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影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流動盛宴。
《寄生蟲》全片由著名音樂人鄭在日操刀,風格大多都傾向於輝煌壯麗的巴洛克音樂,推動力、感染力極強的配樂帶著觀眾們沉浸在「寄生蟲」的世界一路狂奔。
奧斯卡四項大獎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導演奉俊昊不但讓觀眾與輝煌壯麗的巴洛克音樂撞個滿懷,更讓來自巴洛克音樂大師亨德爾歌劇《羅德琳達》的兩段詠嘆調,呼應著全片兩處關鍵轉折的情節唱響,特別引人注意。
第一段詠嘆調〈無情的我向你發誓〉(Spietati io vi giurai),出現在金家父親金基澤當上樸家司機,以及兩個孩子弄走了舊管家、好讓媽媽也能進樸家工作後。
影片最後高潮的生日場景也有用大提琴演奏的《羅德琳達》第二段詠嘆調〈我最親愛的〉(Mio caro bene)。歡快的音樂中展現的悠閒自在也與後來情節的急轉直下形成鮮明的對比。
《羅德琳達》講述了米蘭之王被陷害至廢黜流亡,王后羅德琳達及他們的幼子被留了下來。米蘭之王最後從逼迫他離開的人手裡營救妻兒。它和《寄生蟲》一樣都講述了所有人在受到侵害之後,都去尋找自己原來的位置和階級的故事。兩個故事的最後,所有人也都回到了原位。然而《羅德琳達》的結局皆大歡喜,《寄生蟲》卻落得了一個悲劇結尾。配樂的反諷意義越發明顯,問題重重的世界不會給所有人他想要的一切。回到我們這期的分享,除了電影,很多我們所了解到的搖滾樂隊,他們也借鑑歌劇的元素甚至直接選用歌劇的形式。來,讓帥氣逼人的司機我(左)為超凡脫俗的你(右)戴上耳機「貓王之前,世界一無所有。」這是英國披頭四主唱約翰·列儂對他的偶像由衷而發的讚美。
上世紀五十年代,節奏布魯斯、搖滾樂和鄉村音樂迅速興起,貓王Elvis Presley代表著搖滾樂流行的開端,影響力不容小覷。他將節奏布魯斯與鄉村音樂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白人的搖滾樂。誇張的胯部扭動是他的招牌動作,直接反映了「搖滾」這一特徵。▲1956年,他就被戲稱為「骨盆埃爾維斯」(Elvis the Pelvis)
1960年,埃爾維斯退伍,開始拍攝電影《大兵的煩惱》。其電影原聲帶迅速攀登至音樂流行榜冠軍,更停留榜中達111周之久。在片中,貓王飾演的美國大兵演唱的歌曲《今夜正適合愛》的曲調來自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其中的《船歌》選段。《霍夫曼的故事》是輕歌劇大師雅克·奧芬巴赫晚年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為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這部歌劇由插敘的手法用三段美麗、詭異、悲情的愛情故事構成故事主體,使主人公的過去與當下在舞臺上互為因果,戲劇結構非常有趣。
該劇最流行的歌曲是茱莉艾塔的船歌(風格如威尼斯船歌)《美麗的夜晚》。
有人說,「 MichaelJordan是上帝派來教人打球的」,那The Beatles無疑是教人類如何打開搖滾之門的重要使者。民謠之父Bob Dylan曾說,「The Beatles樂隊做了沒有人做的事情」。
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在華語地區亦稱為「甲殼蟲樂隊」、「披頭四樂團」、「披頭四樂隊」等。他們被廣泛承認為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隊。披頭四探索了各種音樂類型,從流行謠曲到迷幻搖滾,經常創新地運用經典元素。▲「披頭四樂隊」最經典的海報之一
《Yesterday》為史上被翻唱之最,至今已有2,200多位歌手翻唱過此曲。也是20世紀被改編、演奏、播放最多的歌曲,在1995年《滾石》雜誌選出的100首經典歌曲中名列首位。歌劇參照了「美聲唱法」時期的歌劇唱法,特別注重平滑性,或者是歌唱音域中的連奏。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你不會看到歌唱者在高低音之間跳躍過程中不斷變調;此外,另一種追求的境界則是不費周折地炫耀各種技巧——各種煙火式的噴發、顫音和其他花樣——以修飾歌唱旋律。我是海象 I am the Walrus
披頭四樂隊 The Beatles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Hey,JUDE》、《Yesterday》嚴格意義上說,I am the Walrus這首歌后現代主義風格的歌詞和莎士比亞並沒有太大的關聯,但結尾旋律減弱的時候,歌曲中出現了一段人物對話,出自《李爾王》第四幕第六場。這一段對白的出現,據說是因為披頭四做BBC電臺節目時偶然聽到,於是約翰·列儂把它加到了歌曲當中。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是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大約發生在 8 世紀,是使用自然意象最多的莎士比亞作品,充滿了看似不可違的天命與個體掙扎的矛盾。
木心評《李爾王》,把悲哀寫成永恆。蕭伯納說,不會有比《李爾王》更好的悲劇了。
「愛、自由、反戰」是The Beatles永恆的創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