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採哭泣 | 心理學

2021-03-01 知無知

生活的愉快的關鍵,在於先去選擇必要的東西,然後去熱愛所選擇的東西。

——《當尼採哭泣》

主題電影:《當尼採哭泣》

推介人 :小影子

本片改編自心理治療暢銷作家歐文‧亞隆的同名小說。

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正逢四十不惑的醫學大師布雷爾,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來信。寄信人竟然是社會名媛路·莎樂美(凱薩琳·溫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飾)。雖然突然布雷爾猶豫過,但還是如約前往咖啡館。莎樂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爾能幫助她的親密朋友——存在主義大師尼採,有一種刻苦銘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隨著他。為了醫治根本不願接受治療的尼採,布雷爾唯有假意裝成需要尼採的幫助。整整一個月,布雷爾和尼採在不同的場所進行著深入的交談。於是,一場一場不知誰是病人,誰是醫生的心理治療就此展開……

文/吳萌

今晚,在搖曳的燭光中,感受燭光中的讀書會。

李老師真誠的向我們分享了她小時候的經歷,說到了她的自卑,提到了吞忍型人格,我感同身受。我又何嘗不是一個有著吞忍型人格的人呢?不願意甚至應該說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一忍再忍,壓抑自己,讓自己感到羞愧,不斷內耗,痛苦不堪。面對身邊的人,我都盡力讓他人高興,生怕自己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惹得別人不開心,無論是誰。在我的人際交往中,這樣的討好讓我很不舒服,我希望自己能像別人那樣灑脫的表達自己,像別人那樣不在意對方怎麼想,然而我很難做到不去攻擊自己。

我知道,這一切源於我的原生家庭。我從小,媽媽就不斷的指責我,在她的口中永遠都是我什麼都不行,我能夠記起她指責我、罵我時候的樣子,我會哭,很傷心的哭,當時我會覺得我才不是她說的那樣一無是處,但是,這個自卑的種子就一點點的埋在我的內心深處了。我開始害怕別人對我有不好的評價,努力做一個好孩子,聽話的孩子,不敢也不會發表自己的任何看法,也許因為害怕受到責備。我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見,失去了自我。爸爸也是時常給我敲警鐘,我取得任何驕傲的成績,爸媽都不會表揚我,好像都是理所應當的。爸爸也經常在外人面前說,我們家丫頭不行,從來都不好好學習。但我在小學的時候是班裡的佼佼者,班主任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之一,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交大附中,當年和我一起考上交大附中的,一個年級只有六個人。爸爸的同事說:你總說你家丫頭學習不好,看人家多出息,考上重點中學。而爸爸會笑著說:她是運氣好,冒碰上的,瞎貓碰上個死耗子。後來,我上高中的時候,爸爸也總是在給別人說:她不行,能考上個破爛大學就算不錯了。以至於我高考前,家裡親戚給我打電話,讓我放鬆考,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非要上大學,考不上也沒什麼。後來,我上了一本,親戚詫異不已。

爸媽的評價讓我沒有自信,長大後的情況是,當我做好了一件事情,我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的,而當我做不好,我會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很無能。

現在我要做的,就是重新認識自己,要不斷的肯定自己,樹立自信。我身邊的人總覺得我謙虛,其實我並不是謙虛,而是真的覺得自己不行。所以現在首先我要做一些小的事情讓自己變的行。另外,就是要努力嘗試,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總是討好別人,壓抑自己。儘量多的考慮自己的感受,清晰的覺察自我,讓自己不難受。學會尊重自己,愛自己,而不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邁出一步很難,但我現在已經在前行的道路上了。有我自己的努力,也有家人朋友的鼓勵,還有讀書會的朋友們不斷的幫助,我相信自己一定會越來越好!

互助小組宣言


我們不只是一個讀書會,更是一個心理互助小組我們來到這裡,不只是想要學習心理學,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思考、分享與行動,獲得更加健康的心理,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我們是一個互助小組,一個精神共同體。我們彼此珍視,相互支持,團結友愛,共擔責任。將你的焦慮、困惑傾訴出來,我們一起去面對問題、商討解決方案;把你的憂傷、失敗宣洩出來,我們共同撫慰傷痛、挖掘經驗與意義。我們敢於直面自身的焦慮、恐懼、內疚與痛苦,勇於挑戰自己的局限。我們不想繼續做環境的消極受害者,而是要做積極的生活建築師。

讓我們一起分享生命中的快樂,分擔旅途中的困苦,攜手成長,共同創造充滿希望的未來!         


▲主講人李妙林老師

知無知心理學讀書會是由知無知創始人諶洪果老師發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妙林老師主持的一個集讀書、心靈成長與心理治療為一體的互助學習小組。

期待通過讀書、案例分析、座談、心理諮詢等形式多樣的交流互助活動,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參與者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逐步獲得生理、心理、情緒和精神的健康的最佳狀態。

壓力管理策略——健康幸福之道

歡迎你光臨這個激動人心的世界——整體壓力管理的世界。我們希望將《壓力管理策略》這本充滿活力的書帶入你的生活,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一全新而又令人傾倒的領域,系統學習和探討壓力是什麼,它會如何影響我們以及學習應對壓力的策略。

我們之所以選擇讀這本書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實用性,它在學術象牙塔與大眾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梁,注重將理念落實到現實生活,探討如何用心理學改變我們的生活。這個美妙的學習旅程不僅增長見識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誰知道呢!

相關焦點

  • (看電影)也許,《都靈之馬》就是尼採最後的哭泣與崩潰
    尼採走近圍觀人群,制止了這殘忍的場面,馬車夫此刻已氣得七竅生煙。然而,身材魁梧,蓄著大鬍子的尼採突然跳上馬車,甩開胳膊抱住了馬的脖子,開始哭泣。後來鄰居把他帶回了家,他在矮沙發上躺了兩天,一動不動,一言不發,直到最後喃喃道出了他此生的最後一句話:「媽媽,我真傻!」在母親和姐妹的照顧下,尼採繼續活了10年,他脾氣溫和,但神志不清。
  • 每天聽本書:《當尼採哭泣》
    這是一本經典的心理推理小說,書中人物多來自真實的歷史,作者假託19世紀末的兩位大師:尼採和布雷爾,基於史實將兩人合理虛構連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一段扣人心弦的「談話治療」。 故事開始於身陷對病人肉慾幻想而無法自拔的名醫布雷爾,突然被陌生女子莎樂美邀約咖啡館。
  • 薩瑟 | 尼採的《快樂的科學》
    與其他書中的尼採相比,這部著作中的哲學家尼採顯得更和藹可親、更會循循善誘、更感人至深(這部書的出版時間也進一步保證了它表達的是尼採成熟期的思想)。實際上,我認為,如果我們在閱讀尼採的其他著作時都與這部書聯繫起來,並據此解釋有關的問題,那麼,我們會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尼採的哲學思想。寬泛地說,尼採想通過《快樂的科學》表明他準備怎樣履行「順化」人性概念並使我們重新思考人的可能性的使命。
  • 心理學:人為什麼會哭泣?哭泣有什麼好處
    現代的世界,成年人沒有那麼明顯的情緒波動,一切似乎都是波瀾不驚,一切的情緒都被我們不動聲色的壓抑,隱藏,只有在深夜無人的角落裡,我們才敢將傷口撕開,才敢默默的哭泣。我們都曾因為某些事情,某個人而哭泣流淚,我們都知道眼淚是鹹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人類會有哭泣的功能,哭泣有什麼好處,眼淚有哪些成分,這些大家都了解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說說哭泣是怎麼一回事。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尼採的影響力有多大,舉個例子就知道了。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士兵的背包中必備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是尼採的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也是尼採思想的忠實擁躉,並付諸實踐,可見尼採在當時是有著多麼大的存在感。他出生在德國一個牧師家庭,20歲的時候接觸叔本華的作品,並深受影響。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在《尼採論道德》一書中,他把自然主義分為方法性自然主義和實質性自然主義,並認為,無論在方法性上,還是在實質性上,尼採都是自然主義者。理察·沙赫特批評認為,萊特試圖將尼採的自然主義科學化,然而,科學自然主義卻是尼採所鄙視的東西。與其說尼採的哲學是一種科學自然主義,不如說他的哲學是科學自然主義的解毒劑,也就是說,尼採在尋找一種科學自然主義的替代性方案。
  •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對尼採的評價
    但是對尼採來說,字裡行間裡的說話者仍然是他自己。心理學家尼採。尼採具有天才的心理學家般的敏銳的洞察力。他主要是一位能夠洞察隱秘事物和無意識的心理學家(他的認識先於許多現代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人們並非沒有將「尼採的心理學成就」(路德維希·克拉格的一本書的書名)尤其是他揭示隱藏的矛盾、衝突和動機的藝術應用於尼採本人身上——而且也應用於他對基督教的態度上:據尼採自己所言,他出身於一個虔信基督教的家庭是他的一種榮譽,基督教在他的心目中從來都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他稱徹底的基督徒是最高貴的人,他以真誠之心對待這種人。尼採自言:「若說我不是個頹廢派,其實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
  • 尼採:一個完美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原諒一切,而是在於這點
    尼採:一個完美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原諒一切,而是在於這點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評論家。尼採20多歲的時候閱讀了德國偉大哲學家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後,尼採說:「我自從閱讀了叔本華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知道,叔本華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要聽。」尼採將叔本華稱之為「我偉大的哲學導師叔本華」,尼採的哲學確實有著叔本華思想的「深刻的印記」。叔本華在世界哲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是現代哲學史不容忽視的重要「巔峰」。
  • 尼採的秘密檔案
    她認為尼採最後幾年產量超越以往,尤其是1888年最後一季,在《偶像的黃昏》、《反基督》、《瞧!這個人》、《華格納事件》,以及他的筆記與書信,都看不出「誇大狂與即將瘋狂的症候」,或是「瘋狂退化的跡象」,只覺得他神志清醒,作品有種偉大風格,充滿預言與啟示。尼採的文章是要實行他破壞兩千年來反自然的計劃,扮演「在心理學上與耶穌及蘇格拉底同等地位的救世主。」
  • 尼採語錄
    ——尼採11、 白晝的光,如何能夠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尼採12、 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尼採 《查特拉斯如是說》13、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尼採20、 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尼採 《善惡的彼岸》21、 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 ——尼採22、 世界瀰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一個人都急於從自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尼採 《不合時宜的考察》23、 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
  • 尼採與摩奴法
    尼採是反對民族主義的,他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狹隘思想的產物,尼採所關心的並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而是整個人類的未來,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和終極價值。在作者看來,尼採的這種思想不可能與狹隘的摩奴法——有著強大的國家和宗教意識的思想體系——相融合,這與尼採的個人主義和自我獨立的思想也是矛盾的。那麼,尼採為什麼會說一些讚美摩奴社會的話呢?事實上,這是為了批判的需要而做的。
  • 莎樂美與尼採
    當弗羅琳問及第一印象如何,尼採的評價只有短短的一句:「那是一瞬間就能徵服一個人靈魂的人!」與尼採相比,莎樂美則要冷靜得多,在她眼中,尼採的形象顯然不是什麼白馬王子的形象,與那些自己常見的華服盛裝丰神秀貌的貴族青年相比,尼採簡直無異於山野狂夫。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2020年10月15日是尼採誕辰176周年。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文風深刻而又極具顛覆性,也往往發常人所不能發之語,「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等著名論斷影響深遠。其中,他關於女性的諸多論述也極富爭議性,許多表述都讓人覺得,尼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厭女者。那麼,從尼採的哲學著作中看,他如何理解女性?
  • 精選|尼採名言
    尼採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新教徒,名字是弗蘭切斯卡·奧勒(Franziska Oehler)。尼採是他們的長子。尼採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他的妹妹出嫁後叫伊莉莎白·福爾斯特-尼採(Elisabeth Forster-Nietzsche),後來成為著名的尼採著作編注家。他的弟弟在兩歲時就夭折了。  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的生辰。
  • 你看過尼採的書,但是你聽過尼採的音樂嗎?
    這段評論的對象並不是大名鼎鼎的演奏家,而是他們演繹的對象——尼採的音樂。當晚的曲目包含了尼採創作的藝術歌曲,鋼琴四手聯彈和戲劇配樂朗誦(Melodram)。尼採,在我們印象裡一直是最富創造力和顛覆性的思想家,但他作為作曲家的另一重身份常為我們所忽略。
  • 轉載:尼採的名言
    尼採的名言弗裡德裡希
  • 尼採:超人哲學
    尼採主張的是「超人哲學」,唯意志主義。尼採自詡為太陽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卷開篇部分。
  • 尼採的超人
    其實,美漫的超人形象,很大程度上借鑑了尼採的超人(Übermensch)哲學。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闡述了超人:超人看普通人,如同普通人看猿類。超人超越人類,如同人類超越猿類。美漫的超人,是尼採的超人的具象化。DC公司對尼採理想中品質道德的完人,賦予了上天入地的超能力,用以維護正義,滿足青少年英雄俠客的幻想。
  • 讀書尼採《權力意志》
    這些遺稿最初並不受到人們的青睞,但二十世紀初,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馬塞爾等哲學家紛紛致力於研究尼採極其學說,尤其海德格爾著《尼採》兩大卷,專論《權力意志》中的思想,尼採這一時期的成就才受到了應有的重視。  雖然尼採在自己的筆記中提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只是作為他哲學的前廳,但不幸的是,他真正的哲學大廈還未建成,他就中道崩殂了。
  • 林志猛 | 尼採的悲劇世界觀
    在《悲劇的誕生》正式出版前,尼採寫過多個小冊子,如《希臘音樂劇》、《蘇格拉底與悲劇》、《悲劇的起源和目的》等等。《悲劇的誕生》由這些小冊子修改、刪定而成。[2] 這是尼採借用叔本華的術語,參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衝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第23、25、43、61、6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