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初次帶女兒去水上樂園玩耍,水下很多小孩子在嬉戲打鬧,女兒看的出了神。
媽媽看出女兒很想下去一起玩耍,於是對自己的女兒說:「下水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吧!」
聽到媽媽說的話,女兒對媽媽說:「還是不玩了吧媽媽,我害怕!」
媽媽於是問女兒,:「那些孩子玩的多開心呢,很有意思的!」
女兒於是低著頭和媽媽說:「我第一次來,我不會玩,玩的不好。」
看到面前有些膽怯又有點不敢嘗試新鮮事物的女兒,媽媽說道;「誰都有第一次的經歷,你不會玩,媽媽陪著你玩,行不行呢?」
女兒突然抬起頭,堅定的看著媽媽:「我覺得我玩不好,我真的不會玩。」
媽媽一直在勸說著女兒,女兒突然號啕大哭起來,媽媽聽到女兒哭就不耐煩了,「不想玩就不玩了,以後都別玩!」
聽到媽媽的嚴厲呵斥,總有點心疼她的女兒,孩子說不會玩,不敢玩,也讓許多家長若有所思。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這種對事物害怕又膽怯的心理。
孩子表現出這種心理的原因是,源自於自身對這種事物的害怕,這種心理只有從根本消除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害怕心理。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出現這種心理,父母應該做的是正確的引導,而不是訓斥孩子,說孩子無能、沒用。
關於教育的觀點,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教育,不能取長補短,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模樣;教育,應該揚長避短,讓每個孩子的優點發揮到極點。
教育一直都是父母們的必修課,而家長們無法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樣子,但是可以揚長避短,讓孩子更加優秀。
因此,孩子擁有恐懼心理是與生俱來的,應該由父母為他們消除這種恐懼心理,而不是一味的呵斥和譴責孩子。
孩子具有膽怯心理,更應該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和引導。
孩子們害怕的到底是什麼呢?
害怕自己想像中的事和物
知乎上曾有一個寶媽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經歷,家裡剛裝修的時候,孩子也剛剛懂事,家裡放了一盆仙人掌,是用來給家裡淨化空氣的。
孩子還不認識仙人掌,為了讓他不被仙人掌傷到,我跟他說,這是仙人掌,是帶刺的怪物,不能靠近它。
孩子聽到後,很自覺的就遠離仙人掌。
自那以後,我每次見他,都感覺他對仙人掌有種恐懼心理,每天晚上他睡覺都睡不踏實。
有次孩子做了噩夢,我不經意問他,做了什麼夢,他告訴我,那個滿身帶刺的仙人掌想要吃掉他。
這時我才發現,我做了一件錯事,那就是告訴孩子仙人掌是怪物,而且為他增加了無形的恐懼。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去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往往在說話的時候都不會太過於在意,而無意間說出的話,都會讓孩子不斷的想像。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有懼怕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正是來源於父母口中的「危險不能觸碰的東西」。
這種恐懼是可以被後期消除的,只要父母多加引導就可以讓孩子消除這種恐懼心理。
孩子在生活中不夠自信
正如最開始講的媽媽和女兒在水上樂園的故事,孩子不敢玩耍的間接原因還有對事物的不自信。
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分享,一位媽媽的孩子在幼兒園進行節目表演。
這位孩子很優秀,但是卻總是害怕站在眾人面前表演。
媽媽知道孩子的不自信,於是告訴老師多鼓勵他。可是還是無濟於事。
幼兒園演出開始的當天,輪到孩子表演時,孩子怎樣都不肯上臺表演,最後以中場休息結束。
平時在家以及自己一個人時,他很喜歡去展示自己,但是人多了,他就不敢了。
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自信,而不自信帶給孩子的影響如果等不到解決,就會伴隨孩子一聲。
這種不自信源自環境和自身,一是由於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自卑感,二是由於孩子不相信自己,進而導致無法消除的不自信。
孩子所在的家庭其實氛圍並不好,媽媽和爸爸總是對他有言語上的打擊,雖然孩子足夠優秀,但是媽媽還是覺得他能做到最好,於是每次他表現的好,媽媽都不會誇獎他。
很多家庭其實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父母覺得孩子不能太放縱,就應該經常用言語說他們,這樣孩子才能被激勵的更加優秀,才能更知道去努力學習。
可是父母們並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對孩子起到的是反作用。
很多心理學家都說過這樣的話,父母應該經常鼓勵孩子,孩子才能不斷進步,如果不能對孩子經常鼓勵,孩子就會對生活以及事物失去原有的熱情和信心。
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通過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
比如孩子害怕仙人掌,媽媽應該告訴孩子仙人掌是一個植物,就像平時吃的蔬菜一樣,並不會變成可怕的東西。
媽媽還應該陪伴孩子,告訴孩子仙人掌很可愛,就像花花草草一樣。
這就是用孩子的視角去解決孩子恐懼的源頭。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後,就會安心,也會消除自己的恐懼心理。
《烈火澆愁》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管多深的恐懼、多大的心魔,都是一個人的,一旦有其他意識在一起共同面對,人就很容易跳出當局者的視角脫離桎梏。
因此只要父母幫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對這些看似存在的「恐懼」,孩子就會對父母有一定依賴性,這樣孩子也會感覺心安,不會再害怕。
鼓勵孩子,為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技能,而且父母教育以及孩子後天去養成的,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建立自信。
多去誇獎孩子,在家時可以讓孩子多去嘗試自己做一些事情,做好了,父母可以多誇讚他們,然後給他們一定的獎勵,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幸福感和自信心。
其次,孩子在家時父母也應該在犯錯時及時承認錯誤,不能一味包庇自己的行為。
孩子在成長時,父母給他們的自信都不可少。
只有接納孩子,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撰稿:鹿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