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後,所形成的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對局勢產生了哪些影響?

2020-12-22 鈞儒說史

對於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很多人或許並不願意去深入了解。原因在於,這段時期的歷史實在太過雜亂,王朝更替轉眼就會發生。確實,自從唐代中後期開始,隨著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整個大一統局面已經名存實亡。各地節度使雖名義上仍然是唐皇之臣,但卻根本不遵從唐皇號令。

那麼在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對當時以及後世都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上圖——五代十國割據政權分布示意圖

一、 終結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

對於唐代歷史來說,有幾個年份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公元618年,這一年李淵取代舊隋並建立了唐帝國;再比如公元712年,這一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的年份。而在其統治時期內,唐帝國出現了難得的盛世局面,即開元盛世。而公元755年也同樣重要,這一年節度使安祿山聯合了史思明共同反叛唐帝國,史稱安史之亂。

上圖——發動叛亂的安祿山影視劇照

安史之亂不但直接導致開元盛世的局面一去不復返,而且還給帝國的各個領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好在這場變亂於公元763年就得以被終結,但是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卻並沒有隨之消失。比如在安史之亂結束後,各地藩鎮擁兵自重的現象依舊沒有任何改善,甚至還愈發嚴重了起來。

唐末的藩鎮割據局面,是導致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分裂出多個割據政權的直接原因。同時,唐帝國的大一統局面也隨著帝國的四分五裂而不復存在。但是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五代十國的分裂,就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分裂相對唐末時期的藩鎮割據局面來說,反而出現了走向統一的傾向。

割據一方的軍閥,都希望能夠通過武力徵服的方式擴大自己的領土面積。為此,這些軍閥之間展開了長時間的鬥爭。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弱小的軍閥被相對強大的軍閥所吞併,五代十國時期便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或許可以稱得上是一種"進步"。

上圖——公元925年的五代十國

二、 經濟中心徹底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自漢代以來,各封建王朝的經濟中心都集中在北方。但是當時間來到唐末至五代十國初期時,經濟重心出現了明顯的南移的趨勢。至五代十國時期,經濟中心已經徹底轉移到南方。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人口的流動呈向南流入的趨勢。自安史之亂爆發後,許多北方的百姓為躲避戰亂,紛紛舉家南遷到南方尚未遭遇戰火的鄉村或城市居住。在這一過程中,北方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以及生產經驗都隨著人口的流動而流入南方。如此,經濟重心自然會南移。對此,深圳大學中國特區經濟研究中心的許金紅博士在《五代十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關鍵時期——基於人口視角的分析》一文中曾經提到:

五代十國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方向是南方各地,如江淮、巴蜀、閩廣、兩湖地區。其中既有規模較大的有組織的遷徙,也有舉族舉家遷徙。因此,在整體人口戶數下降的大前提下,南方戶數的下降幅度大大低於北方,其主要原因除了人口自然增長外,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大量北方人口源源不斷遷入。

上圖——宋代仍保持著向南流入的趨勢

在那個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封建時代裡,勞動力是十分珍貴的。人口數量的多寡,能夠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國力。三國時期的曹魏之所以能夠保證對蜀漢及孫吳的優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曹魏擁有遠超於其他兩大割據政權的人口數量。

不過有趣的是,即便南方的生產力及生產水平隨著勞動力的增多而得到了提高,但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割據政權卻越來越弱小。而北方的割據政權卻越來越強大,且大有吞併南方並重新完成大一統的趨勢。具體原因較為複雜,在此不對其進行深度分析。

上圖——三國時期三足鼎立局面示意圖

三、南方城市日益繁榮

前文已經提到,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後,北方人口出現了明顯向南方流入的趨勢。這些由北方遷徙而來的百姓,多數進入到了南方的城市當中,並從事著手工業或其他行業。如此,南方諸多大城市的規模得以進一步擴大,並且日益繁榮起來。

反觀北方城市,因受安史之亂及唐末混戰的影響,大多數城市已經化為一片廢墟。曾經繁榮的城市,也因軍隊的屠城行為、以及軍隊對經濟基礎的破壞而變得破敗不堪。即便有些百姓並未受到人身傷害,也並不願在此繼續居住下去了。對此,《資治通鑑·後梁紀》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棗強城小而堅,趙人聚精兵數千守之。師厚急攻之,數日不下,城壞復修,死傷者以萬數……帝聞之,愈怒,命師厚晝夜急攻,丙戌,拔之,無問老幼盡殺之,流血盈城。

在當時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攻伐殺戮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屠城,也已經成為了許多統兵將領為報復堅守不降的城中軍民的普遍做法。當一座城市經歷了如此劫難之後,就基本上失去了短時間內重新恢復繁榮局面的能力。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破敗,最終成為無人或僅有少量百姓居住的"死城"。

而南方大多城市,因並未直接受到戰爭的影響,因此其發展也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同時,南方的諸多大城市也被北方百姓視為"避難所",這就吸引了更多的避難者來此躲避戰火。而城市的擴大及繁榮,又會進一步引起封建統治者的重視,這些城市的防禦工事也會得到相對應的提升,從而進一步保障了這些大城市的安全。如此,便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之中。

上圖——如今的棗強地區示意圖

四、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導致這一結果出現的原因,正是唐末的藩鎮割據局面的日益鞏固及擴大所導致的。

在藩鎮已經很難被削弱的情況下,唐皇對全國各地的控制能力只會越來越弱。由此便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直到唐皇徹底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之後,分裂局面便徹底形成了。

毋庸置疑的是,五代十國的割據分裂局面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對百姓來說,這無疑就是一場災難。雖然後來北宋帝國吞併了諸多割據政權,但仍然沒有統一全國,不過這也並不代表全國再也無法統一。而隱藏在五代十國亂世之下的統一趨勢,也成為了五代十國分裂時間相對起其他歷史時期分裂局面較短的一個主要原因。

《五代那些事兒》 書中客觀描寫了朱溫、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等歷史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重現了五代那段亂世。作品集知識性、真實性和趣味性於一體,語言幽默風趣,辛辣犀利,充滿了活力,是一部較好的五代歷史知識性普及讀本。

相關焦點

  • 混亂動蕩的年代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歷史跟三國差不多,也是一些軍閥割據一方,成為一方的霸主。不過比三國亂。 五代十國這一稱為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 「三分天下」VS「五代十國」:漢唐兩朝滅亡後的割據局面有何不同?
    漢、唐號為盛世,是當時東亞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強大帝國,最終也難以避免走向滅亡。但仔細來看,它們分裂的方式明顯不同:東漢之後魏、蜀、吳三分天下,唐亡之後卻有五代十國諸多政權的並立和更迭。(五代十國是指從唐朝滅亡到宋朝統一期間存在的諸多政權,五代指在中原立國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十國指吳、南唐、前蜀、後蜀、吳越、閩、南漢、北漢、楚、荊南十個割據政權。)
  • 明明是朱溫滅了唐,為何此後卻非梁朝時期,反成了五代十國時期?
    其中,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過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而十國,指的則是在唐末、五代及北宋之初於中原地區之外的領域內存在過的十多個割據政權,如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北漢和南平(荊南)等。
  • 唐宋間的五代十國,時間雖短,但在書法史上不容忽視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 七十多年裡,戰火紛飛,五代十國時期,究竟有多混亂?
    自唐朝末年黃巢起義開始,藩鎮割據開始普遍出現。一些具有強大實力的藩鎮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獨立的王國。隨著唐朝滅亡,大家紛紛自立,地處華北地區的王權逐步控制了中原,形成了五代。而其他歷時較長或者稱王稱帝的藩鎮被成為了十國。
  • 「五代梁唐晉漢周,北方更替五十秋」,五代十國的形勢是怎樣的?
    首先要說明一下的是,五代十國是介於唐朝和北宋之間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很多人容易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搞混),在這一時期一個又一個國家或政權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迭極為頻繁。但是呢,這一段時期雖然亂,正統還是要有的,這就是五代。
  • 我們今天說的五代十國,究竟是指哪「五代」和哪「十國」?
    五代十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 907年,隨著朱溫稱帝,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這就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從此持續了53年的混亂時期。 後梁和之後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統稱為「五代」。
  • 五胡亂華與五代十國,這兩個亂世大分裂時期,有何區別?
    那麼,今天給大家談談中國歷史上另外的兩個分裂時期:五胡亂華與五代十國,它們兩者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似之處?五胡亂華東漢末年,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各路諸侯紛紛鎮壓,軍閥混戰,擁兵自重。形成以曹魏、劉蜀、孫吳三國鼎足之勢,中國又陷入一個分裂時期。
  • 「重文抑武」,促成北宋「政權結構」形成,統一大業的鋼鐵洪流
    前言五代十國時期作為中國封建歷史時期,一個充滿烽火戰亂的時代,雖然分裂割據所維持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其對於當時中國北方社會經濟,特別是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破壞卻是難以估量。如果唐朝滅亡之後進入五代十國,再到北宋王朝於公元978年消滅北漢,徹底完成全國範圍的統一的話,這個時間段大概是71年的時間。
  • 千真萬確:唐朝之後不是宋朝
    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和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之間,夾著一個七十二年的:五代十國。 北方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漢,南方的吳、前蜀、後蜀、南唐、吳越、閩、南漢、荊南和楚。一群割據政權各自獨霸一方,各自都做著偏安一隅或一統天下的美夢。
  • 有關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為什麼那麼少?這期間都有哪些大事件?
    郭威滅漢導致後漢滅亡,及五代最後的一個王朝——後周的建立。郭威滅漢也致使北漢正式代替後漢。郭威滅漢也象徵五代十國踏入一個新的階段:後周時期。後周是個比較強大的王朝,這都為未來宋朝的統一打好根基。
  • 高中歷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說課稿
    1.利用文字和地圖來概述少數民族的疆域的變遷以及五代十國的概念,了解自古以來少數民族的發展與中央密不可分的關係和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的相關史實。2.通過分析相關文獻或圖片視頻資料,了解唐朝從盛世到滅亡的重要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 亂七八糟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一段時間之一(另外一個是南北朝),一般歷史課也不太詳細講解這兩段時間。唐朝安史之亂後皇權衰弱,社會進入藩鎮割據時代。藩鎮領主手握實權但名義上仍尊重李唐皇室,直到黃巢起義給了李唐王朝最後一擊。
  • 五代十國為何很少有人提及?無節操無底線,難怪歷史都不願提起
    毫不誇張的說,雖然五代十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可是其紛亂程度比起魏晉南北朝和春秋戰國可以說是有過而無不及,那麼五代十國究竟有多亂呢?可以這樣說,這個時候的人很多都是無節操無底線,以至於歷史都不願提起他們:無節操的五代十國,忠君思想在這裡被踐踏的體無完膚在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各大王朝治理民眾的主流思想,因為法家可以規避人們的行為,讓普通百姓安安分分的過日子,而儒家思想則可以教化民眾,就拿今天的話來說,
  • 詩詞裡的五代十國
    詩詞裡的五代十國文/陸思怡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存在感特別低的時代。比起完成大一統偉業的秦朝、成為華夏文明象徵的漢朝、萬國來朝的唐朝、人文薈萃的宋朝、農商業空前繁榮的明、清以及豪傑奇士輩出的春秋、戰國、三國等時期,五代十國堪稱「小透明」。讀五代史,既沒有威服四海、令人驕傲的皇圖霸業,也沒有睥睨天下、善始善終的英雄人物。
  • 為何錢穆說,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之一
    唐朝是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巔峰,但到五代十國對比唐朝落差太大。士大夫不值錢,錢穆才認為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五代十國最大害處就是武人亂政,實際上,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延續。直到北宋建立才算結束了割據時代。五代十國存在時間並不長。五代十國是從907年到979年 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七十多年的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正統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 五代十國時期的「河朔三鎮」,為何沒有形成強大的軍事集團?
    自「安史之亂」結束後,藩鎮便成為了困擾當時唐朝的一大頑疾。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絕大多數的藩鎮,實際上都處在唐王朝的控制中。但在這中間也有例外,這個例外便是割據於黃河以北地區的「河朔三鎮」,即魏博、成德與盧龍三鎮。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屬於唐王朝同安史叛軍妥協的一個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