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害怕!」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2020-12-28 清寶姆媽2020

一位媽媽初次帶女兒去水上樂園玩耍,水下很多小孩子在嬉戲打鬧,女兒看的出了神。

媽媽看出女兒很想下去一起玩耍,於是對自己的女兒說:「下水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吧!」

聽到媽媽說的話,女兒對媽媽說:「還是不玩了吧媽媽,我害怕!」

媽媽於是問女兒,:「那些孩子玩的多開心呢,很有意思的!」

女兒於是低著頭和媽媽說:「我第一次來,我不會玩,玩的不好。」

看到面前有些膽怯又有點不敢嘗試新鮮事物的女兒,媽媽說道;「誰都有第一次的經歷,你不會玩,媽媽陪著你玩,行不行呢?」

女兒突然抬起頭,堅定的看著媽媽:「我覺得我玩不好,我真的不會玩。」

媽媽一直在勸說著女兒,女兒突然號啕大哭起來,媽媽聽到女兒哭就不耐煩了,「不想玩就不玩了,以後都別玩!」

聽到媽媽的嚴厲呵斥,總有點心疼她的女兒,孩子說不會玩,不敢玩,也讓許多家長若有所思。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這種對事物害怕又膽怯的心理。

孩子表現出這種心理的原因是,源自於自身對這種事物的害怕,這種心理只有從根本消除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害怕心理。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出現這種心理,父母應該做的是正確的引導,而不是訓斥孩子,說孩子無能、沒用。

關於教育的觀點,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教育,不能取長補短,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模樣;教育,應該揚長避短,讓每個孩子的優點發揮到極點。

教育一直都是父母們的必修課,而家長們無法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樣子,但是可以揚長避短,讓孩子更加優秀。

因此,孩子擁有恐懼心理是與生俱來的,應該由父母為他們消除這種恐懼心理,而不是一味的呵斥和譴責孩子。

孩子具有膽怯心理,更應該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和引導。

孩子們害怕的到底是什麼呢?

害怕自己想像中的事和物

知乎上曾有一個寶媽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經歷,家裡剛裝修的時候,孩子也剛剛懂事,家裡放了一盆仙人掌,是用來給家裡淨化空氣的。

孩子還不認識仙人掌,為了讓他不被仙人掌傷到,我跟他說,這是仙人掌,是帶刺的怪物,不能靠近它。

孩子聽到後,很自覺的就遠離仙人掌。

自那以後,我每次見他,都感覺他對仙人掌有種恐懼心理,每天晚上他睡覺都睡不踏實。

有次孩子做了噩夢,我不經意問他,做了什麼夢,他告訴我,那個滿身帶刺的仙人掌想要吃掉他。

這時我才發現,我做了一件錯事,那就是告訴孩子仙人掌是怪物,而且為他增加了無形的恐懼。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去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往往在說話的時候都不會太過於在意,而無意間說出的話,都會讓孩子不斷的想像。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有懼怕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正是來源於父母口中的「危險不能觸碰的東西」。

這種恐懼是可以被後期消除的,只要父母多加引導就可以讓孩子消除這種恐懼心理。

孩子在生活中不夠自信

正如最開始講的媽媽和女兒在水上樂園的故事,孩子不敢玩耍的間接原因還有對事物的不自信。

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分享,一位媽媽的孩子在幼兒園進行節目表演。

這位孩子很優秀,但是卻總是害怕站在眾人面前表演。

媽媽知道孩子的不自信,於是告訴老師多鼓勵他。可是還是無濟於事。

幼兒園演出開始的當天,輪到孩子表演時,孩子怎樣都不肯上臺表演,最後以中場休息結束。

平時在家以及自己一個人時,他很喜歡去展示自己,但是人多了,他就不敢了。

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自信,而不自信帶給孩子的影響如果等不到解決,就會伴隨孩子一聲。

這種不自信源自環境和自身,一是由於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自卑感,二是由於孩子不相信自己,進而導致無法消除的不自信。

孩子所在的家庭其實氛圍並不好,媽媽和爸爸總是對他有言語上的打擊,雖然孩子足夠優秀,但是媽媽還是覺得他能做到最好,於是每次他表現的好,媽媽都不會誇獎他。

很多家庭其實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父母覺得孩子不能太放縱,就應該經常用言語說他們,這樣孩子才能被激勵的更加優秀,才能更知道去努力學習。

可是父母們並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對孩子起到的是反作用。

很多心理學家都說過這樣的話,父母應該經常鼓勵孩子,孩子才能不斷進步,如果不能對孩子經常鼓勵,孩子就會對生活以及事物失去原有的熱情和信心。

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通過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

比如孩子害怕仙人掌,媽媽應該告訴孩子仙人掌是一個植物,就像平時吃的蔬菜一樣,並不會變成可怕的東西。

媽媽還應該陪伴孩子,告訴孩子仙人掌很可愛,就像花花草草一樣。

這就是用孩子的視角去解決孩子恐懼的源頭。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後,就會安心,也會消除自己的恐懼心理。

《烈火澆愁》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管多深的恐懼、多大的心魔,都是一個人的,一旦有其他意識在一起共同面對,人就很容易跳出當局者的視角脫離桎梏。

因此只要父母幫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對這些看似存在的「恐懼」,孩子就會對父母有一定依賴性,這樣孩子也會感覺心安,不會再害怕。

鼓勵孩子,為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技能,而且父母教育以及孩子後天去養成的,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建立自信。

多去誇獎孩子,在家時可以讓孩子多去嘗試自己做一些事情,做好了,父母可以多誇讚他們,然後給他們一定的獎勵,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幸福感和自信心。

其次,孩子在家時父母也應該在犯錯時及時承認錯誤,不能一味包庇自己的行為。

孩子在成長時,父母給他們的自信都不可少。

只有接納孩子,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撰稿:鹿綰

相關焦點

  • 閱讀14本情緒類繪本,讓孩子不再生氣、害怕、膽怯、煩惱...
    我們常常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卻常常了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正渴求。當孩子悶悶不樂或大發脾氣時,不放靜下來,反思下是不是我們對孩子忽視過多。這本書也強烈建議忙碌的父母看看。這樣一是更顯趣味性,二是會讓孩子有種恍然大悟的快感:原來,小怪物也怕我們人類啊,那以後我再也不怕小怪物啦!
  • 「媽媽,我害怕,我不行」,孩子的膽小自卑,其實都是父母造成的
    你家寶寶有沒有過怯弱的表現,讓他做什麼事情,總是躲躲閃閃,不敢承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媽媽,我害怕,我不行」。但其實很少有家長知道,孩子這種膽小自卑的心理,都是由家長造成的。特別是喜歡吼孩子的家長。
  • 孩子害羞,不敢社交,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最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位媽媽的分享,她說自己的孩子每次一要社交就會退縮。她說前幾天,和朋友們相聚,邀請大家來了家裡,本來想著大家都來了家裡,女兒應該和自己一樣,女兒招呼小朋友,自己招呼大人,卻不想,女兒卻總是躲在我的身後。後來被拉了很多次,女兒依然不行,最後一個人跑去臥室自己玩,甚至一會在門上偷看一會在門上偷看,就是不主動。
  • 孩子渾身「臭毛病」?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恰恰說明媽媽教育的好
    想要幫助他們改變卻不知道應該怎麼做,這可如何是好?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你們眼中的"臭毛病",恰恰說明小朋友被教育得很好,家長應該高興才是。朋友自從生完孩子便辭去了工作,在家中安心帶娃。小姑娘也確實被帶得很好,性格開朗,待人有禮,完全符合"別人家孩子"的標準。但是朋友卻有些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小姑娘實在太粘人了。
  • 媽媽,我想,但是我害怕,你懂孩子真正的心意嗎?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有這種情況,當孩子在叛逆表現時,他們都會搖頭嘆氣,或者是不知道孩子想做什麼,還有一些父母因為脾氣比較急躁,直接對著孩子發火,也有這種情況。那麼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如果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沒有得到傾聽,或者是沒有得到父母的讚許或者認可,那麼孩子就會很容易表現出有一種孤單感,有的時候,父母會因為孩子的想法比較幼稚,直接打斷孩子說話,那麼沒有耐心去聽,這時候孩子也會有一種自己不被尊重的感覺,不認真傾聽孩子說話,主動打斷孩子說話,都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想法父母是不認可的
  • 孩子膽小怕事,父母該怎麼做?
    比如,有的孩子在眾人面前說話、表演,顯得十分膽怯,常常是由於過去說錯了、演壞了而受了成人的嘲笑所致。對這樣的孩子,一方面家長要提高他們的說話、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則要多鼓勵他們大膽說話、表演;有的孩子害怕某種小動物,大多是因為不愉快的經驗引起的。例如有的怕小狗,是因為小狗曾衝他叫過。
  • 《三十而已》顧佳老師上線 | 孩子被欺負,媽媽應該怎麼做?
    ,那麼就要靠家長來發現孩子反常的表現,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通常會有一些特徵。,或者是自己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會很容易發脾氣;孩子可能會突然很排斥上學,表現出不想上學,害怕去學校,有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的只覺得孩子是不想學習;有的孩子驚嚇過度可能導致身體、生理上的疾病;
  • 孩子說我不敢時你怎麼做,將影響他一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勇氣
    一邊爬還一邊自言自語地高喊:我不怕,我很勇敢,難不倒我!難不倒我!我爬,我爬……聽得我激動不已,熱淚盈眶。這是兒子第一次和自己內心的交戰:衝破內心的恐懼,自我安慰,自我鼓舞,最終戰勝了自己。相信以後,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和困難,他都不會再膽怯。一.孩子第一次突破自我,很重要。
  • 上學遲到怪父母?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
    當父母事無巨細,為孩子做得過多,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當孩子有下面這5種表現,就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起床、吃飯、睡覺要催100遍;沉迷玩耍不願學習······這些問題背後,反映的是孩子主動性的缺乏,對這些本該是自己的事情感到厭煩、懈怠。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管教太多、催促太多,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對於孩子的作業、學習,表現的比孩子還積極、著急,孩子不自覺地就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你不催,我就不學。」
  • 《以家人之名》初為人父母,憑什麼媽媽就應該比爸爸更會帶孩子?
    那個雷雨夜,凌霄不光失去了妹妹,還失去了媽媽,失去了幸福家庭的假象。父母開始了無休止的爭吵。活潑開朗的凌霄從此變得沉默寡言。孩子還小並不代表他不懂,恰好相反,孩子要比父母想像的更敏銳,父母爭吵不斷,只會越來越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輕則社交恐懼,重則抑鬱。當吵架無法避免,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1、吵架時儘量避開孩子。
  • 孩子出不出色,和媽媽的性格有多大關係?
    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2 孩子的小小榮譽很重要當孩子興致衝衝地告訴媽媽他今天在學校得了一顆五角星或是小紅花的時候,千萬不要表現出厭煩或者不屑一顧,一定要和孩子一樣高興地表揚他。
  • 媽媽,怪獸要吃我!面對孩子心中的小惡魔,媽媽們要怎麼做?
    你是男子漢了,男子漢是不會害怕的3. 你都這麼大了,還這麼膽小,以後怎麼辦?諸如此類。其實,這也是桐媽(小編)所經歷過的。從開始的好言相勸,到最後的氣急敗壞,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越是這樣說,孩子恐懼的心裡越嚴重,有時候怕媽媽斥責,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真實的恐懼還依然在他幼小的心裡生根發芽。
  • 「爸爸媽媽,我不害怕受委屈,害怕的是沒有尊重」
    她說:「姐,你知道高考結束後,我踏出考場看到校門口的那些爸爸媽媽,心裡想到的是什麼嗎?」我考慮了一下說:「一般學生會感謝這些父母吧,這麼多年你們在付出,爸爸媽媽也很不容易,一直陪著你們」。表妹繼續說:「是很感謝爸媽。但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初中的一位同學。她從小被爸媽保護得特別好,我們班級組織去郊遊,她的父母不放心不讓她一起去。
  • 孩子6歲前,三個重要的敏感期,父母應該怎麼做你知道嗎
    在群裡聊天,經常會收到許多媽媽各種求助信息:@諾諾媽:「我家大寶從出生我就自己帶,在孩子身上也沒少費心思,可是現在上學了才發現我家孩子專注力很差。而鄰居家的孩子,父母做生意很忙都沒怎麼問孩子,可是人家孩子學習很專心,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 「媽媽,我被人打了」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有一個詞叫禍從口出,有些孩子就是因為嘴上沒有把門,所以成為了別人欺負的對象。03當孩子在學校裡被欺負,高層次父母應該怎麼做?但是如果孩子身上有傷痕的話,父母在安撫孩子的同時,還應該帶著孩子去醫院驗傷、治療,以免孩子在被欺負的過程中受到比較嚴重的傷害,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最終落下毛病。
  • 孩子怕黑又怕鬼,孩子膽子變小的源頭是什麼?父母應該從根源抓起
    要想解決小寶寶的怕黑和怕鬼的情況,就要明白孩子膽子變小的源頭,從而幫助寶寶消除恐懼心理。5歲「小男子漢」離不開媽媽,一關燈立馬變身「帕瓦羅蒂」小孫有一個5歲的兒子,這兩天小孫發現孩子的表現有點奇怪。對於這種「聽過沒見過」的事物,心理早就做了「對我不利」的壞假設的寶寶們對於鬼怪的害怕,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性。2)害怕的放大化:過度想像恐懼有一特點是:恐懼的放大效應。或者被稱為:過度想像。
  • 媽媽坐錯地鐵,被女兒踢踹數腳,溺愛的父母,養不出孝順的孩子
    在生活中,孩子出言不遜、對父母大打出手的事時有發生,甚至兩三歲的孩子都會說:「我討厭你,媽媽」的話。當孩子做出這些「叛逆」行為時,很多父母不是平靜接受,就是給予糾正,往往都會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教會孩子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
  • 孩子最害怕媽媽說的一句話,很可能你也說過
    不料女孩媽媽還在堵著氣,冷漠地說道:「打錯了,她不是我的女兒。」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那個女孩,不但挨罵,還被媽媽強行丟棄,站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看著媽媽越走越遠,直到看不見。那種孤獨無助、害怕恐懼,小小的心靈該承受了怎樣的悲傷和絕望啊!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節目一播出,當時朱雨辰的媽媽就被推上了熱搜,她的行事方式讓很多網友直呼接受不了。節目的主要內容,就是媽媽們操心兒子的終身大事。朱雨辰的媽媽認為男女分工不同,女生就應該做賢妻良母,既然嫁進來就應該擔起責任。
  • 孩子害怕和別人接觸怎麼辦,學會這兩招,從此告別 「社會退縮」
    她讓孩子向我問好,小男孩羞澀地躲在媽媽的身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笑了笑摸摸孩子的頭,他卻立刻躲開了,使我有一絲的尷尬。同學立馬解釋道「自從上次因為文文推到院子裡的小朋友,被我打了之後,他就慢慢不愛說話,也不敢和陌生人接觸了。」孩子們之間玩耍,總會有磕磕碰碰。他們也是無意推倒小朋友。此時的孩子,心裡肯定也會很害怕,也很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