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熙:一個贛菜老廚師四十年的堅持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位老人,他平凡普通,卻在廚師行業堅守了40年!這位老人名叫王振熙。
很多人都不知道,廚師其實是一個孤獨的職業,尤其是對於一個40年如一日,天天站在廚房掌勺的贛菜老師傅來說。
餐館位於荷包塘的一個小角落
今年已經62歲高齡的王振熙
每天還在堅持為各路來客掌勺
炒各種口味地道的贛州特色菜
從青春歲月、到而立成家、再到年邁,依然堅持著要做好贛菜,為此他默默幹了40年!在一年365天裡也只有過年的這幾天,他才能有休息。40年裡幾乎每天都要守著廚房、對著灶臺,為每天前來的顧客烹、炸、蒸、煮一道道贛菜…這種苦、這種孤獨或許久了會成為一種習慣,但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無法想像的。
對於王振熙來說,他唯一堅守的信念就是:「一定要為顧客做好口味地道、實在又實惠的贛菜」。因為喜歡甚至習慣了他做贛菜手藝的人太多太多。他也不願意讓經常來的老顧客和慕名而來的新顧客失望。
也許很多人,對於王振熙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只要提到贛州市荷包塘公廁對面那家連一個正式店名都沒有的排擋店,你可能會想起或從很多街坊鄰居那兒聽說過:「哦,原來在那家吃過小炒魚哇!」,也還有很多人給這家店取名叫作「光頭王餐館」。
王振熙是這家店的主廚,也是這家店的創始人。
經典特色的老贛州菜
在這家店,很多吃客喜歡上了外酥裡嫩、味美肉鮮的贛南小炒魚,清爽香脆的炒東坡,香糯可口的米粉肉,香辣爽滑的粉絲鴨雜等等地道的贛州口味菜。
對於這家餐館,王振熙一直以來都堅持實在實惠、平民平價的原則。其中,一盤招牌小炒魚只賣12塊錢!幾十年以來他一直堅持沒漲過一分錢。
在這個物價上漲的年代,對於現在浮躁多變的餐飲行業來說,實屬不易。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正是王振熙對自己40年以來積累到手、沉澱於心的贛菜手藝的自信,是憑過硬手藝來說話的真實寫照,更是不辜負每一位顧客口味的堅守和負責。
經典特色的老贛州菜
每一位有恆心的手藝人和他開創經營的事業,都和他之前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
王振熙5歲喪父,自此就與母親和4個姐姐相依為命,在一家溫飽都朝不保夕的年代,王家曾經一度靠著政府救濟過日子,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12歲的他想過很多辦法補貼家用,賣過報紙、學過裁縫,也做過苦力…
在那個年代,貧苦家庭環境裡的孩子,最直觀的反應就是對魚對肉這些葷菜本能的嚮往和熱切期望。這種感覺對於常年沒有油水,每天做完苦力回家都要經過很多餐館,看著滿桌的魚肉,聞著飄香的菜餚,王振熙簡直就是無限煎熬。
也正是自己和家人對美味食物的本能驅動,雖然家庭條件非常貧困,但王振熙在少年時期就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當廚師,學好廚藝炒出美味可口、大家都吃得起的菜餚。
在王振熙14歲那年,他孤身一人跑去深圳拜師學藝,因為窮,一直也沒師傅願意收他為徒,也沒辦法去廚師培訓學校學廚。
為了解決生存溫飽問題,他在工廠裡打工,同時利用下班時間想盡辦法到餐館裡去學習觀摩。為此,他沒有少遭餐館老闆們的白眼和驅趕。
但他從來沒有氣餒過,他很清楚唯有堅持和真誠才能學到手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走南闖北,去過廣東、福建、浙江、四川,遠的甚至到了黑龍江和內蒙古,四處求學的道路上,得到一些大廚們的點撥和指導,終於掌握了一身廚師的好本領。
年輕時,在黑龍疆和內蒙古的照片
王振熙22歲時回到了贛州,開起了大排檔,最後落根於荷包塘這家小店。這40年來,他一直在不斷地提升自己對地道贛菜的烹飪技藝…
時光如水,往事一幕幕
以店內招牌菜「贛南小炒魚」為例。其酥軟的口感和實惠的價格,在贛州也算做到了家喻戶曉,獲得了眾多街坊鄰居和顧客的一致好評。時間一久,大家都成為了店裡的常客。
每天下午都會有許多人專門開車過來吃,曾經有一家六口到店吃飯,每人非要單獨點一盤小炒魚。可想而知,實惠又美味的小炒魚確是店內的鎮店法寶。
人見人愛的小炒魚
面對每天如潮前來的顧客,王振熙很開心,他知道這是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貧富的顧客們長期以來對他手藝的認可。可生意越大,壓力越大,有人問他「你不累嗎?」
他說「累了,我的一生都給了廚房,我虧欠了妻子,孩子,陪他們的時間太少了,可是想著那麼多人喜歡吃我炒的菜,就覺得還有必要做下去,如果換了別的廚師就沒這個味了。小時候家裡窮,別說吃好,就算吃飽都是問題,所以,我希望炒的菜,所有人都覺得實惠,都覺得美味。」
每天店裡都是熱鬧的景象
堅持做一行40年,實屬不易,堅持做好一道菜那麼實惠,更是難得。這是王振熙的廚師情懷。
「光頭王餐館」今後的路要怎麼走?對於口味的傳承和現實的發展,他也在糾結…
王振熙以40年的堅守向廣大顧客、向這個浮躁的餐飲行業詮釋著,好手藝要沉於心才能練於手,好手藝要惠及大眾才能長盛不衰。
一個62歲的花甲老人
依然每天奮鬥在他的灶臺前
無論春夏秋冬,只為那份執著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