漢語專業體系建立,他是最最關鍵的那個人。

美國人把他的《漢語詩律學》列入漢語研究生必讀書,蘇聯把他的《漢語語法綱要》作為大學漢語教材,歐、美、亞不少國家把他主編的《古代漢語》作為學漢語的基礎教科書。

無論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都應該尊稱王力先生一聲老師

通過他的研究和牽頭制定了漢語拼音、普通話規範,迅速搭建起了中國語言學的框架,使得中國的文化掃盲迅速普及。

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在語文課上學的詩詞歌賦文,都離不開他的貢獻。

同時參與漢語拼音制定的周有光教授,評價道:「王力先生,是中國最後一個語言學的全才。」

與王力所取得的成就一樣,他的人生同樣是一部傳奇。

王力先生小學畢業,卻憑著勤奮自學和異於常人的天賦考進當時大名鼎鼎的「清華國學研究院」。

據說,清華國學研究院為了錄取真正的才,考試的試題出得很艱深、很奇特。王力學歷雖然很淺,但卻飽讀古籍。他從容不迫地交出答卷,如願考進只招32個人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

第二年,王力的天賦和努力再次驚呆了當時國學院四大導師趙元任、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他只用一年時間就完成學習提交畢業論文《中國古文法》。梁啓超批語『推倒千古、卓越一時』……

後來,王力在導師趙元任的建議下,去了當時世界語言學中心巴黎進行深造。

1932年王力回國後,就主動開始扛起中國語言學的大旗。憑一己之力撰寫了《中國語法綱要》、《中國現代語法》及《中國語法理論》, 結束了中國漢語沒有自己語法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馬不停蹄地進行漢語簡化和普通話普及工作。牽頭研究制定了漢語拼音、普通話規範,促成了《新華字典》的編寫,迅速搭建起了中國語言學的框架,使得中國的文化掃盲迅速普及。

而後王力又投身到古代漢語教材的編寫。不久又交出了《詩詞格律》《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等一批現在各院校中文系還在使用的的經典教材。

此後五十多年,王力先生一邊教書,一邊筆耕不輟。寫出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餘字,內容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可以說,在中國只要學漢語、認漢字的人都受益於他。

王力先生的不少著作還被譯成外文,不少外國漢學家,都從他的著作中受益。如《中國文法初探》有日文版,《中國語法綱要》有俄文版,《中國語法理論》有捷文版……

語言學家馬慶株評價說:「王力先生是罕見鮮有的全面的漢語語言學大師,深入研究歷代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創立漢語史學科;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所有領域的有關成果足以深深影響當時、現在和未來……」

除卻學者身份所取得的成就,王力在文學上的貢獻同樣驚人

嚴格意義上講,文化創作只是王力先生的業餘愛好和當時艱苦條件下增加收入的「副業」,但是他的「業餘之作」卻足以媲美頂尖的專業作家。

王力一生創作有《龍蟲並雕齋詩集》《龍蟲並雕齋文集》《龍蟲並雕齋瑣語》等二百多萬字文學作品,另外還翻譯有三百多萬字的法文名著作品,大多數納入葉聖陶負責的商務印書館《世界文學名著叢書》。

葉聖陶就稱讚說,王力的文學功底非常深厚、文筆雅馴融合、幽默含蓄,是真正龍蟲並雕的大家。而專業學者也把王力與梁實秋、錢鍾書並稱為戰時學者「幽默散文三大家」。

戰時西南聯大:從左至右為朱自清、羅庸、羅常培、聞一多、王力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的底層邏輯。

王力之所以能在文學創作上得心應手,就是源於自己對語言運用的專業素養。學習漢語言文學和熱愛漢語言文化的人都應該讀一讀王力先生所編寫的專業讀物,這是帶我們窺究漢語言文化的敲門磚。

就算是像秦似這樣的散文大家,也在知天命之年,當上了大學教授以後還回到北大的課堂聽父親王力講課。而像金庸、梁羽生這樣的專業作家也都坦言自己曾受益於王力先生的著作。

如果你沒有時間或缺乏專業能力去全盤博覽王力先生的著作,那至少要把這三本快速探尋中國文化、了解漢語言底層邏輯,又適用於大眾閱讀的實用經典之作讀透。

—王力經典套裝3冊—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本書讓人了解中國文化脈絡

《詩詞格律》——凡學詩,需有門徑,看懂了這本書你就可以寫詩了

《語文講話》——探究漢語應用的底層邏輯,輕易駕馭語言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雖為「常識」,但對我們來說都是學問。

這是王力先生為了人們方便閱讀、學習中國傳統經典所專門編撰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入門讀物,也是引領我們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

王力先生認為,「其實學古文並不難,覺得難,是死記硬背難、生搬硬套難。

熟悉古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古人的常識,自然一通百通。」《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被世人公認為是一部詳盡的古代常識寶典。全書包含天文、曆法、科舉、禮俗、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對古人的衣食住行、風俗喜好皆有涉獵。

比如,在介紹古人對星宿的熟知和應用,可以了解古人如何用其來辨別方向、定季節等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而且王力先生在常識的介紹中還穿針引線的植入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比如:從星宿的介紹中提到《詩經》「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在季節的介紹談到杜甫的《小至》,韓愈的《憶昨行》解讀詳盡,又不失趣味。

《詩詞格律》一本愛詩之人必看的好書

金庸在《後記》中坦言:「修訂《書劍恩仇錄》時,翻閱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一書而初識平平仄仄」,於是才有了「盈盈彩燭三生約,霍霍青霜萬裡行」。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例證詳實。是一部從零基礎入門到精通的詩詞教材。一本書就把詩詞的概念、規律全部深入淺出說全、說透。

另外,書中引用大量古人優美的詩句、插圖,結合基本的知識,把詩詞的奧秘和美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看完這樣簡單明了的解釋,我們一下就明白了韻腳的奧妙和規律所在。

《語文講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先懂語言,再懂文化。

先生的一生,都在用語言為基底,向我們傳遞著中國文化的永恆魅力。學習漢語言文學和熱愛漢語言文化的人,誰沒有受惠於王力先生的這一部《語文講話》呢?

這本書詳細全面的講述漢語的特性、古今語音的演變,詞的構成、各地語法的異同,以及詞彙和文字方面的知識。

是最全面、最專業、最通俗易懂的漢語學習書籍。

想要更了解中華文化脈絡的真相,客觀的看待問題,以及學好詩詞等中華傳統文化,王力先生的這三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經典教材。

雖是教材,卻像休閒讀物一樣趣味叢生,簡單易懂!無論大人、小孩子,有無基礎都可以無障礙閱讀。

現在下單,618活動優惠價88元,點擊下方橫條進入購買

相關焦點

  • 魯迅當年總結出來的十條混文壇秘訣,一針見血入骨三分!
    魯迅先生的雜文向來以犀利著稱,往往只用寥寥數語就能一針見血地揭示問題的本質或描繪出事情的真實面貌。1933年,魯迅寫了一篇題為《文攤秘訣十條》的雜文,在這篇文章中魯迅總結出了混好文壇的十條秘訣。「文攤」其實就是文壇,魯迅故意將之寫作「文攤」,其實是為了嘲諷那些完全將文學作品當成商品出售的作家們。
  • 魯迅折服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幾乎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在讚美它
    魯迅的作品,我們簡直不能再熟悉:《少年閏土》,《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為了忘卻的紀念》……他一生奮筆疾書,用文字敲擊昏睡的靈魂,不僅在國內地位顯著,在國際文壇上亦是聞名遐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三十年代初,文壇上與魯迅先生享有同樣聲譽的人非他莫屬。牛!
    魯迅先生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小學課本上就有他的文章。他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古籍校勘等多個領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蜚聲世界文壇。
  • 他自詡寫白話文第一人,罵金庸多年,嘲笑魯迅的白話文彆扭不如他
    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就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虛幻世界,自然是與其他嚴謹的作品顯得格格不入。以李敖偏激的性格,若是金庸回復了他,可能還會愈演愈烈。當時他畢業後向《文星》投稿,倡導全盤西化和民族自由平等,多次被捕都不改性格,反抗的聲音反而是越來越高。金庸可不比監獄厲害,他的隻言片語對李敖又怎麼會起作用呢?
  • 魯迅的一篇雜文,其中兩句話寓意深刻,令人百感交集
    魯迅先生是偉大文學家,也是一位讓反動派膽寒的革命鬥士。他的詩文看似嘻笑怒罵,卻極力嘲諷和鞭撻了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讓那些習慣於醜陋與骯髒、又被黑暗與迷茫蒙住眼睛的人們開始覺醒。但魯迅先生也是一位凡夫俗子,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災害病。
  • 魯迅與徐懋庸為何絕交?
    徐懋庸,翻譯家、雜文家,1911年生人。魯迅,思想家、文學家,1881年生人。兩人如何成為至交,又因何絕交?本文為您一一回答。 1936年,魯迅逝世後,徐懋庸為他寫了一副輓聯: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那麼,徐懋庸和魯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呢?這還要從徐懋庸的成名之路說起。
  • 魯迅:文壇三戶
    二十年來,中國已經有了一些作家,多少作品,而且至今還沒有完結,所以有個「文壇」,是毫無可疑的。不過搬出去開博覽會,卻還得顧慮一下。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在「罵魯」隊伍裡,最奇怪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郭沫若,在魯迅生前一直罵魯迅,而魯迅死後再也不罵,反過來稱頌魯迅,一直稱頌到自己死;一個是蘇雪林,在魯迅生前一直稱頌魯迅,而魯迅死後便開始罵魯迅,一直罵到自己死。郭沫若罵魯迅暫且不去說他,現在說說美女作家蘇雪林一生罵魯的戰績。
  • 王鼎鈞:我為什麼不喜歡魯迅的雜文 獨家
    我當初說不喜歡魯迅,主要是因為他的雜文,《野草》除外。
  • 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魯迅20年的創作生涯也就沒有長篇小說。魯迅大概也不會想到,他死後,他算不算一流小說家,是不是文壇大師,能不能稱為世界級文豪,都因他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而爭論不休。魯迅沒有長篇小說成為否定魯迅文壇地位的一把標尺。王朔如此,李敖也是如此。儘管這兩人也起過爭執,這件事卻看法一致。
  • 作家王朔直言:魯迅不能被稱為大文豪,他的理由是什麼?
    而人所共知的是,魯迅文字十分犀利辛辣,揭露當時的社會黑暗面毫不留情;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以短篇雜文見長,《吶喊》便是短篇小說集,《藥》、《孔乙己》、《故鄉》、《狂人日記》都在其中。因此,一直以來魯迅都被認為是文學史上的完人,「民族魂」,引領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方向。但當代著名作家王朔卻針對魯迅的成就提出過一些特別的觀點。他認為魯迅不「完美」,魯迅也有缺陷,其中一個就是短篇雜文寫太多,卻沒有寫過長篇小說,而小說是檢驗一個作家是否配稱為真作家的標準。
  • 這些年,「魯迅」已被國產劇邊緣化
    該劇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光輝歷程。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戲份,李雪健以教科書式的演技詮釋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魯迅形象。當然,在少有的以魯迅為主角的影視作品中,濮存昕飾演的魯迅形象最廣為人知,其先後在電視劇《魯迅》和魯迅相關的話劇中飾演這一角色。
  • 魯迅很硬核的一首詩,開篇7個字就讓無事生非者無言以對,太酷了
    「硬核」二字是2019年才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筆者認為這是近幾年最有趣、最有內涵的流行語之一,而在千年文壇,也有不少「硬核」詩。而到了現代,能稱得上「硬核」的文人,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魯迅先生。敢說敢做,敢寫敢罵,一向是魯迅先生的風格。但大家只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先生其實很少因為自己被罵而寫文,他寫文基本上都是為正義之士出頭,為普通大眾據理力爭,這是他的風骨。而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中,魯迅先生則為自己兒子硬氣了一回,這首詩名叫《答客誚》。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郭沫若怒罵魯迅「封建餘孽」?魯迅用5字回應,讓郭沫若無地自容
    因為創造社的文學活動多是以破舊立新為主,所以隨著文學主張和活動逐漸鋒芒畢露,創造社的眾人也開始了對文壇前輩的審視和批判,而作為核心人物的郭沫若,更是發起「破四舊」活動的積極分子,文壇最具影響力的魯迅則成為首要被攻擊的對象。所以,從1928年初開始,魯迅受到了創造社出版物的連續攻擊。
  • 李敖作品和魯迅作品的差距在哪裡呢?有一種這樣的說法
    李敖大師剛走,本來不應該說他不如人的地方,但既然要拿他和魯迅相比,我只好遵照我內心最真實的的評價,狠著心說出那兩個字:不能。老實說,李敖大師也是很牛叉的了。李敖最引以為豪的小說有兩部,其一是《上山上山愛》,另一是《北京法源寺》。這兩部書我都看了,裡面的人物形象蒼白模糊,就象夢魘裡出現的殭屍,表情生硬,沒有靈魂,也沒有牽動人心的情節,只注重於人物對話來完成對讀者的說教。真的,我不懂欣賞、沒法欣賞。
  • 魯迅的影子有多長
    當然,能夠如此熱情地閱讀魯迅,主要是因於魯迅文學和魯迅精神的巨大感召力與當時獻身社會的理想的水乳交融。這就是於我輩至今仍難改變的魯迅情結。  其實魯迅生前多次表示希望人們儘快忘掉他和他的作品。最不願意他的作品長久流傳,而讓傾國思念,是他所不願意得到的盛情,表明時代還沒有揚棄他曾經經歷的痛苦和無奈。  魯迅生活的那個時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時期。
  • 發現:魯迅的雜文也有不講道理的地方,竟然還有一些邏輯謬誤
    魯迅的雜文向來被認為是空前絕後,無人可以望其項背的。大家知道,雜文以講道理為主,沒有人懷疑魯迅不會講道理。但是如果我們看看某些被大家交口稱讚的形象性說理雜文,我們會發現,魯迅其實也不能算會講道理的人。魯迅將哺乳動物的生理性混同於人性,模糊了人性和生理性的區別,因而犯了偷換概念的謬誤。有人覺得我雞蛋裡挑骨頭小題大做,其實魯迅文字裡有很多不能讓人信服的道理。譬如魯迅的另一篇文章《漫罵》中有這麼一段:「假如指著一個人,說道,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那就是謾罵。倘使她實在是做賣笑生涯的,就並不是漫罵,倒是說了真實」。在這段文字裡,我們很容易找到許多破綻。譬如,婊子,本是妓女的蔑稱。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第一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創作了一系列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影響十分深遠的小說、雜文、散文以及散文詩。其一生著譯甚豐,有約近1000萬字的作品留世。雜文是魯迅先生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
  • 除了金庸、古龍、梁羽生之外,武俠小說界的大師還有哪一些?
    實際上,和以上這幾位相比,金庸、古龍、梁羽生只能稱為「小字輩」,甚至,金庸、古龍、梁羽生能有如此大的成就,那是站在這幾位大師肩膀上的緣故。 先說一下這幾位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現在說王度廬的名字,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一說電影《臥虎藏龍》,估計全世界大部分華人都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