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篆刻家唐建平先生:書法求古意,談感悟融氣息

2020-12-23 騰訊網

藝術簡介

唐建平,又名唐華,1956年生,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和上海師大美術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協篆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上海市海上蘭亭書法院院士,金山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1985年調入金山少年宮,在少兒書法教學中成績顯著,桃李芬芳,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園丁獎。師從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老師。曾多次舉辦書畫個展與聯展。作品十餘次入選由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展,其中三次獲最高獎。

作品欣賞

學書法求古意,談感悟融氣息

一個藝術家面貌之形成需經歷漫長歲月之積澱,被人認可的稱之為風格,不好的謂之習氣。從小學書有人指點,當然是好事,可以走捷徑。自學的人可能要多走很多彎路,然亦是好事,因為經曆本身就是一筆財富。我從拿毛筆到現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磨練,我很服膺像星光大道那樣脫穎而出的歌手,沒有一、二十年的功底,絕對不會走出來。

我自己一開始摸索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徘徊,後來有幸遇到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四位老師,使我逐步走上正途。雖然老師不會明確叫你臨學什麼,但是,老師的治學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兆麟老師一生一直在學習,一直在臨摹,書風一直在變。晚年書風簡潔幹練,線條清厚老辣。一聞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寫字不是靠時間、數量,關鍵是你的理念、意識,決定你的定向和發展。

我主要學篆隸,早年取法《曹全》、《乙瑛》,然轉師《衡方》、《張遷》,後目光又投向了秦楚和簡牘、帛書,穿行於古人腳步比較稀疏地帶,置定於古代書法經典之中,力求尋找書風形成與表現方式的突破口,以求與傳統臨寫碑帖與大眾一貫形式拉開距離。同時我又經常關注當今秦楚漢簡大家許雄志、高慶春、鮑賢倫等,觀其發展之軌跡,在他們身上吸取營養、豐富自己。我總覺得能夠入古,就是一種深度,一種對傳統經典的把握。只有深入古人,才知古人的奇妙,古人的境界。只有入得深,才能出得顯。目前,我的簡隸書風初具格式,也入了不少展,獲了很多獎。但是,我依稀感到熟稔之後的某種程式正在侵襲,雖然,書法要追求「熟後生」,這不難理解,但要付之具體的筆墨行為,談何容易!

學書法求古意很重要,古意是對碑、帖的忠實臨寫和悉心體會才能漸漸悟得。如學隸,從漢入手,慢慢地可以逆上。因為相對而言,隸書好入門。稍有成後,千萬不要跟時人走,只有入古,才能有自家面目,只有真正入古,才能開出新路。有些追風者所以失敗,就是沒有從古代書跡中去探索而直接模仿先行者的作品。看似學古,似是而非,接受的是二手古意。先行者從古典中擷取精華,合理巧妙地融合在自己創作中而出彩,然追隨者投機取巧,順手拿來,看似煞有介事,其實則是無意義的山寨版。

我們在取法漢隸過程中,無論怎樣調整取捨,無論怎樣置換改良,一定要保持「漢碑基因」的純正性。如果沒有了「漢味」,就等於丟掉了隸書之根本,這是不能突破的底線。

當然,筆墨也要當隨時代,希翼在書法事業上有所建樹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深厚的古典傳統,鮮明的時代精神,以及強烈的個人風格,三者缺一不可。我很欣賞邱振中先生的一段話: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同時感受到兩種東西:一種是傳統核心的東西,一種是傳統沒有的東西。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書法的古意?
    什麼是書法的古意?
  • 旅日書法篆刻家張大順創作巨幅作品《甲骨文之夢》
    華輿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近日,聯合國「和平藝術家」稱號獲得者、旅日甲骨文學者、書法篆刻家張大順,為回應和助力聯合國在全球發起的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對話活動的倡導,經過近半年的創作,完成了巨幅作品《甲骨文之夢》系列等20餘點新作,為此項活動增添了一個新的亮點。
  • 頡林書法藝術展12日在晟源藝術館開幕(附:頡林書法藝術集評,晨報專輯以賀)
    山西書法家頡林,敏而好學,原攻行草書,怕行草重錄古文青少年多不認識,達不到普及與提高的統一,辜負先民及慧助者雅意,妨害流通。好在他在往昔練過隸書,旨在打好楷行草書牆基,領悟漢隸作者甘苦,為習書史補課,未放到有位珍視。這次放棄安排,秉筆穩打穩紮,方圓進退隨心,健中求辣,稍帶裝飾趣味,傳承啟蒙要旨,力減懈筆,做到全神貫注,風神統一。在個人習書歷程中尚無先例。
  • 文人翰墨 | 筆墨不求縉紳喜 —— 談談張頷書法
    我沒有寫過一幅,字連起來沒有意思的書法。若不重內容,光說字好,只管寫字,不問內容,那還叫書法嗎?我說『筆墨不求縉紳喜』,不是說我的考證文章,也不是說我那些諷世文字。考證文章,縉紳沒有幾個能懂,求他們喜也不會喜。諷世文章,本來就是刺人的,人家不反感,就是好樣的了,怎麼還能要人家喜歡呢。所謂的不求縉紳喜,我的本意不過是,幾有所作,都要秉筆直書,不以縉紳們的喜惡為意。」
  • 書法 | 信步墨海似閒庭 ——李鋒先生書法賞析
    信步墨海似閒庭——李鋒先生書法賞析王炳學 很早就關注李鋒先生的書法,接觸不多,見到他多是在天津書協組織的有關活動上,作為中國書協理事、天津市書協副主席,很多活動,都能見到李鋒先生的身影。謙遜、熱情是李鋒先生給我留下的比較深的印象。
  • 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作品展示
    二、融入篆書的用筆和結體,增加線條的厚度和作品的古意。其實這個想法,早在前幾年我已實踐過,可惜只是淺嘗輒止。近半年來,又引起了我的重新思考,開始嘗試在隸書作品中加入篆書的元素。這件作品中的「逸、節、山、高」四字,我是借用了「祀山公三碑」中的字形或者部件,加上自己的理解,當然也避免不了對當代優秀隸書名家的借鑑。
  • 近代書法帖學名家馬公愚,精選18幅書法欣賞:筆力渾厚、氣息醇雅
    書法藝術發展至今已歷數千年,由於其獨特的藝術性質,要想寫得一手好書法,書家往往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嫻熟的技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悟性和修養。修養則不說了,悟性則是指藝術的敏感性,以及捕捉和提煉美的能力,比如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
  • 王建明 | 中國書法「秀」
    (書法家王建明)王建明的字「秀色可餐」,雖不能充飢,但也不失為一種精神食糧,王建明風骨「秀」徹的書法裡蘊含太多的人生感悟和文化學養。與建明兄不熟,早聞他妍媚書風,他的書法有謝安的秀逸之貌,也有二王的精嚴和淡雅。
  • ​ 王建明 | 中國書法「秀」
    (書法家王建明)王建明的字「秀色可餐」,雖不能充飢,但也不失為一種精神食糧,王建明風骨「秀」徹的書法裡蘊含太多的人生感悟和文化學養。他的書法作品因為「秀色」多次官方書協組織的展覽,其中一些書法作品先後在長江日報、武漢青年報、人物雜誌等刊物發表和推薦。王建明不追求筆氣生尖、據槁臨危的骨感,而著力表現肌膚園潤的骨秀。笪重光在《書筏》一文中說:「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後圓,圓斯秀矣。」不走險峻路線,而心隨自然讓筆力凝秀這是王建明書法特點。
  • 圓桌|關於清代學人書法:從金石審鑑到筆法概念
    晚清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對顏真卿書風有專門討論,認為顏書「櫽括諸家,變法得古意」,且不拘一格,自有天趣,有「沉著飄逸」、「紆餘蘊藉」的特點。劉熙載欣賞顏真卿的高尚品格,推其為「書如其人」的代表。文章還總結出劉熙載在書法實踐中的「學顏」觀——三「要」:一要備高尚品格,二要「贍真實之力」,三要「胸中具旁礡之氣」。文章還對劉熙載學顏書法實踐和存世作品進行討論。
  • 青島畫院張穎:書以載道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原則
    中國文字催生了書法的誕生,書法與文字相表裡,文字源於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思維方式,書法反映書寫者的文化精神。劉熙載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中國書法能將文字書寫上升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書以載道的文化傳統至關重要。在張穎三十多年的書法學習歷程中,她逐漸感悟到書以載道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原則,遂梳理個人學書的歷程,與讀者分享學習感悟。
  • 書法水墨|恭喜我校徐克強老師作品入選株洲市青年書法家協會2021年新春書法小品展
    徐克強,男,湖南湘鄉人,現系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嶽麓印社社員、株洲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株洲市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荷塘區書協副秘書長,師從湘籍印人崇之先生。篆刻初以秦漢印章入手,後追明清流派黃牧甫之風,受益良深。近年來對魏晉古璽尤為喜愛,多受古璽遺風影響;兼之於古篆古隸及山水畫方面頗費功力。作品多次在全省、全國比賽中入展獲獎。
  • 觀石刻唐書品書法文化!「主流融媒體看河南」記者團參訪千唐志齋
    11月16日上午,「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探訪河南活動採訪團走進新安縣鐵門鎮,參訪千唐志齋博物館,觀覽石刻唐書,品讀書法文化。千唐志齋為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張鍅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所謂「墓誌」,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系爵裡、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等。
  • 全國著名書法評論家傅徳鋒書法專著(四本)出版
    年前,書法評論家傅徳鋒先生的書法評論集《書藝縱論》《書壇論道》《書家評論》《第一陣營》(共約200餘萬字),統由原國家畫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曾來德先生作序,雲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其中《書壇論道》和《書家評論》由曾來德先生題寫書名,《書藝縱論》和《第一陣營》由作者好友、著名書法家遆高亮先生題寫書名。
  • 趙鐵山先生和他的書法藝術
    著名書法家康有為觀看後讚賞道:「大江以北,無出其右」。一九二六年,趙鐵山先生的書法作品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書法展覽會上被評為華北第一名。在當時,曾有「南吳北趙」之說,「南吳」指書畫大師吳昌碩,「北趙」指的就是三晉書法名家趙鐵山。
  • 心經書法作品欣賞周京隆
    貴州岑鞏人,現居北京,現從事專業書法培訓,學生及各界勵志等教育工作,長期為各種社會團體作勵志演講培訓,畢業於貴州大學,書香門第,在祖輩的影響下自幼開始接觸毛筆書法,主攻楷行草、篆隸魏也有涉獵、取法顏柳歐趙及二王、兼學眾名家、曾榮獲歐陽詢杯書畫大賽銀獎,中國文人書畫大賽金獎,中國金鼎杯書畫大賽一等獎等等
  •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湛結遒勁,珠圓玉潤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書法已經從實用藝術發展成為了精神藝術,已經不再是信息交流的主體,而是精神交流的介質。簡單的說就是郵件和微信取締了書信,書法的實用價值也就隨之而隱居。轉而成為了精神藝術作為書法家或者書法愛好者之間溝通的橋梁。
  • 心經書法 靜靜品讀 慢慢感悟
    心經書法 靜靜品讀 慢慢感悟 2020年07月06日 15:1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幼喜書法,對傳統文化有深厚情感,尤善易經義理,現為世界孔子易學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滄州市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級展覽中參展並獲獎。
  • 臺灣百位書法篆刻家漢字文化藝術節展現非凡活力
    年逾八旬的名書法家連勝彥先生為大地揮毫活動開筆,展現老當益壯的豪情;臺灣印社社長陳宏勉先生為推廣篆刻文化,每年刻數十方紀年印發起公益認購;名家書法篆刻聯展匯集共200位名家作品,其中,臺灣書法家蕭世瓊積極倡導「具有古典主義的現代書風」,引起話題。
  • 書法達人984號吳志先生作品欣賞!
    中共黨員,自幼酷愛練習書法,臨摹古代,近代名家作品不計其數。不求名利,只做一名愛好者。數十年來,寒來暑往,從未間斷練習寫字。對書法的感悟:學習書法,就像是攀登高山,山似古人,離得越遠,越感覺山不是很高。估計很快就可以爬到山頂。等到了山腳下,才發現山是那麼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