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仲景發明的,本意是為了驅寒和提高抵抗力

2021-02-13 羊爸爸

點擊上方「羊爸爸」↑關注我們

文 | 郭莎拉

張仲景生於東漢末年,也就是1800多年前,他的《傷寒論》到現在為止,中醫界都是做為必讀教材在使用。仲景本人被後人稱為醫聖,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中醫界最具影響力的醫學家。

千棟說,很多學醫人,會去仲景塑像面前磕頭行禮,許下誓言,意思是也要像他一樣無私地奉獻,救助病患。

仲景的醫德很好,他對病患,不管是家裡沒錢抓藥的窮人,拿著飯碗走路來的乞丐,或者是開著「寶馬」來的商人,都是認認真真的看病,他覺得窮人,富人,善人,惡人在他眼裡,都是病人,都是需要幫助的人。

後來仲景退休了,回老家準備過年,之後就留在老家享受老年生活。那時候正是冬至前後,下起了大雪。他走著走著,到了一個河岸邊,看見前面一個中年的男子走著走著倒在了雪地裡。他憑著本能快步上前。根據醫生的習慣,先看面色,這個男子面色蒼白,鼻子和臉頰凍得沒有了血色。耳朵的耳廓處有的地方有凍瘡,有的地方斑斑駁駁地潰爛了,血痂也被凍住了。

他把那男子的手拿起來,手上的涼氣就像是滲進骨頭裡去了一樣。他再摸了一下男子的腹部,涼,氣不充盈,皮膚略有塌陷。

最後他摸了一下脈。他心想,表裡都寒。

他趕緊拿出包袱裡的銀針(仲景還是針灸專家),選好穴位,隔著棉衣就迅速準確的扎進去。正在這個時候,旁邊有個小夥子向他的方向跑來,說,您可是大夫?

仲景點頭。

小夥子說:「我母親渾身發冷,耳朵爛了,您能幫忙去看看嗎?」

把流浪漢安頓好之後,去看小夥子母親的路程大概約有半個小時,路上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幾個奄奄一息的乞討者,其中有三個是中年的男子,一個是分不清男女的老者。仲景看見,他們的耳朵都凍爛了。

街道上也少有人來往,店鋪很多都關門了。

仲景見狀就問:「到底發生了什麼?變成了這樣?」

小夥子說:「去年一場疫情,很多人病死了,沒病死的人要不就是吃不上飯,有的人家把孩子都賣給了有錢人,有的家裡男丁死了,婦女孩子也都沒飯吃。」

外國人拍攝的兩位古代乞丐(之後被凍死)

小夥子一邊說一邊和仲景繼續走。仲景撇了一眼路邊一個蓬頭垢面的婦女,懷裡抱著一個孩子,婦女的雙手都長滿了凍瘡,嘴唇發白,孩子用一條發黑的毯子裹著,那婦女靠牆坐著,面前放著一個沒有幾個銅板的碗,眼睛裡看向遠方。

仲景的淚水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

從小夥子家裡看完了她老母親,回到家裡,仲景一夜未眠,呆呆地坐在房間裡,面前放著他讀過的醫書。他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他想,如果是給每個人都抓藥,藥材費用成本比較高,不一定能夠供應到更多的人,如果是給每個人針灸看病,這效率又太低了。另外一方面,很多人飢腸轆轆,中焦虛寒,也需要食物。想著想著,就寫了一個食療方。

耳朵和手腳一樣,如果一個人因為冷導致氣血總量不夠,那麼身體就會慢慢的捨棄對手腳,耳朵的氣血供應,更多地保全中焦,保全內部更重要的臟腑的氣血供應。所以手腳和耳朵都是容易被凍傷的地方。

一個人的手腳和耳朵凍傷的時候,同時也一定程度地意味著,這個人的身體氣血總量已經不夠了,是寒的。是虛的。

這個食療方裡主要是溫中的羊肉,搭配了當歸,辣椒,丁香這個方向的藥物,(原方找不著了,誰若是能找到,煩勞給我們提供一下哈)這些能夠幫助祛寒溼的藥材。如果是能夠吃下這些,不僅僅能夠為中焦提供熱量,能量,也就是陰陽雙補。

但是,這些食材光是吃肉還不行,這很多人已經對肉不能消化了,要搭配著一點比較平和的好消化的食物一起吃。仲景就想到,使用小麥,小麥粉可以濡養中焦和津液,小麥也是一個比較陽性的食物。

把小麥粉揉成麵團,擀成薄薄的皮子,把肉和藥混合在一起放在這個皮子裡,包緊。下滾水煮,羊肉和麵皮熟了的時候,恰好裡面的藥性也煮出來了。

第二天,他和朋友們在街上打起一個土灶,放上一口大鍋,鍋裡面添滿了水,下面生起了火。



另外一邊,他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來,找來了一些朋友,按照他的思路,買好食材,並把這些包好的藥糰子下進去煮。煮好了以後,撈出來,澆上一些湯,放一點鹽,給那些流浪漢,和窮苦的人們分發。

很多人吃完喝完,肚子開始發熱了,氣血暢通,氣血能夠流入四肢和耳朵,耳朵就不冷了。旁邊的朋友說,這個麵團捏起來好像是人耳朵的形狀,仲景就想,那麼這個方子就叫做祛寒嬌耳湯吧。

仲景一直在政府大樓門口煮祛寒嬌耳湯,一直煮到大年初一。

後來很多人的耳朵都好了。

後來每到冬至和初一,大家都想起那一碗祛寒嬌耳湯,就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包好麵團子,下鍋煮,來回憶那段時間的溫暖。

嬌耳湯為什麼後來被叫成了餃子,我想可能就是,一開始省略成嬌耳湯,後來就變成嬌湯,再後來叫著叫著就變成了,「嬌」子 了吧。

按照仲景的思路,我們其實也完全可以按照中醫的陰陽的思路來變化我們的夥食,身體有什麼不平衡,其實在食物上做一點思考,就能得到一些調整。

比如說冬至要吃的餃子。

1、寒溼重的人餃子餡裡可以放點生薑,胡椒粉,這些都是熱性的佐料,餃子湯呢可以放點辣椒油,花椒,麻辣口的湯餃子祛溼散寒。

2、有淤堵比較多的,比如說大腹便便的大人和孩子,包餃子可以包白菜餡兒的。混合一點豆腐或者蘿蔔,這些東西都可以幫助疏通胃腸道。

3、有朋友說餃子皮是死面的不好消化,對於孩子來說,那可以用餛飩皮來包。還有的人溼氣特別重的,平時不愛喝水,精神不好,昏昏沉沉的,很懶的,可以考慮在平底鍋裡放一點油煎一下餃子。煎過以後它的分子結構變化了,變得比較酥脆了,而且焦的麵食助於排溼,相對就會好消化一點。

4、還有就是又寒又有瘀堵,就是你感覺你自己,有時候怕冷有時候怕熱,又煩躁,又懶,又油膩,大便臭,腳也臭的。那你就來個酸辣口味的,可以考慮用酸菜餡包餃子,或者呢,其他的蔬菜餡兒餃子,但一定要用酸辣湯打底,酸辣湯,屬於一開一闔,一方面幫助疏通,一方面能夠祛寒。

很多中醫老師說從五運六氣點角度來看,今年的冬天會特別特別特別冷,而且是六十年一次的那種極冷。

如果體質不好的大人孩子一定不要去挑戰自己的抗凍能力,是有代價的。仲景哥就認為,寒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之一。所以,除了吃好之外,大家一定要注意穿好衣服,南方的朋友們多買幾個取暖設備,費點電就費點電。

祝冬至安康。

●本文情節部分為編撰,大意與歷史記載相符

相關閱讀

酸辣湯 | 與桂枝湯的藥理很像,能解表和裡的寒

走,吃火鍋去,一頓不行就兩頓

最常用的蔥白淡豆豉湯,還有媽媽不會熬?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美食「餃子」是怎麼誕生的?
    張仲景因為餃子的形狀看起來有些像耳朵,所以在古時候餃子被叫做「嬌耳」,它是有我國聖醫張仲景首先發明的。那麼,一個醫生怎麼造起餃子來了?在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又加之自然災害嚴重,所以很多人都身患疾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很多百姓都被感染了,張仲景了解情況之後,在衙門門前紮上粥棚提供給那些家庭貧苦之人,還舍藥救人,一直好了很多患有瘟疫的病人,深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愛戴。
  • 冬至到,吃餃子。餃子是誰發明的?
    張仲景看了眼前這些災民很是心疼,讓家人把隨身帶的衣服和食物發放給大家,還把帶的藥材送給他們,用來治療凍瘡。這是張仲景辭任長沙太守以後,回鄉路上的一幕。回到車上他的心情依舊難平,想著那些凍餓而死的災民,他決定為他們做些什麼。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著名醫學家,因其卓越的醫學成就被後世尊為醫聖。
  • 張仲景將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在寒冷的冬天,有比吃一碗熱騰騰的羊肉餃子,更讓人心曠神怡、無比酸爽的事情嗎?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吧。 吃完了餃子,咱們來問一個靈魂之問吧——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 冬天,餃子就吃這個餡,補肝明目,增強抵抗力,多做給家人吃
    冬天,餃子就吃這個餡,補肝明目,增強抵抗力,多做給家人吃平時一提到餃子那些不爭氣的口水就會流出來,素日最喜歡吃的就是餃子,無論是什麼餡料的都能包容,我在家隔三差五也會包餃子吃。今天分享一個餃子餡特別好吃的做法,特別適合冬天吃,就是羊肉餡料的餃子,眾所周知,冬天吃羊肉有溫中健脾,驅寒溫暖,增強抵抗力,補肝明目的功效,所以每到冬天我家包餃子就會包羊肉餡料的水餃。好吃還保暖,家人們也是都愛吃。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意義寓意 冬至吃餃子有什麼特殊含義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
  • 【天天積累】關於「餃子」的前世與今生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 【中州作家】黃龍江: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家鄉的傳統習俗之一,這個季節,天寒水瘦,葉落無聲,四野一派凋敝蕭瑟,也趕上農閒,恰逢年關將至,老百姓都在準備年貨和宰豬殺羊,也為忙碌一年後有個慶賀的主題,所以,也十分注重細節,對傳統節日也格外珍惜了。每到冬至這一天,都有母親嘮叨著要吃餃子。
  • 張仲景冬至餃子配方,你想多啦,也想少啦!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製作的「驅寒嬌耳湯」留下的,所以北方至今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冬至吃餃子據傳說張仲景是用羊肉、辣椒、花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 冬至不吃餃子為什麼會「爛耳朵」?
    冬至冬至,民間有「冬至大如年,民間小團圓」之說,家裡的老人也會在冬至這天叮囑我們一定要吃餃子。「不然會凍耳朵」,為什麼會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要吃水餃」這種習俗呢?冬至吃水餃和凍耳朵有什麼關係?作者張仲景,被封為」醫聖」, 而冬至吃餃子就是為了紀念他的 「祛寒嬌耳湯」之恩。相傳張仲景在長沙做太守期滿後,告老還鄉。還鄉時節,正值冬季,寒風刺骨,河水結冰。
  • 朋友圈流行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梗?
    文\熊貓哥又到了朋友圈曬冬至餃子的日子,今年的冬至餃子朋友圈又多了一個梗,「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那麼這冬至餃子和凍耳朵到底有啥聯繫?這還得從古代的一位名醫說起名醫張仲景與「祛寒嬌耳湯」話說在東漢,我國著名的神醫也是《傷寒雜病論》作者張仲景任長沙太守,一年冬至,張仲景和徒弟回家,看到路旁有很多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的。又因為天太冷,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醫者仁心的張仲景在路邊搭起醫棚,為百姓免費治凍傷。
  • 吃餃子和醫聖有關?用什麼皮包什麼餡要因人而異
    美味的餃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節日餐。據說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相傳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傳統。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藥房主任劉麗琴說,餃子源於古代冬季強身健體的藥物,不同的餃子,養生功效也不一樣。
  • 冬至吃餃子原來有這樣的緣故!人參餃子更不能錯過!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原來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人參也能做水餃?
  • 今日小寒,適合包羊肉餡餃子吃,3種蔬菜搭配,驅寒暖胃又進補
    今日小寒,適合包羊肉餡餃子吃,3種蔬菜搭配,驅寒暖胃又進補!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三個節氣,是冬天的第五個節氣。在我們國家小寒到了,代表著就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有俗語「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過後的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大寒一過,新一年的節氣就又開始輪迴了。
  • 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優博奶粉給您想要的答案
    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家長也是想盡了辦法,那麼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呢?適當的運動和大自然的饋贈能讓孩子的身體強壯起來。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呢?要確保寶寶充分的休息。成長中的寶貝勞逸結合很重要,在運動的同時要注意休息。寶寶在睡眠時各方面發育迅速,抵禦疾病的能力增強。所以孩子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中午如果能小睡一會是最好的。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呢?確保寶寶營養均衡 。
  • 《DayZ》病毒抵抗力提高方法分享
    18183首頁 《DayZ》病毒抵抗力提高方法分享 《DayZ》病毒抵抗力提高方法分享 來源:網絡
  • 《食物語》像耳不是耳白面裹了館冬來可驅寒答案介紹
    最近玩食物語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的像耳不是耳白面裹了館冬來可驅寒答案是什麼?食物語猜燈謎活動中的謎面「像耳不是耳,白面裹了館,冬來可驅寒」難道了不少人,其實這個謎題的謎底非常簡單,下面就讓優遊網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正確答案吧!食物語像耳不是耳白面裹了館冬來可驅寒答案是什麼像耳不是耳,白面裹了館,冬來可驅寒。
  • 健身真的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嗎?
    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快,千變萬化的細菌和那些無知無畏的人著實讓人頭疼,這就需要我們自身做出努力,有計劃地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那麼,健身的力量訓練真的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嗎?一、健身訓練的作用健身訓練對身體的改善絕不止於身材,對身體素質的提高更不容小覷。
  • 潘金蓮的「餃子」,是「餃子」嗎?
    《潘金蓮的餃子》據說就對《金瓶梅》吃出了「學問」,通過「玉皇李子」還窺探到作者蘭陵笑笑生的身影。我沒有看到全書,也無意再去翻看,潘金蓮的餃子這一篇管中窺豹已經足足夠了。潘金蓮包的是「餃子」嗎?餃子起初由醫聖張仲景發明,它是用於治療耳朵凍瘡的藥食,用羊肉、花椒等中藥熬熟切碎,再包成食丸在大鍋中煮,一碗湯中只配幾個餃子,用湯味發熱驅寒治療凍耳,所以名為「嬌耳」。
  • 你一定不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你知道冬至是為了紀念誰嗎?冬至吃餃子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註: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1、祭祖:在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都有祭祖的習俗,在日也不例外,在南方地區冬至日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香爐和貢品祭祀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和睦。2、補冬:冬至日的時候除了祭祖,還有補冬的習俗,補冬顧名思義就是進補,冬至日後人們開始吃一些食物,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可以避免冬天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