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唐建平,又名唐華,1956年生,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和上海師大美術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協篆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上海市海上蘭亭書法院院士,金山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1985年調入金山少年宮,在少兒書法教學中成績顯著,桃李芬芳,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園丁獎。師從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老師。曾多次舉辦書畫個展與聯展。作品十餘次入選由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展,其中三次獲最高獎。
作品欣賞
學書法求古意,談感悟融氣息
一個藝術家面貌之形成需經歷漫長歲月之積澱,被人認可的稱之為風格,不好的謂之習氣。從小學書有人指點,當然是好事,可以走捷徑。自學的人可能要多走很多彎路,然亦是好事,因為經曆本身就是一筆財富。我從拿毛筆到現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磨練,我很服膺像星光大道那樣脫穎而出的歌手,沒有一、二十年的功底,絕對不會走出來。
我自己一開始摸索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徘徊,後來有幸遇到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四位老師,使我逐步走上正途。雖然老師不會明確叫你臨學什麼,但是,老師的治學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兆麟老師一生一直在學習,一直在臨摹,書風一直在變。晚年書風簡潔幹練,線條清厚老辣。一聞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寫字不是靠時間、數量,關鍵是你的理念、意識,決定你的定向和發展。
我主要學篆隸,早年取法《曹全》、《乙瑛》,然轉師《衡方》、《張遷》,後目光又投向了秦楚和簡牘、帛書,穿行於古人腳步比較稀疏地帶,置定於古代書法經典之中,力求尋找書風形成與表現方式的突破口,以求與傳統臨寫碑帖與大眾一貫形式拉開距離。同時我又經常關注當今秦楚漢簡大家許雄志、高慶春、鮑賢倫等,觀其發展之軌跡,在他們身上吸取營養、豐富自己。我總覺得能夠入古,就是一種深度,一種對傳統經典的把握。只有深入古人,才知古人的奇妙,古人的境界。只有入得深,才能出得顯。目前,我的簡隸書風初具格式,也入了不少展,獲了很多獎。但是,我依稀感到熟稔之後的某種程式正在侵襲,雖然,書法要追求「熟後生」,這不難理解,但要付之具體的筆墨行為,談何容易!
學書法求古意很重要,古意是對碑、帖的忠實臨寫和悉心體會才能漸漸悟得。如學隸,從漢入手,慢慢地可以逆上。因為相對而言,隸書好入門。稍有成後,千萬不要跟時人走,只有入古,才能有自家面目,只有真正入古,才能開出新路。有些追風者所以失敗,就是沒有從古代書跡中去探索而直接模仿先行者的作品。看似學古,似是而非,接受的是二手古意。先行者從古典中擷取精華,合理巧妙地融合在自己創作中而出彩,然追隨者投機取巧,順手拿來,看似煞有介事,其實則是無意義的山寨版。
我們在取法漢隸過程中,無論怎樣調整取捨,無論怎樣置換改良,一定要保持「漢碑基因」的純正性。如果沒有了「漢味」,就等於丟掉了隸書之根本,這是不能突破的底線。
當然,筆墨也要當隨時代,希翼在書法事業上有所建樹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深厚的古典傳統,鮮明的時代精神,以及強烈的個人風格,三者缺一不可。我很欣賞邱振中先生的一段話: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同時感受到兩種東西:一種是傳統核心的東西,一種是傳統沒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