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裡的五代十國

2021-03-03 中國詩歌文學精品

詩詞裡的五代十國

文/陸思怡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存在感特別低的時代。比起完成大一統偉業的秦朝、成為華夏文明象徵的漢朝、萬國來朝的唐朝、人文薈萃的宋朝、農商業空前繁榮的明、清以及豪傑奇士輩出的春秋、戰國、三國等時期,五代十國堪稱「小透明」。讀五代史,既沒有威服四海、令人驕傲的皇圖霸業,也沒有睥睨天下、善始善終的英雄人物。這個時期充斥的是陰謀算計,是血腥殘忍,是一幕幕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極致悲劇。但或許是國家不幸詩家幸,五代十國流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讓我們用詩詞串聯起時空的脈絡,在詩人的如椽巨筆下感受那個烽火連天、混戰不休的黑色年代。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滿院菊花颯颯、寂寞無蝶,在看到這幅清冷孤寂的景象後,黃巢卻是激起了滿腔豪氣,遙想自己假如有一日當了春神,必將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今日讀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詩中滿滿的豪邁雄偉之意。經歷了唐末藩鎮林立、軍閥混戰,盛唐的餘暉早已落下。黃巢本是一名家境富裕的鹽商之子,成年後也曾參加科考,但唐代科舉制度尚不成熟,採用的是「公卷」、「通榜」形式,試卷不糊名,考生要先向權貴投卷,博取賞識與名氣,因此到了唐末,能登第者往往都出身高門顯宦。又一次落第後,黃巢還作了一首十分有名的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桀驁之氣躍然紙上,透過詩句似乎已經能預見若干年後他參加農民起義,輾轉千裡,挑動天下的景象。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詩句出自韋莊的《秦婦吟》,詩人借一位逃難婦女之口(即秦婦),用敘事筆法描繪了黃巢起義軍入城後的巨變慘象。全詩共一百一十九聯二百三十八句,結構恢宏,語言精煉,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後人把它與《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並稱為「樂府三絕」。「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舞伎歌姬盡暗捐,嬰兒稚女皆生棄」、「四面從茲多厄束,一鬥黃金一鬥粟」、「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在韋莊筆下,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當時人民蒙受的巨大犧牲和沉重苦難。

黃巢起義向本就虛弱的唐王朝揮出了重重一拳,持續數年的流動作戰以及洛陽、長安先後被起義軍攻破,都沉重打擊了殘餘的皇權勢力。長安的天街上,曾經煊赫一時的王公卿相都化作了骨,唐王朝自此名存實亡。而天佑二年(905)的白馬驛之禍,更是令王朝傾覆正式進入了倒計時。黃河岸邊,又一名屢試不第的「學渣」李振鼓動朱溫「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以尚書左僕射裴樞為首的三十餘名「衣冠清流」被盡數逼殺,拋屍黃河。黃河水赤的同時也昭示了一個時代的即將落幕,從兩漢時期開始興起士族門閥政治宣告破產,平民出身的軍閥勢力躍上歷史舞臺,壟斷政治、經濟與知識的高門士族群體被掌握武裝力量的藩鎮軍閥集團取代,五代十國拉開序幕。

——不知負何事,生死厄於陳。

以907年後梁代唐作為起始,以979年十國中的最後一個政權北漢滅亡作為終結,這73年間,中原大地先後興替了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和後周五個朝代,同時還存在著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中國迎來了又一個大分裂時期。

觀察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原這些走馬觀花、交替登場的政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短」。後梁傳二世三帝,17年而亡;後唐傳二世四帝,14年而亡;後晉歷經二帝,12年而亡;後漢凡二主,不過4年而亡;後周曆經三帝,享國10年,其後北宋建立。五代十國的政權更像是唐時藩鎮的延續,政權的旋起旋滅,直接導致了這片土地上戰亂頻發、生靈塗炭,社會經濟文化均遭到了極大破壞,君臣父子的傳統倫理綱常全面崩壞,秩序蕩然無存,道德徹底淪喪。

「破落三間屋,蕭條一旅人。不知負何事,生死厄於陳。」這首詩的作者僅是一名伶人,名叫李花開,詩中描寫的也不是某個窮困潦倒者,而是位於陳州的一處孔子廟。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時任陳州防禦的李谷拜謁夫子廟時發現廟宇十分破陋,嘆息良久。隨行的伶人李開花立刻作了這首詩獻上,巧妙化用了孔子「陳蔡之厄」的典故,而這一行人的所在地也正是在陳州,古今相通之下,勾起了李谷心底深處的一絲觸動,便出錢修繕了廟宇。此時距離唐亡已四十餘年,中原歷經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等政權,戰火燃遍了整片大地,放眼望去斷壁殘垣、滿目瘡痍,就連至聖先師孔子的廟宇也破敗不堪。在這一刻,無論是身為權貴的李谷亦或是身份低微的伶人,他們內心的蕭索惻然是相通的。戰亂年代,人生是如此無常,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庶百姓,無不是隨波飄零,旦夕禍福,今朝紙醉金迷,明日身首分離,生死不由人。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五代時期的權力交接是極為殘酷的,梁太祖朱溫一代奸雄,被親子弒父篡位,其後諸子相殘;唐莊宗李存勖英勇善戰,滅後梁、建後唐,平定前蜀,堪稱當世豪傑,最終死於伶人之手;晉高祖石敬瑭為謀求契丹扶持,認遼太宗為父,割燕雲十六州,導致北方藩籬盡失,遺禍無窮;後漢隱帝即位後立刻誅殺權臣,卻遭遇郭威兵變反抗,家國覆滅;而郭威雖然建立後周,家人子女卻也被隱帝屠戮一空;周世宗柴榮當世英主,英年早逝後,幼子即被奪取帝位,後周始於「黃袍加身」,也終於「黃袍加身」。縱觀五代,開國之君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或大將,「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成為亂世真理,而血緣、道德、忠誠、繼承制度都無法保證每一位皇位繼承者能夠平穩交接這份至高權力。

在這樣一個上層權力分配充滿刀光劍影的年代,有一個人卻可謂官場「不倒翁」,歷仕四朝十帝,擔任過宰相、三公、三師等高位,卻始終安然無恙,他就是馮道。在太平盛世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已經不多,而身處這樣一個頻繁動蕩的年代,就更為難得。宋朝之後,由於馮道多次改換門庭,有悖於儒家的「忠義」思想而備受批評譏諷。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而評論,也不能僅從某一方面的道德標準進行評價。論語中子貢曾問,像管仲這樣不能自殺殉主的人是否不能稱之為仁?孔子卻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管仲輔佐桓公,成就霸業,人民至今仍在享受他的遺澤恩惠。沒有管仲,我們現在還被髮左衽呢,所以他怎麼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裡而誰也不知道呀!雖然馮道從後晉時起名為宰相,但軍閥治國的特殊時期,他並不具備宰相的實權,國家禍亂的罪責也不由他負主要責任。馮道一生濟世愛民,身逢危難之際,能盡力保護國家、拯救百姓的,便是國家、社稷、人民的有功之臣。身處五代這樣一個暴君驕將環伺,政權更替頻發的時代,喪君亡國,一死相報,這是成全個人道德、君臣之義的小忠,而在這吃人的世道中,努力守護國家人民,保護文明傳承不熄同樣是大義所在。如果人人都守小忠,像孔子所言那般默默無聞的殉主而死,那匡扶社稷的大義又有誰來完成呢?「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馮道為官任事的本心,或許能在這句詩中窺視一二,五代做官正好比身在「虎狼叢中」,要想獨善其身進而兼濟天下,就要堅持恪守正道、用心為民。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從地理上看,五代均集中在黃河流域,而十國中除北漢以外,都位於長江以南,地緣位置的不同,導致這些政權建立後面臨的境況也截然不同。中原王朝居四戰之地,內憂外患交加,政權跌宕的同時亦無暇他顧,使得偏遠之地的割據政權得到了喘息之機,大部分政權的存在時間都超過了五代中享國最久的的後梁,如南唐享國38年,吳越享國72年,南漢享國67年。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北方戰亂導致大量勞動力人口和先進的文化技術南遷,客觀上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為宋代江南的繁榮局面奠定了基礎。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是《獻錢尚父》一詩中的名句,詩題中的錢尚父便是指吳越國的開國國主錢鏐。滿堂的賓客、盛開的鮮花,富貴的氣息撲面而來,但下一句畫風又突然轉向了金戈鐵馬,一把利劍橫掃十四州,胸臆之間豪氣自起。這是吳越國的興盛時期,比起中原的哀鴻遍野,此時的錢鏐已成就立國功業,開拓的疆域大約是現在浙江省全境、江蘇蘇州、上海和福建福州一帶,百姓安居樂業、衣食豐足。錢鏐主政期間,雖然喜好奢侈,但他堅持執行保境安民的國策,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對江南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修訂治家八訓,教誨子孫量力而行,「凡中國之君,雖易異姓,宜善事之」,這份遺訓也促成了後來吳越國的「納土歸宋」,使得兩浙百姓免於兵災。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充滿悲劇色彩的傳奇人物,作為才子,他成就斐然,精通書法、繪畫、詩文、音律,尤其善於寫詞,僅存世的就有三十餘首,是詞壇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但作為皇帝,他又是失敗的,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在位期間遵奉宋朝,為求自保,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一再貶損儀制,但仍然沒有逃脫亡國命運。李煜詞作的風格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在亡國之前,他的詞綺麗浮靡,風格承襲晚唐的花間詞派,「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題材仍然局限於奢靡的宮廷生活和男女情事。而亡國以後,李煜被俘虜至宋朝東京,從一國之君淪落為階下之囚,又身負國破家亡的仇恨,憂思難解、悲傷欲絕,所創詩詞涅槃重生,「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等詞意境深遠、感慨深邃。三年的囚禁生涯中,李後主什麼也做不了,只能寄情於詞,他的詞作因為人生際遇的轉折而格局大變,失去了君王的身份,卻成就了千古詞帝。但也是因為寄情於詞,國讎家恨、故國難忘,種種真情都寫在了詞中,一首《虞美人》成為了他的絕命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字字泣血,悽涼哀婉,李煜以生命為代價,寫就了這首千古絕唱。

五代十國的詩詞,有婉約,有豪邁,有壓抑,有壯闊,有詩情畫意,也有家國情懷,每一首都是時代的側影,敘說了當時人們的悲歡離合。今天的我們讀詩讀史,除了陶冶情操,也是希望能藉助文字的力量,穿越時空領略千年以前的英雄人物與他們演繹的宏偉史詩。

相關焦點

  • 亂七八糟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一段時間之一(另外一個是南北朝),一般歷史課也不太詳細講解這兩段時間。唐朝安史之亂後皇權衰弱,社會進入藩鎮割據時代。藩鎮領主手握實權但名義上仍尊重李唐皇室,直到黃巢起義給了李唐王朝最後一擊。
  • 混亂動蕩的年代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 這一段時間都在了解宋朝的歷史,要了解宋朝的歷史,五代十國這段辛酸史是不可避免的。 五代十國的歷史跟三國差不多,也是一些軍閥割據一方,成為一方的霸主。不過比三國亂。 五代十國這一稱為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 我們今天說的五代十國,究竟是指哪「五代」和哪「十國」?
    五代十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 907年,隨著朱溫稱帝,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這就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從此持續了53年的混亂時期。 後梁和之後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統稱為「五代」。
  • 五代十國為何很少有人提及?無節操無底線,難怪歷史都不願提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十國,在這幾個大亂世之中,春秋戰國時代是精彩的,歷史上將其稱之為「百家爭鳴」,各種先進的思想在這個時代綻放,同時他也是中國從奴隸制走向封建社會的重要節點。而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相對而言則熟悉的人比較少,魏晉南北朝至少還有個三國時期至少也帶動了一波熱度,而五代十國真的是很少有人問津,那麼這五代十國究竟有多亂能讓人選擇性的忽視?
  • 唐朝滅亡後,所形成的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對局勢產生了哪些影響?
    那麼在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對當時以及後世都產生了哪些影響呢?對此,深圳大學中國特區經濟研究中心的許金紅博士在《五代十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關鍵時期——基於人口視角的分析》一文中曾經提到:五代十國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方向是南方各地,如江淮、巴蜀、閩廣、兩湖地區。其中既有規模較大的有組織的遷徙,也有舉族舉家遷徙。
  • 唐宋間的五代十國,時間雖短,但在書法史上不容忽視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 七十多年裡,戰火紛飛,五代十國時期,究竟有多混亂?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帝王眾多,說道強盛的王朝大家可以說出許多,但說到最亂的時代,那非五代十國莫屬。五代為「梁唐晉漢周」,十國是「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在這短短的七十多年裡,這些王權混戰不休,烽火連天,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大分裂時期。
  • 五代十國-後晉後漢後周篇
    石敬瑭畫像  後漢政權前後存在僅三年,是五代中存在感最低的政權。劉知遠本是石敬瑭手下一得力大將,公元947年後晉被契丹攻陷,契丹在開封燒殺搶掠,不得民心,劉知遠趁機在太原割據稱帝,三年後又被大將郭威推翻,後周取代後漢。後漢疆域圖  後周自建立以來,一改前幾朝頹勢,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
  • 揭開五代十國的黑暗歷史
    武將和權貴的關係向來就是混亂的,這種事情在五代十國更為突出。唐朝中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造反。安祿山的軍隊一度是非常厲害,佔領了唐朝最重要的城市洛陽和長安,史稱安史之亂。於唐朝就越來越不行,後來就滅亡了,唐朝滅亡以後,就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光是看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很亂的時代。這個時期有什麼特點呢?這些政權的統治者很多都是武將。
  • 「五代梁唐晉漢周,北方更替五十秋」,五代十國的形勢是怎樣的?
    首先要說明一下的是,五代十國是介於唐朝和北宋之間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很多人容易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搞混),在這一時期一個又一個國家或政權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迭極為頻繁。但是呢,這一段時期雖然亂,正統還是要有的,這就是五代。
  • 明明是朱溫滅了唐,為何此後卻非梁朝時期,反成了五代十國時期?
    可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反倒成了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了。於是,便有很多人感到非常不能理解,覺得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存在?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因為有什麼問題存在,而應該說是有一定的原因存在才對。一、有關五代十國的簡介。很多人既然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那自然也對五代十國沒有太多的了解。鑑於此,我們就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五代十國。
  • 為何錢穆說,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之一
    這話是錢穆在《國史大綱》裡寫的話,但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刻是兩兩晉南北朝。唐朝是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巔峰,但到五代十國對比唐朝落差太大。士大夫不值錢,錢穆才認為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五代十國最大害處就是武人亂政,實際上,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延續。直到北宋建立才算結束了割據時代。
  • 歷史上僅存在72年的五代十國,到底上演過多少荒唐事?
    說起紛亂的朝代,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二是三國魏蜀吳時期,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後一個就是五代十國了。前兩個時期都已經被很多編劇寫盡了,近年,這幫編劇們把矛盾的中心轉移到了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背景中。著名的劇目有趙麗穎的成名作《陸貞傳奇》,還有林心如工作室出品的《傾世皇妃》。
  • 羊獻容和張夫人:五代十國和魏晉時期的人,堪稱亂世佳人極品
    羊獻容和張夫人分別是五代十國和魏晉時期的人,一個命運多舛,成為兩帝共六任皇后;一個憑自己的智慧徵服了無賴丈夫南平王,得以保全了自己,兩位亂世弱女子,能夠善終,不易,可稱亂世佳人的極品。羊獻容名氣很大,兩帝共六任皇后。
  • 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更加黑暗混亂?
    隋末農民起義及唐的統一戰爭、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朝代更迭、兩宋之交(金人南侵與抗金戰爭)、南宋末年的宋元之戰。元末農民起義和大明掃蕩群雄、明末農民起義與滿清入主中原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國共戰爭。
  • 後唐:五代十國裡最強的皇朝,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不久唐軍攻克開封,消滅後梁,控制了中原地區,成為五代十國時期的第二個正統皇朝。李存勖歷經15年血戰消滅後梁,認為自己應該好好享受人生,於是沉迷享樂,寵信伶人,不理朝政,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為以後的迅速敗亡埋下禍根。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派子李繼岌與宰相郭崇韜率軍討伐前蜀,後唐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消滅前蜀,使得後唐領土達到最大規模,也成為五代時期最為強大的皇朝。
  • 五代十國蠅營狗苟,這是先進的思想還是禮崩樂壞?
    五代十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皆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唐、宋時期,五代十國,各有鄰國,互相攻伐,各派勢力你唱罷我登場,看似漫長,卻不過五十多年而已。在這只是一代人的時代裡,五代十國卻充斥著荒淫的後宮,外族的入侵,臣下的背叛,弒父等種種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時代的頹廢?五代十國每一個朝代,不管是開國皇帝還是末代君主,都有一個宮廷內部混亂不堪的地方。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為人稱道,朱溫便開始了一种放縱放縱的生活。
  • 李煜不愛江山愛詩詞,最終一曲《虞美人》,七夕節當天生辰變忌日
    因為他的父親南唐中主李璟也喜歡詩詞,李璟對這個兒子也特別喜愛。李璟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但是僅僅有四首詞流傳於世,與兒子李煜的詞作被後人輯為《南唐二主詞》。再加上五代十國這些皇帝們貪圖安逸,安於享樂,在治理國家雖然上不思進取,但是卻在文學頗有造詣,他們不僅熱衷於文學,而且培養了一大批文學侍臣,自身的文學素養也相當高,這也造成了五代十國幾乎都是短命王朝,南唐也不例外。
  • 【新】五代十國·宮廷政變
    燕王劉守光站穩了腳跟,開始研發包括把人裝在鐵籠裡然後架上火烤、用鐵刷刷人臉在內種種的酷刑。過了些日子,他又覺得做燕王不過癮,打算給自己再加上一頂白帽子,弄個皇帝噹噹。大臣普遍對此有些意見,劉守光便「寸斬」了屢次勸諫的孫鶴,力排眾議,最終於911年即皇帝位,國號大燕。
  • 佛系皇帝:唐明宗李嗣源(一)五代十國連載
    楔子 後唐莊宗李存勖少年英雄,十幾年間滅桀燕,滅後梁,平定中原,北據契丹,終於建立了五代時期的第二個朝代後唐。 登基後的李存勖性情大變。 他於是挑選了些年紀大的舊人留在宮裡,將年輕的宮女們全都釋放,送還給各自的親屬家人。沒有親屬家人的,就隨她們的意願,或去或留。此舉大得人心,宮牆內外處處是感激的熱淚。 宮內的宦官們心裡卻一陣冰涼,本能地感到未來的日子將十分煎熬。