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申江服務導報,跟著小申吃喝玩樂逛上海
1995年,《獅子王》動畫片在中國上映。
當此片最帥男配,辛巴的爸爸木法沙,
被此片最大壞角兒刀疤推下懸崖,
尚還年幼的小申,哭得那叫撕心裂肺,
直到離開電影院了都還在抽抽…
時隔20多年,
當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登陸上海迪士尼,
聽著熟悉的開場旋律,
誰被勾起了兒時的回憶?
有幸的是,在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第71場前兩小時,
小申作為屈指可數的媒體代表,
被邀請進入後臺參觀!
首度探秘全世界最偉大音樂劇後臺
將是一次多麼銷魂的經歷?
《獅子王》縱橫百老匯19年,在全世界取得「娛樂演出」票房第一名。後臺流程就像一個高速度運轉的機器,時間掐準了,才能保證演出的質量。
第一次開放後臺,接待我們的有駐場導演賈導、木法沙主演趙磊、沙祖鳥主演吳家明。
「我們的道具都是複合型的,不然後臺根本放不下。」
導演指著密密麻麻高高懸掛在屋頂的道具介紹道。其中,約四米長的大象是體積最大的道具之一,一旁五米高需要兩個演員支撐的長勁鹿道具高高聳立!
在這個空間裡,容納了幾十個角色的道具,以及演員的化妝區、服裝區。每個演員的化妝區不到一個胳膊的距離,化妝區和服裝區的走道僅容一人通過。
一句話說,場地小得有些憋屈啊!
「我們必須非常井井有條。道具由技術部門天天檢修,服裝助理幫演員緊急換裝,群舞每個人前後要換九次衣服,化妝、服裝、道具包括哪個道具的升降使用都有嚴格的時間流程。」
猜猜看!
《獅子王》演員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演員好節奏好,中文版看得真是揚眉吐氣,絕對國際水準!」首演那晚,中戲畢業的戲骨孫紅雷曾這樣評價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
被顏王點名稱讚的演員究竟何許人也?跟著小申走近藏在道具後的他們。
上圖|沙祖飾演者吳佳明(左)和木法沙飾演者趙磊(右)
出生於1988年的趙磊在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中擔綱木法沙(大家都愛的老獅王啊!)。他直言能夠入選並擔當這個角色可謂「此生的榮耀」。
「我們在排練過程中內心是震撼的,進到側幕累到腿都直抖。但看到幕布拉開後觀眾的被震撼、直接被馴服,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這就是獅子王的魅力。必須是王者之作。」
但透過面具表演的確是這些演員從沒體驗過的表演形式,場面之華麗,舞臺之複雜先進也是第一次遇上,拿木法沙這個角色來說,連吊威壓每次幾秒鐘時間都是釘死的。
「那麼成熟的舞臺工業,作為演員必須去適應,幾秒的誤差都會發生失誤。」
上圖|犀鳥沙祖飾演者吳佳明,93年生
犀鳥沙祖是《獅子王》中重要的角色,性格緊張戲份很足。而操縱它的是93年出生的小鮮肉吳家明,可是整個劇團最年輕的演員哦~
「一邊操縱它的面部及肢體動作,一邊嘴裡說臺詞,還要有形體表演,真的需要非常專心!」
仔細看,沙祖的腳掌有四個強磁,所以有的動作可以立在演員的帽子上。而演員的帽子在表演時是固定在頭頂的,麥克風則藏在帽子裡。試著將沙祖的道具拿過來操控,發現非常大的力氣按下去也是紋絲不動,沒一會兒,手臂就酸的不行。
「每次演《我現在就要當國王》那段都是生無可戀的累,助理拿著扇子水杯子在側幕等我,喝一口水再上臺去!中場必須要換件T恤,因為演到全身都被汗水溼透了。"
天天演,周末四場,演出時長兩個半小時,連唱帶跳有的還需要操縱工具……《獅子王》音樂劇需要的不僅是藝術家,還得是十項全能運動員啊!
那麼高強度又高水準的表演,是有AB兩套演員班子輪換上場嗎?
「不,我們只有一套班子,有備用演員,但除非主要演員真不行了,備用演員才頂下。我們保證,普通觀眾看不出其中的區別!」
謎底揭曉!
《獅子王》演員的一天是如此度過的:
傍晚五點半集合,為了「不像石頭人一樣表演」,所有演員進入聲音及身體熱身。演員團隊來自全世界各地,每一名演員都經過至少六輪國際團隊的考察面試和刪選。
「我們的演員屬於工作量大的高危職業,因為超負荷運轉,他們在舞臺上必須保持最好狀態。天天有理療師後場給大家做物理治療。」
演員們感慨,比起排練期間天天睜開眼就工作,現在進入正常演出後已經好多了:周末演出中間有兩小時休息,可以選擇吃飯睡覺或者去逛樂園……「周一才是我們的休息日哦!」
精心設計的中國風
讓人慾罷不能!
「原汁原味迪士尼,別具一格中國風」。不僅僅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如此,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也嚴格稟呈了這樣的理念。
先前總擔心中國風在這臺音樂劇中會顯得格格不入,真正體驗了一番,才真正領略到中文版的魅力!
演出中不僅出現了京劇唱腔、美猴王造型等傳統經典,也有《小白菜》、《最炫民族風》等流行歌曲,仔細聽的話,還能聽到各種熟悉的方言……
像是豺狼們的念白有股說不上來的東北味兒,想像一下,是不是略蠢萌?
特意就這些細節和導演組進行了溝通:拿到英文劇本後究竟是怎麼改編的?除了穿插其中的這些中國元素,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確實和百老匯版本幾乎一模一樣啊!
問:在非洲大草原,小辛巴為了擺脫沙祖,帶來朋友擺脫沙祖的跟蹤,他在朋友群中出現了美猴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角色設計呢?
答:美猴王?我們稱為猴子大師。這是國際團隊的思維,百老匯團隊為了中國版特別設計的,戴著京劇頭飾。全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獅子王》,都會設計不一樣的本土特色。
問:京劇唱腔部分也是特意設計的本土特色嗎?
答:對,各國版本不一樣,必須本土,西班牙版本用的是弗拉明戈經典樂曲。
問:《獅子王》譯成中文版過程中最難的是什麼,和國際團隊如何溝通解決的呢?
答:最難的就是雙關語吧。比如英文劇本中有臺詞說"要不把他當塊地毯拉出去打上一頓",這是國外的習慣,中國觀眾沒有經常把門地毯拿出去拍打的生活習慣,還有讓禿鷲像個保齡球一樣滾過去,保齡球也是比較西方化的……我們預演了16場,有些原本的觀眾完全沒反應,就改了。比如我們改成的「彭彭一出手,賽過獅子吼」是中國式舞臺亮相的臺詞,還有「把他當成石頭獅子放在門口風吹雨淋」,中國特有的獅子文化,石獅子和中國觀眾能有文化連結。
問:還有哪些被刪掉的呢?
答:還有些國際團隊怕中國觀眾不習慣刪掉的。比如沙祖的表演原來有《天鵝湖》音樂,但是考慮到中國觀眾無法產生共鳴,所以最終決定不使用。
問:為什麼會出現《小白菜》和《最炫民族風》,有觀眾會略覺突兀。
答:怕不接地氣,很多都是我們和國際團隊相互制約、磨合後探討出來的分寸。這兩首曲子是沙祖在悲情中唱出自己的感受,惹惱了刀疤,沙祖只能強顏歡笑……我們當時研究過什麼是最通俗的,預演時《最炫民族風》和《小蘋果》都唱過,觀察過觀眾的反應。
不是為搞笑而搞笑,是為了符合人物情緒。像地方語言在臺詞中的運用也是,看似逗樂的背後,其實有很嚴謹的藝術化的思考。
採寫:馬晴
編輯、設計:雨程
以上內容由申江服務導報原創,轉載請事先溝通聯繫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